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成惡癖的雙重結構——鄭捷事件感言
臉書留言錄(之一六九)
釋昭慧
103.5.24
這是昨晚自由時報陳炳宏先生訪談時,我講的其中一段話(請用尊重取代批評 - 焦點 - 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781674):
尊重生命要從感同身受的基礎做起,當別人痛苦時,自己也會覺得痛,若有人逐漸失去感同身受的能力,就是一個很大的警訊,甚至可能誤入歧途。
我昨晚是依佛法的觀點,從心理結構與社會結構兩個面向來作分析:
就社會結構而言,類似「性」與「暴力」主題的電玩,或是其他使人瘋狂的賭博遊戲,都是有計畫性地讓玩家「上癮」,在腦內形成固定迴路的助凶,但這些都在業者財利熏心,官學推波助瀾下,堂皇推出以殘害民眾的心靈。
就心理結構而言,尊重生命要從「感同身受」的基礎做起,當別人痛苦時,自己也會覺得痛苦,這時自然會產生「尊重生命」的道德情感。倘若有人在意念黑洞或是凶殘的職業慣性中,逐漸失去了感同身受的能力,那將會是一個很大的警訊,甚至可能誤入歧途。
生命不要養成某一種不好的慣性,特別是要避開與「性」、「暴力」有關的意念、行為與職業。倘若時常縱容某種不好的意念萌生,在腦內形成固定的迴路,那就會產生意識的黑洞,很難再從惡念的深淵爬出。因此有些人會有莫明的「惡癖」,如殺癖或性癖,那都不是所謂的「天性」,而是在生命長流中逐漸「熏習」而成,習以成性的產物。
這種惡癖一旦養成,就像毒癮一般,不做此事就會心癢難騷。這時對其他生命「感同身受」的能力就會逐漸鈍化。例如:職業殺手一開始殺生,未始不會痛苦顫慄,產生不忍之情,但是長此以往,痛苦顫慄會讓他們自己的心理崩潰。因此他們逐漸架設「心理自衛機轉」,讓自己對他者的痛苦麻木無感。更甚者,職業殺手還會逐漸產生「不殺人則心癢難騷」的「殺癖」。
因此佛家一再強調人要選擇「正命」──正當職業,以免在職場長期薰陶而不慎產生惡癖。佛家也一再強調「正念」,沒有正念,而恣意讓惡念形成深不見底的意識黑洞,又以此來帶動情緒,將很難再從罪惡的深淵脫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