論文摘要

現代人的動物孤寂(Prof. Jean-Luc Guichet)

人類與動物的關係,古今有著天壤之別。過去漫長的歲月裡,人類與動物棲身在資源共享的環境中,因為生存需要,一起勞動、生活在同一個空間,朝夕相處、生死與共,因著共同經歷,形成了一個臍帶相連的生命共同體。於是,人類周圍,直到市中心,擠滿了動物。儘管如此,人獸有別,雖然基督教的原罪之說,在人類同時具有動物性傾向的導向中,掩蓋了人與動物間存在著差異,然而隨著人類操控大自然的能力日益增強,中古時代開始到17世紀,人與動物之間的藩籬就不斷被擴大,期間,笛卡兒提出了影響後世甚鉅的動物機械論,強調人獸本體論之非連續性(ontological discontinuity)。

直到啟蒙時代來臨,起了重要作用,人與動物之間重新接軌,達到前所未有的發展,例如哲學家盧梭(Rousseau)和狄德羅(Diderot)即先後以「動物」賦予「人」嶄新的定義;接下來半個世紀,思想界雖一度瀰漫著懷舊氣氛,人與動物之間的連續性卻不斷被強化,尤其隨著達爾文革命(Darwinian revolution)所帶來的衝擊,緊接而來的遺傳學、近數十年動物行為學,尤其靈長類動物學的研究發現,更加證實了兩個生命體的連續性(continuity)。

如今,這項連續性似乎已被充分認知,然而人們也意識到—至少在西方國家—人與動物原有的傳統關係正瀕臨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動物銷聲匿跡,而人與動物之間反常地出現一種全新、不連續性的關係。動物被隔離於人類視線之外,漸漸遭棄置於密閉空間,而無論是畜牧或野生動物,都不再與人類有親密的互動,儘管寵物「攻佔」了家庭,特別是在法國,但充其量只算得上是沙漠中的一點綠,無法比擬過去動物無所不在的榮景。

失去了動物陪襯的人類,沉浸在只有「人」的世界中,箇中孤寂不單單是形而上的玄想,更是烙印在這個時代的歷史印記!自有人類以來,人首度赤裸裸面對自我。矛盾的是,愈不屬於動物的世界,也將愈不屬於人類,人似乎需要動物才能享有為「人」的完整價值。如果說「人」之所以為人,端看他能否對外敞開自我,那麼人類從動物身上找到的,正是自他定位的最佳平衡。事實上,人與動物的距離感造就了人與自然界另一種隔閡,人與動物的命運環環相扣,一旦失去了動物,人類無法再像往常一樣立足於人世。從此一角度省察,動物與環境倫理非但不是相互抗衡,而是相生相連。

關鍵字:動物與人類的關係、動物倫理、環境倫理、生態、盧梭、狄德羅、孔狄亞克、海德格爾、德里達

 

 

主辦單位

玄奘大學宗教學系
Department of Religious Studies, Hsuan Chuang University

中華民國關懷生命協會
Life Conservationist Association

財團法人弘誓文教基金會
HongShi Buddhist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Foundation

補助與贊助單位

科技部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public of China

外交部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R.O.C.

教育部
Ministry of Education, R.O.C.

玄奘大學
Hsuan Chuang University

承辦單位

玄奘大學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Hsuan Chuang University Research Center For Applied Ethics

佛教弘誓學院
Buddhist HongShi College

協辦單位

玄奘大學親善大使志工服務隊
(170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