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與法相關」與「與法相應」——《佛教後設倫理學》自序

釋昭慧

  本書採用《佛教規範倫理學》的編目方式,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為「理論篇」,下編為「應用篇」。「理論篇」本諸佛教文獻,針對種種佛教倫理學的「後設性」問題,逐一而作「形而上的進路」或「語言上的進路」之探索。這一部分,本書第一章的「導論」將作詳細的背景介紹,茲不贅述。由於這也是本書的主體所在,與《佛教規範倫理學》的「理論篇」,有著前後呼應的關係,故本書逕依「理論篇」之創作內涵,題為《佛教後設倫理學》。

「應用篇」收錄的是筆者近年已於學報、期刊中發表,卻未及收錄在《佛教規範倫理學》中的「應用倫理學」相關論文。由於全書頁數不宜過多,因此凡與「性/別正義」相關議題的論文,以及已發表於學術會議,卻尚未發表於學報、期刊之中的論文,先不置入本書之中。其中〈人類幹細胞研究來源的倫理爭議——一個佛法向度的倫理探索〉一文,原已收錄於《佛教規範倫理學》的「應用篇」中,但今(二○○八)年三月十五日應輔仁大學醫學院與臨床心理學系之邀而作專題發表之時,更正了不少舊資料,並作了部分篇幅的改寫,因此將修正版重新收錄於本書之中,好對讀者有個交代。

回顧近年在「應用倫理學」方面的寫作內容,筆者察覺:近年來所關心的焦點,較為集中在胚胎、胎兒、動物與女性的現實處境與道德地位。這不純粹是來自「學問的興趣」,而是作為知識份子、宗教師與社運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感使然。

由於自己在科學專業知識方面有所欠缺,過度依賴科普文章,再加上科學研究突飛猛進,許多數年前撰寫的論文,如今回頭閱讀之時,往往引證資料都已陳舊。但若要逐一援引最新資料,也不過是夸父逐日,因為新資料同樣是「不耐舊」的。因此除非發現明顯錯誤,自當立即更正,否則只好保留原貌,伺諸來日。至於各該「應用篇」論文中的「佛法觀點」,則立場一貫,不致有什麼異動。

 


    近些年來,筆者出現了「學術倦怠症候群」,原因不外如下數端:

一、長年從事教育、寫作與研究,再加上法務、事緣繁重,著實讓人「案牘勞形」。故友李元松老師常說筆者「同時開闢好幾個戰場」,歎為奇觀。然而將軍雖壯志未歇,面對歲月催人,還是難免兵疲馬困,自覺需要徹底休歇,充電之後再行上路。

二、高教環境在全球化社會中,出現了鉅大的轉變。教育部門面對著全球大學排名壓力,以及少子化社會中大學招生危機的雙重壓力,於是棒子與胡蘿蔔齊下,一方面以種種「卓越計畫」的釣餌誘人,一方面祭出「退場機制」,意圖透過種種評鑑,來讓部分大學知難而退。

大學面對著如此嚴峻的形勢,不得不將壓力轉介到教師身上。教師在教學、研究、服務三方面都得接受年度評量,這使得大學教師面臨著極大的業績壓力,往往左支右絀,成了廉價的「學術勞工」。

人文學科的思想研究,本應有一定時間的沉澱與蘊釀,如今在量化評比的壓力之下,教師完全失去了沉澱思緒與蘊釀萃取的從容。於是,看似論文篇數驟爾成長,卻宛如「虛胖的飼料雞」。這讓筆者不禁反思:自己原本只是意圖「悠遊佛法智慧大海」,這樣下去,會不會反倒在生死大海之中「越漂越遠」?不禁生起深深的倦怠感。幾度自問:是否要彈唱「歸去來辭」,從大學中自行「退場」?

三、學術之門,其深似海,無有涯畔。但作為一介僧侶、教育工作者與社會運動者,學術研究對筆者而言,只是部分而非全部,所能分佔的時間委實不多。筆者在人世、學海,畢竟歷練漸久,多半能從大處著墨,宏觀全局,但忙碌的因素,使得筆者已經無法如初出茅蘆的時代,動轍小題大作,微觀枝節。

由於沒有足夠的時間,蒐備相關專題的學術專著以進行研讀,因此筆者的學術論文雖因創意與觀點而謬承先進鼓勵、讀者喜愛,但專業領域的參考與閱讀,卻是嚴重不足的。而且往往是先有創意與觀點,再回頭檢視是否已有人「孤明先發」或「所見略同」;倘若有之,則先自行割愛,以免貽人話柄,承受「後知後覺」的責難。引文出處的註記,亦往往忙中求快,先行轉引其他文章的二手資料,再請學生幫忙檢索並核對原始文獻。這種先依所學所思而「自說自話」,再行翻檢相關資料,好能應付學術規格的治學過程,嚴格來說是並不及格的。

四、近年來,自己主治「佛教倫理學」,並在「佛教倫理學」的思維框架下治「戒律學」。幸運的是:過往在這個領域裡,國際學界或佛教界的相關著作確實不多,筆者反倒是「先行者」。

然而匿名審查機制,卻還是讓筆者飽受精神摧殘。一篇篇顯見其專業外行而又錯誤充斥的審查意見表,欲置筆者於死地。有的審查人躲在暗處相當安全,因此往往肆其邪惡,用自己做不到的標準,出以極盡藐視的語言,逞其羞辱他人之快感。有的審查人不敢如此明目張膽,卻操作著更為細膩、陰狠的方法,故意漠視全書總體的創意、觀點與學術價值,單就其不足之處挑幾個毛病,然後將筆者直接了當「宣佈出局」(試問:哪位學術工作者能擁有各方面整全的知識,而不被這一記狠招撂倒呢?)。

這些暗處擊發的血滴子,使得筆者虛耗過多能量,逐一反駁,逐條申訴(葉海煙教授曾笑稱筆者倚馬萬言的申訴書,甚有「學術價值」)。雖然卒獲平反,但是心頭的極度倦怠,可想而知!這些都與「學術」本業毫不相關,筆者面對的是病態制度下的病態人性。夜闌人靜時分,不禁反思:「生命光陰是如此的寶貴,值得陪同一群不知隱藏在何處的病態人士,玩著一場又一場他們擅長的遊戲,讓自己淪為他人刀俎上的魚肉嗎?」

以上四個學術環境或個人處境的自省,讓筆者在《佛教規範倫理學》出書之後,久久不想「動筆」(敲鍵盤)。孟子說得好:「志一則動氣,氣一則動志。」因此偶而遇境逢緣,有話要說,依然可以發揮「倚馬萬言」的功力;但若只是為償學報期刊或學術會議的稿債,則往往因欲言之「志」不強,於是欲寫之「氣」也就闕如。  
 


  
然而看到七十來歲的上了下中長老,猶在為玄奘大學的建全發展而奔忙無已,思及長老的提攜、知遇之恩,如山如海,這使得自己不敢輕言退卻。而大學的節奏快速運轉,見到同儕為了校、系、所的命運而拼命向前,在感動與不忍之餘,自己只好勉強「充氣」上路。

左一個恩情,右一個不忍,這些看似與學術毫不相干,不料卻為將息未息的引擎注上了燃油,讓筆者得以「志一動氣」,而不至於「油盡燈枯」。這樣一來,竟亦在不知不覺之間,擠出了這部專書,以及其他尚未納入本書的學術論文。

近兩個月來,第五屆帕奧禪修營正在佛教弘誓學院舉行,學術研究的敏銳觸覺,讓筆者正巧以學院為田野場址,近身觀察各式各樣的修行人。於是發現一項有趣的法則:「與法相關」與「與法相應」的差別。

利己心重的修行人,念念都在其事是否「與法相關」。其所謂「法」,則專指「禪修」一事,其餘在他們看來,往往不過是閒岔而已。因此「與法相關」成了他們於四重恩視若無睹的護身符,只要認定其事「與法無關」,那怕是出自師長的期盼,都可表現出藐視、不屑的神情;哪怕是出自他人的需要,都可流露出冷漠、不耐的神色。腦中毫無「顧全大局」、「相忍為教」、「體念他人處境」的觀念,遇到些小事端拂逆於心,立即率爾拂袖而去,甚至虛矯地祭出「與法相關」的堂皇辭令,用資遮羞。所謂「一朝之憤,忘卻終身之義」,我在這種修行人身上,獲得了活生生的個案見證。

忘我利他的修行人則不然,除了禪堂之外,時時處處,都可見到他們在累積福慧資糧。因為事事都可「與法相關」,事事也可「與法無關」。相關或無關的關鍵,在於其心念是否「與法相應」。廓然無私則「與法相應」;倘若私心隱覆,則即使從事的是「與法相關」的禪觀教學與禪觀習學,其心念也「與法毫不相應」。

「與法相關」與「與法相應」,一字之差,人生境界卻已遙隔千山萬水。此中涉及道德慣性與擇法能力,因此不祇是修行人的功課,也是佛教倫理學研究的絕佳題材!
筆者心頭無盡的感恩與不忍之情,亦復如是——這可能與學術毫不相干,卻在筆者倦極思靜之時,賴其培根固氣,而結出了些許的學術果實!


 


 

   
感恩已故親教和尚上印下順導師,導師是筆者的法身父母,他對筆者二十餘年間的提攜、指導、護念、支持,改變了筆者的修道人生。他的佛法智慧與歷史視界,以及契應正理而又通權達變的研究方法,是筆者治倫理學的活水源頭。

感恩玄奘大學創辦人上了下中長老!在長老的呵護下,筆者具足了大學任教的完整資歷;十餘年來,筆者在長老所張開的保護傘下,得遂所願以專研學術,減除了承挑行政職位的沉重負荷。在筆者的思想、言論與行動產生爭議之時,長老更是默默排除異議,給筆者提供了無限寬廣的心靈空間。

感謝性廣法師與弘誓學團諸位學眾、志工,她(他)們長期默默付出身力、心血與資財,無怨無悔地陪同筆者承荷如來家業,形成了一支雖「迷你」卻意志堅軔、行動迅速的菩薩學團,讓筆者在倫理學的研究場域,得以透過豐富的實務操作來驗證理論。
感謝筆者在教界的長輩上慧下瑩長老尼,以及學界摯友:在台灣的東吳大學葉海煙教授、中央大學李瑞全暨朱建民教授,在大陸的中國社科院楊曾文、張新鷹暨黃夏年教授、上海復旦大學王雷泉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宣方教授,以及Taipei Times副社長劉永昌先生,他們對筆者護念至深,並且用不同的方式,提供或促成了筆者研究或發表相關研究成果的善法因緣。

由於筆者事緣繁重,因此雖已於去年底,在學團會議中排定了第七屆「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學術會議的時間以及新書發表計劃,卻遲至本年五月十八日(亦即:距新書發表會尚餘十二日),方纔將全書定稿交出,明一法師二話不說,抱病趕工為本書作美編、排版,德發協助排版作業,傳法、心皓、耀行諸師與德風則漏夜趕工校對,這群「鐵人」隊伍竟用三天時間完工,如期將本書送廠印刷。

寫作本書倘有些許功德,祝願上列諸位師友同道:福慧圓滿,共證菩提!

 
九十七、五、二,子夜,完稿于玄奘大學研究室

五、十九,增訂於法印樓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