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慧法師

 

   

 與學生於LINE上法談──「親近善士」

臉書留言錄(之三二六)

                    釋昭慧

105.7.19

【楔子】

  性廣法師雖住錫於深山禪林,但畢竟她是菩薩根性的善知識,不可能選擇「獨善其身」,依然會在禪林裡慈悲度眾,悉心指導禪觀。於是近年來,有的學眾留在山下的弘誓學團,有的學眾則選擇住山,以期親近善士,全心禪修。

  當然,每一位學眾住山清修,都意味著留在學團的住眾,其工作量更是倍增。因此難免會有些學眾,對選擇住山的道友產生質疑與反感。

  然而,「菩薩學團」畢竟不是大家都跟得起的,「體能」與「心量」的考驗非常鉅大。因此前天(7/17)下午,我於Line上回應部分學眾的質疑時,還是鼓勵學眾:對選擇住山的道友們,不妨給予祝福--祝福住山道友,能在適合其根性與意願的環境中精進辦道。

  今(7/19)晚,看到了學眾於Line上的後續討論,於是與他們進行法談。法談結束後,想到這些內容不妨分享臉友,因此徵得他們的同意,予以轉載如下:

 

【修行與住山】

學眾A:

  一點心情表白:

  前幾天聽到有老眾同學語帶羨慕說:「山上禪林每天廣師父都在說法,同學每天靜坐幾小時」。

  說真的,過去二十年廣師父在學院,也是天天都在說法的,同學聽了十幾年,也該滿足了。十多年學下來,如果還要廣師父在旁邊才有法喜,那真要好好檢討自己有何問題了。當然,修行之路不能沒有善知識,但是四預留支「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思維,法隨法行」,後面三項是更重要的,願與同學們都能自我期許「如理思維,法隨法行」、「依法不依人」。

  再者,禪修好不等於有修行,修行更不止於禪修。別忘了,六波羅蜜還有其他五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智慧。只要我們每天的生活相應於這五支,即便沒有靜坐,妳都在累積波羅蜜,妳都有在修行。所以,當羨慕「別人可以每天靜坐幾小時」,這是對修行的知見不太對勁了。而且,定力也不見得非要靠靜坐的。別把修行、把禪修看得太狹隘了。

  最後一點,出家眾接受十方的信施,修行是很莊嚴慎重的責任,如果沒有相應足夠的善業功德,住山是在快速地消耗福報的。福報是因為給予而累積出來的,所以,住山有甚麼好羨慕的呢?

  以上看法若有不如理者,A願虛心請教。

學眾B: 

  我很認同。

  跟各位分享,年輕學拳時,有天老師教大家一趟青萍劍,這是老師多年來第一次傳授(因為大家程度不夠學),好不 容易有幾位工專的學弟好手,老師也才能教。但是老師卻叫我去教其他同學一些入門的基本功,老師倒沒什麼特別用意,我卻很難過,因為自覺當時功夫也不遜於他們,可是為要了去教別人,自己卻沒有學到,久久無法釋懷。

  但是之後仍然從學弟那裡學到,而且經常受到老師修正,完全沒差。這讓我有很深的體悟,往後的人生經驗也是如此,只要有心量,只要願意付出,眼前別人有的,不需欣羨,往後自己得到的絕不會少。

  功夫一事,結果後來學習機緣真的是不少,忘不掉的武俠夢啊!昨日還夢見隨老師練劍,仿佛昨日,讓人感傷。(岔題了)

學眾C: 

  A學長,非常敬佩你有這麼大的堪忍力,妳放心,我們一定可以安然渡過這段過渡時期。只要我們認真辦道, 很多的助緣亦會跟隨而來。

 

【「親近善士」的重要】

昭慧回應: 

  A師的修行知見,確有掌握到菩薩道的重點。但是妳的「慢習」有點蠢蠢欲動唷!

  四預流支都很重要,不能說後三支「更重要」。這與「依法不依人」不是同一層次的討論。

  當所依之師不足以帶領學眾「依法」之時,學眾竟還期待自己「依人」而得解救,這時才可用「依法不依人」來提示學眾。

  一般學眾若無善知識隨其生活情境,點出其知見、言行問題,往往出現待人接物的困擾。有時即便滿口佛法,也只是合理化自己的錯誤知見與錯誤言行,而無法真正「如理思維,法隨法行」。

  因此,「親近善士」絕對是非常重要的,絕對不亞於後三支。忽畧其重要性,不但會增長「慢習」,還容易導致後三預流支的減損,不可不慎。

學眾B:

  學生的體會是,親近善士的「親近」,是很深的功夫,否則善士即便在眼前,也如同不在。

學眾A:

  感恩法師慈悲指正學生知見上的不足與習性上的缺失!學生受教了!

 

【補註】

四預流支,指預入聖者之流的四個要件:

1. 親近善士:善士,又名「善知識」,即指良師益友。

2. 聽聞正法:於善知識座下聞持正法)。

3. 如理作意:或「如理思維」,指於日常生活或禪觀修學之時,能將前所聞持的正法,恰如其分地思維、運用。

4. 法隨法行:依於所聞、所思的「法」(dhamma)及「隨法」(anudhamma)而次第修行。法隨法行,巴利語作dhammānudhamma-patipanno。《阿毘達磨法蘊足論》:「法隨法行者。謂涅槃名法,八支聖道名隨法。佛弟子眾,於此中行,名法隨法行。」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