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歧視的名稱宛如烙印的牲畜——反對使用「尼姑」稱謂原委

釋昭慧

        筆者於年初(2月21日)中華佛寺協會春節團拜暨理監事會中,即曾提案云:建議推展「佛教僧伽正名運動」,廣為宣導僧尼的正確稱呼(男眾稱為「比丘」,女眾稱為「比丘尼」或「尼師」),以免媒體動不動就呼「和尚、尼姑、女尼」等語帶歧視而令人不悅之稱謂。此一提案業已獲得通過。

        筆者之所以強烈建議此一正名運動,原因有二:

一、名義不符:

        佛教僧尼正名為「比丘」與「比丘尼」。「比丘」之梵文原義為「乞士」,「尼」者,梵文陰性字尾。比丘或比丘尼,是指向佛陀乞法以資養慧命,向眾生乞食以長養色身的男性與女性出家修道人。「尼」者,梵文陰性字尾而已,因此「尼」字之後加一「姑」字,兩者都只表達了女性角色,但卻完全不能呈現佛教女宗教師的意義。

二、語帶歧視:

        媒體與廣大民眾,對尼眾動輒稱為「尼姑」,則隱藏著歧視特殊族群的意味。從文化脈絡意義而言,由於中國過往的家族中心文化,排斥不奉行婚姻生活的族群,所以往往將僧尼邊緣化,甚至汙名化為情色與暴力的中介者。於是,明顯地在使用「尼姑」二字之時,帶著嚴重歧視的心理。

        最令筆者難過的是,千餘年來,社會強加一個不正確且不友善的名稱給比丘尼,比丘尼竟然毫無反抗餘地,默默地接受了下來。卒至積漸成是,不但「尼姑」出現了,「女尼」出現了,連嚴重藐視尼眾的「姑子」字眼都出現了。此一名稱成了尼眾世世代代揮之不去的噩夢。尼眾宛若烙印的牲畜,歧視就恰恰鑲嵌在她們的名字上,終其一生都如影隨形。

        筆者為了改革此一用語,已花了十五年的時間,至今猶未間斷。只要一聞此名,無論對方是惡意還是無知,都立刻正色糾正之。只要一知道媒體用「尼姑」或「女尼」之名,也立刻致電或去函,要求立予更正。如此長期努力下來,已有部分媒體較為謹慎,較常使用「比丘尼」來稱呼尼眾了。

        爭奈主編與記者總是新人輩出,漸漸又會擺盪回到原點,習稱「尼姑」與「女尼」。筆者甚至親聞一位大眾傳播系的同事告知:他過去在某無線電視新聞部工作時,內部為僧尼名稱曾作過討論,結論竟然是:「就稱『尼姑』即可,這個詞彙,觀眾比較熟悉。」然而,媒體若只顧視聽群眾的「熟悉」而一意媚俗,倘視聽群眾所「熟悉」之字眼有誤,或是有害於他人,媒體傳播的力量,勢將加重且加深其惡害。所以,媒體不但不應將就這種錯誤的「熟悉」,反而應該針對它來加以強力導正。

        有人聲稱:「尼姑」二字並無歧視意涵,筆者立即請其檢閱報章雜誌,凡是與情色、暴力、犯罪相關之負面新聞,或是凸顯該人角色之卑微、粗鄙者,一定用「尼姑」或「女尼」稱之;反之,遇到尼眾正面教化人心、救苦救難的新聞,以及諸如證嚴法師、曉雲法師或筆者等從事慈善公益事業的比丘尼,則大都會主動尊稱一聲「法師」。在此情況之下,如何能說「尼姑」二字無有歧視之語意存焉?

        有人向筆者辯稱:「尼」與「姑」二字均無歧視與不雅,何必對此名稱如此敏感與執著?筆者反問:「蕃」與「仔」二字均無歧視與不雅,又為何稱呼「蕃仔」竟然變成了對原住民的莫大歧視呢?

        有人聞筆者正名「比丘尼」或「尼師」,乃向筆者抗議云:「她們又不是我的老師,憑什麼稱她們為『師』?」我反問道:你不是基督徒,牧師也不是你的老師,那你又為什麼稱呼他們為「師」呢?你這擺明了還是柿子在挑軟的吃,對比丘尼有所歧視嘛!還有,中國北方對司機尚且尊稱一聲『師傅』,難不成僧尼連司機的地位都不如嗎?

        對任何族群的人,依理都不應予以歧視,特別是在名稱上給予羞辱。它傷害到的絕不僅祇於少數族群的僧尼,而是任何一種身份、職業、種族而目前處於不利狀態的人們。本次SARS風暴中,連一向廣受社會愛敬的醫護人員,都飽受社會歧視之苦。這證明了:歧視一旦被正當化,就宛如無所不在的惡魔,每一個人都可能會成為被歧視的受害者。因此,即使為了免於歧視被正當化所帶來的一切不幸,我們都必須尊重尼眾當事人的感受,不應再呼她們為「尼姑」或「女尼」了吧!
 

九二、五、二九 于尊悔樓
——刊於九十二年六月一日《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