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歌曲憶「鄉愁四韻」
(回應曹郁美)
臉書留言錄(之九四二)
110.8.14
晨滑臉書看幾則臉友貼文,看到郁美老師憶述校園歌曲的點滴(https://m.facebook.com/groups/119513407520/permalink/10159138861077521/),把我拉回了大學時代。
我應該是見證校園民歌時代的學生(民國64/8-68/7年在師大就讀),但那時醉心的是藝術歌曲,只有在某個公開表演場合,用美聲法唱過一曲「鄉愁四韻」,但不是現下一般聽到的羅大佑作品的旋律,而是楊弦作品。但我當時不經心,也沒注意作曲人,由此可見我對校園民歌的疏離程度。
https://youtu.be/0gbgJZqkbG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nRkLeVtbHc
反倒是走出校門後,在通勤教書時,每天清晨在桃園客運(桃園車站往草漯國中)路段,反覆聆聽到各種校園民歌。那時我已轉換出家身份,不再追逐音聲藝術,只是天天在車上被強迫聆聽。司機可能是民歌愛好者。聽著聽著,竟然也聽出了一些興趣。
【附錄】
曹郁美
各位團友大家好!
從來沒有如此正式地寫信,心中有些忐忑不安,首先自我介紹一下。
敝人名叫曹郁美,中文系畢業,民國68年11月進入新格唱片工作(就是打雜啦)。
第一張唱片遇到的是王夢麟的《阿美阿美》,次年有《龍的傳人》、《金韻5‧歸人沙城》,同一時期有「競爭對手」蔡琴的《恰似你的溫柔》、潘安邦的《外婆的澎湖灣》出現,皆震撼市場。我在「新格」待了8年才離職,今年六十餘歲的我,回首那段黃金歲月,既榮幸又感傷。
現在我要談的話題是:為什麼〈玫瑰人生〉、〈一樣的月光〉、〈飛向你飛向我〉不算校園歌曲?(請注意我為什麼不用「民歌」一詞,因為它是有爭議的,此話暫且略過。)
眾所周知「金韻獎」、「民謠風」、「大學城」這三大塊雄踞了校園歌曲的市場,但不表示其他公司沒有類似的人才與佳作,所以這裏面產生了「定義」問題:到底什麼是校園歌曲?誰是民歌手?
舉例來說,張艾嘉是導演、演員、歌手,在兩岸三地成就非凡,但只因唱了〈童年〉就躋身民歌手嗎?那羅大佑算不算?他在〈之乎者也〉的歌詞中還諷刺了這麼一句:「風花雪月者,所謂民歌也」,委實讓人嚇一跳。
所以我認為張艾嘉不是民歌手,而〈童年〉算是,因為它承襲羅大佑早期〈閃亮的日子〉而來,有清純、民謠、學生氣質。
張艾嘉不是民歌手,而〈童年〉是,這不是矛盾嗎?我承認,給歌曲、音樂人下定義本來就很難,常會自打嘴巴。(我現在自己掌嘴)
後來這股風氣有了破口,消費者厭倦了民歌手不懂妝容打扮、歌聲不具專業水準、歌曲也不怎麼動聽,紛紛反映在專輯銷售的下跌上。
於是整個民歌風逐漸向「流行」靠攏,是唱片公司的求生之道。此時滾石、拍譜出現了,挖走了原先的人才如李壽全、李宗盛等人,再加上新浪潮電影的崛起,歌曲與電影電視結合,掀起了另一個風潮。台灣站上了華語歌曲的龍頭寶座,多麼讓人自豪!
這就是我要說的:〈一樣的月光〉與〈閃亮的日子〉都是配合電影而作,請問二者相比,哪一個比較清純、民謠?〈玫瑰人生〉也是,它為電視而作,平心而論它已流行化了。
再說〈飛向你飛向我〉,是由河合奈保子的原曲、填上中文歌詞而來,說它是校園歌曲,金瑞瑤的搖搖擺擺、舞姿曼妙是民歌手,er、er、er,我要抗議了。若是提倡「唱自己的歌」的楊弦、李雙澤聽見,恐怕要傷心。
寫太多了,就此打住。
本團團友喬大先生擅長攝影,它的這張(彰化)竹塘的木棉花,我甚喜愛,喬大,你不反對我貼於此吧?
再連結一首七位歌手合唱的〈木棉道〉,感謝大家耐心看完本文。
曹郁美敬上 2021.8.13.
〈木棉道〉電視演唱: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8hEzZ2Ya1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