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慧法師

 

   

女性主義者不可承受之重

釋昭慧

     世間有種種戰爭:地域間的、種族間的、國家間的、宗教間的乃至意識形態之間的對峙,常常導致戰爭。此中唯獨男子與女人之間的戰爭,最為微妙、最為持久,也最為慘烈。

     落敗的一方常是女人,給她們致命一擊的通常不是男性,而是女性,特別是那些服膺父權意識的女性。 希望改變女性「落敗」命運的女性主義者,同樣得面對這個處境:她們所挑戰的不祇是全球二分之一人口的男性(其實有平等心的男性,未必就是敵人,反而會是給予有力奧援的朋友),而是全球四分之三或更多比例人口的男性與女性。


90.12.15. 昭慧法師應邀至晚晴協會演講(右:創會人施寄青)


     特別是熱中於「性解放」理論且身體力行的女性,她們認為如此可以挑戰父權意識對女性情慾的禁錮,不惜以身試法而解構之,但到頭來她們會發現:她們已在對抗整個古老而傳統的文化,而文化是無孔不入的,滲透到了每一個人的心靈深處。於是,鄙視她們的不祇是擁妻抱妾的男性,還包括了對單一男性輸誠而自視「貞潔」的女性。

      十二月十五日,筆者至晚晴協會演講,離婚教主施寄青開場白說:「古代女性只有三種處境:為妻、為妾、為奴婢。佛教傳入中國,女人有了第四條出路,就是出家。」大哉斯言!為妓者以性取悅於男子,不啻是另一形式的「奴婢」,她們的最好出路,也不過就是回歸到「為妻」或「為妾」的社會秩序中(是名「從良」)。

      林重謨說,陳文茜的「乳房是社交工具」論有辱女性,乳房其實是「生兒育女的工具」。其實兩人對女性的評價,不過是五十步與百步之別而已,前者凸顯了女子可以「為妾」(為妓)的角色,後者定格了女子必須「為妻」的身份,兩者都把女性納入在父權意識體系裡掂其斤兩,在「取悅男性」與「傳宗接代」的老路之中,將女體予以「工具化」。

     「為妻」的婦女對於「為妾」的婦女,總有一種本能的恐懼與敵意,她們看待性解放者,容易視之如「妾」,對「為妻」的處境,則產生相濡以沫的感情。為了確保自己「為妻」而非妾的地位,所以不但要生兒育女,「母以子貴」,而且要保證子息的血統純正,這就建立在「貞潔」的基礎上。以「貞潔」來向男子輸誠,相形之下,就凸顯了性解放女人的「污穢」。

      證諸林重謨辱罵陳文茜事件,此一女性處境特別顯著:男性與女性都告訴我們:林的三字經罵的是「人盡可夫」的特定對象,其他「貞潔」女性實不必在一旁起鬨。而事實真相卻是:任何一個男子只要開罵三字經,即使是在「罵空氣」,都會給在場女性一種極端不舒服、極端受辱的感覺。

      很顯然的,在男人與女人的戰爭場域中,男人慣用的伎倆是「縮小打擊面」,以免與所有女人同時槓上。而其他女人竟也可以很阿Q地自我安慰,相信林重謨在以三字經開罵之時,因為事出有因,所以情堪憫恕;因為他罵到的只是對方或對方的老媽,所以與己無關;因為開罵對象依父權意識的道德標準來衡量時,顯係「污穢」的「為妾、為妓」身分,所以與「為妻」之良家婦女的我們無關。 此時,連與林重謨同一陣營的女性主義者也不禁緘默了!

      因為,女性主義者的另一悲哀處境就是:她不但具有女性意識,同時也兼具族群意識、國家認同、宗教信仰。在這諸多價值信念之中,只要一遇「必須擇一」的處境,她立刻會發揮忍辱負重的「女性美德」,將女性意識的順位放置在最後。於是,當宗教性侵害案發生時,最該發出不平之鳴的她,由於不忍宗教信仰受到傷害,而寧願選擇緘默,作壁上觀;同理,當林重謨罵陳文茜的事件,被定位為統獨、省籍之爭時,女性意識頓時退位讓賢,林重謨成了意識形態鬥爭中的「英雄」。

      在整個事件之中,我不為陳文茜悲哀,因為每個人總得為自己的言行付出代價,這是因果法則。我不為辱罵女性或褻瀆民間信仰(北港媽祖)的林重謨悲哀,因為縱使人們被激昂的族群情緒煽起了對立的怒火,失去了「回到問題基本面」的冷靜思緒,但當事人跌斷的那三根牙,絕對「事出有因」!

      但我深深為緘默的女性主義者悲哀,因為,此一事件再次證明了女性意識在諸多價值體系之中的位階低落,隨時可以「讓賢」。而事件當事人的兩造,以及旁觀助陣者,不啻將古老的父權意識全面強力操作了一遍。於是,透過事件的教訓,人們再一次被提醒道:只要罵對了對象,只要列得出諸多冠冕堂皇以替天行道的理由,那麼,男人大可以使用「土直」的粗話來辱罵女人。人們再一次被提醒道:女人的身體永遠不脫「工具」的命運─乳房如此,其他部位何嘗不然?女人如果不對單一男子輸誠,那就絕對是淪落到「為妾」(乃至「為妓」)的命運,連其他「為妻」的良家婦女,都忍不住要正義凜然,對她施以無情的撻伐。

      感謝佛陀,讓我很幸運地走在第四條「出家」之路上,顛覆了「為妻、為妾、為奴婢」的角色!然而,並不是每個女人都具足了出家的條件,林重謨開罵事件,讓我不禁為不甘「為妻、為妾、為奴婢」的世俗女性主義者,尋覓不著第五條出路的處境,而深感悲涼!(作者釋昭慧任教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研究所)

——刊於九十年十二月十九日《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