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真實與方便」為書名,主要是想透過研究印順法師的著作,探討有關世俗諦與第一義諦的問題。「真實與方便」這一評判標準,適用在本書各章,更可視為評判全體佛法的一項標準。佛典中有許多「方便」這一名相,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涵義,需要各別說明。儘管對「方便」一詞,可以作不同的解釋,「方便」是對應於「真實」而有的。希望讀者重視佛法中「方便與真實」的指涉與內涵,更希望讀者能透過印順長老遺留下來的法身舍利,深入經藏,悠遊法海,法隨法行,逐漸步向成佛之道。
■作 者:侯坤宏 ■頁 數:380頁 ■定 價:370元 ■出版日期:二○○九年五月
序
釋昭慧
印順導師回顧兩千餘年印、中佛教史,在一團亂麻般的史實、史事裡,在繁複龐雜的學派解行中,抽絲剝繭地作出了既契理又契機的精嚴抉擇。讓後起的治學者與修行者,省卻了多少在迷宮中迂迴摸索的時間、心力! 但印公的著作等身,思想博大精深,所涉及的研究主題,又遍及印、中佛教思想與歷史,乃至世間的神話學,因此對印公思想,要以一本專書,作全面兼顧、提綱挈領而又延伸闡述的研究,這是十分不容易的。 筆者忝為印公門生,在探索真義的過程中,以慎思明辨的治學態度,十分完整地接受了印公的思想體系與研究方法,並將這樣的思想體系與研究方法,充分發揮在爾後的學術論文與專書之中。 此外,就印公著作的本身而言,筆者的相關研究業已積累不少;即便如此,大體上不外乎是依其「人間佛教」的思想主軸而作契理、契機的闡述,或是在印公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依個別主題、單篇文章或單本著作,而作回應、討論與延伸性研究。易言之,筆者迄未撰擬一部全面兼顧闡述印公思想的專書。 也因此,當筆者展閱侯坤宏教授的《真實與方便──印順思想研究》書稿之時,對於作者依「真實與方便」之總綱領,而以簡馭繁地、十分周延而又十分精準地,全面探索印公導師思想之時,不禁有著「驚豔」之感!這確乎與導師晚年將其一生著作之內涵,提綱挈領而為「契理契機的人間佛教」,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 ** ** ** ** ** ** ** **
「契理」,即是契應「真實」,是源歸佛陀本懷,扣合「緣起、性空、中道」的正知正見;「契機」,即是契應機宜,這必須衡量聞法根機、時空背景或文化情境,而施予適切的「方便」──善巧解說、善巧導引、善巧攝受。讓聞法者依於此諸「方便」,漸進達成契應「真實」的終極效果。 「契理」與「契機」,「真實」與「方便」,並非恆常對立的兩組概念,唯其契機以施設方便,方能引人契理而印證真實。 但「真實」與「方便」,也並非恆常相應的兩套主張,因為任何方便施設之教,都很有可能因為根機不對或情境不宜,而逐漸漂離真實(不完全能「契理」),導致它恰恰無法達成「契機」的預定效果;再者,有的方便教法,竟然激揚起了人心深處的貪、瞋、癡、慢,讓行者的心性不進反退,這就完全漂離了真實(完全不能「契理」),甚至會產生社會性的重大流弊。 契理,在第一義上,似乎超乎言思所及;但依世諦流布的教法而言,「緣起、性空、中道」的道理,也並不是那麼難以理解的。印公思想在此最大的貢獻,是爬梳教典而抉發深義,將久已熟悉「真常、唯心」思考模式的中國佛教,拉回到「緣起、性空、中道」的見地之中;將融貫諸宗而施以科判的傳統佛學,導引回到「精嚴」、「辨異」的基礎之上,以維持「真實諦如」的義理純度,彰顯不共世間的佛法特見。 然而說到「契機」,這可就是一門永遠做不完的功課。因為,面對著多變的世相──因緣和合而無常、無我的聞法根機、時空背景或文化情境,要讓教法與行門,能夠恰如其分地契應機宜,實在是極其不易的。 首先,任何「契機」教法與行門,都必須在「契理」的基礎上為之。否則必當形成像似教法與像似修行,以假亂真而貽害無窮。其次,正因人事物相變遷不已,因此即使是對「此時,此地,此人」十分契機的方便教法,都很難保證是否會因個人或情境因緣,而在施行之時出現紕漏。此事不獨大乘佛教為然,早在聲聞佛教之中,即已有之。 舉例而言:不淨觀正是在「契理」基礎上的「契機」法門,為淫欲熾盛者之對治悉壇。依此一門深入,不但可以治其欲貪,還可由不淨相而轉為淨相,依此淨相為所緣境,既可修奢摩他以入深定,亦可修毘婆舍那以證真實。然而只要法不當機,依然會出現重大毛病。因此佛世時竟有一群比丘,因其觀身不淨而「深入厭惡,恥愧此身」,卒至請旃陀羅為其斷命,一天之內竟然有六十比丘自願被殺而了斷此生。〔註1〕
佛陀為此而轉教比丘以觀息的「安般念」。照理說:觀息法已最為溫和,鮮少出現差池的可能性,但後世依然有人,可以依於息入、息出所帶動的火大相與風大相,而耽溺於氣、脈、明點的神秘經驗。 想想看,作為佛陀親自教導且屬於根要法門的「二甘露門」,尚且會有橫生扭曲的現象,更何況是在各個時代、各個社會,教下與宗門的各方大德,所開展出來的各色各樣方便教法呢?
** ** ** ** ** ** ** ** **
既然契機殊為不易,因此既能順應真實,又能善權方便,這將是一門永遠做不完的功課。尚幸有印公思想的導引,讓後起者得以撥雲見日而順應真實,學習並施行那些契應機宜至恰到好處的善權方便。 作者一方面入乎其內地對印公導師的所有著作,依於「真實」與「方便」的兩大主軸,作了通盤掌握與要點敘述,另一方面又出乎其外,宏觀印公導師所處的時代、社會與師承背景,依此解明:印公思想是如何承前,如何啟後,如何上探實義,如何抉擇方便,又如何推陳出新。因此,本書作者不啻是在印公思想的導引之下,給了我們一張達致「契理、契機」目標的簡明地圖。這番研究工夫,實屬功不唐捐,料將嘉惠無數後學! 筆者為此讚歎不已,感恩不盡,謹序如上,聊表寸衷。
九八、五、十七 新書付梓前夕,于景英樓
〔註1〕各部律中都有此一記載,本處引文依《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二(大正二二,頁七下)所述。
自序
科學史學者孔恩(Thamas S Kuhn)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提出有名的典範(paradigm)概念,依其界定,「典範」是指在學術社群中具有最高的知識,足以為伴隨而來的相關論述、研究者、研究方法等學習仿傚,「典範」不但可以提供當時某種學術標準與價值,同時其所衍生出來的學術資產,亦普遍影響當時的學術論述,「典範」對該所屬學科,有「最高指導原則」的意義與價值。印順法師的著作,就佛教史領域說,頗具「典範」意義。近年來,印順法師的著作,逐漸受到佛教界、學界重視,許多研究都離不開他的影響,目前也累積了相當的研究成果,本書也可以說是此中之一。 法海無涯,想如實掌握經中要義,要有善知識引導。學習佛法者,可以將印順法師的著作,當做是善知識。筆者有幸精讀印順法師的著作,寫了幾篇研究他思想的文章,也曾在2008(民國97)年出版《印順法師年譜》一書,但仍自覺對其生平、著作之理解,僅止於表面。明代古杭雲棲寺蓮池大師研究《楞嚴》,述有《楞嚴摸象記》,筆者撰寫印順法師相關文章,亦有摸象之感,深恐誤解其意。雖則如是,本書出版,希望能暫時總結過去研究成果,就個人言,或有階段性意義在;亦藉付梓,得拋磚引玉之效。 印順法師的著作很耐讀,近年來筆者為撰文,雖讀過多次,但有些地方,仍未能完全理解。數年前,曾有閱藏想法,但因工作牽絆,無緣落實。目前只能找些重要經論(如大般若經、大寶積經、瑜伽師地論、大智度論等),作較為起始、初步的閱讀,若有餘力,再及全藏;在研讀經典、論典時,也配合讀了一些國、内外學者的研究,希望在閱覽與探究中,能多多掌握佛法大要,更深一層瞭解印順法師。 佛法源自印度,再流佈各方,其間因時、空變異,頗有變質、失真處,這正是印順法師重視考證與研究印度佛教(思想)史的主要原因。吾人為求正確理解佛法,實應多多研讀印度佛教史及相關重要經論,庶免誤將「方便法」視為「真實法」,這是筆者未來努力的方向,願與讀者共勉。 本書是筆者近年來研究印順法師著作的一些心得報告,建議讀者不妨先看本書導論,再讀其他部分。作者對自己的著作難免「敝帚自珍」,但亦不敢自以為是,書中疏漏及錯誤之處,在所難免,尚請讀者不吝惠予指正。
侯坤宏 2009年4月2日 於臺北國史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