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甘泉聖水澤桑梓,觀音蓮花香寰宇」——2002年石觀音文化節的緣起與意象

專訪昭慧法師暨張永輝、曾獻奉、鄭秋玄三位先生

溫金柯(淨土宗文教基金會教研部主任)

編者按:
台灣的鄉鎮地名,高雄有「彌陀」,桃園有「觀音」,斯土與佛教的因緣原本不淺。農曆六月十九,世傳為觀音菩薩成道日。今年(九十一年)觀音成道日及其翌日,即陽曆七月二十七、二十八日,桃園縣觀音鄉舉辦「2002年石觀音文化節」,禮請昭慧法師主法,進一步突顯觀音鄉與菩薩的妙因緣。
「石觀音文化節」的舉辦,反映的是當地文史工作者,走過家鄉遭受工業污染的摧殘,起而從事環保抗爭的悲情,轉變到透過建立新興蓮花產業,重建家鄉新夢土的成績。他們深刻而多方位的理念,得到地方政府、宗教界人士,以及在地鄉親的響應,可說是台灣「社區總體營造」運動的良好典範。
現代禪教研部主任溫金柯,任職於中央廣播電台新聞部,知悉這一活動後,特赴觀音鄉採訪,製成專題報導,於八月九日中央廣播電台「文化探索」節目中播出。節目中訪問觀音鄉鄉長張永輝先生、觀音鄉傳統信仰中心「甘泉寺」主任委員曾獻奉先生、「觀音文化工作陣」主編鄭秋玄先生;尤其難得的是,也同時採訪了在「石觀音文化節」活動中擔任主禮的「佛教弘誓學院」指導老師——昭慧法師。
本報導分從不同的側面呈現此一活動的意義,節目在中央廣播電台播出後,並將採訪內容整理成文字,投稿供現代禪網站刊登,分饗十方網友。這裡整理的四篇訪問實錄,係依節目播出之順序編排。由於廣播節目有時間長度限制,難免有所刪剪,故本篇文稿遠比電台節目播出的更為完整。

  受訪人:桃園縣觀音鄉鄉長張永輝

溫金柯:
首先請鄉長為我們介紹,觀音鄉公所主辦這次「二○○二年石觀音文化節」的原因?

張鄉長:
好,謝謝!為什麼我們觀音鄉要辦這個活動呢?這和「觀音鄉」這個名稱的由來有關。為什麼這裡叫作「觀音鄉」?就是因為在古時,石頭的觀音像在這裡浮出井面,被鄉民請來供奉,這是天上賜給我們的。因為我們用「觀音」當作鄉名,近幾年來又發展出蓮花產業,等於是觀音菩薩賜給我們蓮花,也就是「觀音蓮花座」。人家說:「南白河、北觀音」。台南縣白河鎮種植蓮花的面積比我們寬廣,但是我們觀音鄉的蓮花,每一個蓮場都有它的創意、造景、設計。除了目前已登記的34個蓮場之外,目前我們公所也一直極力的推動,希望在今年最少要規劃一個佔地二十幾甲的蓮花種植地,整個集中起來,讓它變成一個花海。為了推廣蓮花產業,因此,我們舉辦這次的活動。我們之所以會在「石觀音文化節」中辦理「石觀音繞境」活動,最主要就是要把整個文化節跟宗教結合在一起。佛教的精神是「不殺生」,所以我們提倡在活動中,以鮮花素果來祭拜觀音菩薩,我想這是淨化人心最好的方式。
桃園縣政府把我們這個活動,也列在桃園縣蓮花季的系列裡面。這次活動最主要都是仰賴「文化工作陣」還有「甘泉寺」,另外還有觀音社區的婦女協會這些義工大力的投入。最難能可貴的是,弘誓學院釋昭慧法師帶領了二十七位法師引導整個活動的進行。他們從頭到尾全程參與,帶領所有的鄉親,以最誠懇的心來膜拜石觀音菩薩。這一次石觀音在全鄉繞境,經過的地方,鄉親都主動設香案來膜拜,而且都是用鮮花素果。所以,我相信這次石觀音文化節活動,對於淨化人心都有非常正面的意義。
因為今年時間太倉促,有一些缺失,就像今年有許多鄉親都說:「為什麼沒有繞到我們這邊來」。所以,路線圖就是一個我們要檢討的地方。我們會把這些缺失作一些檢討,明年可以提早籌劃準備。而且縣長也非常的支持,明年他還要把預算再增加給我們。時間、預算都比較寬裕,我相信明年會辦得更好。

溫金柯:
鄉長剛才介紹,這個活動最主要的就是石觀音繞境。您剛剛也介紹過,桃園縣觀音鄉之所以會得名,是因為在清朝的時候,有一個天然形成的石觀音像,受到這邊的鄉民供奉,發展出「石觀音莊」。也就是說,觀音的信仰在這邊是非常久遠的。那麼,這一次「石觀音繞境」的活動,是屬於這裡傳統的祭禮之一,還是第一次這樣子做?

張鄉長:
這次是一個創舉,這次是石觀音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出巡、繞境祈福。除此之外,一些比較傳統的觀念,也許覺得廟會應該就是要殺雞、殺豬、殺羊來祭拜,要鑼鼓喧天,燃放鞭炮。我們這次活動卻強調要用鮮花素果。我一再的強調,我們今天辦理的活動不是廟會,而是文化節。我們是把宗教跟文化活動結合在一起。
為什麼我剛才說,辦理石觀音文化節,也可以淨化人心?因為我覺得我們的社會上需要祥和,所以我們遵照佛教「不殺生」的教誡,活動期間全鄉禁屠齋戒。像我自己也都齋戒好幾天,縣長和副縣長也齋戒,這就表示最大的誠心。更難能可貴的是,我們的副總統原本非常忙,但是她還是在百忙之中,把其他的行程排開,專程趕回來觀音參加這個活動。副總統肯來這邊,帶著誠懇的心,參加午供儀式,向石觀音祈福,我想這不僅是觀音鄉人,也是整個桃園縣的光榮。
另外最難得的是,弘誓學院二十七位法師,在釋昭慧法師的帶領之下,全程的參與。我看他們都非常斯文白淨,大概本來都是在弘誓學院裏上課的學僧。他們能夠頂著大太陽這樣曬著,全程下來,沒有一個人有一點點倦容。每一個法師都是非常的莊嚴,非常的誠心,帶領我們所有的鄉親,這樣一直繞境,繞到海邊,然後回來,還經過獻花、午供、安座大典這些儀式,所以我說他們很難得很難得。
我們鄉親看見了都在問:「那一天帶頭為我們祈福的是誰?」我說:「那是弘誓學院的釋昭慧法師。」他們說:「那這樣,咱們要給他們多少錢?」我說:「沒有,人家完完全全都是義務性質的。她就是為了響應淨化人心。因為他們也在觀音鄉,是大同村弘誓學院,所以她們非常樂意來帶頭。」講到這裡,我是一鄉之長,我要代表我們的鄉親,再一次的特別感謝釋昭慧法師。

溫金柯:
鄉長剛才談到,這樣的活動是你們的創舉,而且是一個具有佛教精神的活動,可以說是非常新穎的,而且是有理念的。我們知道桃園縣觀音鄉有一個工業區,這裡也是台灣經濟發展過程中,農村工業化的典型代表。可是現在我們看到鄉公所舉辦這樣的活動,它是把觀光和文化帶進來,並且結合過去農業時代的傳統信仰。接下來請教鄉長的是,從產業發展或地方發展的角度來看,為什麼在工業化之後,你們會特別再重視農業及觀光,乃至佛教的精神?你們之所以會把建設的方向引導到這裡,你們的想法是什麼?

張鄉長:
「觀音工業區」現在是台灣北部地區最大的工業區。觀音工業區成立了之後,有工業,有經濟,有發展,所以當然我們非常的歡迎工業區,把產業留在觀音鄉。但是工業區同時也遺留下文明人的產物,就是污染。因此我們在工業區穩定下來之後,有必要帶動新的發展。觀音鄉以前曾經是淳樸的鄉鎮,是非常有名的「魚米之鄉」。為了響應政府因應WTO的來到,所以我們要發展精緻農業,把農業精緻化、農業觀光化。所以這次我把觀音鄉的鄉花,由玉蘭花更改為蓮花,大力的推動蓮花的相關產業。因為石觀音菩薩賜給我們蓮花,所以我們觀音鄉的蓮花,很自然的就種得非常漂亮。當然我們的農民都非常的投入,花非常多的心血。我們期盼的就是有工業,也要有農業。除此之外,觀音鄉非常難能可貴的,就是還有一個燈塔。那天縣長已經宣布燈塔成為古蹟。所以將來我們要把蓮花和燈塔,還有海水浴場、大佛像、甘泉寺等所有的資源結合起來,連成一個非常棒的景觀區。因此我們要繼續的推廣我們的精緻農業,讓我們觀音鄉有工業、有農業,整個觀音鄉的發展,將可以勾勒出一幅非常好的美景。

溫金柯:
今天透過張鄉長的介紹,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桃園縣觀音鄉在走過工業之後,進一步發展精緻的農業和觀光產業,還有結合社區的力量,共同建構美麗新家園的願景。非常謝謝張鄉長接受我們節目的採訪。

張鄉長:
謝謝!謝謝所有的聽眾!也歡迎您們隨時到我們觀音鄉來做一日遊,我相信除了讓您們看到蓮花,還可以看到太陽花,都是非常的漂亮喔!歡迎大家到觀音鄉來,我們竭誠的歡迎您!謝謝。

受訪人:「甘泉寺」的主任委員曾獻奉

溫金柯:

  請曾主委介紹一下甘泉寺的由來,以及這間寺廟在桃園縣觀音鄉的地位。

曾主委:
甘泉寺的由來當然是石觀音佛祖。石觀音佛祖在光緒十四年時,從我們廟的右側——甘泉井(這個井以前不叫「甘泉井」,叫「觀音娘井」),從那個地方顯現出來,時間到現在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石觀音佛祖當年聖誕出來時,是由一個農家供奉在茅屋裏面,經過多年,由於觀音佛祖非常靈驗,然後才由地方的仕紳蓋一個很簡陋的廟宇。觀音娘井蓋了廟,成為甘泉寺以後,就把「觀音娘井」改為「甘泉井」。甘泉井的聖水,對地方上的貢獻很大,對社會的貢獻也很多,遠至全省、甚至在國外,尤其香港、美國也有,甚至於南非、澳洲都有人慕名而來,取我們的聖水,因為這個聖水非常靈驗,所以觀音佛祖可以說是佛光普渡眾生。

溫金柯:
也就是說,這間廟是非常興旺、非常靈驗的寺廟,因此也造福了地方。剛才訪問張鄉長,談到這間廟雖然是地方上的廟,可是從來沒有像其他地方信仰那樣出巡過,現在首次辦出巡,就廟方來講,這樣的信仰活動的轉變,具備的意義是什麼?

曾主委:
台灣本島的一般信仰,是以媽祖出巡為多,以觀音佛祖出巡繞境,造福地方,一般比較少。我們這次為配合桃園縣政府、鄉公所舉辦的「2002年石觀音文化節」這樣的活動,觀音佛祖一再指示,一定要好好做文化改革的心靈教育。所以這次出巡,是觀音佛祖的指示。一般人沒有參與,沒辦法了解這種感應。當時石觀音佛祖再三指示,希望特別安排「聖水觀音」代替祂出巡。我們這個「聖水觀音」在台灣或全世界,是獨一無二的無價之寶,祂不是複製品,祂是天然自然的聖水觀音,這是很難得的。
為什麼觀音佛祖要指示我們,用聖水觀音來出巡繞境呢?它的涵意就是,最近我們寶島台灣有非常多的事故,不平靜,所以佛祖要藉聖水觀音的聖水來繞境灑淨,為人民救苦救難,有安撫人心的作用,讓地方人民都能很平靜的渡過,讓寶島在聖水的庇佑之下得到福報。

溫金柯:
剛剛曾主委說的「聖水觀音」,就是在大理石上,自然顯化的白色觀世音菩薩,手持淨瓶灑水的形像,確實非常莊嚴、非常難得。最後一個問題請教曾主委:這次「石觀音文化節」是第一次辦理,而你們觀音鄉的地方人士,都說明年還會再辦。就甘泉寺來說,對這個活動的未來願景是什麼?

曾主委:
我們配合「石觀音文化節」舉辦這個活動,當然受到石觀音佛祖的庇佑。這次活動,在地方上,老百姓都感覺意義非常重大。尤其呂副總統、朱縣長、桃園縣的曾議長及地方立法委員、政要都來這裡禮佛。大家一致的想法,譬如曾議長曾經說,我們得天獨厚,有石觀音佛祖庇佑,但是我們認為石觀音的福報應該不限於觀音鄉的老百姓,儘可能要發揚到桃園縣每一個鄉鎮,甚至能夠發揚到全省。觀音佛祖出巡的意義,跟一般媽祖廟的出巡意義不太一樣。媽祖廟出巡是熱熱鬧鬧、金碧輝煌的作法;石觀音佛祖是很純潔、很慈愛,要表現大家的智慧。它的出巡是比較注重環保,所以我們不願意放鞭炮、不願意有敲鑼打鼓,儘量要做得很莊嚴、很隆重、又很簡單,讓人感覺到菩薩的慈悲。希望菩薩的佛光能夠照到每個角落、每個人的心裏面,去心靈改革,讓大家有福報。
 

  受訪者:「觀音文化工作陣」刊物「觀音人」的主編——鄭秋玄先生
                     他是「石觀音文化節」主要幕後推動者,或者原始構想者。

溫金柯:
請鄭先生介紹一下「石觀音文化節」這個活動,是怎麼樣開始籌備?最主要的理念跟過程是怎樣?

鄭主編:
最近幾年,觀音鄉開始有蓮花這個產業。起因是曾經有一群人很努力,去搶救一條被污染的溪流,叫「大堀溪」。搶救大堀溪成功以後,於是有人思考要種什麼東西,來讓喜歡釣魚的朋友有一個賞心悅目的感覺,結果「無心插柳柳成蔭」,種到了蓮花。「觀音文化工作陣」發覺到新興的蓮花產業,在鄉內很快的蓬勃發展,於是我們陣內就召開會議,對這個產業投注非常多的思考。當初我們想,這個產業是很難得的。因為觀音鄉過去這幾十年來,給人印象就是污染、廢土、垃圾,而蓮花不就是觀音菩薩腳底下的「觀音蓮座」嗎?這會給大家很深的印象。所以去年我們就投入很大的心力,規劃「石觀音文化節」。去年沒有辦成,沒關係。我們今年把它辦成了。這要感謝很多啦!大家真的都非常的努力,非常的有想法。經過今年這樣辦下來,我們相信「觀音蓮座」這麼一個美麗的印象,一定會深深的存在國人的腦海當中。

溫金柯:
「觀音文化工作陣」在桃園縣觀音鄉之所以會成立,我在網站上看到的資料,是由九個人,為了挽救當時環境的污染、土地的破壞而建立的。從搶救家鄉的良好環境,不要被工業污染所破壞,一直走到今天,變成透過文化和社區的傳統,乃至於引入宗教界高層次的「心靈淨化」的理念,來作社區營造,提升地方產業,甚至還加上觀光,我想其間的層次提高非常多。可不可以談談「觀音文化工作陣」在這當中成長的經過,以及和社會脈絡互動的歷程?

鄭主編:
好的,謝謝。「觀音文化工作陣」當初成立的時候九個人,到現在會員將近百人。當初成立,就是為了污染的問題。「觀音文化工作陣」一開始就是反污染,不希望這片美麗的土地遭受破壞。但是到了兩三年前,我們發覺,很多動作我們做出來了,我們也抗爭到底了,但事實上它還是存在的。蓮花產業的出現,讓我們就思考:既然有這麼一個新興的產業,那我們是不是為產業做一些規劃,讓它深深的植入在這個土地上。觀音鄉地名的由來,是因為有石觀音菩薩;而在一百四十二年之後,它的確也長出非常漂亮、非常純潔、這麼多的蓮花。這不簡單啊!我們當初在想,要怎麼樣把它留下來,而不是讓它曇花一現,很快就沒了。
所以我們「觀音文化工作陣」這兩三年的腳步,就是走入社區、結合學校,我們希望幫助蓮農們,或是其他產業的農場主人,希望他有一個正確的思考方向。我們認為,如果把文化特色放進蓮花的產業,才有辦法永續的發展。如果只是一味的去做搶錢的動作,或只是公園化、遊樂設施化,我們不喜歡看到這樣的東西。為什麼遊客願意到觀音鄉來看蓮花?台北植物園也有一大片蓮花,那邊的設施是國家級的,那麼他為什麼要到觀音鄉來看蓮花?他要來看的是觀音的特色!我們從這個角度切入,我們發覺到「石觀音菩薩」是觀音鄉地名的由來,祂也等同是觀音鄉的母親。如果我們能把這位母親--石觀音菩薩請出來,做一個撫慰,做一個療傷止痛的繞境和海岸巡禮,這是神對這塊土地、對居民的疼惜。祂從海岸巡禮回來以後,我們把祂安座在甘泉寺大廟前的廣場,安座在九品蓮花座上,接受居民和信眾用這塊土地生長出來的蓮花,或者是其他的農作物,像向日葵,或其他非常漂亮的花朵,來供奉祂。那這樣就可以達到一個「信仰」——石觀音菩薩,「土地」——蓮花產業或是其他作物產業,跟「人民」——就是觀音鄉民和信眾,緊密的結合在一起。這樣的結合,絕對會讓這個產業永遠留在觀音鄉。
我們常常講:你想到大溪,你會想到什麼?想到豆乾嘛!你想到新屋,你想到什麼?想到鵝肉嘛!我們希望人們以後想到觀音的時候,會想到蓮花;想到蓮花,你就想要到觀音鄉來。這是當初的構思。所以「觀音文化工作陣」從以前抗爭性的團體,到後來溶入到整個觀音鄉的社區、學校、農場。很多農場的主人和我們都變成好朋友,集合很多的朋友,大家一起把這活動辦起來。我想「觀音文化工作陣」這兩年的改變,是一個正確的路線。

溫金柯:
也就是說,從抗爭性社運團體——對於資本家,乃至於政府官員、民意代表,在施政當中一些沒有考慮到的部份做抗爭,轉變到正面的結合在地的文化、宗教信仰、以及產業,來做正面的社區建設,我想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轉折。鄭先生,您跟台灣地方文史工作者,應該有很多的互動。像這樣從「抗爭」到正面建設的經驗,是桃園觀音鄉所特有的,還是一個普遍性趨勢呢?

鄭主編:
四月份我接了一個案,那個是觀光局的「重新認識台灣」。《中時晚報》總主筆楊渡先生找我,希望我寫觀音鄉的故事。他是一個縣只找四個鄉鎮,所以觀音鄉是何等的榮耀。寫完以後,楊渡先生再來找我。他也提到,他跑遍全台灣,發覺到很多的文史工作團隊都開始在深植,開始在生根。很多文史團隊以前都是抗爭性的開始,然後默默做了很多靜態的工作。但是像觀音鄉,經過幾年的觀察和思考,我們覺得抗爭是必然的,但是未必然會成功。用句台灣話形容:「狗吠火車」。它如果是一個趨勢,你擋都擋不住。
觀音鄉,因為二十幾年前工業區進駐,成為台灣北部最大的工業區,這是一個事實。於是,很多財團、很多公權力跟著進來,它帶給觀音鄉非常多的污染和破壞,我們都了解,我們也抗爭,我們也呼籲過。污染和破壞,造成觀音鄉著名的「大峽谷」和「陰陽海」,這些都是觀音鄉非常痛苦的地方。但是,如果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思考,如果觀音鄉另外有一個優質的新興產業,我們把它培植出來、定格下來,那是不是就能讓觀音鄉重新有個定位?
昨天「觀音文化工作陣」一位同仁從德國趕回來,他是觀光局的一個官員,現在駐德國的一個副主任張先生。昨天我們一起吃飯時,他講了一句話非常令人感動。他說,他長那麼大,第一次以觀音鄉為榮。

溫金柯:
接下來,請鄭先生再談一下,「觀音文化工作陣」在辦「石觀音文化節」的過程中,結合了深植在這裡的豐厚傳統民俗信仰資源——甘泉寺石觀音,但是你們在宗教儀式上,卻相當敬重新搬來的「佛教弘誓學院」,以從事社會運動著名的昭慧法師,請她主持祭典。為什麼你們會找這樣一位具有現代先進形象的出家人,來主導儀式的進行?為什麼採取的不是傳統的廟會形式,而是請比較純粹、比較先進的現代化的佛教法師來參與?

鄭主編:
事實上,當初也沒有特別去設計。我們非常尊重甘泉寺管理委員會的意見。去年我們在構思這個案子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是,由甘泉寺來負責法會。甘泉寺管理委員會非常客氣,說如果我們有適當的人選,他們沒有意見。而昭慧法師是我們非常敬重的一位,她也常為「觀音人」雜誌撰稿。我們和她協商,她非常樂意出來幫忙。我們當初其實並沒有排斥傳統的廟會方式,只是想提供另外一個思考方向。後來,我們想,如果用傳統的廟會方式,可能會跟我們構想的「信仰、土地、人民結合」的意象產生差距。
當初我們設計這個案子的時候,我們想要提供一個非常潔淨的感覺,所以我們不希望有電子花車,我們不希望有殺豬公、殺生這一類比較傳統的東西。我們不排斥它,但是我們願意提供一個不一樣的文化思考方向。因為它不全然是一個廟會活動,我們願意說它是一個文化活動。這次活動呈現出來以後,我們發覺到,在很鄉下小村子,他們的反應反而非常熱絡,非常虔誠,也配合主辦單位所希望的:用鮮花素果、用虔誠的一顆心來膜拜,而沒有放鞭炮,也沒有殺豬公。所以我常常講,這是一個多元的社會,每一個人有自己的想法,我們都尊重,但是我們也希望他們尊重主辦單位的構思,如果這樣的活動是沒有意義的,是不美麗的,那明年就辦不下去了。相反的,反應非常好,這個活動就可以再發展。

溫金柯:
所以這次活動,雖然形式上看起來像是傳統的廟會活動,但是實際上卻是在做一個新的改革,尤其用花香,用虔誠的心,強調最重要的是心,我覺得真是非常具有先進性的想法。

鄭主編:
今年的活動,到現在為止我都蠻感動。釋昭慧法師她來觀音鄉也將近十年了。她一直想替觀音鄉做一些事情,今年她做到了。她全程配合,她那種精神我們真的非常感動。甘泉寺一向被大家認為很保守的廟宇,他也是全程配合。鄉公所的公務員非常積極用心,我都真的非常感動。而「觀音文化工作陣」經過這兩年的磨練,也蛻變成一個比較不同於以前的抗爭性團體。現在也許我們講的一些話,他們願意聽下去,就是因為我們跟他做朋友。我們也幫忙辦了一些活動,提升一些農場的文化素質,讓遊客願意再回來。因為遊客在一個農場,除了希望可以吃到非常美味的東西,看到非常漂亮的花之外,也許同樣也想要得到知性的東西。這一部份,「觀音文化工作陣」都可以提供,像是觀音鄉的故事,或是觀音鄉一些藝文工作者的作品,我們非常願意這樣做。
我想,今年是觀音鄉非常關鍵性的一年。我們把這活動辦起來之後,還有很多其他活動會陸續推出。觀音鄉的文化特色非常多,只是以前沒有把它拿出來而已。如果我能再談的話,我願意告訴你,觀音鄉有一個桃園縣最優美的燈塔「白沙岬燈塔」,今年是一百零一歲。我們打算明年,在客家人的「天穿日」正月二十辦活動。在日據時代,天穿日當天,日本人會開放燈塔,讓民眾可以爬上燈塔。我們希望把這個老的、非常優美的活動恢復過來。
另外,觀音鄉有非常多的埤塘,就是水塘,這是它的特色。我們認為,如果在冬天稻子割完以後,水塘功能降低之後,可以開放水塘,讓小朋友去接近、去玩。以前的「草埤」,大家都玩得非常高興,這些都是觀音鄉的特色。如果我們可以把他辦出來的話,觀音鄉不怕沒有文化特色。再加上「石觀音文化節」,我想,觀音鄉想要不紅都很難。


受訪者:「佛教弘誓學院」指導老師昭慧法師。
                    這次昭慧法師在「石觀音文化節」祭典當中,擔任主法的角色。

溫金柯:
首先請法師談談,您作為「石觀音文化節」祭典的主導者,您對這項活動有什麼樣的看法?

昭慧法師:
如果一個盛大的慶典活動是由佛教界主導,那並不稀奇。因為以佛教界今天的人力、財力,一個大團體動輒上百萬信徒,動員起來可能比這更熱鬧;但它難得的是:整個構思完全不是來自佛教界,而是來自於「觀音文化工作陣」。在日據時代,這種在地方上有清望的人叫做仕紳,他們有文化的理念、有愛鄉土的意識。至於他們怎麼看待佛教?我們看日據時代的台灣佛教史,地方仕紳雖然對觀音信仰有好感,但是對僧侶則多半是歧視的,這與僧侶素質不無關係,亦即:僧侶的表現並不讓他們那麼尊敬。很難得的是「觀音文化工作陣」的朋友,由於他們長期從事環保運動,也因此他們約略知道我在環保界所做的事。在這之前,他們就跟我交朋友,他們來過這裡,跟我談話也莫逆於心。
去年「觀音文化工作陣」的主編鄭秋玄先生,及一群「觀音文化工作陣」的朋友來找我,談到這個構思——就是希望喚起鄉土的記憶,希望結合土地、信仰、人民,還有地方產業,辦一個「石觀音文化節」。觀音鄉有什麼特色呢?原來它的地名來自石觀音浮現於甘泉井的事跡,既然這樣,我們是不是可以用這個文化脈絡來形成一個節慶,這種節慶是不落俗套、並賦予環保理念的。當時我非常認同。他希望我提供一些佛教的儀軌,我就寫了提供給他。去年,由於縣文化局那邊有一些配合上的問題,所以就不了了之,他也表示很遺憾。今年捲土重來,他很熱誠,文化工作陣找了鄉公所、與縣文化局。在這情況下,活動就變成是官方、地方上有文化理念的朋友跟地方信仰力量的結合。
由於他們的熱誠感動各方,所以第一,官方表現了明確的立場,全力支持與配合,到後來甚至成為主導的力量,認真動員所有鄉民。這如果沒有官方力量,是不可能辦到的。第二,甘泉寺完全配合。甘泉寺是民俗信仰中心,他們習慣用的可能是道教的科儀,但是他們的主委和總幹事很有理念,願意配合、嘗試,甚至宣導、疏解信眾的困惑。在這個情況下,今年他們又兩度來找我。他們非常尊重佛教界,細節部份他們自己籌劃,可是大方向卻常問我的意見,儀軌部份請我全權主導。當時我就表明,雖然文化局有撥款,但是杯水車薪,而且就我們參與的心情而言,我們純粹是義務參加,所以不必考慮編列這頭的經費預算。而我們這邊能調度多少人就調度多少人。因為六月十九日是觀音誕,學僧們全部在各自的寺院,必然要為法會而忙,所以我也不太好意思調他們出來支援這個活動。
大約談過之後,他們可以說表達了最大的誠意,全力配合我們。全力配合到什麼程度呢?我並沒有跟他們提到「全鄉配合禁屠齋戒」的觀念。因為我不太敢想像一個民俗活動,我們要越俎代庖到什麼程度。我頂多提醒他們:供桌上儘量不要供豬公,因為對著豬公誦經,我們會很尷尬!但是沒有想到,鄉長、鄉長夫人他們竟然非常堅持,認為應該要把觀音菩薩「尋聲救苦」的精神帶進來。所以他們強調要禁屠、要齋戒,「文化工作陣」的朋友也非常喜歡這樣的理念,他們也加入了環保的理念,就是:不要鳴放鞭炮、不要鑼鼓喧天,可以用潔淨的蓮花來替代香燭、鞭炮等等一般傳統供品。這樣的理念,透過鄉公所的行政系統加以宣導,各方面可說是搭配無間,盛大的節慶場面就在七月二十七、二十八兩天展開來了。

溫金柯:
所以「石觀音文化節」這個活動,基本上就是地方上長期從事環保運動的文史工作者發動起來的。在台灣的社會運動中,地方文史工作者結合環保和社區意識的社會運動風潮,可以說是一個相當先進的勢力。法師您出於佛教的理念來關心社會,從事環保、護生的社會運動,提倡佛教的慈悲精神,在社會當中的落實「護生」理念,也是相當先進的。那麼這兩股先進力量的結合,您覺得對於社會運動界,以及對宗教界,它所帶出來的訊息,就社會文化的進程來說,您有什麼樣的看法?

昭慧法師:
最高興的一點,就是這些文化人,這些地方文史工作者以及環保健將,他們不但加入,而且主導。這有什麼好處呢?站在一個佛弟子的立場,我隨時都警惕自己:不要干預別人的信仰,不可以越俎代庖,讓人覺得佛教很強勢的在主導場面。今天如果沒有他們這麼堅持的話,我自問,縱使我心裏很想,縱使我表諸言語,但基於宗教間的禮貌,我不會強勢貫徹它。
其次,佛法的精神:護生、惜福、愛惜大地萬物眾生的理念,絕對是非常先進的,它是可以引領時代思潮的。可是僧侶的腳步卻往往比時代思潮還更落伍,因此佛教開展出來的很多方向,不但不能成為進步的力量,反而成為改革的絆腳石。在這個情形之下,你如何去怨怪社會菁英沒有把僧侶放在眼裏?縱使這些社會菁英心裏還存留一些佛教聖者的影子——比如說釋迦佛陀、觀音菩薩、目連尊者,但是這種心情能不能移情到僧侶的身上?這是兩碼子事。這也就是我為什麼說:日據時代的仕紳,也許他可以信奉觀音,但是對出家人卻往往敬謝不敏的其中一個原因。
其實我也沒有對鄉土做太多的服務,因為平常我們所從事的社會運動,大都是全國性的,但是無形中就讓地方環保人士知道:原來這些出家人竟有這些理念,於是想到架設這樣的橋樑,把我們跟鄉土的信仰做一個非常友善的互動和連結。如果沒有這股地方良心人士的力量加進去,我不覺得我能夠做到這麼多、這麼好。
當我們加入之後,給了鄉民一個全新的嘗試。而我們很高興的是,鄉民並沒有抱怨說:「為什麼沒有殺豬公拜拜?」反而會說:「今年為什麼沒有通知到我們?明年一定要通知我們!」而且整個巡庄繞境的隊伍,不是用鑼鼓喧天與鳴放鞭炮的方式,它是完全用「南無觀世音菩薩」的聖號聲作為前導的。我只要想到菩薩在大街小巷繞境之時,大家都聽得到那麼莊嚴、那麼感人的聖號聲,心裏就會覺得安慰,這不正是移風易俗於無形之中嗎?我們出家人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不能偷懶。

溫金柯:
一般來說,台灣的民俗廟會祭典,雖然有非常熱鬧的節慶氣氛,可是從純粹的佛教觀點來看,有時候也難免有一點不以為然的感覺。法師您這次親身帶隊參與這樣的活動,那麼,您對於結合民俗的佛教,有什麼樣的看法?

昭慧法師:
我想可以從兩個面向來講,一個就是民俗佛教的面向,一個卻是正統佛教的面向。從正統的佛教面向來說,當然要知道什麼是佛法的正信,不要神佛不分,自己住持的寺院裡,不要弄到後來擲筊、抽籤,還有什麼唸符咒、抓藥籤、看方位、算命盤之類的……,讓人家感覺到出家人的角色與齋公、術士有所混淆。這個部分,我相信我們還是可以繼續努力。但是從另外一個面向來看,對於民俗佛教,既然它已經自己形成了一個鄉民的信仰圈,對於那個信仰中心,我們要介入多深?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嚴肅的課題。
這些信仰圈,例如:台灣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岩仔」,它們供奉的「主神」大都是觀音,他們把觀音當成守護神來拜。那些「岩仔」雖然不是正信的佛教,但是他們認為自己既然拜觀音,應該就是佛教。也正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屬於佛教的,所以很自然會找出家人來主持這個地方,這就形成了正統佛教與民俗佛教的交集處了。正統佛教出家人進駐到這樣的民俗信仰中心以後,稍一不慎,很多衝突就會開始出現。例如:出家人基於清修的立場、基於戒律的觀念,很多地方都覺得應予以改革、去除,但是鄉民卻沒有辦法立刻調整,有時他們會覺得原來的信仰被打壓了。這時如果有心人趁機挑唆,往往就演變成僧俗衝突的局面。這是出家人介入民俗信仰圈可能會出現的一個危機。
另一個危機,就是介入信仰圈的人事與財務太深,惹來無邊是非。台灣所謂正統的佛教,必須看清這個情勢,適當地保持對民間佛教信仰中心既有人事生態的尊重,對既存的信仰形態,也要善觀因緣,相機說法,不要躁進,不要因弘法的熱誠而不小心捲入是非的漩渦,弄到後來進退維谷。
從長遠來說,最好保持與民間佛教之間超然的距離。因為超然的緣故、沒有利益的糾葛,反而能贏得他們對三寶的尊敬心。在這樣的前提下,由於佛教的理念好,只要在民間信仰圈中有理念的人,他們的思想水平到了那個程度,自然會覺得佛法很好,主動將更好的理念引入到民間佛教裡。這種自然的轉化,就已不是佛教在干預他們,這時候形成的是鄉土的共識,或可說是鄉裡有文化理念的朋友們在拉著鄉親一起進步。這時候,頂多牽涉到的是文化理念之爭,而不會牽涉到宗教的信仰之爭。這或許是比較單純的互動方式。

溫金柯:
也就是說:抱持著一種尊重、包容,以及某一種程度做為燈塔式的導引吧!以這樣的態度來跟社區的傳統信仰互動,我想這應該是非常良性的。接下來請教法師,由於中國歷史上,佛教出家僧團長期以來,在社會當中是比較被邊緣化的,但是近代以後,佛教的改革意識非常強烈,對於社會的關懷或參與,不再像過去那樣自我設限。這一次弘誓學院參與社區的民俗活動,我想在整個佛教歷史上,也應算是非常新穎的方式—— 一種比較主導性的參與,甚至在理念上已經非常非常接近了。這次的經驗是不是可以告訴我們,佛教的僧侶對於過去比較少參與、比較少介入的社區信仰活動,也似乎可以有一個著力的方向呢?

昭慧法師:
我最近在寫一篇文章,檢討一個問題:與基督宗教同樣是外來宗教的佛教,是何以被漢民族接受並內化為本土宗教的?
要說宣教熱誠,說來慚愧,我們實在不及基督宗教。以其台灣宣教史而言,基督宗教來到台灣很早,大概荷蘭人進入台灣時,基督宗教也就同步進來了。日據時代,基督長老教會的馬偕博士,在台灣拔了一萬多顆牙——所到之處不外乎是行醫、宣教。行醫與宣教,可說是他們將信仰紮根於異鄉的兩手策略。基於他們的宣教熱忱,原住民的祖靈信仰全盤轉化成了基督信仰。當然,也有一部分原住民朋友,他們比較有文化尋根的理念,有時候也會抱怨說:「我們的信仰不見了!」但是那其實還是極少數的異議。
可是反觀以漢民族為主的台灣宗教人口結構,到現在,基督宗教人口在台灣還只佔百分之三點五,甚至於三點五以下。這是什麼原因呢?早年國民黨政府剛來台灣的時候,有一陣子基督宗教人口飆高。最近有一個天主教的內部刊物,在檢討他們宣教失敗,信仰人口萎縮的原因何在。他們發現到,雖然過去天主教全盛的時期,連在鄉村,信徒人數也都有所成長,但是近年鄉村人口外流到都市,他們發現到:那些教徒大概都跟著到都市去了。他們分析此中的人口結構,發現到:當年那些在鄉村地方信仰基督宗教的,大都是逃難來到台灣的外省人。至於當地人接受福傳的也不是沒有,但信仰人口不成比例;雖然他們也努力從事福傳事業,但是卻發現到:連村長的信仰都沒辦法讓他們改變。
原住民信仰全盤改變了,可是為什麼在台灣的漢民族接受外來宗教的意願如此薄弱,人數不增反減?反觀同樣是以漢民族為主的中國大陸,在改革開放以後,已允許某種程度的宗教自由,基督宗教的人口卻是激增,這是什麼原因呢?我以為,關鍵性的原因是:大陸經過文革的洗禮,已全面摧毀了民俗信仰,也大量削減了祖先崇拜的傳統信念。但是反之,台灣在這兩方面都還是蓬勃發展的。
民間信仰有兩股對抗外來信仰的力量。第一股力量是祖宗崇拜。至今基督宗教的心頭之痛就是客家宣教,客家宣教是他們最弱的部分。客家人特別重視祭祖,所以要選擇宗教信仰的時候,寧願避開那些不接受祖宗崇拜的宗教。此外,由於祖宗崇拜的關係,如果他們要改變信仰,等於是要跟祖靈乃至整個宗族割斷臍帶。在大陸,過去也是如此,有些村落,如果這個人信仰了基督宗教,他甚至會被從族譜除名。你看!是這麼嚴厲的一種文化制約力量。
再來一股力量是什麼呢?這是台灣所特有的宗教特色。可能因為台灣移民漂洋過海,篳路藍褸,面對著許多未知的情境,不像在原鄉那麼熟悉與安全,再加上台灣過去漳泉互鬥、閩客互鬥、漢民族跟原住民互鬥,械鬥不斷,這就形成了一種很強烈的聚落意識。聚落裡的人要隨時抵抗環伺的強敵,除了他們自己要團結努力之外,信仰不但是個人平安的訴求,信仰中心也成了聚落人民精神寄託之所在。所以他們形成了一個一個特殊的祭祀圈。中研院民族所林美容教授提到過「祭祀圈」的概念。幾個村落蓋一個廟,廟裡的主神一般而言,以媽祖或王爺、三山國王等正神為主。這個祭祀圈裡的信仰行為,使得大家牢牢被綁在一起。例如:村民輪流做爐主,幾年一次大拜拜,逢節慶的時候,也是大家一齊出錢出力來參與廟會。又如「作醮」,不但每一家都出錢,而且每一家門口還要掛一盞紅燈籠。那麼,你那一家倘若沒參與大拜拜,沒掛上紅燈籠,拒絕卜杯輪流做爐主,豈不等於被排拒在這個祭祀圈的宗教活動之外了?這種信仰的人際脈絡與宗教形式,已經把整個聚落裡的人牢牢綁在一起了。這就是為什麼前述天主教友會感歎——連村長都不能感化他改變信仰立場——的原因了。你想想看,做村長的,他是這個祭祀圈裡的龍頭,這對他而言,不但是一個義務,而且也是一份榮耀啊!是什麼樣的信仰力量,可以把他從這個人際脈絡的座標上拉開來呢?所以,祭祀圈與祖宗崇拜的力量,也就是聚落意識與宗族意識,是這兩股力量在抗拒著外來宗教的。
佛教其實也算是外來宗教,但是它早已溶入在漢民族的文化體系之中,而且比較沒有排他性,與民間信仰或祖宗崇拜相安無事。在這個情況下,佛教還是被接受了,但它在被民間接受的同時,也就被轉化成重祭祀的「民間佛教」,而不是重修持的僧侶佛教。它被民間接受的關鍵在於觀音信仰。觀音信仰是比媽祖信仰更早來到台灣的,可以說:是和唐山移民一齊漂洋過海,「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唐山移民面對著嚴酷的環境挑戰,心靈深處仰賴救苦觀音者實多,這種特殊環境下,形成了一個一個的「信仰圈」。也就是說,村莊小範圍的祭祀圈有媽祖等主神,可是聯庄乃至全縣大範圍的信仰圈,他們還是供奉觀音以為主神,甚至有「媽祖是觀音菩薩的化身」的說法。他們跟佛教之間,就這樣透過觀音信仰而血肉相連起來。
我還聽過一個笑話,大岡山超峰寺算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超峰寺過去也是一個「岩仔」,以觀音菩薩作為主尊,所以也有人去進香,「割香」。超峰寺的方丈法智長老告訴我,每一年的觀音聖誕,可說是人山人海,信眾不請自來,但是相形之下,佛誕法會就算是寺裡發帖子,參與人數也沒有那麼龐大。這個現象非常奇怪,但的確也透露出了台灣民間佛教信仰的特色。法智長老說,這些信徒,是山下的乩童「起乩」,要他們上來禮拜觀音的。後來我開玩笑說,大概是出家人隱修山林,弘法的積極性不夠,觀音菩薩乾脆就自己找信徒去了。
我們自認為「正信」的佛弟子要注意:不可以用「正信」來自我驕矜。我們應該要怎樣看待民間佛教?我覺得,民間佛教其實已無形中成為我們的外護,佛教徒不與人爭,善良忍辱,這使得佛教時常成了被異教或世俗欺凌的對象,在這個情況下,是誰在為我們捍衛信仰的?往往正是民間佛教。民間佛教形成一個前驅部隊,宛若護法韋馱、伽藍菩薩、四大天王。有了他們作為外護,佛教才有可能立定腳跟,尋求發展。你不能否認,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民,感情上還是比較喜歡佛陀與觀音菩薩的。若沒有這個力量的護衛,我不相信台灣佛教後來的復興,能夠如此績效卓著。雖然我們承認,近二十年來,台灣佛教的僧侶表現不凡,有很強烈的弘法熱誠、有積極入世的抱負與成績,但是我覺得,民間普遍對佛教那種親和的感情,其實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

溫金柯:
所以法師的看法是說,比較純正的佛教,要對於民俗宗教抱持著更多肯定與包容,乃至於把它當作非常重要的外護,來關心他們,跟他們相處。今年的「石觀音文化節」辦得非常的成功,而且也預約了明年還能再辦。那麼,關於這樣一個活動,就觀音鄉的發展來說,可能帶來的遠景是什麼?

昭慧法師:
我記得鄉長講過一句話:「鹽水有蜂炮,希望觀音鄉也有一個特色,就是石觀音文化節」。讓人只要一想到觀音鄉,就想到慈悲的觀音菩薩,想到潔淨的蓮花,然後就想到「石觀音文化節」。我覺得這個遠景是有可能實現的。一來民間對觀音還是很有感情。二來「觀音鄉」這個地名本就來自觀音靈感,史實也不可推翻。三來正好是由「石觀音菩薩」這個靈感,此地民間與官方合作,開始推動蓮花產業,而這已經受到北部廣大民眾的認同,觀音鄉變成了遊客如織的渡假勝地。所以,如果結合地方的信仰、土地、人民,還有產業的特色,再加上台灣人民對於「觀音菩薩」的認同,我覺得:充滿人文氣息而又兼顧經濟發展的遠景,是有可能出現的。
這樣一來,不但可以由廣大民眾來烘托「石觀音文化節」的節慶氣氛,而且相對的,也可從這樣的節慶氣氛中,讓人們更注意到觀音鄉的人文與產業特色。來了第一趟覺得不錯的人,他會不會再來第二趟、第三趟?會不會帶朋友過來參觀一下蓮園農場?這都是有可能的,所以,這是一個契機。如果早十年,可能還沒有蘊釀出那麼大的能量。可是因為蓮花產業蓬勃發展,社區意識發達,加上文史工作者有著尋根的鄉情,這些都配合在一起,再加上佛教僧侶的素質提高,佛教在台灣已經有了清望,由於這些因素的配合,我覺得帶有人文氣息並融入少分或多分佛法精神的「觀音文化」,這個遠景是可以期待的。

2002年7月31日訪於「佛教弘誓學院」,
本文轉載自「現代禪」主網站)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