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讀《大毘婆沙論》劄記論師的中有觀(下)

釋悟殷

肆、中有的特質

  有部論師主張有「中有」身,所以《婆沙論》主所作的論門中,有許多是與中有相關的議題。以下,從《婆沙論》中檢出數則論主對中有的詮釋,藉以認識「中有」。

一、中有業可轉、不可轉

  有情由思推動,表現於身、口的行為,隨著身、口行為的強力造作,會產生一種潛在的功能,影響有情,這就是一般所說的業力。這業力,隨受報時間遠近的不同,而大分為現法(當生)受業、順次生(來生)受業、順後次生(次來生)受業,以及順不定業等。不過,可確定的是:「所作業不亡,果報還自受」,有情造下的業因,將來必當感得果報。那麼,由有情前生業力所引而化生的有情自體中有,必有業緣隨縛了。於是論師們也不忘對這「中有」業,作了一番探究。如《婆沙論》說:

  問:中有可轉、不可轉耶?譬喻者說:中有可轉,以一切業皆可轉故。彼說:所造五無間業尚可移轉,況中有業!若無間業不可轉者,應無有能出過有頂,有頂善業最為勝故。既許有能過有頂者,故無間業亦可移轉。阿毘達磨諸論師言:中有於界、於趣、於處,皆不可轉,感中有業極猛利故。(大正27.359中)

  有部持經譬喻師認為:一切業皆可轉,連五無間業都可轉了,豈有中有業不可移轉的道理!而阿毘達磨諸論師則認為:由有情前生所造之善惡業,決定有情中有身之去處。而感中有的業極猛利,「無佛、獨覺、一切聲聞及餘有情,咒術、藥物,能礙中有,令不往趣應受生處」(大正27.364中)。故中有業於界、於趣、於處皆不可轉。論中,有人舉「無聞比丘事」、「善惡行者事」、「影堅王事」,以質疑有部論師:何以說中有於界、於趣、於處皆不可轉?

  問:若中有於界不可轉者,無聞比丘事,當云何通6?是則中有於界可轉,寧說於界不可轉耶?答:住本有時,有此移轉,非中有位,故不相違。謂彼將死,由業勢力,第四靜慮生相現前,彼既見已,便作是念:「一切結縛我已永斷,應般涅槃,更無生處,何緣有此生相現前?」遂起邪見,撥無解脫:「若有解脫,我應得之。」由謗涅槃邪見力故,第四靜慮生相便滅,無間地獄生相現前,命終後生無間地獄。住本有位,有此移轉,非中有位,故不相違。(大正27.359中--下)

  問:若中有位於趣不可轉者,善惡行者事7,當云何通?是則中有於趣可轉,寧說中有不可轉耶?答:彼本有時,有此移轉,非中有位,故不相違。善惡行者,皆是住本有位,臨命終時,善惡移轉,非住中有位時。(大正27.359下--360中)

  問:若中有於處不可轉者,彼影堅王事8,當云何通?是則中有於處可轉,寧說中有不可轉耶?答:彼本有時,有此移轉,非中有位,故不相違。影堅王住本有臨命終時,睹史多天生相先現前,彼愛多聞天美妙飲食時,睹史多天生相便滅,多聞天子生相現前,從此命終,受彼中有,而生彼天。(大正27.360中--下)

  有部論師以為:「無聞比丘事」、「善惡行者事」、「影堅王事」等,都是在「本有」位時轉業,非「中有」位時。只有住「本有」時,乃至臨命終時,轉念現前,其業才可能移轉。

  而且,不僅中有位業不可轉,中有也還會造作種種異熟因(業因),等生到本有時受異熟果。如有部論師說:住欲界中有位時,能造作二十二種業。二十二種業的內容是:中有位有異熟定業及不定業二種,如是羯剌藍、遏部曇、閉尸、鍵南、缽羅奢佉、初生、嬰孩、童子、少壯、衰老位等十個位次,每個位次都各有異熟定業及不定業。併中有位,共有二十二種業(大正27.595下)。此中,有個問題:中有能造作諸業,令至本有位受異熟;此業,應說是「順現法受業」,還是「順次生受業」呢?論師說是現生受業報(順現法受業),而非來生受業報(順次生)。因為中有和本有的總眾同分並沒有差別(大正27.595下)。

  此處,有一問題值得留意:佛教的業感輪迴說,是自作自受的業報觀。譬喻者說「中有可轉,以一切業皆可轉故」,印公導師在《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的解說是:譬喻師傾向於唯心,重視現起的心力,否定了定業,所以說一切業皆可轉,乃至無間業亦可令轉(p.374)。而有部論師(阿毘達磨諸論師)卻說:「中有於界、於趣、於處,皆不可轉,感中有業極猛利」故。其意是說:中有業不可轉,但「本有」業可轉,乃至臨命終時的心念亦可轉業。如「無聞比丘事」,「善惡行者事」,「影堅王事」等,都是在「本有」位的臨命終時轉業的(大正27.359中--360下)。

  由此,顯示有部論師是現實人間佛教的奉行者,重視現緣的實踐面(積極性)——不必為既成的惡業擔心,在現生活著的時候(本有),儘可從善業的修習中去對治惡業,乃至臨命終時正念現前,都可轉業。而且,臨命終時的心念可轉業,實是促成中國佛教「臨終助念」的濫觴。不過,譬喻者說一切業皆可轉,乃至五無間業皆可轉,有部論師說本有業可轉,乃至臨命終時都可轉,給予有情無限的鼓勵與希望,那怕是作了重大惡業者,都有美好的機會。

二、中有住世長短

  有情命終後,生到中有位,等待結生的機緣成熟時,就轉世投生去。這等待轉世投生的時間,需要多久呢?論師間有諍議。如《婆沙論》有四說:一、經於少時,因中有於六處門速求生緣故。二、設摩達多尊者說:極多住七七日,四十九日定結生。三、世友尊者說:極多住經七日,因中有身羸劣,不能久住。若結生因緣未和合,則七日為一週期,數死數生,無有斷壞,直至生緣成熟。四、大德法救說:無有定限。若生緣快速和合,住時即短;若生緣未和合,住時即長些(大正27.360下--361中)。

  以上,關於中有住經幾時,論主列舉四說,未加評論,顯見當時意見分歧,尚未有定論。不過,有部論師針對初說:中有住經少時,速往結生的意見,有一連串相當精采的問答。如問:若受中有,瞬遇生緣,即可速往緣會,於中結生;若生緣不和合,如何中有不住多時?如父在迦濕彌羅,母在中國,二者隔著千山萬水,中有如何能速往結生呢?

  初說的答覆是:

  有情作父母業有定有不定,故於父母有可轉義,有不可轉義。一、若於父母俱可轉者,往餘父母和合處結生。二、若於父可轉,於母不可轉者,母與餘男子和合,令中有速往結生。三、若於母可轉,父不可轉者,父與餘女人和合,令中有速往結生。四、若於父母俱不可轉者,即彼有情尚未命終時,由業力故,令其父母雖隔千山萬水,必能破除萬難相會。其所經處,毒不能害,刃不能傷,火不能燒,水不能溺,乃至其餘種種夭橫因緣,皆不能礙,必得父母和合,令彼有情既命終已,適受中有,即往結生(大正27.360下--361上)。

  又問:

  若諸有情愛欲常增者,可隨中有速往結生,若有欲心不常增者,如何中有速往結生?如馬在春時、牛在夏時、狗於秋時、熊於冬時,欲心增盛,餘時不爾,如何有情適受中有,令彼和合而往結生?論主說:一、彼有情住中有位,由業增上力的緣故,令其父母非時欲心也得增盛,相趣和合,彼得結生。二、相似業中亦得結生,故無有失。如馬春時欲心方盛,但驢於一切時欲心皆得增盛,應生馬中者,得非時而生驢中;牛於夏時欲心方盛,但野牛於一切時欲心皆得增盛,應生牛中者,得轉生野牛中;狗於秋時欲心方盛,野干卻於一切時欲心皆得增盛,應生狗中者,得轉生野干中;熊於冬時欲心方盛,而羆於一切時欲心皆得增盛,應生熊中,得轉生於羆中。雖彼形相與餘相似,而眾同分如本不轉,以諸中有不可轉故。如是中有速求生故,住經少時,必往結生(大正27.361上--中)。

  經由以上的系列分別,初說證成了「中有住經少時,速往求生」的理論。而《俱舍論》、《順正理論》主,也贊同「住經少時」說9。不過,在《瑜伽師地論》裡,就採用設摩達多和世友尊者的合說:若七日未得生緣,死而復生,極多住七七日,四十九日內必定結生。這種說法,後來也成為一般的通說。如說:

  中有,若未得生緣,極七日住;有得生緣,即不決定。若極七日未得生緣,死而復生,極七日住。如是展轉未得生緣,乃至七七日住,自此已後,決定生緣。」(《瑜伽師地論》卷一,大正30.282上--中)

三、中有何處入母胎

  中有是有情轉世投生的中間站,有情要往投生時,由中有去投胎母腹。那麼,中有是從何處入母胎的呢?此中,有說:有情的業力不可思議,而且中有身無所障礙,所以,「隨所樂處」入胎。而論主卻說:

  中有入胎,必從生門,是所愛故。由此理趣,諸雙生者,後生為長,先入胎者,必後出故。(大正27.363下)

  契經說:有情三事和合入母胎——父母俱有染心和合,母身調適,健達縛正現前。健達縛者,即是中有。有情入胎時,健達縛二心展轉入母胎,若女入胎,將於父起貪愛,於母起瞋恚(男入胎則反之)。所以,論主說有情入胎,「必從生門,是所愛故」。不過,這種說法,有個待解的問題:色界中有的形量,如本有時,形量圓滿;欲界中有的形量,如五、六歲小兒模樣(大正27.361中)。那麼,如五、六歲小兒形量的欲界中有,如何於父母起顛倒想,生愛、恚二心?論主的看法是:中有的形量雖小,然諸根猛利,如本有時,能作諸事業。如善繪畫者,在壁上畫老人形狀,其像雖小而有老相(大正27.361中)。

  又,論主說「諸雙生者,後生為長,先入胎者,必後出故」,這與我們傳統的認知有差距。對於雙胞胎或多胞胎者,我們一向以先出生者為長,後出生者為幼,這顯示民俗認知與論典所說的不同。不過,曾來台訪問,日本有名的國瑞——金銀婆婆,也是主張「後生者為姊,先生者為妹」。

  又,有部論主說有情入胎,「必從生門,是所愛故」,與其主張「唯染污心,令有相續」有關。這也牽涉到什麼是推動有情生命相續的原動力問題。據《大毘婆沙論》記載,分別論者認為:「不染污心,令有相續」(大正27.308下);譬喻者說:「唯愛與恚,令有相續」;有說:「惡趣唯用恚心結生,善趣唯用愛心結生」;而有部論主則認為:「唯染污心,令有相續」,「一切煩惱,皆令有相續」(大正27.309上),故有情是藉由染污心識去投胎的,也因此中有必從生門入胎。

  凡夫中有必由生門入胎,菩薩中有是否也從生門入胎呢?有說:從生門入,因為凡卵生、胎生者,必從生門入胎。論主說:菩薩中有從右脅入,因正知入胎,於母生母想,無婬愛故(大正27.363下)。又有情欲界中有身如五、六歲小孩模樣,那菩薩中有的形量如何呢?論主說:

  如住本有盛年時量,三十二相莊嚴其身,八十隨好而為間飾,身真金色,圓光一尋。由此菩薩住中有時,照百俱胝四大洲等,如百千日一時俱照,梵音深妙,令人樂聞。如美音鳥,其聲清亮,智見無礙,離諸雜染。(大正27.361中)

  既然菩薩中有「三十二相莊嚴其身,八十隨好而為間飾,身真金色,圓光一尋」,那麼如何會通法善現:「白象相端嚴,具六牙四足,正知入母腹,寢如仙隱林」之偈說呢?論主說:

 此不須通,非三藏故。文頌所說,或然不然。諸文頌者,言多過實,若必須通,應求彼意。隨現夢相,故作是說。謂彼國中,夢見此相,以為吉瑞,故菩薩母夢見此事,欲令占相;諸婆羅門聞已,咸言此相甚吉。故法善現作如是說,亦不違理。菩薩已於九十一劫不墮惡趣,況最後身受此中有而入母胎!是故智者不應依彼所說文頌,而言:菩薩所受中有如白象形。(大正27.361中--下)

  有部論主如上的解說,牽涉到兩個問題。一、有部說「唯染污心,令有相續」,所以眾生的中有從母親生門入胎,然說菩薩中有卻是:「從右脅入,因正知入胎,於母母想,無婬愛故」(大正27.363下)。既然染污心是令有情生命相續的原動力,何以菩薩卻可正知入母胎,而心無淫愛?二、論主認為菩薩中有有「三十二相莊嚴其身」,所以摩耶夫人是夢見白象入胎;因為菩薩已於九十一劫不墮惡趣,怎麼可能還現白象(旁生)身呢?這兩個問題,筆者於〈論師的菩薩觀〉已探討過了,茲不贅述,此處只是帶出問題點,藉以串連相關思想。

四、中有的形相

  前說欲界中有如五、六歲小孩的模樣,色界中有如本有時的模樣,形量圓滿:這是依中有身的身形高矮而說;本節談中有的形相,是就中有的長相面貌而說。中有的長相如何呢?論主說:「中有形狀,如當本有」(大正27.361下)。如當投生地獄趣者,其中有形狀即如地獄有情,乃至當生天趣中者,其中有形狀即如彼天上有情,因為中有、本有是同一引業所引的異熟報體故(大正27.361下)。

  又中有身是否諸根具足呢?有說:中有隨本有位,若本有位諸根不具足,中有位諸根就不具足,若本有位諸根具足,中有位即諸根具足。而論主卻以為:「一切中有皆具諸根,初受異熟必圓妙故」;又「中有位於六處門遍求生處,根必不缺」(大正27.361下)故。所以,縱使未來的本有位缺眼缺腳,諸根不具,但中有位必是諸根完好無缺的。

五、中有以香為食

  世尊說:有四食——粗摶食(段食)、細觸食、意思食、識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大正2.101下)。有情在中有位,是否也須要假藉段食以資益身心呢?論主說:色界中有不須要段食,而欲界中有必藉段食以維持生命(大正27.362下)。中有色身輕細難見,無有障礙,其段食是否亦如欲界常人之食呢?有說:欲界中有,隨所到處有食便食,有水便飲,由飲食以自存濟。論主說:五趣有情的中有身數量極多,若隨所到處受用飲食的話,世間所有飲食,只供一狗類中有尚不周濟,何況還有很多餘趣餘類的中有!而且中有身非常微細輕妙,若受用粗重食,身體將應散壞,故應說:中有以香氣為食——是「食香」者。如說:

  中有食香,非食粗質。有福者,歆饗清淨華果食等輕妙香氣,以自存活;若無福者,歆饗糞穢臭爛食等輕細香氣,以自存活。又彼所食香氣極少,中有雖多,而得周濟。(大正27.362下)
論主認為色界中有不須段食,而欲界中有須藉段食——香氣,以資養身心。欲界中有以香為食,這也是欲界中有又稱為健達縛的原因(大正27.363上)。

六、色界中有與衣俱生

  論主說:

  慚愧是法身的衣服,色界有情慚愧增上,故色界的一切中有,常恆具有衣服。欲界有情多無慚愧,故欲界中有多分無衣。而唯有菩薩中有,以及白淨苾芻尼中有,恆有上妙衣服。不過,論師中也有說菩薩中有無衣,唯有白淨苾芻尼的中有常與衣共俱(大正27.362中,10)的。

  論中問:

  何以白淨比丘尼有衣而菩薩無衣呢?

  有餘師說:

  因為願力不同。白淨比丘尼過去以衣物奉施四方僧已,便發願:願生生常著衣服,乃至中有位也不露形。由此願力引發,故所生之處,衣服充足,於最後身所受中有,入胎,出胎,都衣不離體。甚至隨著年歲增長,衣服漸而寬長;於佛法出家受具,即變為僧衣,乃至般涅槃時,即以此衣纏繞火葬。而菩薩過去三無數劫,修種種殊勝善行,皆為迴向無上菩提,利益安樂眾有情。是故菩薩所受中有雖具相好,但沒有衣服。有部論主不同意這種論點,認為:色界的一切中有由於慚愧增上的緣故,必有衣服。菩薩功德慚愧增上,是其餘的色界中有所不及,所以菩薩中有必更不露身形(大正27.362中--下)。

七、作無間業者亦受中有身

  造作五無間業者,命終之後,無間必入地獄受苦一劫。如《婆沙論》引毘奈耶說:度使魔羅、伽誅藥叉、提婆達多、毘盧宅迦,皆即此身陷入無間大地獄中,受諸劇苦(大正27.364下)。此等入無間地獄者,是否也受中有身?論中列舉三說:

  答:受中有身,……初一剎那,死有蘊滅,中有蘊生;後一剎那,中有蘊滅,生有蘊生。由此迅速,難可覺知。

有作是說:彼於佛等起重惡行,臨命終時,身極厚重,故此大地不能持彼,如油沃沙,即便陷入。既入地已,方乃命終,受中有身,後生地獄。是故說彼皆即此身陷入無間大地獄中,依初陷時而作是說。

  有餘師說:

  彼業猛利,未及命終,無間地獄火燄上湧,纏縛彼身,牽入地獄。彼於中路,方乃命終,受中有身;後至地獄,捨中有身,方得生彼。依初去時而作是說,亦不違理。(大正27.364下)

  以上三說,第一說者,認為死有瞬間即生為中有,中有瞬間生為生有,因時間非常迅速,故難覺知有中有。第二說者,認為彼等入地獄已方命終,受中有身,生地獄中。第三說者,認為彼等未及命終即墮地獄,於中途命終,受中有身,至地獄,捨中有身,生地獄中。所以,這三種說法,都肯定入無間地獄者,必受中有身。

八、神通行勢勝於中有

  這是比較神通力和業力誰較快速的問題。當世尊在拘尸那入滅的前夕,告諸力士子說:「我父母生身之力,若神通力,及勝解力,今日中夜,將為無常力之滅壞。」(大正27.146上中)雖然世尊形體是金剛數(大正2.637中),猶不免無常到來而散壞。然《婆沙論》主說:即使無常力強過神通、勝解力,不過,業力還是勝過神通力(大正27.199中--下)。這業力勝神通說,可以目犍連與蓮華色為例:佛陀的比丘弟子眾中,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被外道打死;女眾神通第一的蓮華色尊者,被提婆達多打死。既然說業力勝過神通力,何以有部論主卻說「神境通力行勢迅速,非諸中有」呢?論主答:

  依無障礙,故作是說,不依行勢。謂佛神通能礙一切有情神通;獨覺神通,除佛,能礙諸餘神通;舍利子神通,除佛、獨覺,能礙一切有情神通。……諸利根者神通,能礙一切鈍根者神通。無佛、獨覺、一切聲聞及餘有情,咒術、藥物,能礙中有,令不往趣應受生處,然必往彼隨類結生。由此契經說諸業力勝神通力。若依行勢而作論者,應說神通勝於中有。(大正27.364上--中)

  此中,論主分兩方面解答神通力和業力孰勝的問題:一、以無障礙來說,業力勝神通,故中有行疾,勝於神通。二、依行勢來說,神通力勝於中有,故神通行疾,勝於中有。業力與神通力,各有偏勝。這個問題,主要是承續「中有微細、無有障礙」而來的問題。如論主說:中有微細,一切牆壁、山崖、樹木等,皆不能障礙阻隔它。

  既然一切外物都不能障礙中有,那麼,兩個中有彼此間會相礙嗎?有說:互不相礙。因中有身極微細輕軟,故彼此身相觸時沒有感覺。有說:相礙。如相遇時,彼此說話。

  又,是否所有中有皆能互相障礙呢?有說:中有只會自類相礙,如地獄中有但礙地獄中有,乃至天中有但礙天中有。有說:由於粗重的關係,劣趣中有礙勝趣中有;由輕細的關係,勝趣中有不礙劣趣中有。如地獄中有礙五中有(地獄、餓鬼、畜生、人、天),乃至天中有唯礙天中有(大正27.364上)。然論主說:「無佛、獨覺、一切聲聞及餘有情,咒術、藥物,能礙中有,令不往趣應受生處」,這實說明了業力的可畏!「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即使佛菩薩慈悲,也難以改變。這種說法,正可回應有部論師的:「中有於界、於趣、於處皆不可轉,感中有業極猛利故」,唯「本有」業可轉之說(大正27.359中--下)。

九、中有般涅槃

  經中說斷五下分結盡(斷盡欲界修惑),證不還果—第三果。名為「不還」,是指已離欲的三果聖者,死後上生色界或無色界,一定就在色、無色界入涅槃,決定不來欲界受生了。此不還有情有五種: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般涅槃(大正2.196下,211上)。此五不還有情中,中般涅槃者,即是住中有身而般涅槃者。如說:

 云何中般涅槃?謂有補特伽羅前生中,於五順下分結〔身見、戒禁取、疑、貪、瞋〕已斷已遍知,於五順上分結〔色貪、無色貪、掉舉、慢、無明〕未斷未遍知,造作增長順起有受業,不造作增長順生有〔次生〕受業。從彼命終,起色界中有,即住彼中有得如是種類無漏道。由此道力進斷餘結,於無餘依涅槃界而般涅槃,名中般涅槃。(大正27.874中)

  問:何故名中般涅槃?答:此補特伽羅已過欲界,未到色界,住彼中有而般涅槃,故名中般涅槃。復次,此補特伽羅利根,輕煩惱故,能於中有而般涅槃,故名中般涅槃。復次,此補特伽羅先得有心,有心無間得學心,學心無間得無學心,無學心無間得非學非無學心。即住彼心而般涅槃,故名中般涅槃。(大正27.874下)

  不還有情,已斷欲界修所斷惑,尚有色、無色界修惑未斷,命終後,起色界中有。以色界中有身,得無漏聖道,由此無漏聖道進斷餘結(色無色界修惑),於無餘依涅槃界而般涅槃。如此,生在色界的中有身也能起無漏聖道,進斷餘結。那麼,如色界中有身有中般涅槃,欲界中有身是否也有中般涅槃?論主說:沒有。因為:

  欲界是不定界,非修地,非離染地,多諸過失,災橫留難,住本有時尚難得果,況住中有微劣身耶!色界不爾,故住中有能般涅槃。復次,若住欲界中有般涅槃者,則依中有能越三界,然無依中有身能越三界者。復次,若住欲界中有般涅槃者,則中有中能斷三界煩惱,然無住中有身能斷三界煩惱者。……復次,欲界有違順相應煩惱,有外六門煩惱,有能引二果煩惱,有無慚無愧相應煩惱,及有忿等種種雜類諸隨煩惱,難破難斷,難越難離,住本有中作大功用,尚難除斷,況在中有!故無欲界中般涅槃。復次,要曾具修九品對治,方於中有能般涅槃。欲界中有必未具修九品對治,故彼中有不般涅槃。(大正27.876中--下)

  生色界中有的不還果聖者,是起何地的無漏聖道而斷惑的呢?論主說:起「自地聖道」。若住初靜慮地中有般涅槃者,起初靜慮聖道,乃至若住第四靜慮地中有般涅槃者,彼起第四靜慮聖道。又中有唯於四根本地聖道隨順,非近分地、未至定、靜慮中間及無色定等(大正27.878下)。所以,在三界九地中,一般於未至、靜慮中間、四靜慮、三無色(除非想非非想處,此地無聖道故)皆可起無漏道,唯色界中有是依自所住地(初靜慮乃至第四靜慮),起無漏聖道,盡惑證果而般涅槃,非依未至、靜慮中間、三無色等。

  有部論主說:不還聖者死後化生於色界的中有身,或依初靜慮(二、三靜慮),乃至或依第四靜慮,起無漏聖道,斷餘煩惱,證阿羅漢而般涅槃。而北道派說:生淨居天的五不還聖者,在化生時,當下即得阿羅漢(《南傳》57.344--347)。這中陰身證阿羅漢果說,後代的無上瑜伽行者,認為修「天色身」,能速疾成佛,也有在中陰身成佛的11。不過,這與部派佛教「中般涅槃」的意趣,已經距離很遙遠的了。

  以上九項,是《大毘婆沙論》有關中有的論題中,較特殊而有趣的一些記述。透過這些記述,不僅凸顯了論師心思的縝密與學理的一貫性,也呈現了《大毘婆沙論》時代,有部論師們對某些問題尚是意見分歧,未有定論,故顯得躊躇猶豫。然而藉由論師對「中有」的解釋,不得不令人正視業力的問題。

  如:一、關於「中有何處入胎」的問題,這牽涉到何者是有情生命相續的原動力。有部說「唯染污心令有相續」,所以中有必從生門入胎,雙生者,後生為長;而菩薩中有,雖然正知入母胎,但有親愛之情;此親愛之情也是染污心,所以不違反己宗「唯染污心令有相續」的學理。又,論師說欲、色界受生者,必有中有身。所以,對於「作無間業者,現身墮地獄受苦,豈不未有中有身」的質問,論主費了一番解釋工夫,以證成作無間業者也有中有身。如此,在在顯示論師心思的縝密與論理的一貫性。

  二、「中有身經多久方去結生」的問題,論主說中有住經少時必往結生,但是也列舉了設摩達多、世友、大德諸說,顯然中有住經多久,尚未有定論。又論主為證成「中有住經少時必往結生」之說,因此說:「有情作父母業有定、有不定,故於父母有可轉義、有不可轉義」。這是說,若不定業,是可轉的;若定業就不可轉了。然又說「中有於界、於趣、於處,皆不可轉,感中有業極猛利故」,但是在「本有」時可轉,乃至臨終時正念現前也可轉業,不是更顯現了人間佛教積極向上而永不絕望的一面嗎?

  伍、後記

  本文,是筆者撰寫讀《大毘婆沙論》劄記以來,較單純的一個單元,牽涉的問題也比較少。論師論列問題時,有廣泛、嚴謹、周密的思考,能掌握問題核心,也能觸類旁通,並且時時回顧己宗學理,不忘適時發揮己宗思想,又能保持其思想的一貫性,這些都足以見論師的特性與風格。這種風格與特性,在論書中表露無遺。相信多讀論師們的作品,可以幫助自己頭腦清楚一點,增強辨析能力,遇事不至於像無頭蒼蠅,不知所措,對於修道的歷程來說,是存有增益作用的!

  在本單元中,有一發人深省的記載。《大毘婆沙論》說:有情作父母業有定、有不定,故於父母業有可轉、有不可轉。若於父可轉,母不可轉者,彼女人性雖貞潔,受持五戒,具足威儀,而必與餘男子和合,令中有速往結生。若於母可轉,父不可轉者,彼男人性雖賢良,受持五戒,威儀具足,而必與餘女人和合,令中有速往結生。若父母業都不可轉,則有情尚未命終時,由業力故,使其父母雖隔千山萬水,必破除萬難相會。其所經過的地方,毒不能害,刃不能傷,火不能燒,水不能溺,以及其餘種種夭橫因緣,都不能障礙,必得其父母和合相會,令彼有情既命終已,適受中有,即往結生。論主這種說法,可說彰顯了業力的不可思議;而這不可思議的業力,不僅是促成父母外遇的推手,甚至能令父母刀槍不入,百毒不侵,水火無損,不為種種災橫違逆所傷。果若如此,有情的業力,未免太不可思議了!

 
 

註6:有一比丘,不學多聞,即居阿練若處,堅持禁戒,心樂寂靜,乘宿因力,修世俗定。若起世俗初靜慮,便謂得初果,乃至若起世俗第四靜慮,便謂得阿羅漢果。彼一生中,起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命終時,第四靜慮中有現前,便作是念:「一切結縛,我已永斷,應般涅槃,更無生處,何緣有此中有現前?」遂起邪見,撥無解脫。由謗涅槃邪見力故,第四靜慮中有便滅,無間地獄中有現前,命終後生無間地獄。(大正27.359中--下)
註7:昔有二人,一恆修善,一恆修惡。修善行者,臨命終時,順後次受惡業力故,忽有地獄中有現前,便作是念:我一生中,恆修善行,應生天趣,何緣有此中有現前?遂起念言:我定應有順後次受惡業,今熟故,地獄中有現前。即自憶念一生以來所修善業,深生歡喜,由勝善思現前故,地獄中有隱歿,天趣中有現前,命終生於天上。作惡行者,臨命終時,順後次受善業力故,忽有天趣中有現前。遂作是念:我一身中,常作惡,未曾修善,應生地獄,何緣有此中有現前?遂起謗無善惡異熟果之邪見。由謗因果邪見力故,天趣中有隱歿,地獄中有現前,命終生於地獄。(大正27.359下--360上)
註8:昔摩揭陀影堅王,恆樂修集睹史多天勝妙善業,命終乘彼中有之身,往至天處,至妙高山多聞王宮邊,正遇為王造諸鮮潔香妙飲食,見已起愛,念言:願生此受斯飲食,然後乃往睹史多天。念已,彼天中有即隱歿,多聞天子中有現前,因此便生多聞天。(大正27.360中)
註9:《俱舍論》,大正29.46中--下,《順正理論》,大正29.477中—下。
註10:白淨比丘尼常與衣俱,見《撰集百緣經》卷八,〈白淨比丘尼衣裹身生緣〉,大正4.239中下。
註11:宗喀巴著,法尊譯《密宗道次第廣論》說:如是無上瑜伽一切道,若順所化修果次第,攝為三類,上者現世成佛,中者中有成佛,下者轉生成佛。又說:其中有成佛者,即如上述由離方便,到中有時,以有善巧方便教授,成就金剛薩埵行相天身,即於彼身成佛(《密宗道次第廣論》卷二十二,pp.496--498,台北:蓮魁出版社)。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