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學生於LINE上法談──「親近善士」
臉書留言錄(之三二六)
釋昭慧
105.7.19
【楔子】
性廣法師雖住錫於深山禪林,但畢竟她是菩薩根性的善知識,不可能選擇「獨善其身」,依然會在禪林裡慈悲度眾,悉心指導禪觀。於是近年來,有的學眾留在山下的弘誓學團,有的學眾則選擇住山,以期親近善士,全心禪修。
當然,每一位學眾住山清修,都意味著留在學團的住眾,其工作量更是倍增。因此難免會有些學眾,對選擇住山的道友產生質疑與反感。
然而,「菩薩學團」畢竟不是大家都跟得起的,「體能」與「心量」的考驗非常鉅大。因此前天(7/17)下午,我於Line上回應部分學眾的質疑時,還是鼓勵學眾:對選擇住山的道友們,不妨給予祝福--祝福住山道友,能在適合其根性與意願的環境中精進辦道。
今(7/19)晚,看到了學眾於Line上的後續討論,於是與他們進行法談。法談結束後,想到這些內容不妨分享臉友,因此徵得他們的同意,予以轉載如下:
【修行與住山】
學眾A:
一點心情表白:
前幾天聽到有老眾同學語帶羨慕說:「山上禪林每天廣師父都在說法,同學每天靜坐幾小時」。
說真的,過去二十年廣師父在學院,也是天天都在說法的,同學聽了十幾年,也該滿足了。十多年學下來,如果還要廣師父在旁邊才有法喜,那真要好好檢討自己有何問題了。當然,修行之路不能沒有善知識,但是四預留支「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思維,法隨法行」,後面三項是更重要的,願與同學們都能自我期許「如理思維,法隨法行」、「依法不依人」。
再者,禪修好不等於有修行,修行更不止於禪修。別忘了,六波羅蜜還有其他五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智慧。只要我們每天的生活相應於這五支,即便沒有靜坐,妳都在累積波羅蜜,妳都有在修行。所以,當羨慕「別人可以每天靜坐幾小時」,這是對修行的知見不太對勁了。而且,定力也不見得非要靠靜坐的。別把修行、把禪修看得太狹隘了。
最後一點,出家眾接受十方的信施,修行是很莊嚴慎重的責任,如果沒有相應足夠的善業功德,住山是在快速地消耗福報的。福報是因為給予而累積出來的,所以,住山有甚麼好羨慕的呢?
以上看法若有不如理者,A願虛心請教。
學眾B:
我很認同。
跟各位分享,年輕學拳時,有天老師教大家一趟青萍劍,這是老師多年來第一次傳授(因為大家程度不夠學),好不 容易有幾位工專的學弟好手,老師也才能教。但是老師卻叫我去教其他同學一些入門的基本功,老師倒沒什麼特別用意,我卻很難過,因為自覺當時功夫也不遜於他們,可是為要了去教別人,自己卻沒有學到,久久無法釋懷。
但是之後仍然從學弟那裡學到,而且經常受到老師修正,完全沒差。這讓我有很深的體悟,往後的人生經驗也是如此,只要有心量,只要願意付出,眼前別人有的,不需欣羨,往後自己得到的絕不會少。
功夫一事,結果後來學習機緣真的是不少,忘不掉的武俠夢啊!昨日還夢見隨老師練劍,仿佛昨日,讓人感傷。(岔題了)
學眾C:
A學長,非常敬佩你有這麼大的堪忍力,妳放心,我們一定可以安然渡過這段過渡時期。只要我們認真辦道, 很多的助緣亦會跟隨而來。
【「親近善士」的重要】
昭慧回應:
A師的修行知見,確有掌握到菩薩道的重點。但是妳的「慢習」有點蠢蠢欲動唷!
四預流支都很重要,不能說後三支「更重要」。這與「依法不依人」不是同一層次的討論。
當所依之師不足以帶領學眾「依法」之時,學眾竟還期待自己「依人」而得解救,這時才可用「依法不依人」來提示學眾。
一般學眾若無善知識隨其生活情境,點出其知見、言行問題,往往出現待人接物的困擾。有時即便滿口佛法,也只是合理化自己的錯誤知見與錯誤言行,而無法真正「如理思維,法隨法行」。
因此,「親近善士」絕對是非常重要的,絕對不亞於後三支。忽畧其重要性,不但會增長「慢習」,還容易導致後三預流支的減損,不可不慎。
學眾B:
學生的體會是,親近善士的「親近」,是很深的功夫,否則善士即便在眼前,也如同不在。
學眾A:
感恩法師慈悲指正學生知見上的不足與習性上的缺失!學生受教了!
【補註】
四預流支,指預入聖者之流的四個要件:
1. 親近善士:善士,又名「善知識」,即指良師益友。
2. 聽聞正法:於善知識座下聞持正法)。
3. 如理作意:或「如理思維」,指於日常生活或禪觀修學之時,能將前所聞持的正法,恰如其分地思維、運用。
4. 法隨法行:依於所聞、所思的「法」(dhamma)及「隨法」(anudhamma)而次第修行。法隨法行,巴利語作dhammānudhamma-patipanno。《阿毘達磨法蘊足論》:「法隨法行者。謂涅槃名法,八支聖道名隨法。佛弟子眾,於此中行,名法隨法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