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印度佛教思想史」專題研討十日談

釋耀行

  2009年7月6日至15日,學院在新落成的瑩恩樓教室舉辦「印度佛教思想史」專題研討。主講老師是治佛教史學有專攻的悟殷法師。我從2002年初到學院參加暑期課程,由《印度之佛教》、《中國佛教史》、《部派佛教》一路聽來,既為佛法在歷史演變中的絢麗多姿而稱奇,又為主講老師優遊於其中的嫺熟而折服。這一系列課程皆以印公導師的著作為教材,在老人的筆下,我們跟隨他漫步在歷史的故道,傾聽先賢的吟誦,樂而忘返。今年要研讀的《印度佛教思想史》,更是從思想的流變中一睹法義的延續,在論師們智慧的激盪中,體證無常、無我的真諦。 

一、 按圖索驥

  展開「印度佛教史略地圖」,摩竭陀、波羅奈、華氏城……,一個個熟悉的地名躍然於紙上。悟殷法師的授課方式是——首先瞭解印度的地理環境,對照地圖講解概論,讓聽者對於佛法在印度的流布,有一個地域概念的認知。對這種認知,是不可有少許輕忽的。因為,如果你缺乏這樣的輪廓,未來講到部派佛教,你就會如墮迷霧,而不知其所以了。部派佛教雖然錯綜複雜,但如果以他們各自的化區作為切入點,再依導師「依蘊立我、依心立我」的思想脈絡,比較各個部派的異同,就能夠掌握其法理的特色。對照地圖你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凡是地域相接的部派,他們無論是理論的闡述、還是行踐的部分,都有其相近之處。所以,熟悉地理環境的分佈,就是間接熟悉學派的開始。

對照地圖,也可以沿著佛陀的足跡,從降生、出家、學道、證道、轉法輪、涅槃,勾勒出佛陀在人間的悲智願行。我沒有去過印度,但從這些在經典中讀到的地名,似乎看到佛陀與弟子在樹下說法、在山邊靜坐,以及他們托缽的背影,是如此地親切,遠離了那種偶像式的神聖,直接體證法的清涼。地理環境對於修行方式的選擇也有其影響。例如北印度,因為是山區,氣候涼爽,宜於禪修,因此以禪觀見長的瑜珈師就興起於此。中國有所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說法,在印度也有相似的呈現。北方以篤行著稱,論義重辨異,所以論書不斷傳出;而南方近海,容易接受新事物,故而結集的經典蔚蔚大觀,浪漫瑰麗。

在一個個地名的轉換中,殷法師如述家珍,從佛陀在世的原始佛教,到部派、到大乘三系,讓初聽者應接不暇,久學者如晤故友。開啟了印度佛教思想的大門,讓我們有興趣再尋其源。

二、 部派佛教

  部派佛教就像是佛教的經院哲學,一向以艱澀、繁雜著稱。相信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讀佛教史這一段時,因為不耐其煩,所以大都只知道部派的幾個名稱,就匆匆略過。當年的我就是這樣的想要避開,直接研讀隨後興起的唯識學。但思想的承續,不能因你的不耐,而做斷然的切割。當然,如果你僅僅是滿足於只瞭解唯識的幾個名相,還不足為慮。但是,想要進一步探詢「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思想源頭,就必須上推到部派佛教。加之許多唯識的根本論典都有破他宗、以立自宗的論述(包括中觀的論典也有這樣的特色),即所謂「摧邪顯正」。但如果你不瞭解對方的思想,又如何能做這樣的比對。所以,因為讀不下去了,想要回頭補課,在這樣的迷茫中,有幸來到弘誓,讀到導師的《印度之佛教》,而得以聽聞悟殷法師的精彩詮釋。

對於部派佛教,悟殷法師是術業有專攻的。她讓大家在熟悉部派化區的同時,依導師「依蘊立我、依心立我」的思想脈絡,劃出「說一切有部」和「大眾部」兩大基本部派。爾後,由於思想上的分歧,部派再次的分裂。每一個重新建立的部派,在思想的承續上,都有過去所在部派的痕跡,但同時又有自己新的創發,在這樣的相拒相攝中,形成了各自獨立的思想。因此,掌握了部派思想的異動,就能清晰的分辨出他們的所屬,避免了彼此的混淆。思想的差異,尤其是時間觀的不同,故論師的佛陀觀、業力觀都有差別。法師將之歸納為:「只要能掌握伴隨著不同時間觀而發展的幾個關鍵思想,去理解部派論義,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時間觀的安立,就是為了解決有情業果相續、生命緣起的問題。所以看似複雜的往復論辯,並非文字的戲論,而是論師們探索真理,嘉惠後學的拳拳悲心。

部派佛教上承原始佛教,下接大乘佛教,可以說是跨越聲聞佛教到大乘佛法的橋樑,後期開展出的「大乘三系」,在部派的思想中都找得到它們各自的身影。因此,熟悉了部派論義,再接續研讀大乘佛法典籍,你就會有似曾相識的親切。 

三、 大乘三系

  學佛以來,自詡好樂於法,有說法處,定興致勃勃的前往聽聞,當下雖有法喜,但由於說法者宗見不同,往往游離在——到底唯識究竟還是中觀究竟?是要一心研讀《華嚴》還是《法華》?或者乾脆「不立文字」但參話頭的迷茫中。跟他人分享佛法時,也是禪宗語錄夾雜祖師行誼,亦禪、亦淨、亦密的大融匯,難以覺察是思想的混沌,還津津自喜為廣學多聞。直到親近昭慧法師,接觸到導師的思想,研讀完《成佛之道》之「大乘不共法」中大乘三系的判教,才真正跳出了宗見的情結,清楚的知道了大乘經典的思想所屬。爾後再聽他人講解,大概就能判斷出他的思想是傾向於三系中的哪一系了。

此次講座,大乘三系的詮釋是其中的重頭。悟殷法師嫺熟各系的思想,不但清楚點明各自的特點,而且與它系做縱橫的比對,讓聽者能夠知己、知彼。例如:就著「清淨法」的主客身份,法師分析了唯識體系與如來藏體系的不同認知。如來藏體系認為:有情眾生是「自性清淨,客塵煩惱所染」;而唯識體系卻認為淨心種子是「最清淨法界等流正法聞熏習」。因此,如來藏體系將煩惱當成客,自性是本自清淨的;而唯識體系卻認為,眾生無始以來都是雜染的,淨心種子是從外——「最清淨法界等流正法聞熏習」而來,在主與客的位置上剛好相反。透過各系自宗認同的典籍來做彼此的比對,就可以避免各說各話的缺失。

因為自己出家以來,有因緣接觸唯識學派。而此次課程,殷法師對於唯識學派的產生和發展都作了細緻的分析,讓我獲益頗多。從部派佛教中,經部的「種子熏習」說,到後來的「一能變」、「三能變」思想的演進,從中可以看到學派思想,如何從開端的簡潔到後期的縝密。在聽講的過程中,釐清了過去學習唯識學的許多盲點,抓住了唯識學發展的主幹,能夠將不同時期的思想分門別類,讓自己在研讀典籍時,思路變得比較清明。

在大乘三系的講解中,殷法師特別比較了被稱為大乘兩大車輪的中觀和唯識。兩大學派成立迄今,「空有之爭」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底孰為了義?孰為不了義?法師沒有落入這個歷史的論爭話題,而是就著思想的源頭,去尋找兩大學系的根,瞭解到它們思想的本身就各出其門,方法論也自有所取。所以不是簡單的論高下,也不是中立的認為「無著、世親兩聖一宗」。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自然跳出宗派的窠臼,回歸到以「三法印」研讀佛法的正軌。

四、 結語

  十天的課程嚴密而緊張,每一堂課,殷法師都進行得緊鑼密鼓。上課時不敢有少許的走神,否則的話,講到下面,你就會不知所言為何,如聽「天書」。殷法師還是一位特別認真的人,只要看到你上課長時間的「低頭沉思」,下來後,老師就會很關切的問你:「你剛剛好像有點精神不濟哦!」有次,我「剎那」的走神,也給老師抓個正著,慚愧之餘,想辦法,咖啡加精油,不讓自己有少許的不在狀況。

十天上完厚厚的440頁教材,殷法師事後告訴我們,她也很趕。因為《印度佛教思想史》這本書,重引證、重考據,是學術氣息非常濃厚的著作。面對我們這些非學術之人,講解者要如何在我們聽得懂的前提下,又不讓課程的品質縮水?這對講者功力的考驗,是不言而喻的。好在殷法師功力深厚,我們也還算可教,講座如期圓滿完成。最後要再次的感恩學院,開設如此精闢的課程,讓我們一洗所惑,也感恩周遭護持者的無私付出,更要感恩殷法師的傾囊所授。在這樣的法喜中,我們期待明年再聚。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