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古仙人道跡 亙古而彌新──阿含經研修營側記

釋淨慧

開訓式

  7月19日至26日,學院舉辦為期八天的《阿含經》研修營,由昭慧法師主講。本屆阿含研修營的課程安排,不同以往阿含講座之純粹聞法,而是安排上午聆聽昭慧法師講《雜阿含經》三堂課,下午由學生依規定進度讀經、研討,晚間則由性廣法師配合授課內容,指導禪觀修行,因此特地舉行開訓式。

18日下午研修營學員陸續報到,晚間6點,開訓式於無諍講堂舉行。大眾齊聲唱誦〈三寶歌〉之後,院長性廣法師致詞,說明課程安排的用意,接著昭慧法師為學員講解研修方式、分組討論與讀經進度,最後由總幹事傳法法師說明共修規約、場地介紹,然後宣佈分組名單,各組立即就著讀經進度,分配第二日各人研讀的範圍。

開訓式結束之後,即於法印樓三樓禪堂,由性廣法師開始講授禪法,為學員說明安般念的基本要領,並開示定慧修持的正確觀念。禪坐至九點,安板、養息,結束研修營第一天報到日的課程。


課程充實 法喜充滿

  本屆研修營共有72位學員參加,馮永毅、李卓儒遠從香港來院聽講。研習期間,每天凌晨4點半起板,學員們早課誦唸《成佛之道》、受八關齋戒。上午三堂課聆聽昭慧法師講解《雜阿含經》,在每堂課的開始,法師都會先講一則阿含故事,以增進學員的讀經興趣。本次授課以「蘊相應教」為主,法師善說法要,同學們感到宛若身處佛世,深獲法益。

下午分組討論《中阿含經》,各組學員在慈暉台及樟樹下圍桌而坐,青翠的小葉欖仁及樟樹遮擋了不少午後的烈燄,和煦的清風吹散空氣中的暑氣,心境頓覺清涼。各小組在組長的導讀帶領下,組員們分工合作讀經,或是消文解義,或是專注聽講,或是熱烈討論。每位學員努力查詢名相,圖書館相關書籍都被借空。利用午修時間自修、切磋法義的同學越來越多,學法之心熱切,令人讚嘆。

之後是20分鐘的運動時間,大家一起做健身操,脫去腳上的鞋子,踩在濕軟的草地上,配合悠揚的樂音,在師父們的帶領下,學員盡情伸展筋骨,舒緩因久坐而僵硬的骨節。

晚上安排兩支香禪坐,由性廣法師指導安般念。廣師父忙碌於撰寫博士論文,三年內暫不主持禪七,這次配合昭慧法師《阿含經》授課,撥冗帶領晚間的禪修,因此學員們格外珍惜。甚至有學生因為家庭、事業忙碌,上午聽完課後就趕回家中,傍晚又再趕回學院,就是為了聽聞廣師父的禪觀教學。最後10分鐘,廣師父帶大家修慈心觀,為所有眾生祈福平安,給疲憊的身體注入清淨的生命力。


處理諍事 應機開示

  21日是黑月十四日,清晨5點,出家眾於講堂舉行誦戒竭磨,在家眾則照舊在禪堂早課。由於本院廢除八敬法,誦戒時有關男尊女卑的條文皆略去不唸,箇中緣由有些新生不很了解,於是昭慧法師於誦戒之後,特為大眾講解廢除八敬法的理論依據,並強調:「一個真正善觀緣起者,應是感恩因緣故謙卑,而非以自我為中心與人較量高下而產生自卑的。而八敬法這種偏差的制度,深深傷害著修道男性與女性的心靈,讓他們產生自大跟自卑糾結的心理,因此即使為了慈悲比丘們的緣故,也應該廢除八敬法。」

上課期間,來自各地方的學員共住共事,難免會因觀念不同而起諍事,昭慧法師皆不厭其煩,一一如法如律予以「滅諍」,並應機開示,令學員們深深體會戒律的「護生」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的可操作性,而非神秘或僵化的禁忌。例如,23日有志工投訴說:她因事緣到學員寮房去找一位法師,某位師父學員責備說她「不應闖入師父寮房」。事為法師知悉,乃在翌日講授阿含之前先行處理諍事,云:

本院一向是重視「四眾平等」的,我們當然不主張在寮房間串門子閒談雜話,以免影響別人的憩息。若要找人談話,可以在學院的其他地方談話。但是「居士不應闖入師父寮房」的理由則大不宜,這種陳述帶著「出家者高人一等」的階級意識。從阿含經看佛陀行誼,佛陀說「業故領群特,業故婆羅門」。他是反對高抬宗教階級的。出家修道理應謙卑,不宜成為將自己地位高抬的「新婆羅門族」。
法師的開示,對於來自傳統道場的師父學員,想必造成不小震撼,也讓在家學員感到耳目一新,除了讚嘆學院「四眾平等」的道風,也讚歎法師「見微知著」的智慧,於一件傳統道場習焉不察的小事當中,看到與法不相應的思考盲點。


分組報告 綜合講評

  ?天的研習課程,安排得很充實,時間緊湊,一晃眼,八天很快地過去了,最後一天(7月26日)早上7:30,學員於韶因觀景臺與昭慧、性廣法師合影,留下歡喜的記憶。

8點整,進行分組報告,兩組已於昨日報告,今天則由另外六組上台報告,每組20分鐘,就各組讀經進度的內容大要、研習心得,與全體學員分享,最後再由昭慧法師做總評。各組都非常用心,也都有抓住經義重點,有的還以表格及ppt輔助解說。第一組、第三組提出若干問題點,昭慧法師於綜合講評時予以一一解答,內容精要、生動有趣,學員們深感獲益良多。以下是法師講評的內容大要:

每一組都講得很好,還精心製作了ppt或講義、表格,但也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因為來這裡學習,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不要為了在短時間之內趕著製作ppt、表格,而造成很大的負擔。就像彈琴,弦太鬆,琴聲不好聽;弦太緊,也會繃裂──要保持不鬆、不緊。重要的是,能帶著大家了解經意,重點摘要、或是提問,能做到這些,就足夠了。

七天的學習,有七天的報告做法,半年則有半年的做法,我們千萬不要把七天的做法弄成半年的,這樣壓力太大。大家分工合作,慢慢會察覺到:既有聞法的法喜,又有定力、精進力的輔助,進步比較大。我的期待只是這個樣子。

法師接下來回答各組的提問。昨日第二組耀行法師提及,《中阿含第二二成就戒經》中,烏陀夷尊者當眾反對舍利弗尊者有關滅盡定的教說,而阿難尊者也在場,但他保持沈默,沒有支持舍利弗。結果烏陀夷受到佛陀的責備,還連累了阿難也受到佛陀唯一的一次責備。為什麼佛陀要責備阿難呢?法師回應道:

為什麼佛陀責備弟子阿難?這也跟我們今天提到的「知眾」有關。演梵師這組提到:「……知眾、知婆羅門、知剎帝利……而做如是住、如是語等。」「知眾」是指:一個人不能只知道自己,對別人視若無賭。進到一個群體裡面,或是跟別人互動,要了解對方,知道對方跟我的因緣是什麼,否則他是跨不出自己心門的。為什麼?如果對眾生視若無睹,或是拿自己的標準去看一切眾生,那他就不是「善知眾」者。所以經文說,對婆羅門、剎帝利,要能夠了解他們,知道他們的生活形態、習性等等。

現在回過頭來看經文,我們可以體會,佛陀他是「知眾」的。在大眾中,大家都犯了這個過失,可是他卻責罵阿難,為什麼?這是因為,阿難目前的身心狀態堪能接受,而且堪能進步。其他的弟子,或是怕得罪烏陀夷,或是無法體會舍利弗、烏陀夷誰說的是對的,他們對正法的簡擇能力不足,講也是沒有用的。
但是阿難,他是足以「知法」的,跟愚癡無聞者不同。而且,就阿難的心性而言,提撥兩下,他是可以上去的,所以佛陀就要點撥他。你看,被佛陀這樣當眾訶責,他是懷有慚愧心的,沒有對佛陀起瞋惱心:「奇怪!這麼多人不罵,為什麼罵我?」他不這樣想,反而覺得慚愧,為什麼?因為佛陀說中了他內心深處的軟弱,確實是值得慚愧的:欠缺對於正法的堅持,以及人與人共處中的正義感。

這裡向各位講一個觀念:人與人的互動方式,你不要複製它,因為你「不知眾」。比如說,你看到這個人對那個人用很嚴厲的態度,你不要認為自己也可以用同樣的態度。對不起,他對你可能就翻臉了!為什麼?這裡面牽涉到他對你的信賴程度,他與你的因緣淺深。

你們不要看我嚴厲,其實我對一般人的脾氣是很好的,我只對來學院學法的學生很嚴厲。因為你們來這邊是為了學法,學法沒有進步,我當然也對不起你們,所以對你們很嚴格。可是我「知眾」,我在學校,面對同事,面對其他人,我很柔軟,不會嚴厲。有時明明知道對方胡說,但我沒有說破。我不是怕得罪人,而是我「知時」、「知眾」,知道該什麼時候說,說到什麼樣的程度,他跟我的信任關係到哪裡,我可以說到哪裡。諸如此類,才是「知眾」。

法師接續回答第三組的五項提問。第一個問題是,第三十〈象跡喻經〉中,舍利弗作了個譬喻:如果有比丘不能奉守佛陀的善法,「彼比丘應慚愧羞厭」,「猶如初迎新婦,見其姑嫜,若見夫主,則慚愧羞厭」。為什麼初入夫家的新婦,見到夫主姑嫜要「慚愧羞厭」呢?法師回答:

傳法法師這組一連串問了幾個問題,可見得他們思路十分敏捷。我先回答第一個問題:以一個完全不知夫家情況而新進到夫家的人,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裡,她是會小心翼翼,害怕做錯事情的,難免是越怕做錯事,越容易做錯事,特別是在男尊女卑觀念比較嚴密的環境裡。不是有首詩說:「三日入廚下,洗手做羹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嚐」,為什麼這麼小心翼翼?就是怕鹹了、淡了,不如人意,只要公公、婆婆眉頭一皺,就會心生慚愧。諸如此類的情形。就像一個下屬新進公司做上司的秘書,也是會戰戰兢兢的,是這樣的意思。

第三組的第二個問題是:

第三十三〈侍者經〉中,舍利弗、目犍連為何執意要阿難回答「侍佛來二十五年,頗憶有時起欲心耶」?法師回答:

目犍連、舍利弗再三問阿難:你有沒有對佛陀起欲心?各位不要見到「欲」就先想到色欲。這裡的欲心,意指「執著」,就像有些大德身邊的侍者是很麻煩的,對大德的敬愛中隱隱約約產生執著,甚至有某種程度的掌控欲。阿難跟在佛陀的身邊,一定是非常地敬愛佛陀,所以舍利弗要問阿難,在敬愛之中,有沒有一點點的染污心,要阿難細細地去觀照他的內心。因為有時候,執著跟敬愛只有一線之隔,不小心就逾越過去了,所以一定要讓自己的心非常清淨無染,這是舍利弗問阿難是否起欲心的目的。

第三組的第三個問題是:

第三十六〈地動經〉中,佛陀依當時印度的宇宙觀「地止水上,水止風上,風依於空」,以解釋地震原因,有違當今科學知識,是否顯示佛陀並沒有全知全能?法師回答:

以目前的天文地理知識來說,地震可能是地層斷裂、火山爆發、海嘯等等因素。不管原因如何,佛陀講的是一種通則。四大的正常排列是:「地」要在下,最穩;「水」在地上,如海洋河川;「風」在水上,於空中飄動。而國土要穩定,這地水火風四大的排列,從下到上一定是要從重到輕的,所以佛陀講的是這樣的通則。經文中提到:「地止水上、水止風上、風依於空……」,這四大的位置是錯亂的,堅固相的地大居然在流動相的水大上面,怎麼會不發生震動呢!水大本來在地大的上面是平穩無波的,現在風大在水的下面捲動,這樣會不會引起海嘯?所以我們要了解的是,當四大出現錯置問題的時候,是有可能出現地震的。佛陀依四大的通則來談地震的原理,哪有什麼違背科學知識的?就像有人生病,無論是感冒發燒、腹痛發冷還是其他症狀,依佛法說,這必然是「四大不調」,這只是在講病相的通則,不能因此責怪這種說法「有違當今科學知識」。
第三組的第四個問題是:

第三十七〈瞻波經〉,於十五日布薩之時,會中有不淨比丘覆藏其罪,目犍連以神通力逐出該比丘,然後佛才說戒。因此事緣,佛從此不再為比丘說波羅提木叉,由比丘們自行說波羅提木叉。這是一切經律所共有的傳說。但佛陀為何有此改變呢?法師回答:

為什麼佛陀要改變布薩方式?第一,破戒比丘隱瞞不說,佛陀不會生氣,但在佛陀旁邊瞋惱心重的金剛力士恨不得將他的頭破作七分,所以,佛陀或許考量到:以後比丘覆藏己過的事還是會層出不窮,為了慈悲破戒比丘不會被「頭破七分」,所以不再親自說戒。第二,佛陀要培養僧團知法、斷事、主持羯摩的能力,佛陀不想自己永遠當法官,不希望僧團要永遠依賴他。因為布薩不只是誦戒,還要斷事,有沒有什麼僧事要斷、諍事要滅,這些都要讓比丘們學習親自操作,而不能老是依賴佛陀主持公道。所以,佛陀改變布薩方式,也有將司法權交棒給合議制度的僧伽的意味。

第三組的第五個問題是:

第一三○〈教曇彌經〉:為何生地比丘不依律舉曇彌罪、令其見罪懺罪,而是以消極的方式(離開),致令曇彌最後被居士驅逐?為何居士有權力可以驅逐比丘呢?法師回答:

居士們怎麼可以逐出比丘?這是很有意思的。我們會認為「僧事僧斷」,比丘不好,比丘們自己會處理,但是,這是當僧團有建全機制,可以處理問題的時候;反之,如果它太不建全,那它是沒有權利要求外力不可介入的。大家想想看,這個惡比丘曇彌弄到其他比丘都走掉了,那其他比丘是做什麼的?其實,我反倒好奇,那些比丘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照理說,僧團應該要如法而治,讓這位惡比丘在大眾威德中,不得不離開。如果有這樣如法懲治了,優婆塞們還會介入嗎?

比丘們都散了,優婆塞們難免覺得曇彌盤據僧伽藍,好似惡狗攔路,僧伽藍像什麼話!所以他們為了淨信佛法的緣故,為了讓正法久住的緣故,當然可以把這個惡比丘趕走。所以我常講,我們出家人不要認為自己的身份有什麼了不起;沒有法,就沒有僧,沒有僧,就沒有我們一個一個的出家人。不要倒過來,把自己的身份凌駕在佛法之上。

這部經也讓我們了解到,「僧事僧決」不是指出家人有什麼特權,而是社團運作的常識。一個社團要正常運作,得要如法治理,正常處理社團內部的事情。如果這個社團做不好,是不能迴避別人譏嫌的。這時候,如果我們沒有錯,我們就要解釋;如果我們錯了,我們就要改進。而不是說:「你憑什麼身份,可以來改變我?」這種心態,本身是有問題的。

當然,我也不贊同世俗人事事介入修道團體,因為世俗的想法跟修道團體的想法是不同的,所以我並非主張,任何世俗人插手去管修道人的任何事情。縱使他是熱心,但是他的介入,也許會把事情搞得更複雜也不一定。「法無定法」,我們要依每個個案去看居士介入是否得當,而不是全部抹煞居士介入的正當性。出家人也要小心謹慎,千萬不要不自愛而讓居士不得不介入,這是非常羞恥的。

法師接著回答第一組的問題:

1.演梵法師問到經中的「知時,有下向、高相、捨相……」是什麼意思?「知時」是要知道心的現況,如果是掉舉相,就要修下相;如果是在昏沉,就要修高相;不掉不沉的時候,就要修捨相。所以,對於自己的心目前處在什麼樣的狀況,要清楚知道。

2.「不故作業,不必受報」是什麼意思?之所以形成要受報的業,是跟它的善念、惡念有關。有善念、惡念,所以形成苦、樂的異熟果報。所以「不故作業」,是指沒有善惡念的「故意」,「不必受報」,是指因而沒有感得異熟果報。業一定跟善惡有關。不然,樹枝給風吹折,打死一個人,樹要不要受報?沒有,因為它沒有善惡念,所以這裡的「不必受報」,不是貴組所解釋的「不一定受報」,而就是指「不必受報」。

但是,我們不能動不動就說:「我沒有故意!」對不起,你怎麼知道你沒有故意?凡是有善念、惡念就叫做故意,不能說沒有故意。問題在於:我們經常忽略掉自己的善惡念,而且不能「拔虛偽刺」,隨便找一個理由塘塞,沒有看到心念的幽微處,無法察覺惡念所發出的言語行為,業已傷害到別人。把自己的「故作」,用很好的理由,讓自己心安理得。這種事情,時常在生活週遭可以看到,我們不能輕言判斷自己沒有「故作」。

比如說,不高興某人講的話,於是就故意扭頭做別的事、講別的話──「故惱他」,諸如此類細微處,難以一言道盡。總之,「故作」、「不故作」,不要輕易用你個人的主觀來一口否定。有時候,還要審慎地察看對方的情緒反應,用以反觀自照:我是否真有「故作」!


結業頒獎

  法師精采的回應,讓學員們豁然開解,報以熱烈的掌聲。緊接著進行結訓式,首先性廣法師致詞,為大家說明評分標準,並開示研修營中安排健身操、出坡等課程的修道意義。指出:身心應動靜交替,一整天的聞法、禪坐之外,一定要配合體操與出坡,讓身體流汗,筋骨拉開,才會有好的修學效果。

昭慧法師致詞時,也針對出坡的修道意義而作補充,並嚴正表示:

     本次研習營中,有一位學員私下抱怨出坡勞務,並自認為已經約估膳宿所值而捐了錢。聽到這話,讓我「怒髮衝冠」。我個人一向罵謗由人,但是學員來此學法而不敬重於「法」,卻讓我十分憤怒。這是對「法」生大輕慢的貧賤之相,未來如何能招感聞法、解脫的善因緣?說這話的人,應該為自己的惡邪念而生大怖畏,殷重懺悔!
    
     學院開設的任何課程,從來是不收費的;因為法是無價的,怎麼可以有對價關係呢?但「無價」並不表示「廉價」,因此不可用佔便宜的心態,擺明自己只是前來聞法,享用環境的美好清淨,卻抗拒出坡來共同維持環境的清潔。許多住眾與志工也想聞法,卻為了護持各位而忙於張羅飲食,放棄了聞法的機會。學員若以佔便宜心態接受他們的照顧,將是粒米難消!
    
     如果認為自己繳錢抵得了膳宿,因此可以來上七天課而不用出坡;那就未免把「法」看得太廉價了。這裡是學法的道場,而不是旅館、民宿。我們從不因學員捐不捐錢,捐多少錢,而有差別待遇。
    
     我雖然分文未取而為大家講學,但是我們對其他蒞臨學院說法的法師,卻是有著無比的殷重心與感恩心。因此各位要知道,若是要靠學員區區數目的自由樂捐,我們的暑期課程,是連付教師的謝禮都不夠的!
    
     再以帕奧禪修營為例,我們將所有禪修營期間的捐款,扣除開銷後再加些基金會的一般捐款以湊成整數,全數供養禪師(與助理)。我們當然也可以保留若干比例的禪修營捐款,用以回饋常住的辛勤付出。但是我們心念清淨,不想靠禪修營來賺錢,所以分文不取。即使如此,我們都不敢認為:這些供養金與禪師的恩澤是可以「等量齊觀」的。區區供養,較諸禪師的法乳深恩,是「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的。
    
     我們特別關切經濟困難的人,他們更需佛法的安慰,怎麼可以因為沒錢而錯失聞法機會呢?因此他們即使熱心捐款,我們都不捨得收下。反之,座中有平素以百萬財力護持正法的學員,依然默默與大家一同生活、一同出坡,沒有享受任何特權。
    
     我們已做到了如法清淨的言行與措施,希望學員也能以清淨的身心來聽聞正法,身心清淨,才堪為承載正法的「法器」,如果為了一點勞動而斤斤計較,口出狂言,那實在沒有來此聽法的資格。
    
法師一番義正辭嚴的話語,發人深省。雖然語鋒嚴峻,但為了護念對方,因此沒有當場點名「說者是誰」。

由於學員皆熱烈表示,希望明年再舉辦阿含研習營,法師表示:阿含經是這麼好的經典,老少咸宜,希望大家能熱誠地將法喜與人分享,多多弘揚阿含經義。

接著為全勤學員頒發結業證書,本次研習營共有學員72人,其中44人全程參與而符合結業資格,獲頒證書,以資鼓勵。隨即頒發報告表現傑出小組的「般若獎」,以及小組讀經進度居冠的「精進獎」,最後由昭慧法師帶領大家作總迴向,於溫馨愉悅的氣氛中,結束本屆的研修營。

中午用餐食飽力足之後,大家紛紛捲起衣袖,合力收椅子、抬桌子,進行校園大掃除,然後法喜充滿地告假離院。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