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事實、歷史解釋與歷史感情
臉書留言錄(之九五二)
110.10.20
一篇題為「岳飛和孫中山重要嗎?歷史教育的核心是什麼?──從全球最具挑戰性的歷史課談起」的佳文,分析到「歷史事實」與「歷史詮釋」層面,值得一讀。URL: 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5393
摘錄部分如下:
「歷史課程中的素養學習並非單純是知識上的背誦,也需要教會學生如何分析不同的文本、了解不同資訊來源背後所帶有的偏見,並用邏輯推理的方式詮釋自己的觀點。」
「不論學習孫中山、林爽文或是凱撒大帝,如果歷史教學只停留在知識層面的背誦,像是西羅馬帝國於西元 476 年瓦解、東羅馬帝國於 1453 年瓦解,學生的素養和能力是不會進步的。
「歷史教育的核心,分為『歷史事實』和『歷史詮釋』。前者是知識導向的學習,像是孫中山在哪一年做了什麼;後者則是經由史料分析、比較和深入研究,對歷史發生的種種事件進行批判性的解釋。」
「歷史課程中的素養學習並非單純是知識上的背誦,也需要教會學生如何分析不同的文本、了解不同資訊來源背後所帶有的偏見,並用邏輯推理的方式詮釋自己的觀點。這些素養並非是單純學習岳飛和孫中山可以達成的。」
「歷史詮釋是建立在歷史事實的認知,沒有後者將無法進行前者的訓練。然而,我國的歷史教育幾乎沒有對於前者的訓練,更別提整體批判性思考的訓練。」
我的讀後感如下:
「歷史詮釋」依然可能受到不同意識形態與歷史感情的左右。就著同一事件與相同史料進行討論,他們可能得出南轅北輙的解答,以及看法迥異的價值判斷。但至少公開討論的學習歷程,可讓孩子們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探索」之樂,而不像少年時代的我們,滿腦子塞的盡是一堆人名、年代與事件,背起來不知意義安在,背不起來又深恐考試時答不出來,弄到苦不堪言。
其實這波有關歷史教育的喧鬧並非壞事,至少,因於這項公開透明的論辯,讓社會大衆共同反思:在我們的歷史教育中,該知道乃至記住哪些人?緣何必須知道乃至記住他們?有否不知或遺忘他們的權利?理由何在?
還有一項值得關注的要素,那就是歷史感情。前天在一個Line群組裡,看到一位教授連結「國父紀念歌」網址,遂點入靜靜聆聽。
小時候,每年都會在國父誕辰或逝世的紀念日裡聽到這首歌,現在聽著還是非常感動,而且這首歌的旋律帶著一種哀傷氣息,聽著會油然湧生酸楚之情。有時我難免好奇,是這首歌的旋律確實會導引聽者的相同情緒嗎?還是說,這只是我們這一世代在黨國教育薰陶下,聞此樂曲與歌詞,不覺產生強烈共鳴?這個答案,其實可以透過對青少年的調查統計獲知分曉。
倘若調查證明,青少年聞曲後並未感受到哀傷,也不會因歌詞內容而有所感動,那麼,這只能解釋為上一代與我們這個世代,對中山先生有深切的歷史感情,但新世代對先人的感情漸淡,認不得或記不住他們亦屬自然。
毛澤東若非印在人民幣上,那麼中國新世代民眾又有幾人記得住他?太陽花世代有多少人知道(更遑論關切)美麗島世代的民主先賢及其事跡?歷史感情可以同理,但無法複製。碾壓歷史足跡的年輪無情,法爾如是。
若要我們於一年內、十年內、百年內或千年內,各選擇100名應該知道或記住的人,你會立刻發現,一年內的入選者,十年內名單中只剩10%,在百年內名單中,或許只剩1%。然則大人先生們總是恨不得將他所認定「應該」或「值得」知道或記住的名單,一股腦兒「灌」進孩子腦袋裡頭,這是否也太強人所難了?
當然,我個人必將中山先生列入百年乃至千年內的名單之中。這不是基於敬仰他的「歷史情感」,而是考量他帶動或影響歷次革命,推翻數千年帝制,創建民主政體,也一併革除掉了嬪妃眾多所帶來的種種宮廷惡法與陋規,而在無形中強化了基本人權與女權意識。
我們只要對比至今仍妻妾滿堂的泰王瓦吉拉隆功(Maha Vajiralongkorn),就知,一舉推翻帝制,這在亞洲文明史上,有著何等重大的意義。
至於岳飛,即便是在千年內100人的名單中,我都不會選擇他。不是他的人格或功績不夠偉大,而是,在我看來,恢復趙氏王朝的昔日榮光,沒有民眾安身立命的價值來得那麼重大。南宋政權「偏安江左」,倘若能換來南、北政權的穩定,南、北民眾得以各自安居樂業,其實也不是什麼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