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102年弘誓禪七心得

周玉蓮(香港妙華佛學會佛友)

 

  台灣佛教弘誓學院每年暑假都舉辦精進禪七,這回是我第二次參加,回想初次的時候,心裡有點發笑。雖然大德高僧或佛學班老師們都很強調禪修對學佛者是重要的,他們說:靜靜地坐下來觀呼吸就會生定,定中就會生智慧。

  噢!智慧是這樣生出來的嗎?只有法門,其重要性和作用何在呢?由於未能接觸到教觀等持、解行並重的教法,心中起了很大的疑惑。如果對整體修法的次第和完整性,乃至於它的清淨、普遍的殊勝之處不能了解,什麼是定?什麼是慧?不知法,不知義;則在日常生活中,不懂得依法而修,遇到境界現前時,又不知怎麼辦,盲修瞎練,是危險的啊!

  去年,好的因緣帶我走進弘誓學院的禪堂裡,初嚐禪修的法味,但由於對禪修不了解,便產生了無謂的恐懼,還要每天禪坐八支香,每支香一小時,我十分緊張,腰、背、腿痛得要命;雖然禪堂開著空調,但汗水由頭頂不斷流向頸部項領。小參時請問禪師:「為什麼我的頭頂會流出那麼多的汗水?」禪師回答:「很正常!腳板底出汗更加好。」這個幽默的禪師,就是主七的性廣法師。

  有了上次的經驗,這次我不再緊張,仔細聽著禪師的每一句,她說為什麼禪修時會腰腿痛呢?因為坐姿不對,或和散亂的心有關,又或是自身本有的舊患所至。不正確的姿勢,讓支撐腰骨和坐骨的肌肉受壓迫而導致痛楚。腰腿痛和散亂的心又有何關聯?禪師認為:不管是單盤雙盤或禪凳跪坐的方式,都只是一種姿勢,久了雖有一點麻或痛的感覺,如果能夠的話,最好就不要理它。可惜無始以來,我們的生命已經習慣遇樂生貪、遇苦起瞋,躁動的心感到少許痛之後,就急於要把腿放下來,成為反射性的移動,也就是說,當遇到不可愛境時起瞋和排斥。當禪坐時感到疼痛不舒服,若能做到把專注力放在安般念上,緊抓著鼻息,則這股強大的念住力只會和安般念相應,而不和其他覺受相應,如此不斷地念著念著,最後疼痛好像一下子消失了──禪師如此把經驗告訴我們。

  配合禪修進度的經文,是《雜阿含經》「二五○經」,有關繫縛的真相。尊者舍利弗舉比喻作例子:一隻黑牛和白牛被主人用軛綑綁在一起,不能各自走動,到底是黑牛牽制著白牛,還是白牛牽制著黑牛?然而兩者都不是,而是中間的牛軛把牠們兩個聯結綑綁在一起。禪師說:

  此喻意謂,不要認為是痛苦綁住了你,才使你煩擾不安而不能專心禪坐,其實不然,只是因為你有欲貪,想要趕快排除痛苦的欲貪綁住了你;若果是禪修所得的輕安,你就會樂著,樂受的欲貪同樣地綁住了你。要明白:是你的心把痛苦或快樂抓住了以後,它們才會和你糾纏不清。有能力的話,不要理會身心的覺受,把注意力放在有點麻的腳上,就只是觀察,而不與之相應,不隨之生起貪瞋癡的煩惱,它們就不會對你產生干擾。

  不過,在疼痛已經嚴重干擾我們的專注力時,就不需要做無意義的忍耐了,這時候可以先變換一下姿勢,再繼續用功。

  另外,平常我們的心念如野馬、如彌猴,十分的散亂,無論在禪修時或是在日常生活中,當六根觸對六塵時,總認為自己的身心被外界綑綁束縛,不得自在、不能專心。其實不是如此,不是眼等六根綁住了形色,也不是形色綁住了眼等六根,而是因為我們心裡有欲貪,想要知道外界的情況,或被外境吸引了注意力,中間的欲貪把兩者綑綁在一起而已。

  每天清晨的第一支香結束後,禪師會為大眾讀誦幾小段經文,並作簡單解說,內容每天不同,但都是確立正見和道心的勉勵與祝福。不是隨機散說,而是有次第的耐心引導,並配合禪七期間的實修需要,援經引典,作為當時與當機的提醒與開示,讓學人知道禪七期間所學的法門,其經典根據何在。透過實修配合聽聞經典中的佛陀教誨,更有一種親嚐原汁原味的感覺,讓我們懂得如何善巧地擇法。

  第一天晨誦:世尊告諸比丘:「有三學。何等為三?謂: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禪師解說:

  首先是「增上戒學」,佛弟子們應將身心安住於戒(波羅提木叉)──別別解脫戒中,行住坐臥四威儀都要具足清淨,對於身口意三業中生起微小的過失,都要小心防護,亦能知所怖畏。

  大家嚴格執守自己所受持的戒法,依此戒學的基礎,進而再修定學,在淨戒基礎下修學心念專注力的增強,以清明的正念、正知,有覺、有觀,離欲界的苦惱、染污、過犯、濁重,而生喜樂,得初禪具足住,乃至第四禪具足住,是名「增上意學」。

  依照佛陀的教導以安那般那念來修學禪定,修學增上意學、增上心學,希望以精勤的修行,得到色界的第四禪根本定,再透過佛陀教導的觀慧方法,如實諦觀苦、集、滅、道四聖諦的世間諸法流轉與還滅的相狀,就能徹底斷除欲貪、我慢、愚癡及邪見。以安般念為培養的四禪定為基礎,如實地去觀察世間法法生起的共相與自相,從修定轉為修學觀慧。

  是日晚上,禪師作大堂開示:

  能夠值遇三寳,聽聞正法,是世間最有福報的人;如果沒有佛法,生死長夜,何有出期,徒然白白受苦,無意義的輪迴!但是,有了佛法正見,所有的苦難就都可以轉化為邁向解脫的資糧。舉一「苦」為例,當強烈的腿痛出現時,心中只有一種感覺,就是很痛很痛很痛,這不正是我們想得的「心一境性」?因為苦受這個所緣,掩蓋過所有其他的昏沉、散亂、掉舉所生的障礙。當然,要注意的是,絶不能起瞋心,否則就跟惡法相應了。

  正法,必須我們親自去現觀與體證,而不是光坐在那邊妄想,或流於胡思亂想的妄見與錯知。我們要把過去的成見、常見、斷見、邪知和邪見,全部放下,如實知見,直接觀察諸法的實相,是無常、無我、無自性的。禪修,就是透過如實觀察,學習現見於法。佛陀教導我們,不要趨樂避苦,用樂受來去除貪欲;苦受如刺,用它來去除瞋恚;用不苦不樂受,來斷愚癡,修無常想。

  每天的晨誦和開示都很受用,禪師要我們知道,世間一切是無常、變異、生滅之法,不可能盡如人意,世間所有的順逆境界,都不是別人加予我們的,而是因為自己無明而造業,由業而感果所引至的。正法修行只是從遠離貪瞋癡到斷除貪瞋癡的一個過程,經中常說「自知自作證」,在整個禪修過程中,要時時自問有沒有遠離貪瞋癡,有的話就是與正法、與明相應。禪師循循善誘教授重要的正法知見與修行技巧,希望學人不致於迷亂了正道的方向。

  某天晨誦《中阿含經》的「念處經」,世尊告諸比丘,只有一條道路、方法,也是唯一的道路、方法,能令我們超越憂悲苦惱,就是「四念處」。「四念處」是以專注力觀察、念住我們的身體、覺受、心意與一切因緣所生法,鼻息屬於身,安般念是觀身念處的其中一個方法。因為我們的煩惱是從身、受、心、法中生起的,如果能以正念正知,清楚地了知這四個因緣法的實相,也就是經典中所說的:「正念於身、受、心、法,有知有見,有明有達」,這樣便能清楚地覺察到煩惱依因緣生滅的實相。只要二六時中,立心正住於四念處,早晚如此觀察,一定有甚深的領悟。

  禪師告誡我們:

  觀內外身如身,如實證知。內身是指自己,外身是指他人。我們不僅會對自己起執著,也會對他人起執著,乃至對世間一切的境相起執著,因此,要修學四念處,最好在面對容易增長煩惱的對象時,正念正知,如實觀照。禪修就是遵循佛陀所教導的唯一一條斷除苦惱、得究竟涅槃的道路,也就是四念處。因為習氣由來已久,我們的心太散亂,身心已經習慣長期在五欲煩惱中,所以,一切都要慢慢來,不要急於一時的進度。佛陀在過去生已經累積了那麼多福德智慧資糧,還都要在菩提樹下坐四十九天才證得佛果,我們急什麼呢?!遵照佛陀所教導的三十七道品,按部就班地用功,若知心有欲貪,就用善法斷除它,已生之善法令它增長,如此切切實實地用功,定慧力就能綿綿密密地持續進步。

  第三天清晨第一支香完結,我慢慢睜開眼睛,心裡沒有特定的焦點要看,卻有一點影像在眼前浮現,我的心裡有點不舒服,自問這幾天都是閉上眼睛,並沒有被強光損傷,難道是飛蚊症?走到戶外,在陽光下清楚看到,那浮游物出現在眼前,好像看3D影片,一條絲帶打了一個吉祥結,並有一點點好像字的黑色點在上面,它伴隨著我的眼睛打轉移動。小參時,我告訴禪師,禪師說這是可以解釋的,是心慢慢安定下來時所呈現的心相,千萬不要味著它,不要去看它,否則,就會散心,停滯不前,這種表現只是初步萌芽,不繼續努力很快便會枯死。

  隨後幾天,我陸續聽到禪師解答同學相關的問題,看來,這幾天大家的腿麻腿痛和疲勞,都是沒有白費啊!

  經過禪師一系列的開示及導引,禪法實修教學、止觀知見辨正與分析定、慧二學的特性,揀別錯誤的修行心態等,讓我對禪修開始有點認識。感恩性廣法師燃燈引路!對比之前接觸到以修心為主的中、後期印度大乘與中國禪法,有顯著的不同,在此解釋架構上,性廣法師的人間佛教禪學理論,顯得眉目清朗,層次有條不紊。

  我覺得,偏依修心而落入唯心、玄想的禪修方式,往往使人摸不著頭腦,不知從何起修。智者大師的天台圓教止觀主要以「觀心」為主,六祖也有很多修心的法語,古德有自家的解釋:有情凡有造作,皆依心起,故主張修行止觀,應以「觀心」為要;在觸對六塵之「境」時,就會生起六受之際,其間皆有「心識」運作。又認為,心為一切法之根源。所以,特別重視「心」的力用,故特別主張「觀心」法門的修行。但「觀心」法門對我這個鈍根初學者,頗感到無所適從。

  以一首偈語為例:「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這首偈語看似很有啟發性,古德說,我們要修行,是應向心靈深處體驗覺性,而非向外界求,心靈深處才是靈明覺性的本源處。另有大德解說是「佛在心中,心中有佛」。我不敢妄想「佛在心中,心中有佛」,因為我的心一向都是馳動散亂,剎那不住,多日在禪堂中才稍微靜下來。

  「觀心」法門,微妙甚深,上根者依此即至,中下根者不能一觸即悟。反觀原始的佛陀教法,是依身、受、心、法作為念處,次第提昇,進而培育定、慧之力,禪學基礎步驟有所依循。我閱讀印順導師的《成佛之道》其中一句 :「惑業由分別,分別由於心,心復依於身,是故先觀身。」此「身」實為我們堅固執著的所在,所以生死不了。四念處以「觀身」為先,降服了對身體的妄執愛著,再觀身心外在世界的一切法空──無我、無我所。如今明白了生死是由於惑業,惑業由於分別,只有透過禪修親證諸法的無常、無我,緣生無自性,故能破除我執,依此慧觀自能斷疑生信。

  佛陀說,我們因過往的惑業,有了現在這個異熟果報身,有時難免有苦痛的身受,但是,我們仍然可以透過攝護根門,以及種種修定、修慧的方法,以免除因色身的苦受而生起憂惱的心受。色身的樂受,也因禪觀的力用,而使心念不起貪染執著。故受可以區分為有染污的受和無染污的受,佛陀鼓勵我們,修無染污的受,遠離有染污的受。

  禪師繼續勸勉我們:

  如果想從修行中得到受用的話,必須非常精進的用功,不可以懈怠,除了睡眠和必要的事務之外,都得綿綿密密的用功,不要散心放逸。堅持修行的心只有從禪修者的內心自動生起,才算是真精進。

  日常生活中有許多事務與煩憂,能夠萬緣放下,走在古仙人道上,真的不簡單。感恩志工菩薩們和禪師,成就這次禪七的因緣,此時坐在禪堂中修行,真是無比的幸福,滿心歡喜!雖然只有七天,卻是短暫而珍貴,感恩之情是長存心裡的。

  ──原刊於2013年第四季《妙華會訊》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