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廣法師

 

   

人閒心意鬧

禪七開示錄(三)――第一日 大堂開示  

 

開  示:性廣法師

紀錄整理:李素卿

時  間:95.7.23晚間

地  點:學院禪堂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大家晚安!
 
       今天過得好嗎?心情還平靜嗎?
 
       對於初學者或久未複習的禪修者來說,在入堂禪修的前幾天,覺得最大的困難應該是疼痛:坐在那裡渾身不對勁,什麼事都能做,就是不能安般念;什麼事都想做,就是不能靜靜的坐。其實禪堂是一個很舒適的環境,禪修者只需靜靜地坐在那邊用功,什麼事情都不用操心,如此優渥的待遇,有人竟然還會感到苦不堪言,甚至困難重重,無法安住於靜坐中,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值得深思。
 
       在此,我想先提醒大家,你們在這裡所碰到的艱難和困頓,並不是因為靜坐才發生,而是有更深層的習性在驅策著你們往無明的深淵行去。
 
 
在禪堂中覺知習氣
 
       事實上,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同樣面臨許多艱難與困頓,而且其複雜程度絕對遠超過單純的禪堂世界。通常,我們對於這些經驗的處理慣性多半不會逾越本能的反應模式:碰到喜歡的事物或境界,就貪戀不捨;碰到厭惡的事物或境界,就起瞋排斥;碰到平淡的物境,就渾噩惛昧。所以,我們在禪堂中對各種境界所生起的認知、情緒、與行為反應,也只不過是反映出我們平時所養成的貪瞋癡習氣而已。
 
       在平常的日子裡,由於我們習慣追求五欲刺激,行住坐臥受限較少,還有多重的社會角色在為我們交相掩飾,所以儘管被這些習氣推著走,還是很難察覺到它們的存在。但是入了禪堂靜坐,由於練習只是念住於安般念,而不去理會身心的任何覺受,乃至不對覺受做出反應。一般初學者就會感覺要長時間維持久坐與固定的姿式,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乃至於疼痛就移動,麻癢就搔抓;感覺喜歡的,心念就貪愛抓取;不喜歡的,心就瞋惱排斥。這種碰到境界就直接反應的生命慣習,一直是存在的。只是平常我們都沒有察覺罷了。而現在透過禪修,終於意會到這貪瞋癡的習氣了。
 
       我們對身心覺受所產生的,充滿了貪瞋癡的習氣,這些類似本能的反應模式,正是我們平時用來處理人事物的態度與方式。而如果連禪堂這麼舒適、安靜的環境,你們都無法安住,問題實在很嚴重,各位應當感到悚懼心驚才對,因為我們終於體會到了自身這盲動不安的生命本質。
 
       我時常提醒各位,一定要用你們親身的經驗來印證佛法,對佛法生起信心。比如說,在禪堂中,當你感到疼痛或不舒服時,如果你將專注力安住於安般念,緊抓而不捨,則這股強大的念住力,會使你只和安般念相應,不和其他覺受相應,此時,疼痛的感覺會突然中斷,彷彿煙消霧散一般。如果你們曾經親自嘗過這種經驗,就會慢慢累積對佛陀教法的信心與法喜。反之,如果你們只是不斷地對疼痛做出慣性的排斥反應,最後你們會發現,整支坐香時間,心念都會煩亂憂擾、躁動不安,因為疼痛這種東西,是越理越痛的。
 
       由於我們不知這些生命現象和反應模式背後的運作本質,以為貪能止貪,瞋能止瞋,於是就不斷的造業,造業之後便感得苦果,而這個苦果會促使我們更想去排斥,或更想去追求,或更惛昧無覺,於是就在這惑、業、苦的輪迴鎖練中流轉不息。大家來到禪堂,一切反其道而行,什麼都放下,乃至於煩惱起了,也不跟它相應,就只是靜靜地坐著,專心念注於息。同學們如果無法做到這一點,就是為煩惱所牽引,即便在此靜坐,也依然是在依無明而造業,由業而感果。
 
       撇開過去世不談,在座各位現在也許二十歲、三十歲、四十歲,或五十歲了,面對這種惑、業、苦流轉不息的生命現象,難道不覺得心驚肉跳,難道不覺得應該加以改善嗎?我們要以這種自覺恐懼的心來聽聞佛陀的正法,佛陀告訴我們:「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世間滅。」因此,各位目前所遭遇的種種艱難和困頓也是有因有緣的,不過,之所以如此,不是因為師父規定一天要坐八支香,也不是因為靜坐的時候不能動,而是因為各位的習氣由來以久,遇境逢緣迸發而已。
 
       小參時,有同學跑來告訴我,「唉唷!好痛喔!」我就回答他說,「沒有關係,別人也一樣。」當同學聽我這樣說時,臉上總會露出滿意的笑容,好像變得快樂一點。原來,當我們發現別人也是一樣痛苦時,就會覺得自己的疼痛好像還可以忍受。此外,也有同學會跑來告訴我,「師父啊!我整天好惛沉喔!都沒有進步,我都已經坐了一天了。」我聽了之後就說,「你急什麼?佛陀在過去生累積那麼多福德智慧資糧,都還得在菩提樹下坐四十九天,你們才坐第一天,急什麼!」
 
       碰到困難時,大家一定要心靜下來,好好培養耐心,這是很重要的。俗話說:「揠苗助長」,你們會覺得身體很僵硬、很緊繃,通常也是因為不想接受自己當下的能力所致。這時,我總會提醒你們:心情放輕鬆,如果你們現在無法清楚地覺知安般念的所緣,就代表你現在的念力強度僅止於此,生氣、焦慮、痛苦、緊抓,和煩躁,只會徒增憂惱,應該把這些情緒放下,以無比的耐心,一次又一次地從混沌與苦惱中回到安般念的所緣,久久行之,你會突然感受到靈光一現的安靜。
 
       這種寧靜只有在不貪戀過去、不憧憬未來,只安住於當下時,才可能「不請自來」。反之,如果你的心裡一直很緊張、焦慮,想要快快進步,想要快快得到,就絕不可能產生這種安靜。當片刻、片刻的安靜不斷延長累積之後,你的輕安就能遍滿全身。總而言之,禪修的成敗就和世間其他事物的集與滅一樣,也是有因有緣的,我們過去因為沒有累積定與慧的福德因緣,所以現在才會覺得這麼困難,不過,既然已經上路了,猶時未晚,只要我們耐心練習,努力俱足各種善因緣,一定會有好結果的。
 
 
降伏五蓋
 
       對初學者而言,禪修會碰到的第一個障礙就是五蓋,五蓋就像五個壞朋友,如影隨形地跟著我們,如果不能對治而隨順其增長,則心性會愈來愈惛昧染污。
 
       「蓋」,是覆蓋之意,謂覆蓋心性,令惡法增廣,善法減損的五種煩惱。即:一、貪欲蓋,染著貪愛於五欲境界,無有厭足。二、瞋恚蓋,於違情不順之境界,心懷恚恨,熱惱不息。三、惛眠蓋,惛沉與睡眠能使心意遲鈍而不敏銳,暗昧無智。四、掉舉蓋,又稱惡作、掉悔,是心意躁動(掉)而高揚(舉),擾攘不安。五、疑蓋,於正法無決斷之力,猶豫而多尋思。
 
       其實所有煩惱皆有覆蓋之義,只是這五種能障三學淨法與入聖道智,故特立此五者為蓋。即:貪欲與瞋恚能障戒蘊,掉舉能障定蘊,惛沈與睡眠能障慧蘊,疑者乃疑於苦、集、滅、道四聖諦之理,故唯立此五者為蓋。
 
       接下來詳細說明「五蓋」之內容,與在禪修中的境相與對治:
 
       第一、貪愛蓋:貪愛是指對可愛境界起貪著。初學者儘管身心時常處於不舒適之中,但仍然有可愛境可貪。比較微細的貪包括:用餐時,吃到可口的食物,心便沉溺在其中;在外面聽到打板聲,仍不肯進禪堂,這時所起的便是貪著放逸的心;以及一聽到引磬聲,馬上放腿起身等。比較強烈的貪包括:男女的情欲,對家人的掛念等。在佛陀的教法中,是用不淨觀來對治貪欲,不過,在現階段,我們主要是以安般念做為禪修的第一個所緣,所以對治的方法是,當你起貪心時,只要一覺察,就馬上回到安般念的所緣就可以了。此外,在二六時中,除了睡眠以外,所有的注意力都要安住於安般念上;你只是姿勢變換,所緣依舊。
 
       第二、瞋恚蓋:瞋恚心是指對不可愛境起惱怒忿恨之心。在禪堂中,因疼痛、身體不適應久坐,或進步緩慢而產生厭倦、不耐煩、和焦躁的情緒,這些都是屬於程度較輕的微細瞋恚。在佛陀的教法中,是用慈心禪來對治強烈的瞋恚和恨惱。我們在這次禪修中會教大家修習慈心禪的技巧,不過,現階段我們還是以安般念來對治瞋恚。
 
       我們時常勉勵各位,當你們覺知瞋恚煩惱生起時,如果能立刻回到安般念的所緣,繼續專注,則煩惱就會在頃刻間煙消霧散。如果你無法經驗到這種感覺,就代表你對安般念不夠喜愛,對煩惱不願放捨,對修道缺乏全心投入的熱情,才會得不到禪修的身心輕安樂――現法樂住。所以,我們一再鼓勵各位同學,一定要用自己的親身經驗來體會佛陀教法的善巧與殊勝。簡而言之,佛陀的教法就是透過禪定的明淨穩固來降伏煩惱,透過慧的觀照來徹底斷除煩惱。
 
       第三、疑蓋:疑心包括對佛陀、對法、對老師,甚至對自己起疑。各位既然已經來這裡禪修,應當不會懷疑佛陀才對,但是對於法和老師可能就會有所質疑了。所謂對法起疑,不是不相信佛法,而是對安般念這個方法產生懷疑,例如,有些同學可能會認為自己不適合修安般念,希望可以換別的所緣。事實上,在經典中,佛陀就經常教導佛弟子們修學安般念,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好用易學的方法,有許多聖者都是因修學安般念而得到很高的成就。既然別人能,我們當然也能,所以不要懷疑安般念,要全心投向它,對它產生興趣、感情、和熱誠。
 
       接著,也許有同學會懷疑:這個老師真能教嗎?這樣教,我真的能進步嗎?這就是指對老師的懷疑。對此只能說,我所談論的,乃至於所教導的,都是我自己親身走過的路,而且我相信,既然我能做到,同學也一定能做到,尤其是就現階段的功課而言,更是如此。比如說,有些同學會抱怨腳痛,我總是告訴他們「習慣就好」,為什麼我會這樣說,因為我就是這樣走過來的啊!
 
       但是要提醒各位,我們不是盲修瞎練,要求大家做無意義的忍耐,而是用正見、用好的方法、和好的技巧,陪著你們、提醒你們、鼓勵你們慢慢上路。在這個禪修課程中,我所給你們的建議和方法,都是我自己親身試過的,所以我要和同學們互相勉勵:我已經用我的經驗來證明這條路是走得下去的;你們也要用你們的經驗來告訴我,我所提的建議和方法是有效的。我教禪修已經很多年了,之所以能夠累積一些信心,有一部分是來自同學的成功驗證,希望大家都能夠透過親身經驗來印證佛陀的教法,據此建立對修法的信心,乃至於對自己的信心,然後全心全意投入,等到時機成熟,再將這份信心傳遞給其他仍在惑業苦中流轉而不知如何出離的人。
 
       最後,再提醒各位,當疑蓋生起時,請告訴自己,再給自己一次機會,把注意力移回到安般念,試試看,絕對會進步。
 
       第四、掉舉蓋:掉舉蓋又有將掉舉與憂悔合稱「掉悔蓋」。「悔」是憂惱已作之事,將受人毀訾而心生悔恨。在禪修期中,有些同學對於自己的懈怠、放逸,有時容易心生憂惱,這種障蔽善法的憂悔,對於修道是無益而有損的。
 
       再者,靜坐修定時,還有一種和掉舉蓋相似而小異的煩惱時常地困擾我們,即「散亂」。散亂是心所法之一,又稱「散動」、「亂心」,是心念於所緣境界流蕩散動,不能集中之狀態。掉舉和散亂不太一樣,掉舉是心意覺得亢奮、高昂,並繫縛或膠著於某個對象,這個對象可能是自己心裡比較在意或無法釋懷的一些事物;散亂,則是心念飄浮不定,茫然無著,一下想東,一下想西,不會特別繫縛於某個特定目標。
 
       安般念是對治掉舉與散亂最好的方法,所以我們每次都會提醒各位:「注意力跑掉了,一警覺,就抓回來」。論典裡面用了一個很好的譬喻來形容這種情形:就好像有一隻小狗四處跑來跑去,我們現在用一條繩子將牠繫住,拴在柱子上,剛開始被拴的時候,這隻狗一定會焦躁地繞著柱子跑來跑去,很不適應,如果我們一直不理牠,最後牠就會乖乖地躺下來。我們的心也是如此,心念就好比是這隻狗,現在用安般念這條繩子將它綁住,跑掉了,再抓回來!跑掉了,再抓回來!久久行之,不斷地累積正念力,心也就慢慢的安靜下來了。
 
       第五、惛眠蓋,惛沉和睡眠。南傳的巴利藏有記載,目楗連尊者在未證阿羅漢果之前,在修學禪觀時,惛眠蓋也曾經現起,於是佛陀便教導他去除惛沉的方法。
 
       首先,當你禪修時,如果突然發現自己忘失所緣,陷入強烈的惛沉,這時最重要的步驟就是,不要注意它,不要與它相應。如果你能做到這點,惛沉一定會遠離你。不過,這個方法經常不管用,因此要進行第二步驟:思惟、憶念你所聽過的法義,因為惛沉是指心的暗昧、遲鈍、不靈巧,這時如果開始運作尋伺心所,思惟法,抉擇法,心也會跟著活躍起來。但是,對一個現在惛沉很嚴重的人來說,這個方法的效用有限,為此,佛陀便教導了第三個步驟:憶念、思惟光明,藉此破除黑暗,讓心警覺起來。然而,要憶念、思惟光明,必須具備一點基本的定力才辦得到,所以這個方法也可能無效。於是佛陀又教導了第四個步驟:睜開眼睛,拉拉耳朵,深呼吸,出去洗把臉,看看外面天色的光明,讓自己的心警覺。如果還是沒有效,就徹底起身離坐,到外面經行,讓心活絡起來。
 
       最後,如果以上的方法都失敗,那就表示你太疲倦了,需要一點睡眠,這時就應該去睡覺。但是,在睡下去之前,對自己下一個決意心:「我現在一定是疲倦了,我要在憶念光明中躺下,只要疲倦消除了,我一定立刻清醒,立刻起來禪修。」
 
       以上,除了說明惛沉蓋的對治方法之外,也進一步分別惛沉心所與眠心所是不一樣的。惛沉是心於所緣境暗鈍模糊,遲緩無慧。大家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經驗,在學校讀書時,上課常會打瞌睡,但是一聽到下課鐘響,就又變得生龍活虎起來,我們戲稱是「上課一條蟲,下課一條龍」;這種「一條蟲」的狀態,就是心念對於所緣境――對於課業的惛沉狀態。
 
       惛沉常因無興趣、倦怠而引生,有時是對於對象產生倦怠,無進取心而引起,但是心意常習慣於暗昧遲鈍,對任何有意義的事物都提不起精進力,也會養成惛沉的習性,使個性變得遲鈍,遇事都一貫地愚癡而無慧。而「眠」是心所法――心的作用之一,屬於不定法,有益的睡眠可以幫助身體消除疲勞,恢復精神,與休息同義;而與煩惱相應的眠心所會使內心闇昧,障礙善法,與煩惱同義。其與惛沉合稱「惛眠」,為五蓋之一,稱惛眠蓋。
 
       相信大部份的人都有這樣的經驗,清晨醒來,明明已經睡足了,卻還想賴床,這時因偷懶而有的睡眠常會多夢,不但浪費時間,也沒有得到真正的休息。所以,身心疲倦需要睡覺休息,這是眠心所;休息之後,繼續貪著睡眠,這就是煩惱了。愈貪著睡眠,會養成惛沉、暗昧愚癡的惡習。所以,我們要學會分辨是單純的需要休息的睡眠,還是與煩惱相應的惛眠,若是惛沉則不可以跑去睡,否則會越睡越迷糊,造成習慣性惛沉。
 
       在現階段,我們是以安般念為所緣,因此,當你感覺惛沉,如果能夠不理它,就不要理它,警覺以後,立刻回來,再下決意起一個堅強的信心,提醒自己:「我一定能夠克服惛沉,我一定能夠專注。」如果惛沉因此而遠離了,你就繼續安住下來。如果惛沉依舊,我會建議同學不要去思惟法義,因為你們的定力太弱,義學的基礎也不夠,根本無從如理思惟,很容易變成胡思亂想。不過,有一個方法你們倒可以試看看,那就是把注意力轉到惛沉上面,看清楚惛沉到底是什麼東西。惛沉是指心暗昧無力,當你的心能夠去覺察惛沉時,代表心是警覺的,這樣做,可以讓你們的心活絡起來,不再惛沉。佛陀的教法有其次第,因此,除非萬不得已,否則不要先睜開眼睛或出去走,因為初學者的念力很弱,很容易因睜開眼睛或移動肢體而散亂。禪修的第一天是比較辛苦,不過剛開始如果能熬過一天中幾個慣性惛沉的時刻,以後幾天就會慢慢習慣了;再加上正念、正定力的增強,就能克服惛沉。有些學員經過禪修的鍛練,連平常日子都感覺到精神比較好,惛沉的次數與時間比較少,乃至整日神清氣爽,完全超越惛沉的干擾;只要同學們按照方法,持之以恆的用功,一定能夠體會禪修的利益。
 
 
誰最快樂
 
       在《阿含經》、《清淨道論》,以及帕奧禪師所教導的禪法中,都曾經提到「死隨念」,也就是要人們常常憶念死亡,思維死亡。「死隨念」是一個禪修的所緣,主要是想提醒我們,年命有限,時光迫促,不要浪費。因此,當我們感覺自己好像快要被強烈的痛苦與困頓擊垮時,便應該提醒自己,如果這就是臨終之痛,我們要好好把握這境相現起的機緣,學習不與之相應,因為若與之相應,就只能隨著走囉。
 
       接下來,我想用一個故事來和各位互相勉勵。這個故事記載在南傳的巴利藏中,故事的大意是:有一位少女至某位尊者處聽聞佛法,聞後法喜充滿,久久不散。當她穿越樹林返家時,不幸遭劇毒的蛇咬死,但是她渾然未覺,整個人仍沉浸在法喜之中;而就是這念念法喜的心,使她死後立即升天,待她發覺時,自己已經轉世為天人了。她非常感恩尊者為她說法,讓她在臨終面臨極大苦痛時,心沒有顛倒,在法喜中轉生善趣,於是便現天神的妙色身來向尊者頂禮致謝。因此,當我們坐到非常痛苦難捱時,可以學習修「死隨念」,提醒自己,心只跟法相應,不跟煩惱相應,只要一念清淨,就是保有天界的心,如此認真行去,就算常常被打敗,也沒關係,因為我們還沒死,還有機會努力啊!尤其禪堂的環境這麼舒適、這麼安全,為我們提供許多警覺和練習的機會,使我們不至於像平常一樣,只會隨煩惱起舞,所以我常說,入禪堂是人世間最幸福的事情。
 
       也許有人會問,禪修者為什麼能夠忍受一個人長期孤寂地坐在那裡?參加過禪修的同學為什麼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回來禪堂靜坐?答案很簡單,因為他們有法喜!因此,各位同學只要能保持對法的熱忱,全心全意的投入,用自己的經驗來印證佛法,就能得到無比的清涼,縱然只有片刻,都能讓你回味無窮,慢慢累積修道的信心。不曾親嘗禪定現法樂住的人,絕對無法體會禪坐的妙趣所在:一個人只是靜靜地坐在那裡,不受外境干擾,不隨煩惱起落,身心完全沐浴在一片輕安寧靜中。在佛陀的教法中,除了禪定的現法樂外,還有觀慧的現法樂,以及徹底破我執、斷除煩惱的究竟離欲之樂,我們必須一步一步的修學。
 
       禪定的特性是「心一境性」,廣義的定境可以包涵散心位上的三昧力,然而嚴格的定境──心一境,其心念的狀態,是指不與眼、耳、鼻、舌、身識共俱之定中意識。此與一切定心相應的定中意識,並不緣外塵境相,所以,只要眼、耳、鼻、舌、身等五根的作用還在,還能覺知外境,就表示尚未得定,因為禪定的境界,其意識處於「獨頭意識」的狀態,而不與前五識共起。因此,小參時,如果你還能巨細靡遺地描述自己的身心覺受,就代表你的安般念跑掉了。
 
       修學禪定並不容易,即便是初禪,也都還有五禪支,必須到達四禪,才能得「捨念清淨」的甚深定境,而現在就是要透過安般念這個所緣,拴住我們散動不安、妄想紛飛的心念,讓妄想慢慢減少。在禪坐中,一發覺注意力跑掉了,就立刻抓回來!跑掉了,再抓回來!久久行之,不斷地累積正念力,相信狂亂的心必然會逐漸止息,到時就可以親身體驗什麼是「不與前五識共起的定中獨頭意識」的心識狀態,與「心一境性」的禪定境界了。
 
       在經典中曾經記載一個關於波斯匿王的故事:波斯匿王是一國之君,平日養尊處優,一呼百諾,想要什麼,就有什麼,幾乎享盡了世間的五欲之樂,所以他一直認為自己是天底下最快樂的人。當這話傳到佛陀耳朵時,佛陀卻說:「我可以沒事在大樹下,靜靜地坐上七天七夜,不隨欲、不隨煩惱而轉,我才是世間最快樂的人。」佛陀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原來,五欲之樂往往在到達某個感覺極限之後,便呈現麻痺狀態,不再產生效用;若要維持五欲之樂所產生的快感,就必須加強「刺激」,然而總有疲乏與厭倦的時候。世人不能正確觀察嗜欲的實相,卻仍樂此不疲,終日汲汲營營,越陷越深,在惑業苦中長夜流轉,不但不知出離,也不以為苦,甚至還沾沾自喜,就像波斯匿王一樣。
 
       反之,佛陀卻指出,禪定的現法之樂與觀慧的離繫之樂,才是世界上最究竟的福樂。然而,世人向來習於追逐感官的刺激,真有機會閒靜下來時,反而會感到心慌意亂,不知所措,就像各位現在坐在禪堂的心情一樣,根本不能了解佛陀所說的究竟解脫樂,所以我前面才會說各位的問題很嚴重。話雖如此,我還是要繼續鼓勵各位,一定要用你們的親身經驗來印證佛陀的教法。在經典中,佛陀就經常教導佛弟子們修學安般念,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好用易學的方法,有許多聖者都是因修學安般念而得到很高的成就。既然別人能,我們當然也能,所以不要懷疑安般念,要全心全意地投向它,對它產生興趣、感情和熱誠,相信一定會有收穫。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