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當代台灣佛教現象的兩個悖論

釋昭慧

前言

        台灣佛教呈現豐富而多元的風貌,區區短文當然無法全面照顧這些樣貌,在此只想提出兩點悖論:

一、包容性與主體性

        台灣佛教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它的包容性。無論是漢傳佛教的禪、淨、密、台、賢諸宗,南傳佛教的錫、泰、緬各路禪法,還是藏傳佛教的紅、黃、白各種教派,在台灣都有它們廣大的宗教市場,各自在這塊自由的土地上大鳴大放,著書立說,有的還帶著強烈的宗派意識,難免尊自貶他。

        美國紐約莊嚴寺繼如法師於年初(三月八日)來台時曾告訴筆者:十餘年來在美國觀察,發現漢傳佛教寺院在美國,往往不拘南傳、藏傳,什麼都學,而南傳、藏傳佛教團體則壁壘分明,絕不可能請漢傳佛教進入其道場中弘法;相形之下,漢傳佛教的主體性似嫌不足。

        不但道場如此,教眾也是如此。許多台灣佛弟子,遊走於各系佛教之間,數年念佛,數年參禪,數年學密,再過幾年,又修學南傳禪法了。連一身袈裟都如同戲服,一會兒漢式僧服,一會兒喇嘛衣裝,一會兒南傳袈裟,穿穿脫脫,令人目不暇給。

        十九世紀中葉以後,因中國積弱不振,漢人也就格外顯得崇洋媚外。而筆者在佛教中親眼見到的事實卻是:許多台灣佛教徒,「媚外」傾向容或有之,但所「崇」則未必是「洋」。南傳、藏傳無一是「洋」,其化區所處的社會,經濟與政治狀況,大都遠比台灣遜色;即使如此,台灣佛教徒還是以法為重,以朝聖的心情前往學法,而且絡繹於途。

        學法而超越民族主義的藩籬,廣學諸家,取精用宏,這是好事;信仰宗教若還要搬出「民族大義」,那麼國人大概只能信奉唯一道教了。但有的台灣佛教徒,一邊向南傳、藏傳大師學法,一邊還向南傳、藏傳大師數落漢傳佛教的種種不是。筆者親聞有某比丘尼,連莊嚴而極具特色的殿堂梵唱,都當作告狀資料,把它說成是在「唱歌」。讓那些聽聞片面之詞的南傳、藏傳大師,對漢傳佛教不生鄙慢之想,也未免戛戛其難!

        總的來說,台灣佛弟子有心胸與器度廣學諸善法,這使得台灣佛教具足更大的格局。即使是「胸無定主,有聞則變」之無頭蒼蠅,也有其廣大的生存空間,無頭蒼蠅就恰好成了不可多得的「基因變種」,得以提供有心人士觀察各種學風道貌的利弊得失,也提供了適宜佛教生存茁壯的豐富基因庫。於是,就如同生態學上的「物種多樣性原理」一般,台灣佛教反而在多元發展之中,呈現了與世界各地佛教迥異的,健康活潑的主體性樣貌。

二、人間性與神聖性

        在台灣,「人間佛教」顯係主流,無論它們的系統理論(緣起性空或真常唯心)是否有異,行事作風多麼不同,但無論如何,彼此一致的目標就是「走入廣大人間,貼近苦難眾生」。

        隱遁派將「人間性」與「庸俗性」劃上等號,抨擊「人間佛教」導致台灣佛教的俗化與淺化,標榜他們自己的修證路線才具足所謂的「神聖性」。筆者不想在此呶呶論述「神聖」與「世俗」在東方與西方有著多麼重大的歧義,但只敘述一個現象中的悖論:

        有的教派特別標榜「神聖性」,但其事實上的表現,卻未必比強調「人間性」的教團更趨近神聖,有時反而更犯了他們指責別人的毛病─淺俗。例如:某個宣稱以「修證」取勝的大道場,因其財大氣粗、濫剃徒眾,而引起了台灣社會的極度厭憎,讓佛教的社會聲望一度重挫。何以故?愚意以為:修證原是好事,但一旦以修證來自我標榜,就可能會出現重大問題。原因是:「神聖性」一旦成為「賣點」,再益以某些神秘經驗,最能吸納大量的人與錢;而弔詭的是,由於不屑走入「人間」,於是這豐富的人力與財力資源,失去了更具意義的出口,往往就揮霍在富麗龐大的殿堂,窮奢極欲的享受中。長此以往,個人心性與道場風氣,就這樣掉入了淺俗乃至腐化的泥淖之中,欲振乏力。

        相形之下,走入人間,貼近苦難的人間佛教教團,即使在攝受群眾的過程中,因為人力與財力的龐大需求,難免有些「先以欲勾牽」的手法,但總的來說,它們畢竟還是呈現了長江大河的澎湃氣象,縱使難免夾雜大量泥沙而下,但終究不是涓涓細流所可比況的。

        只要是重大災變出現的時刻與地區,台灣人民就可看到這些人間菩薩的身影。他們以其高遠美好的願景,篤實感人的踐行,而如滾雪球般地感動並攝受了眾多美質的心靈,轉化了眾多頑強駑劣的根性。正是這些人間菩薩,以其清新的整體形象,讓台灣人民對佛教的惡劣印象大幅改觀,從而願意接近或接受佛教。他們沒有神聖性嗎?不然,他們的神聖性,是在他們「無我」以利他的人間性中展現出來。 

        要論「神聖」,莫如冠以「佛說」之經文懺儀之神聖,因為它們的來源是「聖教量」。但其「神聖」一旦成為賣點,經文懺儀就形成了計場次以訂價位的工具,其「神聖」也正好弔詭地形成了讓佛教滑向「淺俗」的要害。在這方面,人間佛教(與淨土宗)移風易俗的重大貢獻值得一提。它們所組成的志工團隊,大幅度地改變了經懺佛教的生態,讓佛教的臨終關懷與告別儀軌,多了莊嚴感人的氣氛,少了強烈的銅臭味。

結語

        台灣佛教當然有一些宗派色彩強烈的個人與團體,獨尊己宗而無包容性;也有一些專志修證的個人與團體,孤峰獨拔而不墮淺俗;更有一些個人與團體,雖標榜「走入人間」,而實則長袖善舞,媚俗腐化。然而上述兩項悖論,無論如何宏觀地提供了一個辯證性的角度,讓我們一窺台灣佛教(而未必是普世佛教)的特質。


九二、七、廿六 于尊悔樓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