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慧法師

 

   

建構系統理論,勇為宗教哲人

 

臉書留言錄(之一一九八)

113.8.23

  下午拜會證嚴上人時,何日生副執行長向上人獻上剛「出爐」的大作:《證嚴上人佛教思想研究》。我連忙趨前,幫他照了幾張相片,為我在該書序文中所作的如下描繪,留下「伯樂與千里馬」的生動畫面:

  「他所追隨的恩師,正是對他賞識有加的『伯樂』!證嚴法師讓這匹『千里馬』充分揮灑其哲人長才,支持他在這個學術前沿開疆闢土,策馬奔騰。

  後天(8月25日)上午,作者將於本次研討會上,發表這部新書,歡迎舊雨新知到場聆聽!

  以下是拙著推薦序全文,7月21日臉書貼文〈序文「封麥」謝幕詞〉曾經提到,這是為我此生撰寫序文,畫下休止符的「謝幕之作」!

建構系統理論,勇為宗教哲人
《證嚴上人佛教思想研究》序

釋昭慧
(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教授)

  世界各大宗教的教主(如:佛陀、耶穌、穆罕默德),大都「從證出教」──先有親證的冥契經驗,再以其實證經驗作為教法根源,展開對追隨者(包括徒眾與信眾)的隨機教化。
  這些教主,往往因其冥契經驗的高度成就,加以個人的德行感召、教法的智慧導引,深獲門徒的崇敬、信任與愛戴。他們的言教、身教,被傳誦在門徒之間,他們的生平事蹟、實證成就與應機教化,往往在門徒口耳傳承的過程中,記錄、整理、彙編而集為聖典。其次就著聖典內容,加以複製、傳播,期能延續或擴大其影響力。此中,記錄、整理、彙編而集為聖典,這在佛教史上稱為「結集」(saṃgīti)。
  一般而言,結集者會盡量保留教主「遇境逢緣,隨機散說」的特質與樣貌。與此同時或是稍後,另一項腦力工程就必須同步展開,那就是:將這些「遇境逢緣,隨機散說」的神聖教導,經過歸納、分類、演繹、闡述,而建構出邏輯緊密的系統理論(Systematic theory)。再透過這套系統理論,對內進行思想傳承與實踐教學,對外進行溝通對話與論辯攻防。
  這項學術工程,在佛家名為摩德勒伽(Mātŗkā)、阿毘達磨(Abhidharma)或優波提舍(Upadeśa),在基督宗教則名為神學(Theology)或系統神學(Systematic theology)。其中,基督宗教經院哲學(Scholasticism)進行概念分析的綿密繁複,與佛教的阿毘達磨堪稱伯仲。
  進行這項學術工程的,是一群宗教哲人;在基督宗教,稱他們為「神學家」,在佛教的古老傳統,則稱他們為「論師」。

**            **            **

  從教主對追隨者進行隨機教化,到哲人將隨機教化的內容加以系統建構,看似歷史的偶然,但若擴大考察並仔細思量,就能發現其間必然的發展軌跡。原來,不只是創教教主及其門徒,在任何宗教內部,你都可以發現:為數眾多的教派、宗派、學派,它們的創始人及其徒眾,也有相似歷程──開山祖師隨機教化,弟子門生彙編教典,宗教哲人引證教典以建構系統理論。證嚴法師、慈濟文史處同仁與本書作者何日生教授,就分別扮演著如上三種角色。
  證嚴法師是一位領袖型的宗教家。慈濟志業在她的開創與領導下,業已成為志工人數龐大、志業績效卓著且已蜚聲國際的人道組織。它不但是佛教之光,也是台灣之光、華人之光,而證嚴法師本人,更是令人高山仰止的女性之光、比丘尼之光。
  作為宗教界的人格典範,證嚴法師依於佛法的核心價值,本諸悲天憫人的宗教情懷,發為感人肺腑的諄諄教誨,提出簡潔有力的行動宣言。筆者曾在拙著〈「行入」慈濟大藏經〉一文,作了如下分析:

  「人格典範」的宗教家,當然會有其勸說教導與行動指示,但那未必是邏輯綿密且系統周延的論述分析。由於他們有著強烈的生命情懷與感染能力,因此只要登高一呼,往往能激發起眾人「矢志追隨」的豐沛能量。 
   證嚴法師就是這樣一位「人格典範」的宗教家。她以淡泊的生活、潔淨的戒行、豐沛的慈心與堅毅的願力,感召著她的追隨者,形成人數龐大的全球慈濟志工團隊,一步一腳印地擘劃並建置了「四大志業、八大法印」。她對徒眾與信眾的隨機教化,她與各界訪客間的隨緣對談,以及她那些有計畫、有次第的經典開講,都是慈濟人珍愛的文字般若與精神糧食,也是慈濟資料庫中寶貴的智慧資財。
  慈濟人非常珍惜證嚴法師的法布施。他們審慎地將這些文字般若加以錄製、保存,在電視台逐日播放,在雜誌中逐期刊載,在網路上隨時登錄。每隔一段時日,他們還會將這些文字般若,彙編成一部部經典講記與專書著作。

**            **            **

  然則,將這些隨機散說或開經宣講的文字般若,凝煉成一套邏輯嚴謹的系統理論;在系統理論的框架下,承前啟後以開展出「利他、自利」的實踐哲學,這是慈濟人在「結集上人文字般若」之後的要務。也就是說,慈濟內部要有類似「論師」或「神學家」這樣的人物。這些人不僅要嫻熟上人的文字般若,還要嫻熟慈濟志業體的運作模式與重大績效,另外,他最好是接受過嚴謹的哲學訓練,嫻熟哲學進路的體系建構,方足以承擔這樣的學術工程。
  本書作者何日生教授,正是符合如上標準的最佳人選。他在媒體界的成就卓越,歷任四家電視公司的新聞主播及製作人,還曾榮獲金鐘獎,入圍國際艾美獎,可說是媒體界的明日之星。然而在證嚴法師的感召下,他從一介思想敏銳、言詞犀利、光芒四射的媒體名人,竟然蛻變成思想綿密、溫文爾雅、鋒芒內斂的宗教哲人。由此可見,證嚴法師對他個人的影響力,非比尋常!
  從傳播學、宗教學到哲學,他的跨領域學術訓練非常豐富而紮實。從媒體圈、宗教圈到學術圈,他因周遊列國而具足全球性與多面向的宏觀視野,他在英美四大名校擔任訪問學人,因此兼備入乎其內而又超拔其外的學術視野。

**            **            **

  作者很早就意會到:必須在「上人的隨機教化」與「志業體的實證經驗」中,淬鍊出系統化的「慈濟學」。這在當時可說是眼光獨到,但也難免「先知寂寞」。幸運的是,他所追隨的恩師,正是對他賞識有加的「伯樂」!證嚴法師讓這匹「千里馬」充分揮灑其哲人長才,支持他在這個學術前沿開疆闢土,策馬奔騰。於是,從《慈濟學概論》到《慈濟實踐美學》,他建構了慈濟學的系統理論。於此更進一步,他拈出「善」字作為慈濟志業體的核心價值,揭櫫慈濟人跨越文化差異與宗教藩籬的「共善」精神,輔以慈濟志業體在「利他事行」方面的豐富案例,發表了兩大鉅著──《善經濟:經濟的利他思想與實踐》與《善治理:圓型組織的思想與實踐探究》。前者甚至一舉囊括全球三大獎項,成就非凡。

**            **            **

  由於證嚴法師本人,就是慈濟人的精神領袖,慈濟人在她的悉心教導與慈心陪伴下,整合成現代版的「千手觀音」,全球處處尋聲救苦,席不暇暖。職是之故,所謂的「慈濟學」,也是證嚴法師帶領慈濟人所共構的實踐哲學。倘若這樣,那麼慈濟學的系統建構,豈不等同於證嚴法師思想的系統建構?兩者豈不是「二而一」的學術工程?
  然而作者卻非常敏銳地看出:此中還有些後設性的研究尚未完成,那就是:作為「佛弟子」的證嚴法師,所言所行必然有其「佛陀教法」與「佛典指引」的心理機轉。如果說,慈濟學是證嚴法師「下化眾生」的實踐哲學,那麼,證嚴法師「上求佛道」的歷程,必然也可從中歸納其思想體系。
  作者於是將論述視角,從慈濟志業轉向了證嚴法師其人,在為數龐大的文字般若中,他細心爬梳著法師歷年開講或引述的經典,從而呈顯出法師思想的整體風貌,歸納出靜思法脈的活水源頭,勾勒出慈濟宗門的方法途徑。這番尋根探源的功夫,讓他在完成慈濟志業體的實踐哲學之後,「更上一層樓」地整理出「證嚴法師思想」的系統理論。

  筆者有幸,在本書付梓前夕,得以先讀為快,因茲撰為序文,拈出「系統建構」一詞,闡述箇中重大意義,對作者義無反顧地承擔起宗門法脈的「論述」角色,敬表讚佩之情!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