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快樂禪修路

——2018年梅州千佛塔寺佛教養生禪修營性廣法師授課劄記(三)

歆融整理‧釋耀行修潤

 

第五天 2018.04.11

第一部分 禪修理論

  一、行門要義

  1.受持八關齋戒。

  禪修營期間給在家眾授八關齋戒,可以讓學員們潔淨、專注身心,以戒為基礎修習禪定,進而修習慧觀。八關齋戒的戒體是一日一夜,對象是在家眾。

  2.聞法。

  聞法是為了具足正見,瞭解道與非道以及用功的方法,否則,即使坐在蒲團上能入甚深禪定,也不見得能夠徹底斷煩惱得解脫。所以,聞法是八正道的基礎,只有透過聽聞建立起正見,才能夠清淨身口意三業,增上戒定慧三學。

  3.禪修。

  在好的觀念和戒德的基礎上,還要學習好的禪修技巧。

  身念處的四威儀,要把握住內身支撐的中軸筋膜,找到表面平衡中線,掌握中軸重心,讓力量往中間收,往旁邊散,四大平衡,上坐就能如不倒翁一般。

  對初學禪修者而言,如身體過度虛弱,禪坐時就會有疼痛感,導致無法在蒲團上久坐用功,所以,我們引入鬆肩抬胯養生功法來解決,讓同學們能夠順利進入禪觀階段的修習。

  二、如實知見法的真相

  色身由地水火風四大所構成,地(軟、硬),水(流動、粘結),火(冷、熱),風(推、撐),四大這些相加起來的總配 比,會產生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對於這些受,心會去作詮釋,給它貼標籤,於是 想蘊出現,疼痛正是想蘊的作用,會把疼痛描述成像火燒、像刀刺,這是心對於覺受而生起種種的名言、文字、理解、體會、記憶,接下來就會一直的去處理它。

  那靜坐時是不是要去觀痛呢?不要觀痛,要觀覺受,觀地水火風的無常。

  因為,痛是想蘊,是你的心想出來的,是假的,是幻覺,佛陀教我們禪修是要如實知見法的真相,如實知見法的生滅無常,而不是坐在那邊期待痛不見了。所以,是要專心去觀察推,它在哪裡推,是怎麼個推法,當心念一直在觀四大的相,而不落於想蘊的作用時,也就是心專念於色法,覺受就會降低,想蘊的作用也就逐漸止息,痛覺會減弱,甚至消失,正如《金剛經》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說明痛苦跟快樂是因緣和合的,因緣聚則生,因緣散壞則滅。所以,我們不應避免痛苦,也不必追求快樂,否則,心念就會對那個物件產生強烈的執著和期許,而造作貪嗔癡三業。

  經典中佛陀就告訴我們,「非白牛系黑牛,非黑牛系白牛」,而是它們之間有欲貪,人生之所以痛苦,是因為心介入了太 多。

  禪修,是訓練我們的兩種能力:

  1、入禪定,訓練退出色法的現場,對於禪修所緣以外的所有相,通通不管它,無知、無念、無相、無作、無分別。

  2、修觀慧,念念覺知、分別一切相,心不起貪嗔癡。

  三、日常修道須知

  所有的尋常日用,乃至於衣食住行都打理好了,才可以安心辦道,身心無安何以辦道,所以古大德說:「身安而後道隆」。日常事物處理得好可以成為助道的因緣,否则就會受干擾,所以禪修基礎班都會講如何行住坐臥。

  另外,日常飲食也很重要,食物有兩種走向,一種是走生,是增長,身體需要什麼就找什麼來吃,這是有福報、有善業的人。 另一種走剋,是減損,身體越不需要越愛吃,隨口腹之欲而行,這種人是業力糾纏,喜歡聞臭、喜歡吃臭,對身體沒好處,食物走剋,呈現怪異的飲食文化,能量場也很骯髒。所以,飲食也需要斷惡修善,生善剋惡。

  禪修以後身體就會開始調整,如果飲食營養過剩,生理欲望會很強,所以,修道者要多禁食,多斷食,餓到頭昏眼花,就只有食欲沒有性欲,這樣多少也可以剋一下,但如果長期的剋下來對身體也不好,養生是要順向善而養,順向好而養,要想成為一個好的道器,唯有身安而後道隆,為身安故先談飲食。

第二部分 養生學理論——飲食篇

  一、飲食結構:

  食物: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醣質。

  身體主要由脂肪、蛋白質、醣質產生熱 能作用。

  1克脂肪產生9大卡熱能,1克碳水化合物 產生4大卡熱能。

  醣質的熱效率比脂肪低,它的特點是:

  1、容易產生水,代謝不好就容易水腫。

  2、容易生二氧化碳,代謝不掉就氣腫。

  脂肪的熱能效率最高,所以可以吃一些好油,不能吃氫化、氧化、異化(超過發煙 點的溫度)油,以及人工製造的反式脂肪。

  二、食物的比例。

  合理的食物占比是,脂肪占3/4到4/5,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占1/4到1/5。

  以60公斤的成人為例,需要60*30=1800 大卡的熱量,我們把比例算進去:

  蛋白質+碳水化合物:1800*1/4=450大 卡,以素食來講,澱粉類和豆類加起來一共 450/4=112.5克。

  脂肪:1800*3/4=1350大卡,用油 1350/10=135克。

  三、熱能轉換燃燒原理。

  碳水化合物(米、麵、山藥、地瓜、土豆等等)和蛋白質是生醣食物,它們產生的熱量如果用不完,多餘的部分就轉化為脂肪,脂肪是構成肌肉的主要成分,所以,生醣食物吃多了就會因為油多變胖。

  我們早餐開始吃碳水化合物,血液裡就會產生少量的糖,經過4、5個小時的燃燒,到中餐又吃碳水化合物,生醣,經過4、5個小時的燃燒,又到了晚餐時間,晚餐生的糖燃燒不完就轉成脂肪存起來。碳水化合物產生的糖分燃燒效率低,一般需要16-18個小時才能完全燃燒,身體裡的糖質減低到一個臨界點才會燃燒脂肪,成為另外一個燃料系統,所以,如果每次餓了就吃碳水化合物,糖沒燃燒完存轉成的脂肪就可能永遠不會用到,這樣的惡性循環必然導致血糖偏高,乃至於要用胰島素來控制血糖。

  假設中午11:30之前吃飽以後,就不能吃任何食物,最多只喝白開水,然後挨餓,直到第二天早上5:30,經18個小時,血糖燃燒完畢,開始燃燒脂肪,開始生酮,到10:30開始午餐,5個小時生酮,5個小時燃燒脂肪,這個時候,全身充滿了智慧之光,光明就能一直出現。

  所以,佛陀叫我們過午不食是有道理的,當然日中一食更好。

  四、飲食養生——生酮。

  食物生醣後存下的脂肪轉成燃料之後, 燃燒過程中產生的那些附加值,就會出現酮體,它有它消炎、解熱、鎮痛、促進腦神經的修復作用。

  1.斷食生酮。

  不管吃多少,但是吃過以後,中午過 後就不要再吃了,因為健康的斷食要禁糖, 如果餓,可以喝清水或檸檬水,等到血糖都 轉換過後,它要轉成燃燒脂肪,完成生酮運 作。

  2.飲食生酮。

  體力較弱的人,先要養生,不要挨餓,不然會對身體有傷害,餓了就吃東西,要用飲食來燃燒脂肪生酮,慢慢訓練,等到沒有饑餓感了,可以先過午不食,然後過渡到日中一食。

  3.油脂的吃法。

  前面談到,60公斤的成人,每天用油135克,可以按以下配比食用:

  飽和脂肪,動物脂肪比較多,素食用奶油,椰子油,占1/2強,70克。

  不飽和脂肪,植物脂肪比較多,苦茶油,亞麻仁油,橄欖油,占1/2弱,65克。

  五、日常飲食

  1、烹調食物的時候,油溫不要超過冒煙點,一過就變性且會有毒。

  2、養生要有好的營養,一天的碳水化合物定量吃完後,可以把青菜、地瓜葉、蘆筍等綠色蔬菜燙了拌油吃,還可以吃芝麻醬、苦茶油、亞麻籽油、橄欖油,把一天的量吃夠,整個的過程不要挨餓,這樣很香很有飽足感,而且很健康。

  3、健康的飲食是為了讓身體飽足有體 力,在禪修的過程中不餓不痛得法喜,讓身 體越來越健康,飲食越來越乾淨,過修行的 好日子。

  六、養生禪修的理想與目標。

  雖不能日中一食,也要能夠過午不食。

  雖不能預知時至,也要無疾而終。

  雖不能今生證涅槃,也要生死自在。

  結語:

  循上如此這般的不斷修定、修慧,飲食不挨餓,禪坐不疼痛,快快樂樂的照顧自己,幫助別人。佛法中的古老傳統,經過當代好的詮釋之後,重新被發現而流傳於世,佛陀當年所制的戒,所教導我們過的生活是真正的人天好生活,現代人同樣也可以真正過好佛陀當年的戒律生活。

  接著,佛陀又開演了彌勒淨土法門,依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以慈為主快樂的修道,我們現在同樣要走樂修之路,從根基上開始跟隨彌勒菩薩的時空,把自己的身心準備好,以迎接下一尊佛陀彌勒佛來到人間,或許在龍華三會上,我們現在就已經在結法緣啦。

第三部分 答疑

  證道的功夫是在蒲團上扎扎實實坐出來的。我們現在推薦的練習方法,其目的是要在靜定之中入安止定。安止定,是與五俱意識現前不共的定中意識,它是眼不見色、耳不聞聲、鼻不嗅香的。所以,要在蒲團上好好的靜坐,能靜坐多久就坐多久(經行的時 間不必要多),從而得定、得慧。

  靜坐最基本條件:正見。比如,透過修習界分別,觀風的推動,有時候推來推去,所有的病都不見了,所有的疼痛都不見 了。這時如果起了歡喜心,以後靜坐一生起苦受,就會希望通過風的推動來祛除那些苦受。要小心!你是以貪染心在推動它,其實 治病和健身只是禪修的附加值。

  靜坐除了要有正確的知見外,還要有勇敢的精神,在蒲團上要像個勇猛的將軍無所畏懼,面對任何的困難、任何的煩惱、任何的業相、任何奇奇怪怪的現象,心不動搖而坐得住。當然,靜坐要循序漸進,不能因為知見不足、方法不對,把自己的身心弄受傷了,這是不可取的。所以,我們不能在蒲團上死坐到讓身體受傷。

  修行,是要證涅槃的,如果我們修道無成,不可以求早死,一點成就都沒有,哪有資格動不動就說要死了要死了。坐在蒲團上禪修,能修定就修定,能修觀就修觀,太疼痛了,不要理它,觀察它,不可以等待疼痛消失,可以對坐姿作一些微調,如果這樣還不行的話,可以對自己說:好,我已經盡力了,我的色身還在進步當中。然後下坐,做鬆肩抬胯功法各108下,再回來繼續靜坐,這樣一直坐、一直坐,到最後身心一定是康寧、吉祥、平安的。

  學佛要走中道。飲食上不要去挨餓,能不能過午不食、日中一食也要看機緣是否成熟,生酮固然很好,但也是需要本錢的,如果你瘦得皮包骨,有時候病重,身上的肥肉、肥油不夠多,那是經不起消耗的,生酮就無從談起。臨終之時,功夫用不上來,就會比較辛苦,如果嗔惱心再一現前,就更不好。所以,七日藥是可以服用的。

綜合答疑:

  問1:心不安定,找不到歸宿感,找不到家的感覺,怎麼辦?

  答1:這是心念的一種狀態,處理這種心念狀態的辦法:第一,從色身來調。只要中軸筋膜的力量沒有一路往下支撐,旁邊的筋膜群一直向下頂,中軸筋膜向上收、向上收,你就沒有歸屬感,你就沒有安全感,所以從色法來講,還是不要管這些想像的心理活動狀態,不要理它,做鬆肩抬胯功法。安慰不見得就會徹底有效,有時安慰到最後,心裡還是覺得慌,胸口好像有什麼東西堵著一樣。第二,從覺受上來講,不要把注意力放在「為什麼沒有歸屬的感覺」?「為什麼沒有回家的感覺」?而是要去找你的地水火風到底是哪裡不平衡。讓心念一直回來,一直回來......,不去理會那些念頭。這樣心念專注了,再充足營養,四大調和,這些感覺也就會煙消霧散了。

  接下來,在定力的基礎上開發觀智,看到原來諸法的實相是即生即滅的。而我們現在的觀念是非常非常的染汙,妄想要在生滅法的諸法實相(即生即滅)中,找一個虛妄的、不變的東西。這種從內心生起的染汙觀念的根源,無外乎營養不良、四大不調、心念飄忽不專注。

  只有見法了,才具備了正確的見解,徹底看到了病根,觀念才能夠乾乾淨淨,得「見清淨」,但並沒有見到諸法的實相,還沒有到達證道的境界,所作還是來自於我執的妄想,只有見到諸法實相,才能夠做到離我執。依次,「杜疑清淨」,對於法沒有疑惑了;「行道清淨」,所修之道才是和正見相符合的。

  問2:靜坐時身體會習慣性的傾斜,即使旁邊有同學提醒,還是會因為習慣而傾斜,怎麼辦?如何改善這個現象?

  答2:沒有關係調一下就會好,但調過 以後可能會有一些不平衡,稍微會有一些疼痛感,這時可以下來做鬆肩抬胯功法。如果觀察力夠深,可以一直去調,在覺知很清楚的狀態下去觀,發現哪邊緊就鬆一鬆,哪邊鬆就緊一點,筋膜以及四大平衡了就調回來了。這個過程只需花3到5分鐘,調過後就不可以起疑心了(疑心是五蓋之一,是要在禪修中去除的),不可以懷疑自己,不懷疑姿勢。就這樣用功。

  問3:對四大還有不理解處,請師父再 補充說明。

  答3:色法的特性是四大。

  禪修是靠意念引導身體的觸覺,來發現身體原來就只是四大(地、水、火、風),從而破除一合相而證入實相,進入實相般若。

  問4:下次會在什麼時間、地點繼續舉辦禪修營?

  答4:這次禪修營課程,簡單介紹修道的基本方法和次第,大家如果覺得很歡喜,覺得有緣、平安、身體很健康、很法喜,那麼這條路也可以很穩的走下去。修到後來精進力生起了,內心和身體會有法喜湧現,就會一直有想要禪修的念頭,我覺得這是比較理想的狀態。

  大家如果感覺好的話,以後慢慢還會有 因緣繼續舉辦的。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