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慧法師

 

   

當代臺灣佛教的榮景與隱憂(中)

        本文係昭慧法師於2002年10月18日在中國人民大學演講完畢之後,宣方教授回應,昭慧 法師針對此一回應而回答之內容。由維融法師、德發、慧昭整理,印悅法師潤稿。

宣方教授提問:

          在這裡我先向大家補充介紹性廣法師。性廣法師現任佛教弘誓學院院長,從精神層面來說,可說是印順導師的學生,而從實際的師徒關係來說,他是昭慧法師的學生。剛才昭慧法師說過,修證是每一個佛弟子的本份,而且不應該標榜修證,應該沉潛。性廣法師在這方面很有成就,他禪修很好,禪學理論也相當有程度,他的碩士論文就是研究關於印順導師人間佛教的禪學思想。我訪問過台灣的江燦騰教授,他也是指導性廣法師論文的老師之一,他就說到:這篇論文在全台灣的佛學論文裡,相當受到矚目。以上簡單介紹性廣法師。

        剛才張教授對昭慧法師的介紹是比較official,比較正式的,在此我很願意向大家補充一些我所知道的有關昭慧法師的事蹟。

        昭慧法師在台灣佛教界有「女俠」之稱——佛門女俠,他剛才諷喻自己是烏鴉嘴,這是他的謙辭,他有他很厲害的部份,也就是他願意呈現「金剛怒目」的一面。大家一般都覺得佛教徒應該是菩薩心腸,但金剛怒目和菩薩慈眉都是度化眾生的法門,而昭慧法師在很多時候就是代表佛教界,起到這種金剛怒目的作用,讓人家知道佛教界面對現實的苦難,也是敢於「揚惡聲」,而不祇是鄉願緘默的。

        在台灣,據我所知,佛教徒中真正投入社會運動的並不多,而昭慧法師便是一個傑出的典範。因此,雖然他只是一個人,但卻代表了台灣佛教界很重要的一面,在我看來幾乎是一半:如果我們把慈善、教育、文化歸為「揚善」的正面部分,那麼在更難做的「抑惡」的另一方面,昭慧法師做得很多,而且他在這方面的成績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也正因為如此,昭慧法師贏得了台灣朝野的廣泛尊敬。

        他剛才特別提到「杯葛思凡」事件。此外,還有其他轟轟烈烈的事件,如悲情觀音事件。在台灣的大安公園裡有尊觀音像,有宗教背景的政治力量想把這尊觀音像移走,昭慧法師出於愛教的熱情,在正確理解「政教分離」的情況下,生死以之地介入菩薩像的去留,甚至絕食以捍衛菩薩像,後來佛教界的一些長老,如星雲大師出面支持,使得這個事件畫下了圓滿的句點。

  又如爭取佛誕放假運動,爭取佛教徒和基督教徒有同樣的待遇。還有更近的,可能在佛教界震盪更強的一件事情,也就是廢除八敬法事件。我們知道,佛教從根本精神上是講眾生平等的,當然也就應該肯定,教團內部是平等的。但若從歷史上的佛教而論,的確有很多陳規陋俗,而八敬法即是佛門中男女不平等的反映,與時代氣息更是格格不入。昭慧法師於是在台灣佛教界發起佛門女性運動,倡議廢除“八敬法”,可以說完完全全是一個「革命份子」,佛教革命軍中的馬前卒。

  我對昭慧法師心儀已久,非常地欽佩她。去年訪問台灣期間曾專程拜見,還晤談了好幾小時。我曾經跟昭慧法師開玩笑,將來哪天如果我想出家的話,一定拜他為師。因為師父是要在學問和德性上堪為師範,性別因素其實無關緊要,在大學裡女性老師很尋常,為什麼佛門裡頭就不可以?

        這是題外話,接下來我們就回到昭慧法師這篇精彩的演講。昭慧法師宏觀介紹了台灣佛教發展的狀況,這須有很深的學養,例如,他從人類學的角度解讀早期的族群紛爭、觀音信仰的移植與紮根、小範圍的祭祀圈與較大範圍的信仰圈,藉以說明佛教存在的理據。

        大家知道,台灣佛教史大致上可以分為三期。

  可以找到的書面記載顯示,佛教是隨著明鄭(鄭成功)收復台灣時傳入的,那時是與民間信仰混合的。到了清代,閩南(特別是鼓山)佛教傳入,但仍呈現出與民間信仰緊密結合的狀態。這是第一個時期。剛才昭慧法師的演講裡,也特別向我們強調,它對佛教渡過危機以及後來的發展,具有正面價值。

        第二個時期,一八九五年到一九四五年,台灣割據給日本,長達五十年的殖民統治對於台灣佛教造成了傷害,但也有正面的建樹,這點剛才昭慧法師已分析過。這一時期佛教最大的進展表現在,一批高素質的佛教人材出現,很多人留學日本,取得日本大學的學位。這些人不但學問好,在戒行方面也堪為師範。

  第三個時期是一九四九年以後。當時國民黨政權(台灣稱國民政府)退居台灣,為去除日本的影響,實行「去皇民化」,佛門內部也有這種運動。其貢獻是通過傳戒制度,恢復大陸正信佛教的許多形式。但也有一些不良之處,這些昭慧法師剛才也談過,那就是一元化所導致的腐敗,以及和政權結合過緊,使得佛教喪失主體性格。

        另外這裏面有些部分,我覺得昭慧法師可能說得比較含蓄,那就是日據時代由於齋教(不太準確地說,相當於居士形式的一種佛教)西來庵抗日事件發生,導致殖民政權對於本土宗教的不信任。當時各宗教團體人人自危,於是佛教與齋教團體紛紛將組織掛在日本佛教寺院名下,接受皇民化以求自保。國民黨政權到台灣以後,把這些寺產當做日人「敵產」來接收,使得很多民間宗教團體,如齋堂中的齋姑,不得不接受佛教的剃度。這樣佛教在根據地上似乎擴大了很多,但這對佛教是傷害還是幫助?這是第一個想請教昭慧法師的問題:齋教紛紛改信佛教,重新受戒,對於早期中國佛教(大陸佛教)在台灣的恢復,有怎樣的影響?

        四九年以後的台灣佛教發展也可分成幾期,昭慧法師剛才講得很清楚。首先是四九年代到六○年代中期,這是國民黨政府在台灣鞏固他們的統治,肅清日本佛教對台灣之影響的過程。六○年代中期以後,由於國際形勢的改變,台灣經濟開始快速發展,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了宗教需求的增加。社會學的相關理論認為,經濟的發展必然帶來人口流動性的增加,以及都市化程度的加快。而都市化程度的加快,又加劇了現代人的疏離感和被異化的感覺,這使得越來越多人尋求宗教信仰的慰藉。所以經濟的發展,對台灣宗教信仰的發展,有很重要的刺激作用。國際形勢的改變,也使得西方教會勢力對臺灣本土的影響大大衰退,於是佛教開始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如星雲法師的佛光山道場、證嚴法師的慈濟功德會,都是興起於這一時期。

        一九八七年解嚴以後,政治上給了各宗教更大的發展空間。八九年“人民團體法”取消了只能有一個全國性組織的規定,自此以後,同一級教會可以成立兩個以上的人民團體,於是很多佛教團體紛紛宣告成立,並迅速發展成為全台灣性的大社團,如佛光協會和慈濟功德會,甚至後來居上,超過了中國佛教會。這種佛教生態的變化,使得台灣佛教在解嚴以後,又進入更快速的發展。剛才昭慧法師也已經清晰地陳述了這方面的情況。

        以上是從社會學、人類學角度觀察到的外在因素。剛才昭慧法師還分析了台灣佛教發展的很多自身因素,其中特別提到典範型人物的出現,像星雲法師、證嚴法師,這些領袖人物都有宗教學所說的charisma——超凡的人格魅力。此外,臺灣學者江燦騰先生還談到另外一個因素,就是這些佛教領袖人物都有很強的經營能力,善於現代化的經營管理,也善於適當地運用大眾傳播媒體。剛才昭慧法師的演講裏好像不太強調這個因素,不知道是基於何種考量,而覺得這個因素相對之下不那麼重要?

        台灣佛教雖說是到八○年代晚期才有了很蓬勃的發展,但是早在六○年代,甚至更早的五○年代,就已開始做紮根的工作,如舉辦大專佛學夏令營、大專佛學社團等。凡此種種都說明,台灣佛教能有今天這樣繁榮的景象,離不開客觀的外在因素,更離不開佛教界自身的努力,這其中也包括了昭慧法師等人為重塑佛教形象所做的努力,終於使得佛教原來在人們心目中卑微、懦弱的印象大為改觀。這些經驗對大陸佛教的發展應有很大啟發。

        昭慧法師的演講相當坦誠,絕不粉飾太平,也絕不迴避佛教內部存在的問題。他演講的後一部分著重談到關於台灣佛教發展的一些隱憂,其中最耽心的是教界自身的亂象。經典中曾提及,佛教最後如何會毀滅?乃是由於「獅子身中蟲」。如果將佛教比喻成獅子的話,獅子身上聚集的一大堆跳蚤、蟲子會吃掉獅子乃至屍骨,「獅子身中蟲」將使佛教徹底瓦解。

        昭慧法師提到的另一個隱憂,我覺得可能是他對佛教學者的期許,希望能夠聽到社會各界對於佛教一種清新的、溫和的、雖然有時未必非常中規中距、合乎分寸,但卻是善意的批評。然而現在台灣佛教學界,這樣的聲音寺互相對減弱了。一般民眾只能寄望於第四權力——大眾傳播媒體的平衡報導。但是,大眾傳媒的先天不足在於,它可能關注某件事,但不太會關注事件背後一些深層次的思想結構因素,所以這種深層的結構性的批判,需要由學者來擔當。如果佛教學者不能承擔起這樣一種文化批判和價值擔當的責任,在我看來,台灣佛教發展的這層隱憂絕對不比上面所談的隱憂(佛教內部的亂象)來得小,因為佛教界內部的亂象,終歸只是局部性的情形,而來自學界的批評,卻往往能指出佛教界根本性的問題,而這種根本性的問題大多是結構性的,它關係到佛教界的全局性發展。不知道昭慧法師是否同意我的觀點:佛教學者的這種缺席,或者說聲音的弱化,對於台灣佛教的健康發展絕非幸事。

        最後,昭慧法師還提到一個比較綜合性的問題,那就是台灣佛教界主體性的喪失或主體性的迷失。如果反觀大陸佛教界的話,這個因素其實可以說是更加嚴重。據我所知,昭慧法師很早就已經來往於兩岸佛教界,曾經在廣東梅州任課,所以最後一個問題,我想請教昭慧法師對大陸佛教發展的展望,做為人間佛教發展相當繁榮的台灣——海峽彼岸來的一位教內人士,您認為大陸佛教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弊端和癥結是什麼?未來大陸佛教的復興,主要應該重視哪些因素?最迫切的問題是什麼?

 

當代臺灣佛教的榮景與隱憂(下)──與聽眾雙向交流

 

昭慧法師答問

        非常感謝宣教授這番剴切的講評。他提綱挈領地把我剛才散談的部份,很快地做了綱領式的集中,這對大家一定有更多的幫助。

        今天在來人民大學的路上,我還在猶豫:到底是要依項目來講,還是依年代來講。若依項目,應該分教內與教外兩個方向,然後教外部分再切割成政治、經濟或異教與佛教的種種關係等;教內則從教會系統到寺院、僧尼、信眾等等。但後來想想,不能這樣介紹,因為這樣沒有辦法凸顯台灣佛教發展的複雜性。所以最後我的演講,反而因多頭兼顧,而在時間順序上,顯得比較零亂。我覺得宣教授提綱挈領復習一遍並加以補充,對大家而言,更勾勒出了較為清晰的面貌。

        剛才宣教授提到的大概有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齋教的沒落對佛教而言是傷害還是幫助?第二個問題是台灣龐大佛教組織是否善於經營管理與傳播推廣?第三個問題是我對大陸佛教的看法。這都是很具挑戰性的問題。第二個問題比較單純,我可以先回答它。典範性的人物,我有提到屬於charisma的部份,但是沒有提到屬於經營管理的部份;我並非故意不談,而是難免有所疏漏。我自己並沒有先寫講稿,所以臨場漏掉一些內容,這並非我特別不說到它。

        這是對的,他們確實具有現代化的經營理念,而且有一些還很善於傳銷,例如中臺山的納骨塔傳銷業。四大名山的組織管理,功夫確實做得相當徹底,所以只要一有動員,人力財力的匯集都相當驚人。這是不能忽略的特徵。這個特徵不容易在大陸實現,因為在大陸,這樣驚人的動員力,可能卷起很大的風雲,是政治所不容許的,但相對之下,在救苦救難的時候,它確實可以發揮極大的正面作用。最起碼在台灣佛教發展的過程中,這種情形並沒有構成「危害政權」的紀錄。確實也有某個山頭領導人,曾妖言惑眾,在總統大選的時候,不但旗幟鮮明地拱著某位候選人,甚至透過他的信徒系統傳話說:他在禪定中業已看到,假使那位候選人沒有當選,台灣將會「血流成片」。事實當然證明:他的預言純屬胡言。

        在台灣,政治人物吃了悶虧,對此只好算了,因為該法師口袋裡有那麼多選票,得罪不起。而且台灣因為是以中產階級為主的結構,信的就聽,不信的也未必就聽,沒有人會為此而「揭竿起義」,因為大家都還有錢過日子,何苦鬧事呢?可是在大陸,如果城鄉之間貧富差距太大,農民或下崗工人一窮二白,這時候,具有charisma的人,如果濫用信眾對他的盲目崇拜而罔顧戒規,裝神弄鬼,會不會出現第二個「洪秀全」?我不敢多下預言式的肯定答案。

        第一個問題,關於齋教改宗的問題。齋教徒就像很多一貫道信徒,後來在精神層面接受了佛法,或甚至脫離了原有組織,而進入到佛教的體系中來。這種情形被學者重視並展開研究,如台灣的江燦騰教授等幾位學者。有的學者認為,大陸佛教的長老法師來到台灣以後,透過傳戒系統等等,橫刀奪愛,把整個齋教改變成了佛教。

        我姑且不從佛教本位的立場,認為「最好使他們通通都成為佛教徒」,這好像太過霸道了。我們可以從另外一個立場來看待這個問題。這些齋教的庵堂之所以成為佛教的寺院,第一是來自政治力量。確實,政治力量要求他們只能隸屬於道教或者佛教,不是成為佛教會底下的一員,就是成為道教會底下的一員。我們不必完全排除這個因素,但要注意的是,即使到現在,依然有很多佛不佛、道不道的廟宇,掛到佛教會底下,但它們依然維持它們佛不佛、道不道的特性,沒有變成正統佛教的寺院。許多民間宗教的廟宇,登記在佛教會名下,也依然保持著民間宗教的特質,為何唯獨齋教面臨改宗的後果?所以如果純粹從政治力量來認定導致齋教消失的因素,這可能太高估了佛教會在政治面的影響力。

        在解嚴以前,佛教會絕對有某種程度的「半個公權力」,因為它儼然是政權的白手套,但是它依然不可能掌控佛教的全面,如星雲大師就可以在南部發展,慈濟功德會也在東部崛起,他們依然可以開展出佛教會之外的廣大天空,中佛會即使百般不情願,也拿他們沒轍。所以齋教的廟宇(齋堂)被轉換成佛教的寺院,齋姑剃度出家,這部分,我們不可忽略齋教徒(特別是齋姑們)的主體性意識,他們本身自覺性的選擇,必需被納入考量,而不能光從「外力介入」的因素,來看待這個問題。強調「外力介入」的因素,就會加入迫害的色彩,會認為佛教與政權在聯手迫害齋教,促使齋教消弭於無形。

        但我所認知的情況不是這樣的。就我所認識的學生家長,有些就出身於齋堂之中。許多齋堂的長老尼,是很自覺地選擇佛教的,為什麼他們會這樣做呢?因為他們在與佛教法師接觸的過程之中,聽聞佛法,喜歡佛法,因此就如同許多一貫道教徒一般,轉化成為佛教徒了,他們是自覺性地選擇了佛教。

        但是一貫道畢竟已有制度化的教會與綿密的組織了,所以雖然偶遇個人改變信仰的情形,可是整個教會體系還是非常堅固的。但齋教如民間宗教,沒有制度性的教會系統,所以當齋堂住持本身想要成為佛弟子或比丘尼的時候,沒有上層組織可加以攔阻。齋姑轉變信仰導致齋堂消失,這已不宜當作是佛教「威脅利誘」的後果,佛法本身感化人心的力量,以及「作為有自主性意識的齋姑,在自由意志下,抉擇教理行證完備之佛法」的重要因素,也要一併納入考量。

        台灣台中市有個慎齋堂,建築非常宏偉,原來的老住持是在家人,現任住持是我非常尊敬的普暉長老尼,他所主持的寺院,是個很典型的「齋堂變佛寺」的例子。他本身自覺性地接受壽山佛學院的教育,回到寺院以後,就剃度出家了。此間現在依然名為「慎齋堂」,可已經是標準的佛教寺院,甚至連新建築都已經完全移轉到另外一塊土地上了。以一個比丘尼的力量,竟然建起了一座如此宏偉的寺院,這中間有著多大的悲心與願力!總不能說這些人都是被逼剃度改宗的。

        佛教有些法師確有過份「勸人剃度」的癖好,可是我可以保證,即便他們也絕不可能「逼人剃度」,因為佛教並沒有命令人做這做那的公權力,政府也懶得介入剃度的事。政府比較在意的是,這位宗教人士的言行,會不會嚴重危害到政權?至於佛教到底有多少人剃度,到底有哪些人成為比丘尼?這個部分,政權是根本不會關切的。若是屬於政權不關心的事,教會領袖縱使有野心,又憑藉著什麼力量,來讓一位有自由意志的齋姑成為比丘尼?

  至於第三個問題,對大陸佛教的情形與未來大陸佛教的展望,我所知不多,容或會以偏蓋全,但難免有一種愛深責切的焦慮感。誠如我在演講中所提到的,昨晚從社科院返回旅館途中,那位司機先生所說的話,讓我非常耽憂。本來就我所聽到的訊息,我耽心的是大陸宗教政策部份對佛教的不利,例如:政策只允許各宗教在自己的廟堂庵宇辦活動,不得在民間自由傳教,這個宗教政策確實對佛教造成了某種程度的傷害。但是我常想,即使在這樣的政策底下,佛弟子難道就沒有還可更努力的空間了嗎?

        那位司機先生指責道:「到了寺廟裡,進門要買門票,進來之後,給你幾隻香,上香之後,叫你丟二十塊進功德箱,也看不見有誰給我們講講道理,這有什麼意思!所以我寧願上教堂望彌撒,聽神父講道理。」所有他敘述的過程中,除了錢之外還有什麼東西?世人有此責難,難道出家人可以全辭其咎嗎?這位司機口中的寺院,住在其中的出家人,難道不能積極一些地向信眾佈道嗎?所以我有時想想:大陸宗教政策裡的寺廟「自養」制度,讓他們有門票收入,會不會反而讓他們因資源易得而失去了奮鬥意志?只要有門票收入,就可以舒舒服服地過日子,這未嘗不是修道環境的一種危機。

        即使在台灣,一位資質普通的僧人,為了擁有自己的一片天空,都需要認真打拚,他最起碼要攝受信徒。下焉者是經懺,這個我們姑且不說。如果有些人無法滿足「降低僧格」的謀食之道,那麼,他也必須以領眾共修、社區弘法等等方式,規規矩矩地攝受信眾。所以有時候,利之所在未必真正有益於佛教的健全發展。

  寺院過去受過迫害,政治人物對宗教也許多少有歉咎之情,所以目前保護他們,讓他們以門票收入來自養。台灣沒有哪一個寺院是收門票的。進入殿堂禮拜三寶需要出錢,那沒錢的人怎麼辦呢?所以我覺得,長遠來說,寺廟門票制度未必是利基,讓出家人從無到有地奮鬥,可能會更好一些。若有僧人行為太過不節制,自然會有信徒出來幹預他,為了在信徒跟前維持尊嚴的形象,他也必須要「有個樣子」,這對佛教不見得是壞事。這次在大陸,我走入某一佛教寺院,看到很多出家人穿著短褲掛,走過來走過去,旁若無人的樣子。這樣信徒又如何從他們身上看到佛法的甚深微妙,獲得法喜?這是我的小小擔憂,我希望是多慮了!

        其次,我擔憂的是,大陸佛教與台灣一樣,有的在標榜「修證」。我覺得修證沒什麼好標榜的,因為修證是每一個出家人應該要做的事。也許他們是以此來區隔「人間佛教」,認為人間佛教代表庸俗化,缺少神聖性。但是他們應該要知道,事實不然。在台灣,惹人詬病,讓人瞧不起的,不敢說完全沒有「人間佛教」的成員,但那絕對不是主要成員。即使如佛光、慈濟與法鼓,提到的「人間佛教」,未必等同於印順導師思想,但他們依然各自打拚出一片天空,提高了佛教在社會人士心目中的份量,而且平心而論,這些團體的僧眾素質,比一般教界來得更好。這些出家人過的生活,難道比隱遁僧來得更享受,更安逸,或是有腐敗墮落的跡象嗎?沒有。相反地,有著本山或是宗門的戒規約束,有著高遠的理想與宏法利生所帶來的喜樂,他們所呈現出來的積極進取、熱情慈悲,也絕非隱遁僧所能望其項背的。

        如果覺得走進人間就是庸俗化,走入山林就是神聖性,這種二分法未必公允,他們至少在教育、慈善、文化事業上,有實際的成效呈現。在品德方面,我不敢說是零缺點,但截至目前為止,尚未發生讓整個社會嚴重譴責的重大事件。反而讓社會震驚、譴責且屢屢犯法的,正巧是因標榜修證而號召來眾多信徒擁戴的某個團體。撇開宗派意識不談,我覺得「人間佛教」的大方向,在大陸還是一樣重要的。它必然同樣是大陸佛教的「救生圈」。也就是說,無論你是禪宗或淨土宗,或是很排斥印順導師思想的人,基本上,佛教走入人間、貼近苦難眾生,這樣一個大的方向,絕對是未來大陸佛教復興的一線希望。如果不循此途,依然要隱歸山林,仍然要標榜修證,我不知道大陸佛教還有沒有指望?

        我們不要忘記,佛教傳入中國後,為什麼中國會選擇大乘佛教?這難道不是因為中國儒家主流的文化,根本不喜歡獨善其身而希望兼濟天下嗎?這種儒家文化,鞭策著愛佛教、愛眾生的佛弟子,讓他們不敢放逸,不敢懶散,甚至也不敢為了自身的解脫而忘記了苦難眾生的需要,它是這樣成為有形無形的壓力,鞭策著中國佛教選擇大乘的。難道我們今天還要逆退回來,隱遁山林嗎?如果繼續這樣下去,廣大的社會、苦難的人民,將永遠只看得到基督的愛,而看不到佛陀的慈悲。在這種情況下,我不相信大陸人民會對佛教產生好感。特別是大陸還不像台灣,經過十年文革與幾次的政治運動以後,祖宗崇拜與民間信仰已被削弱,這已減除了兩道外護的大門,那麼第三道外護的大門,也就是大乘菩薩行,又豈能不多所用心?

        在台灣,這些典範型的人物,不僅佛教徒景仰他們,社會大眾也對他們相當尊敬。這些典範不是偶然速成的!在台灣要受到全民矚目,容或可以一時投機地製造話題,但要長遠地維持某種聲望,則絕對無法僥倖,必須要對社會拿出某種成績來。那麼試問,標榜修證的人,能成為全國性典範人物嗎?他能告訴人家:我已證得阿羅漢果,我現在是八地菩薩嗎?

        如果是這樣,在山門裡面他也許可以做「山大王」,但是出了山門,又有誰認得他?是不是依然讓社會人士保留對出家人的刻板印象,認定出家人是懶散的,不事生產的社會寄生蟲,是失意、失戀、受到挫折而「遁入空門」的?是不是依然讓社會人士繼續增強對出家人的這些負面印象呢?若這些負面形象繼續強加在僧侶身上,僧侶面對這種社會敵意,會不會自卑與自大交綜,會不會因為心理上的補償作用,而使得他們在山門裡耀武揚威,一旦出來面對群眾,又龜縮了起來,既可憐又可恨呢?出家人若要有尊嚴地存活於重視現實事功的漢民族社會,那麼,即使是為了消極地自保,都必須多做利生事業,更何況積極地實踐佛陀的慈悲精神,本來就是佛弟子的本份事。

  談大陸佛教,不只是希望宗教政策能放得更寬,更重要的是要有意識且主動地讓民眾感受到佛陀的慈悲精神。如果上焉者只是談心談性談修證,下焉者一味做那香火經懺的把式,這樣的佛教,與大虛大師還在奮鬥的年代,又有什麼不同?佛教又如何能在中國社會起死回生?所以修證是理所當然的,但具有入世菩薩精神的發揚,更是迫在眉睫!這是我對大陸佛教「恨鐵不成鋼」的焦慮心情。

      如果現在竟然還斤斤計較於:我是虛雲老和尚或圓瑛老法師的法脈,而不是太虛大師或印順法師的法脈,那就是「內鬥內行,外鬥外行」,而永遠無法辨識:這終究只是「人民內部的矛盾」,而不是「敵我的矛盾」了。那麼,縱算你在山門內終於可以鬥成萬人之上的「山大王」,對大陸佛教又有什麼好處?大不了就是你這一派可以得到教權而已,但這又能代表什麼呢?這難道能代表大陸佛教的復興嗎?所以不管你是不是看得順眼大虛大師或印順導師的思想,大陸佛教要起死回生,一定要走入人間,擁抱苦難的群眾,提高僧尼的素質。我更期待大陸佛教出現典範人物,讓大陸的社會群眾景仰他們,並樂意接觸佛教。這是我的管見,謝謝!

未完後續

(二○○三年二月七日修訂完稿)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