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談「參學」(上)

昭慧法師性廣法師 開示
整理:印悅


昭慧法師:
同學們來此參學,未來也可能到別處參學,那麼,就跟大家談談「參學」的意義吧!
要參學,應先想清楚:你要參的是什麼學?佛陀初成道時,以四諦法輪教授五比丘,使他們證成阿羅漢果,後來又陸續度化許多比丘。當這些比丘成就之時,佛陀告訴他們,他們應分途行化,不要二人同一道行。這是因為:盡量分散,各自弘法,可以讓佛法甘露滋潤更多的人。
聲聞佛教之中,行腳僧遊方,為的不是修道,就是傳道。
另外,古中國佛教,尤其禪宗,參學是非常受到重視的,這是一種尋師訪道的過程。因每人的根機不同,可能某甲在某禪師座下開悟了,但某乙在同一禪師座下就是沒個入處,而須要到別的善知識處參學。「趙州八十猶行腳,只為心頭未悄然。」什麼是「未悄然」?就是還沒桶底脫落、明心見性。所以到老邁之年,他依然不停息地各處參訪。他參訪什麼?是參訪善知識,而非到處走走看看,增廣見聞。
同學們不要有錯誤觀念,以為到處走走看看,可以體會到很多,就叫做「參學」。要先想清楚:你所體會的內容,是否戒學、定學與慧學?是否與八正道相關?若你發願行菩薩道,所體會者又是否與六度相關?
要清楚自己的目標。如果你今天發厭離心,行解脫道,要參學,應是為了三學增上,如救頭燃,少事少業少希望住,把任何與三學增上無關的事當成打閒岔,看那裡有善知識可以教導,就到那裡參學。與目標不符的遊走觀看,只是浪費生命。
鳥之心種種故色種種;世間人有種種心,當就會出現種種文化、經濟、政治制度、風土民情,這些是沒有止境的內容。不為求道而遊走,到頭來你可能會變成旅行專家,但還未必有旅行專家的功力,寫出旅行的心得——因為身為出家人,還有律儀考量,不能如他們般,無拘束地到處觀看。
我的記者朋友蔡碧珠是一位旅行專家,她就從旅行中體會很多,撰為文章,但她很清楚她旅行的方向,以及到每一處所要補捉的訊息。你要很清楚所要學習的是些什麼?不然,什麼都可看,即等於什麼都看不到,或看到最後,竟只是一堆零散無用的資料,無法歸檔成為有意義的智慧或知識。
如果你是要行解脫道,參學即要確定目標——如《阿含經》中佛陀的開示:只考量所參學處是否「有法有食」?「法」是什麼呢?是三學八正道。不要跨越這個範圍,東學西學。若要學世法種種,那很簡單,到南陽街電腦補習班待上一年,你極可對電腦的運作變得很純熟,這也是參學,但參的不是解脫之學。
律制五年依止和尚或阿闍黎,為的是堅固三學的基礎。五夏期滿之後,如果不知法不知律,此人是不准離依止的。為什麼不可離依止?因為,若正法律的基礎不具足,因遠離師長而破戒破見,這怎麼辦?
要確認某個地方有善知識,你才可以去依止。萬一你的身語意業有所缺失,善知識可及時提醒;倘若你有不正見,善知識也可及時糾正。初學者不要認為自己已有堅固正見,所遇非人之時,對方若鼓如簧之舌,說些世智辯聰或像似佛法,你是否有能力加以分辨揀擇?參學不審慎追隨善知識,遇惡知識牽引墮落,是很有可能的!
若遵照戒律中有關「依止」的規定,在五夏依止期間,不可一天離開和尚(尼)。你們現在並沒有在和尚尼座下,你們的和尚尼託付你們到學團中依止阿闍黎,你們原是不可一天離依止的。例如:你們若到台北某寺院過夜,依律要立刻找該寺的具德法師以求依止。為何戒律規定得如此嚴格?因為初學道時,很多似是而非而自以為是的想法、觀念與行為,不見得自己完全清楚,如果遇惡知識,順著你的口味說些勾牽你,動搖你道心的觀念,或刻意用些聲色犬馬的陷阱來誘惑,使你破見破戒,這一下去,可能法身慧命從此斬絕,再回頭都已是百年身了!所以那樣的參學是絕對不可行、不能考慮的,縱使有再豐富的四事供養,也去不得!
為何要依止阿闍黎?所依止的對象是誰?戒律中明載:當和尚(尼)還俗、破戒、死亡、身體虛弱或事忙無暇,就要將徒弟託付予依止阿闍黎。這並不是為了控制徒弟,而規定誰可參學,誰不可參學,因為若託付不得其人,和尚(尼)也有連帶的道義責任。
我們等於你們師父所託付的阿闍黎,我們並非好為人師,也不敢以「善知識」自居,所以你們也可再依止其他阿闍黎,但道義上我們也得儘量避免你們不幸滑入惡知識手裡,萬劫沉淪;更不希望你們到處閒逛,揮霍歲月。
例如:有的同學要去依止帕奧禪師,這是大善知識,千生罕遇,萬劫難逢,那有什麼好擔心的?我們只有隨喜功德!但如果初學者不認真依止善知識,只是要到處走走看看,我就未免擔心:若你去到一個地方,那人緩慢地、不知不覺地用情感把你套牢,你有這樣的智慧在初萌階段看到它的結果嗎?若這人用邪知邪見說服你時,你能分辨揀擇嗎?
若你志在行菩薩道,菩薩應於五明中學,但同樣的,你一定是要親近善知識。善財童子並非從南印度逛到北印度,到處走走看看,增廣見聞;他每到一處,即是為了親近善知識。在《華嚴經》的「入法界品」中,善財童子每到某善知識處參學完畢,他一定會問此善知識:我下面的行程應參訪誰?善知識告訴他,他才如教走訪下一個善知識。他為何要這麼做?因為經過善知識的推薦,他相信那一定也是善知識,他不怕羊入虎口,也不虞浪費此行。
善財童子說:「我已發菩提心,應如何行菩薩道?」所參訪的菩薩,有不同的風格與特長,他們在不同的領域中各自行菩薩道。善財童子是這樣參學的,你們若是以「大乘行者」自期,也要清楚自己要參些什麼?你們有沒有發菩提心呢?有沒有想行菩薩道呢?若不知如何行菩薩道時,有沒有想要找善知識以參學求教呢?
儒家荀子曾言:「鼯鼠五技而窮。」鼯鼠有五種技倆,可樣樣粗通,卻樣樣疏鬆。時間精力有限,所以「菩薩應於五明中學」,卻不是全天下的學問皆要盡學。若學問只是這個嘗試一些,那個也嘗試一些,一定是花拳秀腿,每個都可露它幾招,繼續下去卻得要穿幫。
若你要行菩薩道,你要嚴肅地思考:自己要發揮的是五明之中那一部份的專長?而不是什麼都學。第一要先把內明(佛法)的基礎打好,因此你還是須要有三學八正道的基礎。基礎打穩了,再看自己要從那個方向服務眾生——要出家,還是在家?要弘法,還是做慈善、文化事業?要發心從事僧教育,還是在僧眾中做粗重工作來成全大眾的道業……?
若要到其它國家弘法,應有基督教宣教師的精神!他們只要發心到別國佈教,一定要學習那裡的語言;為了宣教,他不但要學到能與他人溝通,而且還要能用那種語言來傳道佈教。
假如諸位發願要到巴西弘傳佛法,這樣去巴西就不是為了觀光,不能逍遙閒逛,而要有西方宣教師捨身為教的精神,把巴西的語言學會,讓佛法在巴西落地生根,傳佈開來。不但如此,你也要到巴西民間,了解一些風土民情了!你是可以各處遊走以增廣見聞,但那不是無目的地閒逛,而是為了廣度眾生。
我平日報紙只看第一落,因為我要了解國家、社會、國際新聞的動態。我為什麼要知道這些?因為我把自己的角色定位為跟社會脈動連繫的宗教師角色,因此我就承擔這個部份,吸收相關資訊。但其他的家庭、娛樂、藝文版,各種副刊與地方新聞,我就沒時間看了,再看就是打閒岔了。就是行菩薩道也要如此專一致力於目標,而不是要到處遊走,或者上網路遊走各個網址,到處閒逛,養成心緒不穩、喜新厭舊、好動善變的習性。這樣的習性一旦養成,就會很麻煩,將來那習性就會是你要對治的對象。
再來建議一點:比丘尼同學若要去帕奧學禪法,最起碼比丘尼戒法一定要學好。因為那邊沒有比丘尼,他們眼睜睜地看著你的一言一行,有時可能會問到有關比丘尼戒的內容,同學不要一問三不知,否則實在是替北傳佛教漏氣!有時不守戒法,也會引起他們的側目。聽說有些北傳尼眾去到帕奧,言行有違律儀,已招來了帕奧僧團的物議。

  大乘法義也得有些基礎,有時應對間,若有人問你北傳佛教的內容,你答以「北傳佛教什麼都沒有」,那真是天大的冤枉!北傳佛教有很多內容,只因有些北傳僧尼不懂,而向南傳法師訴苦說:「這裡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好!」甚至把中國佛教莊嚴而有特色的梵唄說成「唱歌」,自輕自辱,害得北傳佛教被誤解。參學固然要下心學習,不可自以為是,但是這種形同「數典忘祖」的參學態度也不甚厚道,戒之為妙!
在帕奧學而有成的開恩法師告訴我:他計劃去歐洲,因他認為北傳有非常多很好的論典,所以他想要在歐洲安靜地研究這些論典。你看他既不劃地自限,又不數典忘祖——真正修道者即是如此:既不自卑自貶,也不自高自大!要參學,不妨向這樣的法師看齊!

       ~未完待續~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