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慧法師

 

   

千載沈吟──新世紀的佛門女性思維

宜蘭社區大學講座

場  次:第10場

時  間:92年5月18日﹙日﹚

地  點: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講  者:釋昭慧(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副教授)

紀錄整理:姜富貞

  由我今天的演講主題「千載沈吟」,大家應該就可了解,歷經千載卻依舊令人沈吟,其中必有不平之處。所謂「不平則鳴」,所以我在佛門中面對男女不平等的問題,不管對內對外,從來不肯緘默,自甘為眾矢之的,這可以說是時勢使然,起自一種不公平、非正義的現象存焉。不管是社會的人士看待佛門女性,或是佛門中的比丘看待比丘尼,普遍存有不平等的問題,所以我忍不住出來講些不中聽的話,很自然的就會造成某種緊張和對立,接著就會引來某些人對我的「關切」,當然,也帶來一些正面的影響。

92.05.18 昭慧法師於宜蘭社區大學演講「千載沉吟」(檔案照片)。

  在台灣,比丘尼因為素質好、形象佳,在慈善、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有重大貢獻,表現非常傑出,所以深受社會尊敬,由天下雜誌所做的民調顯示「台灣人民最信賴的人是證嚴法師」就可獲得證實。但是台灣的比丘尼其實是世界佛教的異數,是佛教女性族群的特殊現象。回顧漫長的漢傳、藏傳與南傳佛教史,甚至追溯到佛陀滅度後的印度佛教史,女性是受到歧視和打壓,卒至在某些地區完全絕跡的。今天全世界只有漢傳佛教(指傳到中國、日本、韓國、越南等地之佛教系統)還有比丘尼碩果僅存,至於藏傳佛教和南傳佛教(指分佈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寮國等地之佛教)早已沒有比丘尼了,一般人所看到剃髮的女性(西藏名為安尼,南傳國家名為八戒女與十戒女),並不具足完整的? X家身份。 

  佛門女性受到歧視由來已久,不只是在教內,社會人士對佛門女性也是無情的。就以「尼姑」這個帶有羞辱意味的稱呼來說,我已和這個名字纏鬥了十幾年,希望大家能改稱為「尼師」或「比丘尼」,正如原住民不喜歡被人稱做「番仔」一樣,我們也只是希望獲得基本的尊重。但還是有人認為叫一聲「尼師」會被佔便宜,因為那不是他的老師。奇怪的是,為什麼「牧師」大家可以叫得很自在,尼師就不行?歸根究底,還是歧視的心理因子在作祟,不願意給佛門女性一個禮貌的名詞。

  漢民族社會對女性早已存有歧視,而對佛門的出家女性,其歧視則往往更是加倍。這是因為,以儒家為主的家族文化認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因此只要不結婚,就是家族文化所建構的社會秩序的脫軌人士,自然應予歧視與譴責。「老處女」就是對這種人的羞辱稱呼,誰叫她脫離了社會秩序,不甘願成為別人的好媳婦、好太太,所以要用難聽的名稱來為她烙印上記號,讓她一輩子無法擺脫這種羞辱。同樣的家族文化,對比丘尼也有憎惡之情,因為這群人也是不結婚的,所以要叫她們為「尼姑」,給她烙印上比「老處女」好不到哪兒去的記號,讓她終生帶著被歧視的記號,如影隨形而不得超生。

  歧視其實是無所不在的,別說像比丘尼這種長期受到歧視的族群,就以這次肆虐台灣的SARS風暴來看,連昔日被人捧得高高的醫師,和被稱做「白衣天使」的護士都被當成煞星,這個社會何其殘酷!以前只要認識醫生,就感到與有榮焉;見到護士如見到活菩薩。如今看到醫生和護士,卻是避之唯恐不及,甚至連醫護人員的家屬都受到歧視與排斥。

  於是我們會發現:歧視是人類和平與正義的重大負擔,而且無所不在。有時候表面上我們只不過是在傷害一個與自己無關的族群,但只要歧視存在,自己就有可能成為下一個歧視心態的受害人。從本次SARS風暴可以證知:即使只是打一個噴嚏,多咳嗽幾聲,都有可能使我們在公共場合受到排斥與譴責。我們不知道何時會成為下一個被歧視的對象,在歧視無孔不入的情況下,沒有人是安全的;我們的親人、朋友也隨時有可能成為被歧視的對象。SARS其實是我們的嚴師,提供我們省思的機會,讓我們了解:任何一種歧視,本質上都是惡質的心態。

  相對於教外,教內對女性的歧視更為嚴重。──我必須再次強調,在台灣的比丘尼是一個特例。因為她們在弘法利生方面,確實交出了亮麗的成績單,並贏得了社會的信賴,而且很多社會人士是因為被比丘尼的志業之所感動,而成為佛教徒的;證嚴法師一個人的力量,就可以攝受四百萬以上的慈濟功德會員,就是最好的證明。這些人過去可能對佛教只是一張白紙,甚或不排除有些惡感,但是他們轉而接受佛教,就是因為證嚴法師以一介比丘尼的身份,讓他們感受到仁慈與智慧的品德。在台灣,無論是男眾還是女眾,對比丘尼都是較為尊敬而信賴的。

  此外,女性溫柔慈悲、忍苦耐勞、謙讓合群的特質,也是比丘尼在台灣闖出不只「半邊天」的原因;反觀男性,各自出頭,很難共處,而且出家後又被拱得高高地,一些粗重的雜役不屑一為,道場經濟很自然的就由女性撐持。我在爭取佛門男女平等的過程中,發現女性柔順、不與人爭的特質常使女性吃虧,所以一些教會的理監事選舉,女性都只是投票部隊,甚至有些教會還明訂:理事長只能由比丘擔任。也就是說,女性的溫柔敦厚,不與人爭,原是良好的品德,但有時候卻反而會成為助長男女不平等的原因。幸好現在情況稍有改善,有長老尼告訴我:受到我「佛門兩性平權運動」的鼓舞,去年在中國佛教會理監事改選時,為比丘尼爭取到了兩席常務理事,這是一大進步。

  會開始從事這個運動,是因為我看到太多令人困惑的不平等現象:年輕比丘不會禮讓年紀、資歷足以當他祖母或師公的長老尼,吃飯坐上座,行路走前面,照相坐中間,理所當然的事事搶第一,就因為他是「男性」嗎?修道者不是應該更加謙虛的放空自己才對嗎?但我卻處處看到男尊女卑的階級意識。然而慢心的滋長,又豈祇是針對女性而已?出家人認為自己地位高於在家人,比丘認為自己地位高於比丘尼,比丘尼認為自己地位高於沙彌尼……。歧視的本質是一樣的,只要你承認它的正當性,它就可能在任何情況下出現。於是這種階級意識,不但害人,並且害己,讓這些修道人活在虛矯傲慢或自卑自貶的兩極化情愫之中,自己既不健康快樂,更不能帶給人健康快樂。由於這種種原因,我義? L反顧挺身而出。

  有人質疑我是在為自己身為女性的利益著想,其實事實正好相反。因為我過往曾為護教或護生做一些事,使得長輩、朋友們很愛護我,而且我還曾高票擔任過中華佛寺協會常務理事(只比理事長少兩票),如果我真想到自己的利害得失,大可不必發起這個運動,否則得罪了一竿子比丘,我下次還想被選上嗎?

  要更正一個扭曲已久的現象,不是光喊口號或吵一吵、鬧一鬧就好了,我往上追溯,務求斬草除根,才能正本清源。在佛教源遠流長的歷史中,規定出家女性要對比丘行八種敬法──也就是「八敬法」──這就是佛門的男女不平等條約。我在兩年前發起「廢除八敬法」運動,由於保守封建的佛教中人主張「八敬法是佛制」,使得這些歧視條款成了不得被挑戰的神聖權威,愛護我的朋友往往勸我不要碰觸「佛制」,以免引起爭議,但我偏是要從學理來證明:八敬法大有問題。

  在介紹八敬法前,我要先說明一下當時的背景。佛陀是男性,出家後第一批跟隨他的弟子也是男性,他們在環境惡劣、安全沒有保障的情況下到處行腳苦修。後來佛陀的姨母大愛道皇后率領一群貴族女性,懇求隨他出家,但佛陀考量當時的主客觀環境因緣,無法答允所求,最後在阿難的仗義請求下,佛陀才應允了。但是經典到此卻告訴我們:佛陀的答應是有條件的──女眾必須行八敬法。這雖是經典所載,但我偏是要質疑:怎麼可能在那時就出現八敬法?大家只要聽完我的分析,就可明白我為何這麼說。

  首先,比丘尼必須「二部僧中受戒」,這就是說,當女性要出家時必須先經過比丘尼僧團的10人小組做資格審查,然後當日再送到比丘僧團的10人小組覆核。我們可以理解當時比丘尼僧團成立不久,資歷太淺,所以請比丘幫忙把關,可是,這是義務,不是權利,如今比丘尼僧團已成立將近兩千六百年,經驗豐富,自己有獨立審核的能力,就更是沒有勞駕比丘僧覆核的必要。

  第二,「比丘尼不行八敬法要嚴格受到僧殘罪(第二嚴重)的懲罰。」(在僧團中,最重的懲罰是趕出僧團)這也很奇怪,因為佛教的規矩一向是「隨犯而制」,意即,必須是比丘尼僧團已成立了,而且有人犯戒,才有可能制定這個罰則,怎麼可能會未犯先制呢?而且由經典來看,即使不行八敬法,也沒什麼大不了的,用第四類、第五類的罰則就夠了,何必用到第二類的重罰?還有,同樣不行敬法,在戒經中也只是波逸提(第四類罰則),連罰則都不一致,可見是後來有比丘藉此加重懲罰,嚴格管教,以達成控制並壓抑女眾的目的。

  第三,「雖百歲(指出家受戒一百年)比丘尼,見到新受戒比丘,都應該恭敬頂禮。」大家想像一下:紅樓夢中,賈寶玉年滿20歲出家,若賈母80歲,已經出家50年了,見到小孫子賈寶玉,反過來要向他頂禮,這是不是豈有此理?這該如何解釋?應該是當年大愛道貴為皇后與佛陀姨母,率領貴族女眾出家時,佛陀把對她們的教育工作交給比丘來承擔,但因為怕這些女眾還保有貴族氣息與階級意識,所以佛陀交代大愛道,要不計過往的尊榮,把這些比丘當成「老師」來禮敬。兩者之間建立的是師生關係,而不是男尊女卑的關係。但時過境遷,這樣的條文早已不適用,而且遺害甚大。

  因為比丘要負責教導比丘尼,所以接下來幾條都和教誡有關:四、「比丘尼每半個月要請比丘來教誡」,比丘尼要主動請比丘來僧團教導,這也是義務,不是權利,但很多比丘認為比丘尼就是應該受他們管制,於是將此視作支配或凌駕比丘尼的權利了。五、「比丘尼安居的時候不可離比丘太遠」,原來古修行人是到處行腳參方,未必能定點安住的;後來佛陀規定:每年有三個月要定點安住來專力修行,這就是「安居」制度。定點修持的時候,是僧教育的良好機會,所以佛陀要求女眾,安居的時候不可離比丘住處太遠,以利求教。六、安居結束後,還有個良好制度,就是讓大家坦然發露彼此的過失,讓自己有改進或說明的機會,這叫做「自恣」。本法規定:在比丘尼僧團行自恣完畢,還要到? 韖C僧團中行自恣。總之,這以上數條教誡條款,可能是因為當時比丘尼出家時日尚短,教法、戒律各方面,都需要經驗豐富的比丘給予指導,有些問題也要請教比丘,才能解惑。但我還是必須再次強調:這些其實都是 比丘幫助尼眾的義務,為什麼卻全變成了比丘掌控尼眾的權利?

  接下來:「比丘尼不得說比丘過,但比丘得說比丘尼過。」這不是很荒謬嗎?有過失應該互相勸諫,連總統做錯事都會挨罵了,但比丘卻是人們說不得的,那他的習性如何消除?修行又怎會進步呢?我非常懷疑這條是後人偽造的,因為我在律典中看到:大愛道曾向佛陀舉發言行不檢的比丘,佛陀不但不阻止她,反而將犯過的比丘責備了一頓。由此可證,佛陀並未說過「比丘尼不得說比丘過」。另外,在比丘的戒律中有二條「不定法」,允許可信的女信徒舉比丘罪;何以女信徒可以說,比丘尼卻不准說,顯然這是在壓制和歧視比丘尼。最後,「比丘尼不得罵謗比丘」,這也是非常莫名其妙的一條,因為在佛教的戒律中,本就規定比丘和比丘尼都不能罵人,這條規定豈不顯得有些多餘?  

  其實佛陀對女性是寬大慈悲的,但是跟隨他的比丘卻不是人人如此。受到印度文化極度男尊女卑(比中國更甚)的觀念影響,許多比丘看不慣女眾竟可獲得出家身份,與他們平起平坐,所以在佛陀滅度後,立刻對阿難展開秋後算帳,責備他怎可幫女眾爭取出家;他們想辨法壓制這些女性,除了制定越來越多的比丘尼戒嚴格管控外,還不斷對女性洗腦,說女性天生業障重、善根淺,甚至說女性出家會令「正法只能住世五百年」等,讓女性自慚形穢。當所有經典的集結權、解釋權都掌握在比丘手上時,我們就不難想像比丘尼的艱難處境了。所以自佛滅後,比丘尼僧團就逐漸萎縮。尤其甚者,我認為八敬法中的「二部僧受戒」,是造成比丘尼消失的最大主因。只要握有生殺大權的比丘有默契,不? k性通過審核並予授戒,比丘尼就會自然消失,到最後僅剩漢傳佛教還有比丘尼存在。

  雖然在藏傳與南傳佛教,還可以看到一些不僧不俗的女性(八戒女或十戒女),但她們經常形同比丘的女傭,地位卑微。反觀台灣,由於社會民主而開放,女性能在正常的情況下,發揮自己的才能,因此佛教女性(特別是比丘尼)表現傑出,正好顛覆了上述對女性不利的種種說法。儘管如此,至今八敬法依舊存在,我之所以用「千載沈吟」當做主題,正是因為,對敬法的質疑,這是大愛道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已提出的老問題,我只不過是踵繼其後而已!也因此我發起廢除八敬法運動,並且在一個研討會上,以撕揭八敬法條文的方式,正式訴求佛門兩性之平權。當然,後來免不了又引來\多人對我的「關切」。 

  在我提倡廢除八敬法時,也有比丘尼表示反對,她們認為頂禮比丘可以調伏慢心。但即使她調伏了自己的慢心,實際上卻助長了比丘的驕慢,於心何忍?只知自利而不願利他,這也不符合佛陀的教誨。謙卑和自卑不同,謙卑是來自對佛法的體悟,深深了解所有成就皆來自眾緣促成,不敢伐善施勞;而自卑卻是以自我為中心而與人較量的結果。往上比,我不如人就諂媚之,往下比,人不如我就欺壓之。修道應該是要去除自大、自卑,要有觀照緣起的智慧,而自然產生謙卑的美德。

  曾有人怪我將家醜外揚,但這就是我的用意,我不希望廢除八敬法運動變成茶壺裡的風暴,我希望把它攤開來,讓社會人士用現代的社會標準,一同檢視它的公平性。我也不認為這只是佛教的問題,事實上全世界的宗教都成立於父權時代,也都有相似的問題,我們何不坦然面對?這個運動只是一個分水嶺,代表台灣的佛教界更進一步,正式向兩性間的不平等條約宣戰。我深知世間沒有一勞永逸的事,這個運動也不會立見成效,但至少我很欣慰的看到,已經開始有緩慢而漸進的改變。

  這是一場永無止境的戰爭,作戰的對象既是根深蒂固的文化力量,又是藉助「聖言」的權威力量,任一者都頑強而綿密,讓人無從抵抗了,更何況是文化與聖言之兩者雙管齊下呢?所以這場戰爭,既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但我不會遺憾,因為,只要我曾經奮鬥過,在那一刻我就活得很有意義了。 

九二、七、十七 修訂於尊悔樓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