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一群被看做乞丐的修行者能獲得社會尊重嗎?

 

 釋耀行

 

近來常在朋友圈看見一則小視頻,視頻中一群出家師父,拿錫杖著破舊的僧服,風塵僕僕的在鄉村跟村民托鉢乞食,被諸多村民報以好奇、懷疑的眼神拒絕。這樣的行為感動了許多人,認為佛教出家人就應該如此。

然而……

下面,我們就來討論一下佛教傳入中國在吃與穿的改變。

首先來看獲取食物的方式。印度式托缽乞食早已經改成寺院自炊,因為印度人有供養托缽修道人的傳統(認為供養可以令家室興旺,家人獲福)。因此,不僅是佛教出家人,也包括其他宗教出家者皆用托缽的方式,不但解決修行人的食物,也有宣教的目的。佛陀時代印度人做好飯是不動的,要等托缽的沙門來到,第一缽食物先供養這些沙門(所有宗教的出家修行者)。

可在漢文化,只有乞丐才這樣,試問一群被看做乞丐的修行者能獲得社會的尊重嗎?不獲尊重如何弘傳佛法?因此歷代祖師大德们,為了適應此方的文化,不再乞食托缽,改為寺院飲食。今天,以工商業為主的社會早已不是當初的農業社會,即便你想去托缽,忙碌的上班族自己都點外賣,誰又可以為你提供食物呢?

佛法講中道智慧,極端的苦行和放縱自己的六根(耽著欲望)都是偏離的。佛陀自己就是這樣實踐的,離開王宮(樂求),放棄六年苦行(苦求),故中道行才是佛子當學之途。視頻中的畫面,就是上門托缽的師父被當成乞丐這樣的方式可以弘揚佛法嗎?還是滿足了我在修行的認知。

誠然,頭陀行(苦行)是修行的一種方式,但絕對不是唯一當媒體在無限放大佛門中的個案,極奢靡的以及極端苦行的,在社會人士心中留下唯有苦行才是真正的修行,那與佛教遠離苦樂二邊的中道行,相差太遠。

正如影視上的出家人,頭上都有幾個標誌性的戒疤,言必稱:施主,善哉,讓社會大眾誤以為沒有戒疤的都是假和尚他們哪裡知道,為了出家者的健康,擔心燒戒疤出現意外,中國佛教協會早已經禁止在戒場燒戒疤,況且佛陀當初也沒有這樣的戒律,今天的藏傳、南傳佛教的出家人也都沒有燒戒疤。

所以,安貧樂道是佛教修行人的本份,但苦樂二邊都不可以走極端,老實正常的修行才是大多數佛子的日常,多瞭解學點佛法的歷史和教義,才不會被電影、電視帶偏了

惜福,舊衣服也要縫補好洗乾淨

再來,是衣,存活在世間就少不了吃飯穿衣,修行人也不例外。佛陀在世,古代的生產資料非常稀缺,在家人要獲取一件衣料都非常困難(其實即便現代社會,幾十年前小孩換新衣還是新年禮物)。因此在古印度,出家沙門的衣取得方式有兩種,第一,是拾取塚間丟棄的舊布,經浣洗薰染割截成衣,既然是丟棄的,肯定不是完整成塊的衣料,由許多碎片拼接而成,稱糞掃衣。第二,是由居士布施的衣料,在家佛弟子以四事(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供養三寶護持僧團,是為居士施衣。

正因為衣得來不易,出家人又不可貪染物欲,所以在律典中,對出家眾有關衣的戒條有許多,包括如何獲取,保管、使用、乃至相互借用的規範。今天的袈裟,仍然由一條條布割截拼製,就是對佛教傳統的延續。但總有人借修行之名行搞怪之事,筆者就曾見有所謂的高人,在新衣上補上兩塊大大的補丁,以顯示其有修,甚至有人網購百納衣(也居然有賣的)。這樣的人在大眾崇敬的目光中,收穫名聞利養,卻離佛法正見越來越遠,乃至誤導社會大眾對佛教的觀感。

以漢傳佛教為例,僧服式樣除了法會、說法、課誦的海清和三衣(袈裟),日常穿的就是短褂、中褂和長衫。短褂相當於居家服,有內衣和睡衣的功能,中褂是出坡、勞作時穿的,長衫是很正式的著裝,顔色主要是褐、黃、黑、灰、黃綠色,式樣永不變不過時,因此所需不多。以筆者的經驗,短褂穿裡面破舊無妨,只要縫補整齊清洗乾淨即可,長衫算是外出禮服,無論是說法度眾還是人間關懷,都要維護出家者莊嚴的形象,以利弘法利生,故以整齊莊重為宜。

現代社會,物質生活得到極大的改善,但佛教安貧樂道的精神仍然是修行者在滾滾紅塵中的清醒,如何秉承佛法緣起中道智慧,惜福的同時,又不過猶不及的做出令世人誤判佛法的行為呢?這是每一個佛弟子都要學習與思維的。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