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與會來賓迴響」採訪報導

採訪小組:釋果定、釋慧月、釋光持、釋紹和、陳悅萱、潘鳴珮、江曉音、簡志華、俞允倩、黃玳琳、潘雅惠

第十一屆海峽兩岸「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會議邀請了多位著名學者參與盛會,無論是短短二十分鐘的精簡論述,或台上、台下的激烈論戰,都讓與會來賓從中辨析、釐清,更清楚窺見海峽兩岸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的現況。

採訪小組隨機採訪了與會來賓與志工,感謝組員以最快的速度將內容整理出來,分享予讀者。並感謝受訪來賓於會議期間撥冗接受採訪,讓採訪內容呈現多元面向的觀點,再度激盪出豐富的思考空間。

■ 楊曾文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

九○年代後,海峽兩岸教界、學界的合作交流越形頻繁,我覺得這是好事。尤其有著共同語言的人文學科,且佛教是中華文化傳統,也是傳統宗教,不論古代或現代,都成為共同研究探討的領域。

兩岸交流對於佛教研究的發展,不斷注入新意,添加時代的內容。學術交流會議已舉辦很多次,走在前面的有法鼓山、佛光山,後來有佛教弘誓學院。發表論文的不只兩岸,還有香港與澳門的研究成果。人的交流也很重要,如研究生短、長期的留學,我本人就接受了兩位台灣博士生。除了從臺灣來留學的,也有來短期考察的交流學者,這是好事。
關於人間佛教,這是兩岸四地之間達成的共識,但具體作法方式不一樣。佛教發展需要改革,佛教應該關懷人生、利益人群。而理論方面的探討著重歷史,特別是對印順法師的代表著作,做了很多探討。昭慧法師作為印順法師的弟子,特別注重印順法師人間佛教思想的研討與發揚,志願很可貴。至今研討會已進行了十一屆,我參加了有三、四屆,一次比一次深入。從大陸、香港來了幾位學者,所發表的論文有一定的質量,達到一定的水平,探討也有尖銳的交鋒,我覺得很好!很希望把人間佛教思想,繼續發揚下去。
我在發表時提到,希望從太虛以來的人間佛教,能關注最新的議題探究,特別是日常與自然環境相關方面的問題,因為人類必須考慮地球有限資源的維護,如何與環境達成良性的循環發展。本來在佛教教義上,就有類似的思想,若加入最新研究的經驗,至少可以把我們積極參與、關心的行動,作為佛教積極入世關懷的善行,同時努力於以善的思想行為引領社會。這在未來時代具有相當的意義。

■ 龔雋教授(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

關於「跨宗派」,我很認同這種看法,因為一宗一派有很多的侷限。當然我認為,過去佛教之所以分宗門,跟我們現在所理解的派系不一樣,那時候可能是按照不同的「方便」,而不是像現在有太強的派系意識。所以我想,印順法師以跨宗派的方式來作研究,其實更符合佛陀的本意。我們去看佛教的歷史,佛陀當時也是針對印度教、奧義書的教義,做了他自己的闡釋,他的教說融合了很多印度教的觀念在裡面。其實,佛陀本來也沒有想要創立一個不同的宗教,而是對原本的信仰提出他不同的理解。所以,講「宗派意識」,對宗教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而印老能夠特別強調跨越宗派,這當然是非常了不起的思想!

關於人間佛教的發展,從現在來看,台灣許多人間佛教實踐背後的理念,其實很大成分是受到印順法師思想的影響。當然,理想和現實之間還有一些距離,但是我認為,將來人間佛教的實踐,可能會愈來愈趨向於印順法師所講的那樣的理想,它就像一個標竿一樣,可以不斷地和台灣的某個人間佛教運動,互相參照。

這屆研討會的整個過程、招待,我覺得非常好、非常成功!中國的學術會議沒辦法辦得如此。當然學術方面,我倒是覺得有一些議題,可以更充分延伸與討論,建議可以分不同的主題場次,有的可能是以演講為主,有的可讓討論時間長一點。不一定要參與的人特別多,讓有興趣的人來做深度討論,能讓這個議題愈來愈深化,激盪出很多新的看法。

■ 宣方教授(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副教授)

這是我第三次來參加研討會,印象很深刻!對於昭慧法師與性廣法師的辯才無礙,很多問題不需思考就能很精采地回答出來,能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讓一般信眾很歡喜,也帶給學者很多啟發,這即使是很優秀的學者也做不到的。就我所知,能將這兩者結合起來的人並不多,所以我每次來參加,都感覺有很多收穫,這是我印象中最深刻的一點。

另外印象很深刻的是,很感動居士們對學術活動的護持。在大陸的信徒,可能很喜歡聽法師說法,卻不會支持學術活動,甚至反對。相對而言,臺灣信眾有深入經藏的興趣,我覺得很值得讚嘆!當然,這也跟好幾代的大德們不懈地推廣、講授義理有關。

在新書發表中,澎湖吳雙澤老師的發言,讓我很感動!若人間佛教不去關心反賭的議題,這樣的人間佛教是不完整的。導師的《佛法概論》也說,一切利益人天的方法,都是佛法。所以我覺得,人間佛教應該要有這樣的情懷,這也跟廣師父說的「無量三昧」的意趣,是相通的。這是我個人對於人間佛教的真假,所持的一個標準,也就是,對社會公益有沒有勇氣去擔當。所以,主辦單位安排這場新書發表,聽到吳雙澤先生的發言,讓我有很多的感動!
另外,李念祖先生也給我很多觸動。他不是專業的學術研究者,作為一個小說家,他不是專業佛教學者圈的人,但是他寫了這本小說,做了很多認真的準備,而且寫得很精采。所以我很歡喜、很讚歎!像這樣的人才,我覺得也只有在臺灣,佛教文化很開放、各種健康因素很強大,很重視佛教義理、重視佛教藝文的文化氛圍中,才能孕育出這樣的成果。李先生從來不以專業研究者自居,你可以批評一個專業研究者哪方面史料有問題,或者有誤導讀者之嫌,但是大部分讀李先生小說的人,是不會把他的小說當作歷史來看待的。就像我們不會把金庸小說或者孝莊祕史這類影視文學當作正史來看待,本來它就是小說。相反地,我很讚嘆李老師在這方面的努力與創作。

對於這次論文主題的跨時代意義,我覺得人間佛教有一個很重要的面向,也就是要回應時代對於佛教的要求。宗派意識是中國佛教的傳統,當然應該尊重,但是不管出於哪種宗派,它都面臨一個共同的議題,也就是如何回應現代社會。就這點而論,人間佛教的問題意識與社會情懷,是每個宗派都可以共同分享的。所以我覺得,這樣的跨宗派研討,非常有意義。

藍吉富教授也講到,寺院的佛學學術會議,與象牙塔式的學術會議,是有所區分的。我參加這兩種學術會議,感覺非常不一樣,前者的意趣重在信仰與宗教實踐的關懷,有很多是學問以外的、很親切、很感人的一些東西。

我希望研討會可以繼續辦下去,更希望將來在大陸也能舉辦,邀請台灣的學者去大陸,這樣受益的對象會更廣。畢竟大陸的佛教信徒數量,比台灣要多得多,有18%是佛教信徒,人間佛教思想若能在大陸得到推廣,意義會更大。

■ 吳雙澤(澎湖反賭博合法化運動主推手)

我第一個感想是,能有機會來參加,這是非常大的殊榮!因為我只是一介普通的澎湖鄉親,有機會在兩年多前參與了澎湖博弈公投,藉由昭慧法師的帶領,加上我們在地鄉親,大家團結一致;更重要的是,很多在地居民為了挽救家鄉免於沉淪,而站出來投票、宣傳。這些都是反賭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力量。

而且,因為我家也是在學佛,所以有機會在佛教場合來談談家鄉的反賭,這真是人間佛教很好的實踐!

澎湖人對於海洋島嶼生態及在地弱勢的人,都心存悲憫,博弈公投這個歷史事件,讓大家有機會去做些甚麼,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兩年多來,澎湖已有很好的發展,很多人敢圓夢想,返鄉或是新移民來這生活,我感受到一股向上的力量,看起來更有希望。這都是從反賭開始的,反賭是一個好的契機!我相信未來澎湖會更好,也希望更多努力投入家鄉的建設。

在反賭運動中,我認為最大的困難就是個人時間分配的問題,因為我有幾個不同的身分,身為父親、兒子、丈夫,也是澎湖在地的旅遊業者,時間真的很少。可是優先順序排出來,就變得很清楚,路就愈走愈開闊,生命真的很可貴,我們要把握當下最重要的時間點,去做對的事。博弈公投之前,我的心情就是如此,每一天覺得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為公投做點甚麼?希望可以為它多帶些選票,即使一張選票進來也好,讓更多人知道,讓自己能量更強,這都很重要。利他常是最有動力的,最困難的就是,如何在這麼多的角色扮演中,去發揮更大的力量。

有一個明燈在指引著我,就是生命的意義,在這個歷史事件裡,去呈現自己生命的價值。這塊土地生我、育我、養我,我覺得很幸運,我和島嶼海洋的命運連在一起,之後也希望能再為它做些甚麼,我相信是很有機會的。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人聚在一起努力,之前的困境也突破了,很多自我設限在這次的運動中也打開了一些,希望自己更成熟,可以多做一些事情,發揮多一點生命的價值。

■ 尹邦志教授(西南民族大學教授)

人間佛教有其歷史淵源,民國初年提出之後,經過多年發展,每一世代的人做出了相應的貢獻。從歷史發展來看,臺灣佛教在解嚴以後最為興盛,我覺得這與人間佛教的弘揚有很大的關係。將臺灣與大陸的佛教來對比,就更明顯看出這點。因為人間佛教提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理念,所以它擺脫了傳統佛教的弊端──不關心社會而修行最後也落空了。我自己在傳統佛教的修學過程當中,越來越挫折,甚至找不到方向,看到寺廟之間不團結,佛教界對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小,法師的社會地位也越來越低。但是從臺灣的情況來看,佛教發展成為社會大眾的主流信仰,佛教也很關心社會大眾、社會發展、人間疾苦,而法師的社會地位也提高了。像星雲大師、昭慧法師的社會號召力就挺強的。所以,人間佛教對佛教理念的更新與發展,是很有意義的。

這是我第一次到臺灣,在我來之前,有人對我說了一番精闢的話:「佛教要有臺灣的佛教,才完整、圓滿。」我想他說的臺灣佛教,就是指人間佛教。他當時的解釋是,像傳統的禪宗、大圓滿等等,是在真理、生命的實相層次上著力較多,而人間佛教將佛教真理與日常生活結合,解決了佛教賴以生存的基礎、土壤的問題。

印順長老的思想源流多方,包含漢傳佛教、藏傳佛教。我感覺現在很多人在談到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的時候,有一些誤解,因對於藏傳佛教的一些流弊感到不滿,所以避談印順長老和藏傳佛教的淵源,但是我覺得他有吸收了藏傳佛教的思想,他的思想體系很複雜、很龐大,因為他有善於海納百川的學風與思想特性。

藏傳佛教當然有其弊端,但也有它的價值與寶貴之處,不應該因為一些負面的東西,就否定印順長老和歷史上各個宗派的關係,這是我的論文特別想表達的。

其實印順長老的思想很年輕化,這也是他的思想能夠在臺灣產生這麼大影響力的原因,因為他貫徹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注重切近的生命與生活,注重青年人如何找到歸宿、身心安頓。有導師給我們指引方向,我覺得這是臺灣的福氣!很多國家包括大陸,許多年輕人將時間消耗在學習、工作、娛樂與迷茫當中,宗教與他們的關係比較稀薄,他們也失去了探討人生的資源與機會。其實,年輕人對宗教、詩歌、藝術和哲學,應該都是最感興趣、最需要這些東西的時候吧!這是我們要特別感恩印順長老的地方。

我以感恩的心首度來到臺灣,我對臺灣的佛教有了感性的了解,這種感性的了解,比理性的了解可能更重要,因為更直觀、也就更真實。這種了解,讓我對臺灣佛教的好感、敬佩,更加的深刻!
第二個感想是,主辦方很辛苦,把會議的每個細節都考慮得非常周到。這讓我學到做事應該有的心態與方法,這對我是很重要的經驗。
第三個感想是,我感覺到這是真正的學術會議。相較於一般流於形式的會議,主辦方可能不是有什麼嚴肅的目的,不是想真正討論什麼問題,不是想進行智慧的碰撞與交流,只是為了開會而開會,花了很多錢,大家感覺沒有太多的收穫。但是這個會議不一樣,內容非常充實,除了正式的學術交流之外,還在會後安排其他的參訪交流,所以我們的收穫挺大的。

■ 何宗勳(反賭博合法化聯盟執行長)

我之所以參加研討會,主要是因為發表《絕地逢生──反賭逆轉勝》,來了之後才發現,這個佛教研討會很活潑,跟我想像的不一樣。尤其第一場新書發表,以反賭共和國來印證印順導師人間佛教,這是很好的事,也讓我對佛教研討會有了顛覆性的想法。印象中,佛教研討通常會很冷門、很嚴肅,不會有很多人參加,來到這裡才發現,居然有將近四、五百人參加,超乎我的預估。現在國內的研討會都很難辦,頂多一、兩百人,這樣的規模是我近幾年看過最盛大的,可見臺灣人的心靈普遍極需精神與心靈層次的東西,這是佛教會興盛、研討會吸引大家注目的關鍵。我覺得研討會很成功,整個過程非常莊嚴,儀式也非常隆重,很多會眾幾乎年年都參加,讓我感受到主辦單位很用心在規劃這場活動。

■ 黃文樹教授(樹德科技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教授)

弘誓辦的研討會我與內人邱敏捷都會參加。弘誓從辦學至今,耕耘很久,成就非常,活動一級棒,能來參與是我們的榮幸。收到弘誓寄來的邀稿函,我想機會難得,「跨宗派」是很難得的主題!人間佛教有很多的說法,有不同道場的做法,廣義來說都是人間佛教,但我還是覺得印順導師比較不同。臺灣推動人間佛教的道場,弘誓算是主流之一,另外妙心寺傳道法師、張惠蘭教授也都在推動印順學派。大陸的觀點則比較籠統,或許是因為早期唯物論思想的影響,雖然最近幾年有些變化,但其宗教思想的自由還需要進步,所以大陸推動人間佛教還需要一段時間。

對於跨宗派方面,從多元文化的概念看待人間佛教,這是很值得稱許的。截長補短,聽聽不同觀點,有助於印順學後續的發揚光大,讓它更適應時代。印順導師提出的「人菩薩行」很重要!我們有需要加以吸收、闡揚。自了漢的修行格局比較小,做好自我修養再去做菩薩行,這樣格局才會大,才能突顯菩薩道的意義。

最後,我建議主辦單位將來舉辦國際性的研討會,可以邀請日本、歐美的學者,讓他們更了解台灣的人間佛教,而歐美的思維和研究方法,也對我們有很好的激盪,所以我建議研討會可以更國際化。

■ 李念祖(小說創作家/佛教弘誓學院教師)

我去年也有參加,今年參加者比去年的更多,而且積極又熱情,討論沒有一般的謹慎與保守,想說什麼就說什麼,與會人能自由表達,有群體互動。對於未來舉辦有個建議,希望與會者能對發表的論文內容先消化一下,如果沒有事先閱讀,對於內容容易斷章取義,若時間充裕則可避免這樣的問題,且更能鼓勵自由發表的空間。

■ 真理法師(新竹法源講寺住持)

弘誓每年辦的研討會,我都有來參加,藉由聆聽與會學者整理杷梳的學術論文,一些精闢的見解幫助我很快地理解,例如如來藏方面的研究。我將所了解的佛法運用在生活上,覺得生活不應脫離緣起法的觀照,所以每年來聆聽研討會,都得到很大的受用,受到導師非常深厚的法乳深恩,讓我在萬丈經卷中埋頭苦讀時,節省很多力氣。尤其感恩大會論文集,內容很豐富的第一手資料,我都會帶回去,閱讀時做手札。有一年獲贈侯坤宏教授的書《真實與方便》,幫我釐清了很多傳說、剝落很多的迷思,包括四大名山、韋馱護法,所以學術研討會有它的價值。感謝兩位師長,感謝眾因緣共同成就,讓我受益很多,非常感謝弘誓學團。

■ 何永成教授(淡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我從沒看過這麼盛大的研討會!和其他的學術會議不太一樣,參與這麼熱烈、氣氛很喜悅。與會的志工或工作人員都非常勤勞,自動自發,思慮週備、完善,很了不起!一般學術會議,通常開幕蠻多人,中午過後就陸續減少,到傍晚已經沒甚麼人了,甚至還要發動人來參加。但是,人多也很不容易,是不是要再做某些規畫或節制?不然人太多,對主辦單位也是壓力,對場地也是壓力,其他我都覺得很好。當然,主辦單位若覺得很OK,那也很好。這不是改進或意見,我是考量主辦單位會不會太辛苦?

許這個會議繼續舉辦,這是第十一屆,起碼辦到一百屆!因為印順導師的思想非常博大精深,應該還有非常大的研究空間,有非常多的主題、面向可以研究。我聽了幾場內容都很好,我雖然是外行,也感覺受益很多,而且發表人也很認真,有充分的準備,參與者也提出一些很不錯的問題,我覺得這個會議是很成功的!

■德松法師(竹山明善寺住持)

這次以「跨宗派的人間佛教視野」為主題,每位學者所看到的面向都不盡相同,讓我們從多方面的觸角去看待人間佛教。我一向非常佩服昭慧法師對社運及社會關懷的投入,因此聆聽了反睹新書的發表,聽到法師及各位夥伴的全力付出,衝鋒陷陣的勇氣,令我非常感動!尤其這有悖於傳統佛教乖順、不管政治的刻板印記,但法師卻不以自我利害為考量,完全為社會公義而發聲,真是令我敬佩!對於李念祖老師以小說手法,帶領讀者進入佛法這扇大門,值得讚嘆肯定。很高興今天來這裡參加研討會,我學習到很多,感謝大家共同成就。

■ 心平法師(上海復旦大學泰籍博士生)

這次研討會舉辦得非常成功!無論住宿、飲食、會議的事前準備都很好。我覺得這是一次非常好的善緣,讓海峽兩岸的學者更加熟稔,未來有機會共同合作,一起推廣佛法。個人覺得這是非常好的現象,下次有機會還會再來參加。

■ 德晟法師(中正大學中文所博士生)

這次研討會以「跨宗派的人間佛教視野」為主題,兩天下來的論文發表(含討論)以及綜合座談,在在增長我的見識,體會到研討會的多元與寬容、激盪與省思。主辦單位對於每一場次的安排,無論是主持人、發表人或論題的搭配,都帶給我極為絕配或適切平衡的感受。如此的用心,成就了每一場次獨一無二的風格,精彩且深刻。

另外,我深深感覺志工們的投入與付出,而在繁忙中卻不失親切與耐性,想必帶給參與者很好的印象。

最後的綜合討論,來自香港妙華佛學會勞海新居士發言,希望研討會一年年繼續辦下去;聽著他的懇切與感謝,我很感動,也很認同。誠摯地希望且祝福:這場別具意義的盛會,能夠年年舉辦,讓印順師公思想行誼的相關研究或心得,能不斷發表、不斷分享,再再啟發、再再觸動……燈燈續照,葉葉傳花。

■ 明廣法師(大陸溫州慈濟寺住持)

之前在大陸接觸到印順法師的著作,我心裡就很嚮往,一直想來弘誓參學。這次得以來到並參加研討會,深深感受到弘誓的出家眾真的做到了「知行合一」。雖然一般人說的與實際所行,會有一段距離,但我在此處感受到法師們說到做到,不僅心思細膩,而且真正做到眾生平等。

■ 勞海新(香港妙華佛學會)

感謝昭慧法師和弘誓學院,每年舉辦導師思想研討會,弘揚導師的佛教思想,推動人間佛教,讓大眾和我們來自香港的同學,得以參加這難得的法會,得聞正法。上個月初,我去台中華雨精舍參加導師圖書室的落成開光,明聖法師對我說:「有導師相關的法會,都會見到你!」我希望結更多、更好的緣,將來才有機會、有因緣,學習導師的思想,行入菩薩道,有更光明的未來,我是這樣相信的!期望昭慧法師和弘誓學院,每年都舉辦這樣殊勝的研討會,來讓我們結緣。祝願大會一年比一年更圓滿,成就更多的眾生。謝謝!

■ 何乃麟(香港中觀學舍)

香港佛教對於義理的深入是比較少的,學術研討會也少有,有也大都以中國佛教傳統為主,所以我在香港所認識的,只有唯識宗、淨土宗與真如宗。所以今次來到臺灣,看到臺灣佛教的進步,才知道中觀在臺灣很普遍,也讓我們印證了在中觀學舍學習是對的。參加這次研討會,有許多學者讓我感覺不同。同樣是學者,而其是否是佛教徒,是否有宗教信仰的情懷,是可以讓人感受得到的。佛教徒學者所談出的義理,會讓我感覺是特別親切。

■ 陳玉嫦(香港中觀學舍)

想來參加的原因是,中觀學舍創辦人黃家樹校長的熱誠推薦,他是印順導師的弟子。加上今年四月,昭慧法師來香港弘法,與中觀學舍結下法緣,我也在法師主持下皈依了三寶。因這因緣,我們被邀請來參加,研討會讓我們很驚訝,也大開眼界,對於各個論述與對話,印象最深刻的有兩部份:一是昭慧法師所發表的「中道」論述及所形容的事件,比較能讓我們熟悉及共嗚。其次是,以前我們對於藏傳佛教會有疑問,特別是對如來藏思想,經過尹教授的論述,讓我們對藏傳有比較正面的瞭解。

我覺得,印順導師所提倡的思想,是正確且符合這時代的。臺灣佛教推廣人間佛教及導師之思想,遠遠走在香港前面,是我們必要學習之處。另一點讓我們很訝異的是,大陸學者的轉變,這次來參加的都是很資深的教授。讓我們很感慨,香港學者有待加強腳步,向臺灣與大陸學者學習。

一個困難是,要在短時間內去了解論文集裡的內容,加上語文又有障礙,因此建議下次研討會前,能把論文大綱上傳於網路,能讓有興趣的人提早閱讀,這樣能更深入瞭解與參與討論,否則只是列席和旁聽而己。

■陳嬿甯(佛教弘誓學院專修部學生)

這已經是第四次來參與研討會並擔任志工,讓我與佛法結下不解之緣。對於論文發表,慢慢從鴨子聽雷,到懵懵懂懂,我認為這是好的開始。印象最深刻的,是黃夏年教授的論文〈充分發揮佛教對外服務的民間外交功能〉,對佛教所能發揮的功能,提出新的思考方向,我覺得是一條可實行的康莊大道。另外,與會人數之多,也讓我印象深刻。我會繼續來參加,期待在將來的研討會中,再次見到學者們激盪出更多的新觀念及找到新的發展方向,非常期待!

■ 徐桂蘭(佛教弘誓學院志工)

我這次沒有進到會場聆聽,都在大寮(廚房)做志工,很感謝學院讓我承擔研討會的餐飲工作,雖然緊張,但是學習很多。尤其香積組有很多老菩薩,他們全心投入,默默做完該做的事,真的讓我很感動!若是大家覺得飯菜很好吃,這要感謝我的組員,感謝大家共同成就,圓滿完成了任務。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