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如理作意」,還是「非因計因」?
——「以Line解惑」趣味談
臉書留言錄(之四一六)
釋昭慧
106.4.3( 承上)
還有,在Line群組中,學眾的發言若有陷入不正見或失去正念正知的地方,我也可以及時矯正,以免當事人不知覺間讓錯誤知見,導引到觀念與情緒的黑洞裡。
有一回,一位學眾在Line上寫道:
「有段時間很少吃麵粉、糖類食物了,前幾天信徒供養燒餅油條、奶油酥餅,吃的時候很開心,半天之後慘了,偏頭痛、胃脹、脹氣、痠痛,還莫名其妙心情不好,抑鬱、易怒、疲倦、不想動。以後還是少吃為妙。好在很少有機會吃燒餅油條、奶油酥餅。」
我見訊息後,立即回應云:「那麼嚴重?我也吃麵食,怎麼就不會呢?少吃我是贊同的,但我怕妳非因計因而危言聳聽。如果吃了麵食竟然那麼嚴重,全天下麵食族都會出現這些症狀的。」
她回應云:「謝謝法師提醒。個人業力不同,可能年齡也大啦。」
我於是再度回應:「這不是業力,是妳失去正念正知,非因計因的不正見。信眾供養那麼珍貴的食品,應該感恩納受,不宜讓人退失信心。還有,原來修道十多年,幾套燒餅油條就把妳擊倒了?抑鬱,易怒?」
她顯然還不知過在何處,於是我打對講機與她懇談。她說:
「這是因為我最近對身心的覺知力增強了,所以才會覺察這些食物對我的影響。」
我於是開導她:
「首先,妳怎麼確知這是妳的『覺知』,而不是出自妳的『想像』?吃了那些食物,容或較易脹氣,但是竟然會影響到妳的心情--讓妳抑鬱,易怒,這就未免太不可思議了。妳如何證明吃這些食物跟妳『抑鬱,易怒』的因果關係?
「其次,『覺知』是有淺有深的,妳必須先覺知色法(物質)的生滅,才有能力進而覺知名法(心心所法)的生滅,接著才有能力如實覺知色法與名法間的因緣果報,否則都將落入想像與揣測。
「而且,『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心念的影響力是很大的,妳這麼一寫,其他人受到妳的心理暗示,豈不也容易朝這方向想像食物對自己心情的影響呢?妳這不是在誤己誤人嗎?
「最後別忘了,影響色法的除了食物,還有心理,有所謂的『心生色法』。若能維持正念正知,這在儒家名為『正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它可以驚天地而泣鬼神。如今妳吃了幾套燒餅油條,竟然就被擊倒。不要說是『辜負信施』了,妳怎麼對自己的法身慧命交代?」
這位學眾非常柔軟,立即在Line上公開回應云:
「在此跟師長與同學道歉,上面陳述會誤導人作非因計因的聯想,而且對信眾的供養升起不善念,深感懺悔。感恩法師教導!」
【跟帖回應】
Mei-Yu Huang
我想起現代科學一直重複咖啡因、糖類等等會對情緒產生的各種影響,再強烈一點的,尼古丁、大麻等類的毒品,對肉體會產生影響,科學也認為會對情緒產生影響。我的意思是,所有的一切都會對身體、情緒產生大小不一的影響,請教師父,這要如何分辨是外界造成的?還是內在自己想像、升起的影響呢?
釋昭慧
觀境淺時,其實無法分辨這些身心變化到底是來自食物、氣候、宇宙磁場還是善惡念頭,但無論如何,不宜先入為主地判定,身心變化通通來自食物。倘若這樣,人與其他隨本能而動彈的動物,也就沒有什麼差別了。心為一切法的主導,學佛還是要提醒自己,最起碼自己的意念不要誘導,不要暗示,不要在不確定的情況下,提出這項食物與那份心情之間因果關係的一套解釋。
Mei-Yu Huang
就像心癮,被長年薰陶,很難不自動化地往那些方面想呢。要斬斷錯誤的連結,能有正知見善友在身邊,真的很重要。謝謝師父!
宏喜居士
正覺昭朗,一塵不染;悲智化物,萬象廓清!——讚頌大菩薩
過客
將身化明月,照君車馬渡關河!
寬予
贊!第一則應以悲心勸諫,當學!第二則可用原始點理論淺顯解釋~食物產生症狀的因緣果關係為各別人的不適緣,可以通過按推溫敷補充熱源或者養生學的功法即時調理,不會造成因果之必然關係!只有當事人解除了症狀才能最終達到互動互利的善緣增上!不當之處肯請師長勸諫!
過客
第二則的重點,不是食物對身體的影響,而是這位修道人,將身心的抑鬱、易怒等負面情緒,全部指向了食物。想想這種「非因計因」的錯誤觀念,時不時的也出現在你我他的身上,所以法師的勸諫是有對治意義的!
「非因計因」常見個案舉例:
1、在人與人的互動中出現問題,第一反應,是他惹我生氣,他不這樣無禮,我就不會這樣對他。請問我們此刻是說:不是你的錯,就是對方惹得你七竅生煙,為了平息你的憤怒,我們來教你放鬆舒壓嗎?
2、學佛以後,遇到逆境出現,就說:佛菩薩不保佑我,學佛有什麼用!
3、我要養生,你們怎麼拿這些垃圾食物給我?我的身體不好,就是你們害的;我的情緒失控,都是因為吃了這些食物造成的!
所謂「身病好醫,心病難治」。外界影響我們身心的因素實在太多!我們是要在自己的內心找原因,還是一味推給他者。
感恩昭法師的觀念提撕,令我們反省到人性的弱點所在!
也只有在善知識的指導下,才可能做到「如理思維」、「法隨法行」。
釋昭慧
感謝妳的費心回答,這樣的回答非常完整。食物對人確實是會有影響的,佛家名為「食生色法」。我只是不希望修道人把一堆身心狀況,都猜測為來自食物的影響,而忽略了其他因素的可能性。
過客
現在重視養生的群體裡,持這種觀念的人為數不少,這個留言人就代表了這樣的觀念。所以只能跟長文,以免以訛傳訛。
釋昭慧
過度忽略養生者是一邊,過度重視養生者是另一邊,眾生確實很難恰合中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