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卻「正念、正知」之過
臉書留言錄(之一四二)
釋昭慧
103.1.31 大年初一,信眾、村民紛紛來院禮佛拜年。
103.2.5
大年頭裡,學眾在待客過年間,出了幾次差錯而被我指責糾正。她們非常善良,不但未因受責而「罷工」,反而以柔軟心懺悔己過。這還是很難得的。
由於這些都是因一念懈怠或一念慢心,使得「正念、正知」的力道不足,因此將這些生活經驗,寫出來與臉友分享如下:
一、待客規模縮水
首先,A學眾在大年初五早齋時提出:她在正月初一中午輪班在法印樓客堂待客,這才發現:招待村民的糕點只有櫃台的一盤,而且糖果已被取完,只剩餅乾。她深覺不妥。而且中午以後雖已補救,但是村民大都上午已經來過,所以補救的意義不大。
原來,村民每年正月初一上午,都會到學院來禮佛。因此正月初一上午是本院新年最熱鬧時段。過往我曾交代:除了櫃檯擺設糖果糕餅之外,還要在法印樓兩側擺放輕便桌椅與糖果糕餅,讓那些闔家來寺的村民可以落腳稍事休歇,吃點心,喝甜茶。
但是相關執事人卻在今年自行取消,原因是:她認為可以請村民到後院區的瑩恩樓一樓齋堂茶敘。這裡早在除夕夜,已佈置成了高雅簡樸,卻又賞心悅目的第二客堂。
我問到其他在正月初一上午輪班的學眾,為何不反映此事。有的學眾說:他也覺得不妥,但又轉念一想:「這樣的改變,可能有執事人的道理。」因此沒有提出異議。也有學眾承認自己有「得過且過」的疏忽,因此中午接受了A學眾的建議,趕緊多補些糖果過來待客。
我責備道:
1、創業維艱,守成不易!各位不要說是『創業』了,連『守成』都打了個折扣!村民在法印樓客堂禮佛有年,他們大都是在「正月踏春」時,從佛寺、永興宮(媽祖廟)輪番拜到土地公廟的民俗信仰群,因此拜完了佛,還有下一站,大都不會走一長段路到後院區來用餐喝茶。因此法印樓客堂,哪是瑩恩樓待客區所能取代的?
2、原規定如要變更,照理說應該提出討論,不應逕行變革。因為討論過程中,會加入其他意見,若是變更計畫不妥,還有挽回的機會。但是不經理性商議,就逕自在執行面「打折」,此風實不可長。若此惡習不改,將來道場將面目全非!
3、村民容或不太記得去年光景,但總會感覺學院的待客規格「縮水」了。修行之道,不是在與誰「天長地久」長相廝守,而是在每一時刻,善待妳所會遇的每一生命。因此妳們在執行面自行「打折」,不但是對不住賓客,也於自己的福德有損啊!
4、各位固然年忙而沒閒著,但是此一過失的發生,顯然還是在執事人與輪職者的一念懈怠有以使然。妳們一念懈怠,想要省卻多擺兩套桌椅與兩套糕點的麻煩,卻讓我們的待客品質打折,豈不是重大過失呢?
5、「覺得不妥,但又想這可能有執事人的道理,因此沒有提出異議」,這是非常不妥的合理化行為。「有疑當往問」,正是戒律精神,若當時立即提出異議,顯然還有挽回的餘地。
相關輪職學眾點頭贊善,並且立即起身,向大眾殷切懺悔自己的過失。我們就這樣結束了飯桌上的「表堂」(住持或領導人在餐桌上的生活開示,名為「表堂」)。
103.1.31 初一午齋,因行堂疏忽,左下角桌上放置了一塊大白板。
二、木面粗糙的大白板
正月初一下午,賓客都已離去,只剩照客在第二客堂(齋堂)打掃。我赫然發現右後方靠近音響櫃的桌面,有一塊木面粗糙的大白板。當即詢問:
「這是誰放在桌面的?」
B師支支吾吾承認,是她與A執事人放的。原來她們原本怕賓客太多,想將這裡闢成第二自助餐檯,為了避免熱菜、熱湯燙壞餐桌與桌巾,因此擱上這塊粗糙的大白板。後來覺得動線不妥而作罷,A執事人先進大寮(廚房)支援烹飪,B師竟然就讓那塊大白板擱在桌面,而沒有立刻將它搬回倉庫。
因此大年初一中午,八十多人濟濟一堂用齋,竟有一些護法居士,是在這塊粗糙的大白板上用餐的。
我十分震怒,對B師予以痛責。事後並在大年初二早齋表堂時,說明我之所以震怒的原委:
1、我難以想像:這塊粗糙的大白板擱在美觀的餐桌上,B師竟然會毫無感覺?客人不得不在這塊粗糙的大白板上用餐,B師也竟然毫無感覺?這豈不是對賓客的感受,如此地麻木不仁?
2、從除夕下午,學眾們就精心佈置齋堂,竟因B師擱著一塊大白板,而讓齋堂的佈置「破功」,試問B師體念同學辛勞的良知何在?
3、除夕剛剛於普茶時強調:「平日應建立良好的生活秩序,物品都要恰如其位,道場任何一處,都不應出現一件不該放在那裡的東西。」隔天馬上在齋堂出現了一件不該放在那裡的東西,而且那還不是一個杯子,一塊盤子,而是超大面積的一塊大白板,B師的正念正知力,竟是如此微弱!
4、也許妳們會想:「只不過是一塊白色板子嘛,犯得著那麼生氣嗎?」那我告訴妳們:昨晚普茶時說到「倉庫亂成一團」,我都沒有那麼生氣,為何這裡增了一塊白板,我卻氣成這樣?因為倉庫亂象,暫時沒有擾到賓客;齋堂亂象,卻是直下由賓客承當其後果。倉庫雜亂,妳們自己找東西或放東西都不容易,這是「自做自受」,活該!放塊大白板擱餐桌上,自己做錯,卻由別人來承擔視覺與觸覺上不舒適、不愉悅的後果,這是非常沒有道德的!
5、若是一大塊潔白萱紙,被妳拋上一團爛泥,書法家不會那麼生氣。她至多就是捨棄這張萱紙,或是將被潑黑的區塊裁掉,截成兩、三小張萱紙,依然可以書寫。但是倘若她花了四、五小時寫好「蘭亭集序」,卻被一團爛泥潑上,即便只是潑在留白部位,或是潑在一、兩個字上,這張墨寶就被妳摧毀了!因此,倉庫之亂,只是亂中添亂,不多這一樁亂;齋堂業已佈置得如此雅緻,B師竟忍心添亂,這才真正是豈有此理!這只是放回倉庫的舉手之勞,妳卻吝於付諸行動!妳在那個當下,真的是太失念、太懈怠了!
B師點頭贊善,並且立即起身,向大眾殷切懺悔自己的過失。我們就這樣結束了飯桌上的「表堂」。
備註:
除夕剛普茶時,我因發現倉庫凌亂而勸誡學眾:
生活空間失序,缺乏危機意識,人人視而不見且置之事外,這樣的心態會讓道場空間打結瘀塞,就如同身體中氣瘀血滯導致腫瘤一般,將來必定釀成大禍。
因此,平日應建立良好的生活秩序,物品都要恰如其位,道場任何一處,都不應出現一件不該放在那裡的東西。否則只要一人亂放一物,將來出現「破窗效應」,就很難不天下大亂。
不只是道場空間,心性亦是如此。劉蓉散文〈習慣說〉云:「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國家為?」同樣的,各位的身心與生活就序,才有「辦道」的可能,而道場住眾的正念正知有多強,道場的境界就有多高。
(詳見1月31日的臉書留言錄:劉于禎撰〈向上一著的觀念提撕——除夕「普茶」師長開示錄〉)
三、又硬又冷的蘿蔔糕
大年初五午齋時,忽然想起信眾贈送的蘿蔔糕,納悶詢問:「為何從初一到初三,每餐端出來的蘿蔔糕,都是又硬、又冷呢?問題到底出在哪裡?負責典座(煮菜)的C師連忙回答:「剩下的準備明天煮成粿湯。」我立刻制止她:
1、蘿蔔糕是信眾精心做好,特別拿來供眾的,妳應煎妥供眾,因為用「煎」的方式,最能將食材裡蘿蔔的香味烘托出來。煮成粿湯也可以吃,但是會讓食材的風味打折。凡是讓食材的特色不能恰如其份地呈現,典座就要有「暴殄天物」的自我警惕。
2、因此烹飪要先一步步學好道地的基本功,連基本功都還沒學好,不宜自行創新。妳自己勇於創新,卻讓大眾分攤妳創新失敗的風險。豈有此理?
3、蘿蔔糕端出來,又硬、又冷,就我們修道人而言,有啥吃啥,不必挑食。但試問這樣對待賓客,豈不有失圓滿?因此爾後煮得失敗的菜,不可端上賓客桌面。典座是罪魁禍首,自己要先添一碗吃進肚子裡,剩餘的就請共住的同參道友,以「不愛、不憎」的正念、正知,吞下肚裡,與妳們同甘共苦!
4、第一天發現問題,就應尋求解決之道,哪裡可以出現第二、第三天的相同情形?一塊石頭上連摔三天,最後的解決之道,竟是要繞遠道而行(如:竟出了個「煮成粿湯」的餿主意),這樣面對自己的疏失,可還能有所長進?
我又轉頭詢問廚藝高明的監院:「為何蘿蔔糕會煎成這樣?問題出在哪裡?」
她說:「因為火候不夠,又切得太薄,因此煎到後來蘿蔔糕裡的水份都被煎乾了。因為提早煎好,所以就變冷了。」
我說:
那就對了。問題出現,就要對症下藥。妳這問題,明顯的是出在「火候不夠」與「提前煎好」,因此改善之道,應是要在煎蘿蔔糕時加大火候,而不是改煮粿湯!
並且妳為了不與炒菜的典座搶用爐台、鍋具,於是提前煎妥。照理妳應該要在接近午齋時刻,再行起鍋慢煎,這樣大眾才會吃到最好吃的蘿蔔糕!
表象上看,是妳在讓鍋給炒菜典座,實則還是有「懈怠」之嫌——妳嫌另起一、兩個爐台、鍋具很是麻煩,所以寧願用同一爐台、鍋具,把時間岔開來先行煎好。
妳為了省卻洗刷多餘爐台、鍋具的方便,犧牲了常住以可口菜色待客、待眾的誠意,犧牲了施主用心製作蘿蔔糕以供眾的心意,竟還一錯再錯而不思修正,讓賓客與住眾吃了三天又硬又冷的蘿蔔糕,還準備讓大眾再吃一頓妳那突發其想的粿湯!
我再問監院:「為何不向C師提出糾正?」
她無奈地說:「因為C師說:她吃什麼都覺得好吃!」
我一笑云:「C師,妳這是在誇耀自己的修行境界喲!這麼一來,有誰敢教妳改進烹飪技術呢?聽到妳這話語的修道人,哪個不會起慚愧心,羞愧自己的修行功力不足啊?因此妳也就志得意滿而甭想進步了!」
C師連忙回應:「不是的。我是說:我可能是從餓鬼道出來的,對食物不知揀別,吃什麼都覺得好吃!」
我於是分析道:
若妳加了「可能是從餓鬼道出來的」這句話,那我先排除妳「誇耀修行境界」的可能。但是妳依然欠缺正念、正知。原因何在?
1、我常說:學眾必須學習對食物不愛、不憎,有什麼就吃什麼;但是典座必須盡心、盡力,煮出最好的食物來供眾。學眾倘若針對菜色挑肥檢瘦,則有損修道本色;典座倘若亂煮,惡劣食物讓大眾吃得生惱,還要教訓大眾「有什麼就吃什麼」,那典座就很失格!角色倘若顛倒錯亂,就失去了「中道智慧」。這時再良好的法語,用起來也會成為覆藏過失、包藏禍心的毒藥!
2、因此學眾理應不挑揀美食、惡食,以正念、正知力,知其為美食時不起貪心,知其為惡食時不起瞋心。這才是修行!倘若胡亂吃進肚子裡,不知其美也不知其惡,那是「六根混沌」的愚癡相,可不是「無分別心」的境界相。
3、話說回來,倘若典座竟然不是覆藏過失、包藏禍心,而是真的沒有能力分辨食物的好惡,那一定是觀念出了問題!因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覺知力,是可以被開發出來的。因此有人眼根極度開發而善能鑑賞字畫,有人耳根極度開發而善能鑑賞歌樂,有人鼻根極度開發而善能鑑賞花香、油香,有人舌根充分開發而善能鑑賞茶食。
為何庸常人等(包括我自己在內)無法在品茶、品香中判其高下,高明的茶藝家、芳療師卻是可以如此精準地判別茶葉與精油,是精品、次級品還是劣等貨?原因在於我們沒有這方面專業知能的長期訓煉,因此永遠無法成為茶藝家或芳療師。
4、但即便如此,像我這樣不養成喝茶嗜好,而只是隨緣飲用的人,數十年喝茶下來,雖然還是不知道什麼叫作好茶,但是味覺已被開發出來了!一喝到壞茶,立馬便能知曉。我並非於好茶、壞茶而「無分別」,只是用慚愧心警告自己,不要被好茶的滋味寵壞了,再難喝的茶,也要了了明明,不愛、不憎地以「捨心」喝進口中,吞進肚裡。
同理,廚師之所以高明,就是因為其味覺在長期精進的烹調專業訓練中,被充分地開發出來了,因此可以輕易辨識每一食材的菜色、菜味,讓火候、佐料都用得恰到好處。
妳出家二十餘年,典座也已輪過二十餘年,竟然無法開發出對菜色的準確味覺,那是妳在緣對境界時,竟然無法正知境界的表相與性質,以及預知怎麼烹調會烹出什麼後果(不能得知其「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那是無法修出「正念、正知」的,修道失敗的徵兆,而不是「無分別心」的修道境界!
5、因此,如果不是在炫耀境界,那我只能說,妳有知見上的重大問題,誤將「六根混沌」視作「無分別心」。觀念不正確,就沒有「正見」;覺知混沌而導致舌根的所緣境不夠清晰,這就沒有「正念」;所緣境不夠清晰、明確,還不能覺知這是自己的缺點,這就沒有「正知」。妳的問題,出在「正見」不足,其後果就是:「正念、正知」全都泡湯囉!小心這樣下去,會讓妳修道日久,而離道日遠啊!
6、再來,我認為此中還是有妳的「慢習」作祟!「慢習」讓妳不肯向高明學眾請益。明明已將蘿蔔糕搞失敗了,還不肯虛心向高明的學長請教其改進之道,而是把我們這群住眾與賓客,當作妳胡亂創意的實驗白老鼠。因此妳得注意自己的每一個舉心動念,不要讓驕慢習性一再得逞啊!否則妳的生命,也就只能維持這般粗糙的質地,無法向上提昇啊!
C師點頭贊善,並且立即起身,向大眾殷切懺悔自己的過失。我們就這樣結束了飯桌上的「表堂」。
103.2.3 大年初四,共修會第四組志工群來院拜年,昭慧法師開示佛法。
四、炒得像橡皮筋的葉萵苣
今天是大年初六。午齋時,餐桌上的一盤葉萵苣(一般稱為A菜),看來顏色略顯黯黃,於是我挾了一落,放在碗裡細嚼,發現它其硬無比。一問,又是C師炒的。於是我以和緩的聲色,要她過來挾一滿碗。另一典座D師也立即起身挾一滿碗。
她們吃了幾口後,我詢問道:
「菜色如何?C師,妳說妳覺得『什麼食物吃進來都覺得好吃』,如今妳覺得呢?」
這時D師說道:「吃起來像橡皮筋!」
C師起立承認:「真的很難吃。是我不好,我明明看到瓦斯火燄減弱了,覺得瓦斯不用完很可惜,因此沒有立即換裝瓦斯,還是硬把它悶到熟。」
我詢問大眾:「有沒有人覺得這道菜炒到這樣又黃又硬,正合妳的胃口的?」
大家一致搖頭。
我於是告知:
1、妳看到了嗎?大家是以正念、正知力,不愛、不憎地吃進肚子裡。妳對大眾有所虧欠啊!
2、對於食物滋味的判別,有主觀的一面,也有客觀的一面。例如:同是苦味,我不喜歡葉萵苣的苦味,卻喜歡苦瓜的苦味;同樣是綠葉菜,我不喜歡葉萵苣,卻喜歡空心菜。這就是個人主觀的一面。但我不曾明示暗示地要求各位:「不要炒葉萵苣,而要炒空心菜」,而是要求典座:「信眾送什麼菜來,我們就用歡喜心炒什麼菜!千萬不要對受施物嫌東嫌西,傷害施主的心意,又損減自己之福德!」這就是「正念、正知」的自我覺察與自我要求。
3、但是,同樣是葉萵苣,妳竟炒到這般又黯黃,又粗硬,而不能像其他典座一般,炒到又嫰綠,又軟脆,那妳要警惕自己:這有「暴殄天物」之嫌!這時我對妳的指責,可就是有客觀判準,而不是憑主觀好惡的。
C師點頭贊善,並且立即起身,向大眾殷切懺悔自己的過失。我們就這樣結束了飯桌上的「表堂」。
五、結論
古德說:「搬柴運水,無不是道。」「一色一香,無非中道。」在禪門中:「饑來吃飯,困來即眠。」此中竟也有道!
淺白些說,就是:「要將佛法運用在生活中。」
倘能將佛法運用在生活中,則遇境逢緣無不是修道良機!處理僧事時,無論是當機眾還是旁觀者,無一不可於個中體會法味而深得法喜!
因此,我雖然在大年頭的歡喜氛圍中,煞風景地天天數落學眾過失,罵大罵小,並直指其心性之痛處——懈怠、放逸、慢習作祟,她們不但沒有心生瞋惱,反而向大眾懇切懺悔,並且向我真誠致謝! 她們,可就是一群「如假包換」的修道人啊!
【回應跟帖】
「法無定法」中的領眾原則
適才〈失卻「正念、正知」之過〉系列(二)文於臉書刊出之後,看到我面對粗糙大白板甚為震怒,臉友王美玥居士問道:
「法師開示的是,但是瞋火是否會燒毀功德塔,在這之前都無人發現,並做溝通嗎?」
我的回答是:
美玥大哉問!
在此之前並未發現,或有發現卻未有知覺,否則就不會有下面的演出情節了!
至於是否會以「瞋火燒毀功德塔」?那就要看主事者是否能在責備學眾之後,立即轉念。否則應重呵而不重呵,為的是守護自己的「功德塔」,那才是自私自利而失去正念、正知的心行!
另一方面,點滴領眾心得,有待補充如下:
我對學眾的責難,有輕有重,看似「法無定法」,但原則是一致的:首先一定是輕輕講,好好講;聞而不改,就重重講;再聞而不改,就重重呵!又聞而不改,只好依學團規制以治罰!
這就像是地面髒了,用抹布輕抹即可,就用抹布;抹布抹不乾淨,就得改用菜瓜布;菜瓜布刷不乾淨,就得改用鐵刷;鐵刷再刷不乾淨,就得改用鐵鏟子來鏟囉!
但我領眾還是有自設紅線,治罰絕非無限上綱!學眾的表現再怎麼惡劣,我對學眾都絕不施以肢體暴力,不能動她一根寒毛!因為一旦出手,就走上了「暴力對待」的不歸路。
因此我常警惕學眾:
在學團犯錯,我是講輕還是講重,與我是否「偏心」無關,而與各位的過錯是否「深重積習」有關。積習越深,講而不聽,我就會一次比一次增強力道——數落越來越重、責備越來越猛。
妳我的人生都不可能無有過錯。但是依於鏡像原理,那些過錯,到底是要招感別人用抹布輕抹、用菜瓜布力刷、用鐵刷強刷還是用鐵鏟硬鏟,自己可要心生警惕!
若是學眾有用言語與態度惱害他人的頑強惡習,我屢勸、屢責,僧團屢罰,而她依然不改,這時我會勸該學眾離此道場,不宜再於此安住。我會明白告訴她:「妳的惡習頑強至此,我已無能為力,妳可能需有人用鐵鏟拿來硬鏟,才能被迫將頑強惡習,硬生生予以革除。」
若此學眾惡習不改而繼續自惱、惱他,自害、害他,我這廂已無能為力,卻又留她繼續安住,那將會是彼此深深的辜負——辜負了她的修道發心,又讓學團因其惡形惡狀,而減損了世人對佛法的敬信之心!這時我姑息養奸的過失,可就「大矣哉」!
也許看官會問:「那妳為什麼不一併包抄『用鐵鏟來鏟』的工夫呢?」
我的回答是:「即便有人勇於下探地獄,我這廂可也還沒『做閻羅王與牛頭馬面』的心理準備呢!」
人們見我苦口婆心,精勤領眾,以為我真的是「大慈大悲」,非也!不肯為學眾之法身慧命,而擔任「閻羅王與牛頭馬面」的角色,這正是我「不夠慈悲」的地方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