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慧法師

 

   

揮灑儒、佛之間,間接催生「人間佛教」

──梁漱溟先生學行誌感

                釋昭慧

臉書留言錄(之四○一)

106.2.19

早年援佛入儒,晚年回歸佛教的梁漱溟先生。(楊絳攝影。網路照片)

  悅萱傳來一篇前天(2月17日)所載,群學君、鄧偉二人的報導:〈他一個人記錄了整整一部文化史〉,打開拜讀,原來是,攝影師鄧偉先生為文史哲前輩攝影的感人故事與攝影作品。此中梁漱溟、馮友蘭、季羨林等先生,都是耳熟能詳的學界前輩。

  此中特別引起我注意的,是早年援佛入儒,晚年回歸佛教的梁漱溟先生(如左照片,楊絳攝影)。

  漱溟先生大作《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伴我度過意興風發的大學時代,那時,我理所當然以「君子儒」自期,曾未料及不久後會逕入佛門。

  該書提出,由於「意欲」的不同,中國、印度和西方形成世界上三種不同的文化形態:西方文明是生氣勃勃的人類青年期文明,中國文明是心智成熟的人類中年期文明,而印度文明則是最高覺悟的人類老年期文明。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為其根本精神的。」中國文化是「以意欲自為調和、持中為其根本精神的。」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後要求為其根本精神的。」

  他指出:由於中國文化早熟,未待走完第一路便拐入第二條路,至使碰到西方文化而相形見絀。他認為,現代中國應重新先把第一條路走完,然後再走第二條路,但他相信中國文化是未來世界文化的共同路向。

  姑不論吾人是否贊同他的分類與詮釋,然而較諸杭廷頓的文明衝突論,顯然還是海納百川以圓融、貫攝的中哲風格。

  牟宗三先生對他的論述,評價不高。原因是:「那一輩老先生正好都缺乏足夠的學養。」他說:

  「梁先生是謂有性情、有智慧、有志氣之人,思考力很強,也有創發力。他寫《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時年紀並不高,全是自己憑空想出來的。但也因如此,其中所造的新名詞都是無根的,所說的文化類型也太簡單,如說西方是前進的,印度是後退的,中國是適中的,這樣講都是一些影子罷了。

  「所以思考力強,性情真,志氣高,也有相當的智慧,可惜無學以實之,結果盡成空華,白白的浪費了一個人才。」(參見:〈牟宗三直言不諱的評胡適、陳寅恪、馮友蘭、梁漱溟、西方哲學〉)

  梁漱溟對自己的理論加以身體力行。他深信中國的未來要從農村的改革開始,於是投入鄉村建設的活動。但改變中國要從鄉村建設還是都會建設開始?這顯然是見仁見智的。

  梁漱溟的這番學思、實行,在新儒圈中雖然未必獲得認同,但值得關注的是,他由佛轉儒的原因——「此時,此地,此人」,帶給印順導師很大的反思,終其一生,印順導師繫心於此,並提出了「契理契機的人間佛教」以為回應。

  依漱溟先生的說法,三種文化分別是青年、中年與老年期文明,那麼他在中壯之年,國難方殷而鄉村建設百廢待舉之刻,會依他對佛教的理解而由佛轉儒,也是勢所必然。

  只是他絕不會想到,自己竟然間接催生了抗拒老化,強調「青年時代、處世時代、集體時代」的「人間佛教」,他更不可能預料到,「人間佛教」竟還成為戰後兩岸佛教的主流論述,特別是,在台灣催生了「此時,此地,此人」豐富而多樣的社會貢獻。

  漱溟先生晚年重新由儒入佛,其心境轉折與思想論述,可參見香港李慶餘先生之大作《梁漱溟思想與佛教》(第七章:梁漱溟晚年對儒、佛二家的論述與比較——疏解《儒佛異同論》,第八章:《東方學術概觀》談佛教和東方學術)。其中兩段,可視作漱溟先生揮灑生命於儒佛之間的總回顧:

  「梁先生申明自己一直沒有放棄佛家思想,他轉向儒家後,放棄的祇是出家作和尚的念頭,在思想上還是傾向佛家。至於他從事鄉建、參與政事,乃出於佛教不捨眾生的救世精神。他還指出,自己年事已高,出家的想法又再次萌生,若能在遠離世間的廟裡生活,必然十分高興。

  「梁先生早年渴望出世間,但在大乘不捨眾生的悲願下,他出世間又回到世間來,他的後半生正好體現了大乘利濟群生的特色。」(頁149)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