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SEQ CHAPTER \h \r 1 TRANSLATING THE DHARMA AND GENDER DISCRIMINATION:
THE BLAME SHOULD BE ON US

佛法翻譯與性別歧視──招禍取咎,無不自己

By Shobha Rani Dash
李素卿中譯

  許多佛教經典皆暗含歧視女性的意涵。例如,佛陀一開始不願意讓女眾加入僧團,後來雖經阿難一再請求,總算勉強同意,卻又制訂八敬法,藉此約束出家女眾的行為規範,此舉不但讓女性處於從屬地位,也使佛陀屢遭批評。從這八項嚴苛的戒條可知,佛教修行充滿性別歧視,因為它們規定比丘地位永遠高於比丘尼。其次,出家二眾所受持的戒律數目不一;比丘持二百多條戒,比丘尼戒卻多達三百多條,二者相差甚鉅。再者,佛教歧視女性的現象還不止於此,在佛教聖典中,有些經文的章節會以卑劣的語詞來描述女性,比方說,女人有五障(five obstructions),以及女人無法成佛等。表面觀之,這些章節似乎在示意性別不平等,致使佛教思想和佛陀本身也常因此而受到指責。然而,性別歧視真是佛法與佛陀的本意嗎?這項假設有效嗎?為探究此一真相,本文將細覽其絲,重窺其跡,希望藉此了解,招禍取咎,究竟罪在何人?

性別歧視的批判分析

  有關佛教是否含帶性別歧視的爭議,最可能是根源於佛陀拒絕女性加入僧團一事。根據佛經記載,佛陀的生母去世之後,由其姨母大愛道瞿曇彌(Mahapajapati Gotami)乳養釋尊,恩深如生母,當她前去請求佛陀准許她受戒成為比丘尼時,據說起初佛陀並不答應,而這項拒絕便成為佛教性別歧視的根源。大愛道瞿曇彌曾向佛陀哀求三次,但佛陀每次的回答都一樣:「Alam Gotami(?) m? te rucci m?tug?massa tath?gatappavedite dhammavinaye ag?rasm? anag?riya pabbaj?’ ti. 」1 後人對這段情節的翻譯和詮釋各有不同。本文將依照年代順序,由遠而近,將此段巴利文的相關譯文,包括中、日經文的英譯,以及一些著名的巴利文英譯,分述如下:

1. 中文的《中本起經》(日文:Ch?hongiky?, 207 CE))記載:「佛言,止止,瞿曇彌,無樂以女人入我法律。」。2
2. 中文的《中阿含經》(Madhyam?gama)(日文:Ch?agongy?, 397-398 CE)記載:「止止,瞿曇彌,莫作是念。」3
3. 漢譯法藏部的《四分律》( Dharmaguptaka )(日文:Shibunritsu, 408 CE)記載:「且止,瞿曇彌,莫作是言:欲令女人於佛法中出家為道。」4
4. 漢譯化地部的《五分律》(Mah???saka Vinaya) (日文:Gobunritsu, 423~424 CE) 記載:「止止,汝莫作是語。」5
5. 中文的《佛說瞿曇彌記果經》(日文:Bussetsu kudommi kikaky?, 公元五世紀後半)記載:「佛言,止,瞿曇彌不須爾。」6
6. 英國巴利聖典學會出版的南傳巴利英譯《增支部》(1935)記載:「足矣,瞿曇彌!勿決意令女人捨家、無家,於如來(Tath?gata)所宣說之正法中修行。」7
7. 日譯巴利《律藏》(Vinaya Pitaka)(1970)對上述經文的記載為:「且止,瞿曇彌,汝勿欲令女人離家,於如來所傳講之正法、正律中捨世出家。」8
8. 《東方聖典系列》(the Sacred Books of the East series)中的英譯巴利《律藏》(1970)記載:「足矣,瞿曇彌!汝切勿因女人得以如此行之而心喜悅。」9

  以上每一句譯文均表達了強烈的拒絕態度,促使我們將注意力轉向「Alam Gotami(?) m? te rucci….」這段話的遣詞用字上。「alam」一詞通常用於傳達一種強烈的負面表述,例如「足矣」或「停止」。不過,根據巴利聖典學會所出版的巴英字典的說法,當「alam」和某種負面且呼喚的格式併用時,便能賦予整個句子非常溫柔的意義,有點類似「留神」(look out)或「當心」(take care)的意思。在《巴利聖典》的其他地方也可發現這種使用實例。

  《巴利律藏(主要)註釋書》(Samantapasadika)11和《滿足希求》(Manorathap?ranEQ \O(i))12 (《增支部註釋書》)則解釋:佛陀之所以三度拒絕讓大愛道受戒出家,是因為他想要傳達正法的重要性,同時,他也希望大愛道能審慎地遵守僧團的規章與規定。如果佛陀立即同意讓她加入僧團,她可能會輕率以對。在以上所引用的各式譯文當中,最接近的譯文可能是中文的《中本起經》:「佛言,止止,瞿曇彌,無樂以女人入我法律。服法衣者,當盡受清淨,究暢梵行。」換言之,如果翻譯者能夠準確譯出佛陀的話語,就會將他描繪成一位對女性採取嚴謹而非歧視態度的人。由此段譯文可知,佛陀其實是在警告大愛道,而不是在拒絕她。

  一些對女性具有歧視意味的字眼,似乎比較常出現在後期的佛教文本當中,也就是在各種經律譯本和註釋書裡面。例如,在《長老尼偈》(Therigatha)的註釋書《勝義燈》Paramatthad?pan?)中,當提到那群追隨大愛道的釋迦族女性時,註釋者使用「pEQ \O(a)da paricEQ \O(a)rikEQ \O(a)」(字義:服侍他人的女僕)一詞來代表「妻子」之意,但在原來的經文中卻找不到這個語詞。13 此外,在《破除障礙》(Papa?cas?dan?)(《中部註釋書》)中,註釋者描述大愛道在某一世為比丘難陀(Nanda)的妻子14, 在這裡,「pEQ \O(a)da paricEQ \O(a)rikEQ \O(a)」又被用來代表妻子的意思。在巴利聖典的註釋書中,類似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這或許可以表明,在書寫註釋書的年代,妻子被降格到女僕的地位,否則註釋者大可以用「patin」或bhariy」來表示妻子的意思,因為這兩個語詞在當時就已經為人們所使用了。這些例子不但明確指出當時女性在中國和印度的社會地位,也反映了佛教所在之社會的風俗民情。

以《妙法蓮華經》為例

  《妙法蓮華經》(Lotus S?tra)之所以常被引用,乃是因為該經提到女人有五障,除非她能夠轉為男身,否則無法成佛。梵文版的《妙法蓮華經》中記載,當娑竭羅龍王的八歲女兒宣稱自己已經悟道成佛時,舍利弗以懷疑的口吻對她說:「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從來沒有女身成佛的例子出現,而且至今還沒有 (ady?pi) 任何女人可以達到梵王(Brahma)、天帝釋(?akra)、印度大君(mah?r?ja)、轉輪聖王(cakravartin),或不退轉菩薩(avaivartika bodhisattva)的位階。」即便如此,相關的經文依然表明:龍女先將自己轉為男身,之後才以悟道之身示現。

  我們經常以《妙法蓮華經》這部分的經文為例,藉此說明佛教具有性別歧視。不過,我們不能忽略一項事實:質疑龍女成佛並加以評論的是舍利弗,而不是佛陀本身。此外,我們也應注意「ady?pi」一詞,在梵文中,該詞有「仍然」、「至今尚未」,或「迄今」的意思。就算當時還沒有女性達到上述五種位階(five ranks),也不代表她們以後無法達到。舍利弗的話應該純粹只是驚訝之語,因為他從未聽聞如此奇妙和不可思議之事,當然會很訝異地質疑此事是否為真,所以,我們不應該把他的話當成是在否定女性悟道成佛的能力。

  接下來,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論點值得大家注意:我在本文引述《妙法蓮華經》的經文時,總共參考了三種不同的梵文版本,而所有的版本都是寫著「五種身分(places)或位階」(pa?ca sth?n?ni)。當竺法護(Dharmaraksa) (日文:Jikuh?go)在公元268年翻譯《正法華經》(譯按:鳩摩羅什譯為《妙法蓮華經》,簡稱為《法華經》《妙法華經》)時,他仍遵循梵文版的詮釋,使用「五位」,也就是代表五種身分(places)或位階之意。

  然而,當鳩摩羅什(Kumarajiva)於公元406年重新翻譯這部經典時,卻使用「五障」這種字眼,代表五種障礙或阻礙之意,歧視意味十分濃厚。除了「五障」之外,鳩摩羅什的譯本還出現其他帶有歧視的論評。例如:當舍利弗獲知龍女傾刻成佛時,即以懷疑的語氣對龍女說:「汝謂不久得無上道,是事難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穢,非是法器,云何能得無上菩提?」事實上,無論是在梵文本或竺法護的譯本上,我們都找不到舍利弗所說的這段話。

  鳩摩羅什的譯文係依據來自龜茲(Kucha)的底本,只可惜此一底本業已亡佚,不存於世,使我們無法判斷舍利弗的這些評論究竟是出於原文,還是鳩摩羅什或其他人後來插補進去的。然而,我們可以確定的一件事是,佛經一路從印度傳到中亞,長路漫漫,時空經常跨越數十年,甚至數百年,因此,在詮釋、翻譯,和傳遞的過程中,一定會受到當地文化與思想的影響,而後來的詮釋與翻譯也可能會反映當時社會的性別歧視趨向,《妙法蓮華經》的翻譯就是其中一例。目前《妙法蓮華經》的三個漢譯版本仍然流傳於世,但不幸的是,在多數的大乘佛教國家中,人們還是比較喜歡閱讀鳩摩羅什的版本;而在日本,這個版本一直在為性別歧視推波助瀾,增長聲勢。

  此外,另一項需要關切的事實是,梵文經本和漢譯經本對五位或五障的內容記述並不一樣。在漢譯版本中,五障是指無法成為梵王,、帝釋、魔王,、轉輪王,以及佛身,當中並沒有印度大君(maharaja) 一詞;反之,魔王(mara)一詞也沒有出現在梵文版本。如果五障確實是阻礙女性覺悟證道的重要因素,則各版本所提到的項目應該都一樣才對。

  在梵文版的《妙法蓮華經》第十二章中,佛陀預測大愛道比丘尼和耶輸陀羅(Yasodhara)將於未來成為如來(tathagata),分別號為一切眾生喜見(Sarvasattvapriyadar?ana)如來和具足千萬光相(Ra?mi?atasahasraparip?radhvaja)如來。雖然經文中沒有提到成為如來的條件,例如,必須先將女身轉為男身;但是這兩位比丘尼以後的如來名號卻變成男性。有趣的是,在兩種漢譯經本中,皆無法區辨他們的如來名號究竟是不是男性。一種可能的解釋是,在梵文裡面,我們會基於文法的理由而使用陽性的姓名形式,惟有如此,它們才能和「tathagata」的詞性一致,因為「tathagata」在性別中代表陽性。如果事情的真相如此,我們就不能斷言說,女性無法以陰性名號或女身成為如來,否則就誤會大了。

  雖然人們最常引述《妙法蓮華經》中有關五位或五障的說法,但其他經典也會提到這兩個字眼,而這所有的經典都是在公元207年至601年間出現的。因此,當時女性的社會地位可能真的低於男性,同時社會也普遍存在著對女性的歧視。果真如此,社會對女性的態度可能會影響到人們對佛經的解讀方式。

佛陀之評論所含藏的正面意義:一些支持的論點

  有關佛陀是否真的對女性作出歧視性的評論一事,至今仍是個謎;然而,不同經典之間的矛盾說法,確實讓人懷疑這些評論的真實性。就以巴利版的八敬法為例吧!當我們檢視《律藏》(Vinaya Pitaka)時,會發現八敬法的第六條規定:女性必須完成兩年的見習期,才能受具足戒。不過,實情並非如此,無論是大愛道,或是追隨她的釋迦族女眾,都沒有受到此戒所限。當初佛陀為她們受戒出家時,並沒有要求她們以見習生的身分接受兩年訓練。除了《律藏》之外,《增支部》也提過這項戒條,但是在漢譯《中阿含經》裡面,在敘述有關比丘尼八敬法的內容時,並未談及此項戒條。

  在佛教聖典中,經常可以發現許多類似的矛盾,令人對後來的譯本產生懷疑。本文前面提過,佛陀對於是否讓女眾加入僧團一事,曾經頗費躊躇;其實,就算我們暫時接受確有此事,也可以依據以下論點為佛陀的猶豫態度作辯護:

1. 佛陀最初的拒絕極有可能是針對大愛道瞿曇彌而來,因為她是第一位來到佛陀面前,請求佛陀准許她成為比丘尼的女性。當時的場景是很容易想像的:大愛道貴為皇后,從來不知人間疾苦,生活艱辛。對一個出身優渥的人來說,要他沿門托缽,乞討一日所需的食物,恐怕是一項非常嚴酷難熬的考驗。佛陀可能不願見到他尊貴的母親處於如此悲慘的境地,才對是否允許其受戒出家之事,有所保留。另一種情況可能是,佛陀是想藉此確認大愛道出家的決心。

2. 大愛道第二次出現在佛陀面前請求受戒出家時,有一大群釋迦族的女性陪在一旁,由此可見,這不是一項只對她產生影響的議題。雖然大愛道想要成為比丘尼的決心似乎非常懇切與堅定,但其他女性可能只是一時衝動才追隨她的腳步前來,心態上不像她那麼堅決。

3. 釋迦族不是一個非常大的氏族,面對一大群女性選擇出家,那種纏繞於心頭的恐懼勢必令人擔憂。如果許多女性紛紛出家為尼,可能不只會給氏族帶來嚴重問題,也會動搖整個社會的力量。

4. 每一個社會都有心術不正之人,包括佛陀所處的時代在內。例如,佛經中記載:蓮華色長老尼(Uppalavanna Theri)於森林中睡眠時遭梵行難,加害者是她的表哥阿難陀(Ananda Manaba),也是她捨世出家前的情人。這個例子表明,比丘在沿路托缽的過程中,極有可能會嘲弄或侮辱比丘尼,因此,佛陀必然會十分關切女性出家者的安全。

5. 並非所有加入僧團的比丘都是證悟或離欲之人。事實上,經典中不乏比丘易為情欲所困的例子。這些比丘可能很容易受到肉慾的誘惑,因此不能排除他們可能會對比丘尼產生強烈的渴望,進而造成僧團的腐化與騷動。

6. 自從文明開始發展以來,女性一直在家庭生活中扮演主要角色。因此,佛陀或許會擔憂,一旦允許女性加入僧團之後,可能會造成家庭生活解體。同時,平信徒對僧團的護持行動(例如,供養食物的準備),也可能會因而受到阻礙。所以,如果真的允許女性加入僧團,人們可能會認為那是一顆巨大的潛在絆腳石,會使佛法無法順利推展。

7. 比丘尼戒之所以比比丘戒多出一百多條,並非完全基於性別歧視,而是與某些生物因素有關,而這些因素不是女性所能控制的。

8. 我們也許可以用這樣的角度來看待佛陀拒絕女性加入僧團一事:保護比丘尼,使她們免於遭到比丘可能的侵犯。其實,如果僧團初是由女眾組成,當男眾想要申請加入時,他們可能也必須面臨相同的限制。因此,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女性的身分,而在於異性成員的人數成長,以及成長後所能發揮的功能。

結語

  研讀經典時,我們很容易望文生義,然而,如果只是一味地穿鑿附會,以訛傳訛,而未能探本索源,推敲其真,最後一定會陷入誤讀和誤解的泥沼。之所以會發生誤讀和誤解,問題通常不是出在經典本身,而是出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對於一些微妙字義的解讀,各有各的看法,有時處理不慎,便會出現「失之毫釐 繆以千里」的情況,然後一代傳過一代,無法跳脫。因此,我們今天所讀到的一些帶有性別歧視的經文,也可能是誤讀的結果,其所反映的是,當年佛經被書寫時的社會環境與種種時空限制。此外,經典的誤讀亦表明一項事實,那就是:佛經從南亞傳到東亞,必須以不同的語言傳達經典的意義,為了因應語言學的需求,在翻譯過程中,必然有所取捨,有所偏頗,甚至背離佛陀的本懷。一如往常,這一切問題的根本還是來自心智的偏差與無知。

 

1. H. Oldenberg (ed.), the Vinaya Pi?aka?, Vol. II, the PTS, London, 1964, p. 253f; E. Hardy (ed.), the A?guttara Nik?ya, Part-IV, PTS, London, 1899, p. 274f.
2. T4, p.158a.
3. T1, p. 605a.
4. T22, p. 922c.
5. T22, p. 185b.
6. T1, p. 856a.
7. E. M. Hare (tr.), the Book of the Gradual Sayings, Vol. IV, PTS, London, 1935, p. 181.
8. The Nandendaiz?kyo, Vol. 4, <Bikunikendo>, published by Taish? shinsh? daiz?ky? kank?kai, Tokyo, 1970, p. 378.
9. The Nandendaiz?kyo, Vol. 4, <Bikunikendo>, published by Taish? shinsh? daiz?ky? kank?kai, Tokyo, 1970, p. 378.
11. J. Takakusu and M. Nagai (ed.), the Samantap?s?dik?, Vol. VI, PTS, London, 1947, pp. 1290-1291.
12. H. Kopp (ed.), the Manorathap?ra??, Vol. IV, PTS, London, 1979, pp. 132-133.
13. William Pruitt (ed.), theTher?g?th A??hakath? (Paramatthad?pan? VI), PTS, Oxford, 1998, p. 136.
14. I. B. Horner (ed.), the Papa?cas?dan? Majjhimanik?ya??hakath?, part- IV & V, PTS, London, 1977, p. 93.

cheat on your wife website i want to cheat on my wife i love my wife but i want to cheat
looking to cheat blog.jrmissworld.com women who cheat on men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