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宗教性別圖像
釋昭慧
婦女節即屆,內政部與婦權基金會於三月六日共同發表「2005台灣性別圖像」,指出我國女性在就業、教育、人身安全及家事參與上,仍屬相對弱勢,重男輕女更是國人牢不可破的觀念;不過,台灣女性國會議員的比率是全球第一,女性的「性別權力測度」更是亞洲第一名,顯示我國女性的政治參與及經濟獨立性優於他國。
我們要關切的是:既然女性的政經表現如此傑出,為何重男輕女的觀念,卻是如此地「牢不可破」?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勾勒出台灣的「宗教性別圖像」。
台灣的宗教,大都源出古老的重男輕女時代,因此即使教主與聖者對女性有著仁慈公正的對待方式,凡庸的男性僧侶與男性祭司,卻很難不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於是,性別歧視往往透過宗教的權威經典與莊嚴儀式,不斷地反覆操作,而內化成為社會大眾的「意底牢結」。例如:女性的業障較為深重,女性是勾引男人犯罪的禍根,女性有月事不得入於殿堂祭拜神明,女性不得職司大典主祭,女性不得擔任宗教要職……。
即連號稱「眾生平等」的佛教,許多道場與個人在這方面的愚昧,亦復不遑多讓。比丘尼即使受戒百歲,也必須頂禮新受戒的年輕比丘,這就是最令人側目的陋規。有的驕慢比丘於是得寸進尺,向比丘尼灌輸諸如「比丘尼不宜擔任燄口主」、「弘法是比丘的責任,比丘尼不宜擔綱」之類的謬論!影響所及,許多道場連信眾也被規定:要依性別以序次。
最近參加一位佛教法師的公祭大典,其中一個公祭團體,一群信眾入列公祭,本來很自然地依入場先後排好了三人一列的隊伍,不料那位擔任司儀的比丘竟然號令:「男眾站前面,女眾站後面!」這樣一來,隊伍大亂,一位小男生硬被拉到老阿婆前面,顯得滿臉尷尬,很不自在地頻頻後顧。
筆者曾聞一位在大學擔任行政主管的女教授,當眾分享她的遭遇與感想:有一回許多教職員工一同到某道場參加佛誕慶典,原本自自然然地依著先來後到的順序,逐一上前浴佛,不料竟有女居士在前面發號施令:「男眾站到前面來,女眾站到後面去!」她當場聽了頗不舒服。
某位比丘在言談間,不認為佛門有性別歧視問題,筆者於是將這位女教授的心聲說給他聽,並質疑道:「只因這位教授是一位女性,就必須站在男性工友的後面,這不正是性別歧視嗎?」這位比丘竟然回應道:「進入佛門,不應太在意階級地位。」筆者立即反駁道:「這是為了凸顯性別地位的荒謬性,倘若佛門儀典的排序,不刻意強調性別地位,吾人哪會在意階級地位的問題?」
幸好有些長老法師較為開明,已注意到此一問題,所以在行進之間,不刻意強調性別序次,在安排行伍或座位之時,也已採取「女眾站(坐)在一邊,男眾站(坐)在另外一邊」的形式。
台灣歷經女權團體的努力,催生了性別平等的相關法規,相當程度地改善了女性的處境。然而當今台灣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宗教人口,前述台灣宗教性別圖像,有著不容忽視的指標性意義,宗教正在悄悄地為台灣社會重男輕女的觀念,張設了一張張「牢不可破」的巨網,筆者認為,女權團體下一個階段需要著力的,恐怕正是攸關性別議題的「宗教改革運動」!
九五、三、七 于尊悔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