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慧法師

 

   

 「佛教徒要勇敢一點,不要讓人家看不起!」──專訪昭慧法師

鄺志康(香港佛門網記者)

  提起台灣昭慧法師的名字,相信會令不少人頭痛。

  有人說她顛覆只為吸引眼球,有人說她吃了十個豹子膽,一介尼師插嘴到政經大事裏去,不清不楚只管瞎掰,也有人說她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為弱勢階層出口烏氣。無論如何,她口才便給、文思敏捷,是無可否認的事。

  法師的一字一句都容易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1987年國立藝術學院一群畢業生演出一齣講述尼師 「思凡」的舞劇,惹得她火冒三丈,也激起社會輿論的千重浪;1996年中台禪寺大學生參加佛教營後集體剃度事件,她走得比前線還要前,嚴詞批評惟覺老和尚;2001年發起廢除「八敬法」運動,當眾撕毀八敬法,更是讓教界迴響不絕。可她同時又是印順導師的弟子,與性廣法師共同創立佛教弘誓學院,後任教於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佛教規範倫理學》一書更是將當代西方哲學跟佛學接軌的重要著作⋯⋯

  在早前出席的「利他主義與菩薩思想」國際學術會議上,昭慧法師暫時放下對社會事件的評斷,從人間佛教角度出發,與一眾學者探討利他主義及佛家無我精神、緣起性空的有機結合。法師說,「佛法讓每一位眾生在自己原本的生命境界上,由有我導引至無我⋯⋯在超越了自我利益的考量、超越了希求對方的回饋、超越了在群眾中獲得掌聲和肯定、超越了在時間之流中獲取良好報應的四種考量後,所有善法就可以超越自我而匯歸到⋯⋯無上的覺悟。」似乎正好為她的毀譽參半下了註腳。

  會後法師接受訪問,她劈頭一句:「佛教徒不要讓人家看不起!」中氣十足,擲地有聲,差點嚇人一跳。她笑說不少人對她成見偏深,這是因為我們太容易便把「己」和「他」完全對立起來──他人是錯的、我是對的;他人只為私利、我是大義為重。如此這般,我們確實離學佛越來越遠。

從自他對立中解放出來

  佛教談論自利利他,從不會把它看作一個特別需要探討的議題,反而是西方人從倫理學的角度出發,將之置放在享樂主義(hedonism)的背景下,發展出一系列名為利己主義(egoism)、利他主義(altruism)的論述。東、西方同樣有人顧及時行樂或無私奉獻的討論,這點在昭慧法師撰寫《佛教規範倫理學》一書時特別引起她關注,同時她也注意到佛教在這方面並沒有著墨太多。

  「深入佛法而又關心當代倫理學的學者不多,他們對西方哲學的熟悉度可能沒那麼高,因此我才把利他主義特別拿出來(討論)。事實上我認為佛學能提供很好的反饋。」法師繼續分析,所謂「己」和「他」的二元對立,在佛法中沒有絕對存在。一個人越是自我,越會把「己」和「他」間的這堵牆拉得很高,反之越無我和慈悲的人則會把牆拉低乃至拆解。無我的人原本可能只是為了自己解脫,但後來他發現「我」不是真實的,這樣又怎會切割、裂解「己」或「他」呢?

  四無量心(catvāri brahmavihārāḥ)跟利他主義有密切關係,修菩薩道的人開始未必能一下子達到無我,但在過程中對一切眾生生起與樂、拔苦、隨喜、無執的無量心,「己」、「他」的界線自然會慢慢被打破。然而法師提醒我們,不要以為利己是可恥的事情,它代表人類求生的本能。佛陀指出:即使是最精明的利己主義者,他最終會明白非利他不可。「佛陀希望我們能從自他對立中跳脫,明白非自非他,體悟緣起性空,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淡化自我 重視他人感受

  對立問題嚴重,不同階層對抗、爭鬥。法師慨歎大眾對佛教的看法不夠公道,因為他們都相信,身為佛弟子,應該用和諧和忍耐度過種種挑戰。她深信這個思考模式對佛教進步及社會發展沒有益處,所以做了一連串對抗。她自詡是個以對抗起家的人,見證這麼多年來社會上許多悲慘的人,不平等、不正義的制度下成長,受到傷害。為僧尼發聲、為小眾團體挺身而出,這條抗爭道路她是最熟悉不過了,可是面對群眾把對抗視作唯一手段,她不由得深感痛心。「人與人之間相處,最好應該是先發現彼此的善意,這會產生善的循環。善意也是要被鼓勵的。若是聖人,無論你怎樣惡劣對待他,他都會以德、以善應對,但我們不是聖人,更不能期待對方是。互相激發善意,驅除對彼此陰暗的想像,這樣社會才會真正的進步。」

  有時法師並未走到最激烈的前線發炮,反而站在對方的立場分析,看似是為人辯解,身邊一些受她啟發的同伴、後輩不理解,常有怨言。法師解釋,這是因為她把最終極的追求目標鎖定在無私、無我及全人類、全生命的幸福快樂上。「憤怒很容易變成習慣,特別是如果再夾雜自我,最後只會演變成黨同伐異的局面。當情緒被錯誤觀念所駕馭,還以為自己代表真理,拿著正義之劍要來砍砍殺殺⋯⋯文化大革命不是這樣子嗎?大家都認定自己是對的,互扣帽子互相批鬥。人類歷史上這種事情發生得太多次了,難道我們還要繼續複製下去?」法師一番語重心長,說得怵目驚心。真理的演繹往往是各家表述,善惡的維度更是難以劃一定斷。你認為是事實,他人永遠可以找出一套他宣稱的事實。她的看法是,倘若沒有同情共感的心意,只是兩邊人馬存心要吵架而已,那便會沒完沒了。

  抗爭的人未必沒有對慈悲的覺知,事實上昭慧法師很感激前人,沒有他們的努力和血淚,台灣便不會有今天的民主化。美麗島事件(美麗島雜誌社成員於1979年12月組織群眾遊行及演講,表達民主訴求,要求國民黨政府終結黨禁和戒嚴,最終演變成衝突事件)被告林義雄一家的血案,震驚台灣。在他們墓園的墓碑上刻有《華嚴經》的這一段話:「我應如日,普照一切,不求恩報。眾生有惡,悉能容受,終不以此而捨誓願;不以一眾生惡故,捨一切眾生。」 法師每次看到都大為感動:「我們一般人掛在嘴邊的和諧太廉價了,也站不住腳。他們家庭那樣曾經受害,而且是刻骨銘心,卻依然記著要為善,在尋求正義的過程中要繼續悲憫對待他人,這才真正值得我們讚歎。一般人在沒受損害的情況下談和諧,往往只是出於平衡利益的考量。在照顧弱者甚至自身是弱者的時候,人終究會發現要在平安的狀態下過日子,包括內心也應該回歸到平靜,否則每天都是另一場自我的煎熬,然後他會學懂,翻轉過來。台灣社會也要經歷這種翻轉。」

無我是把臉皮放下來

  回到「佛教徒不要讓人家看不起」的命題,法師不諱言,「人心千百年來沒有太大進步,除了少數聖賢外,大部分人是說一套做一套,在台下喊極左的口號,到了台上轉眼成了右派。」既然如此,面對如此複雜的社會局面,佛弟子應如何自處?

  法師建議我們首先要深觀緣起,同時不能想自己太多──「我」不跟政權打交道因為可能會有麻煩、「我」盡量不說話因為會得罪某人⋯⋯。「這也是台灣社會最痛恨佛教界的地方,認為佛教徒缺乏責任感,只懂分享成果,遇事則只保持沉默,更甚的是被誤會為跟在政權後面搖旗吶喊的尾巴。佛教面對的最大問題,是給人家看不起,無論贊同或反對,如果都大聲說出來,並且言之成理,人家才會尊重你,我們要找回的是這種自尊心。」

  認清自己的立足點後,第二步是回到佛法的根本,以之檢視各種議題。法師正是通過《佛教規範倫理學》一書讓我們明白互信精神、緣起洞觀及中道智慧三者缺一不可,否則只會倒來倒去,教人笑話!她嚴肅說,在台灣說不知道是會被視為偷懶的,佛教徒被認為只懂得念經、念佛。因此以中道思想來說,我們應站在無私無我的立場、把握問題的核心,作相對最好的選擇。但也不能以為自己永遠是對的。法師過往也曾犯過這樣的錯誤,「把臉皮放下來,才是無我的精神。」總的而言,她認為佛教徒要更勇敢一點,不要讓人家看不起。當社會越來越多矛盾時,勇於表達佛弟子的佛法觀點,這是我們的首要出路。法師補充,生命是共業所感,共業必須用共願來轉換。「在這個時代,共願的聲音要更加堅強,否則共業來時,大家只好默然承受了。」

  「所謂『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善不能脫離事實和道理獨自存在,按事實的基礎跟理性判斷。要流露情感而不失理智,很難。做到了,就是大善。」法師著我們撫心自問,能否以更大的善意包容彼此?能否通過釋放善意來為爭拗找到平衡?太多人只懂單純地說「你是錯的、我是對的」,這種態度是否可取?如何表達聲音而不為反對而反對?這些都是我們回去要好好思考的功課。

──轉載自105.10.2佛門網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