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宗教與社區重建

昭慧 演講˙印悅 整理

  十一月十三日,筆者應國大代表許陽明教授之邀,參加台北市政府民政局所舉辦之八十八年北投溫泉節「北投溫泉博物館」開幕典禮。

  北投溫泉博物館位於台北市北投區中山路二號,四周山巒疊翠,綠蔭環繞,是個風景清幽的好地方;日據時代原是北投的公共溫泉浴堂,久已荒廢。有兩位國中與國小老師(大名已忘)帶著學生走訪於此,基於歷史感與社區意識,乃奔走呼籲保留並修建古蹟;經許教授大力促成,市府乃將該一建築恢復整建,煥然一新。由於地方人士咸認為:過往以溫泉馳名而觀光休憩之盛況,是北投的最大特色,以此浴堂遂改造為「北投溫泉博物館」,陳設與「北投溫泉、北投石(貴重逾金之一種礦石)及公共浴堂歷史」相關之文物。一入其間,即是木板地面,須換上拖鞋(據稱是世上唯一有「脫鞋」規定的博物館),會堂並以榻榻米為地板,會議進行時,大家席地而坐。整個建築日本風味濃厚,頗具特色。十三日上午九時舉行開幕典禮,十時起,舉行「走尋北投溫泉守護神——湯守觀音」座談會。

  前一晚許教授電話中簡要告知:日據時代,北投以溫泉聞名遐爾,而成為休憩勝地。一群常遊其間的日人討論:若來北投泡洗溫泉,只是具有衛生保養與休閒娛樂之效,而沒有心靈的寄託,所以經過討論後,於明治三十八年(1905)九月二十日,由台灣總督府鐵道部運輸課長村上彰一先生請來「湯守觀音」,置於真言宗道場鐵真院(今普濟寺)。距今已九十三年歷史,原觀音像亦已無存。為何稱觀音菩薩為「湯守觀音」?「湯」即溫泉,「湯守」即是「溫泉守護神」之義。「守護神」之觀念與「菩薩」深義容有差異,但已見出觀音信仰在東亞社會中的重要性。筆者當時以為:許教授可能要筆者於座談會中以宗教人士的角度,談些有關「觀世音菩薩」的主題。

  座談會由許教授主持,發言人包括筆者共計三位。其中一位吳照明先生,在北投善光寺當住持,為日本僧人,法名善空寶照。他所談的主題是北投佛教勝地的沿革,和「湯守觀音」的來源。另一位貴賓為長老教會的凱達格蘭族潘慧耀長老,談基督教長老教會在北投的沿革——此處有馬偕博士所創立的古老教堂。第三位即是筆者,教授希望筆者就著「宗教與社區重建」為主題以發言。臨場思索片刻,遂循著「宗教與社區重建」及「觀音信仰」雙重主軸,而作約計二十分鐘之報告。感謝弘誓學院印悅法師發心整理出來,與諸讀者分享筆者當日之心得報告!迺謹誌本文緣起如上。 (昭慧謹識)

☆ ☆ ☆ ☆ ☆ ☆ ☆ ☆ ☆ ☆ ☆ ☆ ☆ ☆ ☆ ☆ ☆

我與許陽明、管碧玲伉儷兩位教授平時很少見面,但我們經常在共同理念的場合出現,所以與他們的情分很深,但這份情分不是來自於頻繁的交往,忙碌的我們,平時是很難得碰頭的。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八十三年三月間,為了七號公園——大安森林公園的觀音像,被一群心胸狹隘的異教徒「必欲除之而後快」,因而一群佛教徒與正義人士積極奔走,守護觀音。當我在新生南路的紅磚道上「絕食護觀音」時,許教授伉儷在夜裡連袂趕來,對我表示支持與慰問之情。如今想來,今天的座談會從「湯守觀音」談起,與許教授的交集,又與觀音有關。七號公園的觀音像名為「祈安觀音」,北投的觀音像名為「湯守觀音」,顯然許教授伉儷與我的不解之緣,都與觀音菩薩有關,真是佛緣殊勝!

  今天談七號公園的觀音像,目的不在於「算舊帳」,而是覺得:它也是「社區重建」的一個好例子。「祈安觀音」是大安區的民眾歡喜踴躍,以自發性的力量,請楊英風居士塑造的觀音銅鑄像,這完全是社區自發性的行為;「祈安觀音」在日久年深之後,也就隱約地成了社區草根人民的信仰中心。但這「自發建構社區人文風貌」的範例,卻在那時受到了嚴酷的挑戰,因為有些其他宗教人士把這尊銅像當作是「魔鬼撒旦」,而用種種不擇手段,意欲拔除它,有些學者也跟著一起唱和,共同製造了極大的輿論風潮。

  當時兩造相持不下,台北市議會為此而舉辦一場公聽會,以作為聖像去留決策的參考。許教授的同事(國大代表)明光法師是聖像起造人,由於他的個性溫柔敦厚,不適合在這種唇箭舌槍的場合出面,所以我請他留在美國不要回來,而委託我到公聽會作「七號公園理應留下觀音像」的說明。當時公聽會上有位學者,竟然聲稱「宗教文物不得出現在任何的公共場合」,我發言時,立刻反擊道:「假使如此,中國就不會有敦煌、雲門和樂山,歐美各國的公園就不會有聖母瑪利亞、天使和聖徒的雕像,台灣就不會有彰化大佛。」我覺得這是對宗教非常嚴重的摧殘與扭曲。好在那次透過社區人民、正義人士和台灣佛教界自發性的共同努力,觀音像終於留在七號公園,成為台北市的一處地標。

  物換星移、人事皆非,很多事情已被遺忘,但宗教永遠會是社區人民的共同記憶。今日我們在此處談述六十年前「湯守觀音」的因緣,焉知百年之後,不會有人在大安森林公園的觀音像前,追述當年「祈安觀音」在艱苦中留下來的歷史?這點點滴滴,必當會是台北市民珍貴的共同記憶。

  宗教的組織或是建物,無論是全國性的或是社區性的,都會改變社區的風貌。全國性的有時甚至會發展成為國際性的宗教聖地,如佛光山﹔有時也只是國內宗教聖地,如彰化大佛、基隆中正公園觀音像。不但是台灣,像大陸的四大名山——普陀山、峨眉山、五臺山與九華山,原先都是孤島或荒山,慢慢地透過宗教人士的共同締建,終於成為舉世聞名的佛教聖地。當它們成為聖地時,社區的人文風貌也就跟著改變了。

  以普陀山為例:當年本為海上荒島,五代後梁貞明二年(916),日僧慧鍔從五臺山持觀音像歸國時,船行至該地,輾轉不前,於是就地建寶陀寺供養,而仿印度觀音住地之補陀落迦( Potalaka)以取名。南宋以後,歷朝布施財物頗多,寶寺林立,僧徒日眾,遂成為大道場。古來祈求航海安全之例頻繁,海上漁民視觀音為守護神,各地遠來朝拜的風氣也甚為盛行。普陀山於是從不毛之地的荒島,變成全國(乃至國際)知名的宗教聖地,每年朝拜、觀光的人絡繹於途,帶來了孤島的豐富資源與繁榮氣象。
佛光山是另一顯例。它使得大樹鄉人文景觀的風貌完全改變,刺激了高雄縣——特別是大樹鄉——的繁榮,寬大的聯外道路也因有佛光山這一南台灣觀光勝地,而陸續建立起來。時至今日,佛光山已具有國際高知名度,成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風景點。

  一般而言,若是屬於全國性或國際性的宗教組織與建物,一定會促進社區的重建。原因是它帶動了觀光事業﹔觀光事業帶來了人潮,人潮的食衣住行育樂自須解決,於是產生良多的就業機會﹔有了就業機會,就會吸引當地或外來的就業人口,增強社區人民的消費能力,並促進社區的繁榮。久而久之,圍繞宗教聖地為中心的市集就會變成熱鬧的商區,而逐漸改變社區的風貌。

  社區性的宗教建物和宗教組織,也會改變社區風貌。以台灣民間信仰為例:台灣原本就有人類學者所稱「祭祀圈」的地方信仰範疇。如某鄉或某村供奉的是媽祖或王爺,社區人民就會在祭祀圈的範圍內,構成宗教上的權利義務關係。每年每人都要參加宗教節慶,大拜拜還要輪區大請客﹔一年一度「繞境平安」,還要選出當年的「爐主」。社區的宗教聖地,儼然成為社區的活動中心,所以「廟埕」是每一社區居民美好的童年回憶,因廟埕代表社區人民娛樂、談心、泡茶、聚會、看戲的地方﹔碰到節慶時,就會有許多商販來到,而形成熱鬧非凡的市集,於是它也同樣地製造了許多就業機會。如基隆廟口、台北龍山寺、新竹城隍廟,都就此宗教建物以為中心點,向外幅射,自然形成商圈。原來有人潮就有商機,有商機,起先是攤販來到,慢慢就發展成商圈。以北港為例:北港倘若沒有朝天宮,絕對不會如此繁榮!每年「媽祖出巡」所帶來數以萬計的人潮,為社區帶來了無限商機,媽祖廟附近也就因此出現許多商店街。可見社區型的宗教,不但能促進社區居民的親和力、向心力,也會增進社區的繁榮,改變社區的人文風貌。

  台灣佛教亦不例外,佛教有許多所謂的「巖仔」,如打狗巖(今元亨寺)、虎山巖、碧山巖、半天巖,這些以「巖」為名的民間佛教,都是當地民眾的信仰中心,也都有一祭祀圈的範圍存在。

  以上所述,足資證明:不管是全國性或社區性的宗教組織與建物,都會改變社區風貌,而且都是正向的改變——促進社區的親和力、向心力,增進經濟繁榮,製造就業機會;乃至人文地貌都會因此而逐漸改變。所以,宗教與社區重建,確實有著相當密切的關係。

* * * * * *

  再來談談「觀音信仰」。觀音名號,在佛教的原始教典中沒有看到過,但他在大乘佛教中,變成最有影響力與親和力的人間菩薩。起先在印度佛教發展史中,觀音聖像也未必見得呈現女相,可是大乘佛教傳入中國後,菩薩像逐漸以女相為主;這可能是因為:菩薩深廣的慈悲,與女性溫柔仁慈的特質,較為相近吧!而這女相絕對與「仕女」不同,它呈現的不是美麗,而是莊嚴,有天人的福德相,有母性的慈悲情懷,可是這種情懷卻又不帶染著,所以他的神態總是無比的自在──這份不捨眾生,卻又不為眾生所繫的自在,來自深刻的空性智慧。因此觀音聖像所呈現的特質,正好是人類心靈中最深刻、最清淨的欲求──生命最好能莊嚴、圓滿、仁慈而又優雅自在。

  剛才善空寶照先生告訴我們,由於日本移民來灌沐溫泉之餘,除了身體得到休憩之外,也希望心靈獲得滋潤,於是產生佛教聖地。這種「休憩結合宗教」的情形,北投不是特例,全世界都是如此。特別是中國,「天下名山僧住多」,只要有好山好水,那個地方就會有寺院;因為人類除了食衣住行的基本需求以外,一定會追求快樂與平安。快樂的感覺,也許可以來自娛樂,觀光、郊遊,到有好山好水的名勝地區,舒緩一下鬱悶的心胸或緊張的情緒,就可獲得快樂了。但平安卻往往來自宗教的慰藉,所以往往在尋求快樂的好山好水場域裡,會同步出現宗教的聖像和建物。在我童年的記憶中,在佛國緬甸,有時全家人爬山,走到深山幽徑,就隱隱約約聽到寺宇鐘聲與僧眾吟哦經典的聲音,小小的心靈,什麼佛理都不懂,可是聽到就心裡舒服,說不出來的清涼歡喜。快樂與平安的結合,使得「好山好水」與宗教聖地、宗教聖像,變成許多家庭最溫暖的共同記憶。

  所以在北投溫泉遊覽勝地,會出現「湯守觀音」的聖像;而且這裡還有日本淨土真宗西山派的善光寺、真言宗(早年稱為鐵真院)的普濟寺。「湯守觀音」放在鐵真院,但許教授說他到普濟寺,已看不到這尊觀音像,也許戰後日本人已將此像請回日本了吧!雖然菩薩像已經不見了,但「湯守觀音」卻成了老北投人的共同記憶。

  觀音菩薩的特德為自在、慈悲、無限包容,廣大圓滿。在普陀山,觀音菩薩變成浙江漁民的海上守護神;不祇如此,「家家彌陀,戶戶觀音」,觀音信仰歷久不衰,因為在華人的心目中,觀音是最親愛的生命伴侶,如同自己的母親。不祇是浙江,福建、廣東沿海都有共同的觀音信仰,有一次我到大陸參觀廣東傳統的民宅,發現大廳裡一定都供奉觀音菩薩。當年「唐山過台灣」,所帶來的宗教聖像,一定是觀音菩薩,因為他已被閩、粵沿海人民,當做是海上的守護神。

  台灣與觀音菩薩的淵源甚深,例如:桃園有個觀音鄉,觀音鄉有座甘泉寺,正好是社區的宗教中心,該一社區也成了觀音鄉的行政中心,過去顯然擁有鄉裡最繁華的街道。甘泉寺的建立緣起,即來自一尊浮海而至的石觀音像,所以觀音鄉民與觀音菩薩,產生血肉相連的微妙情感。

  台灣民宅,一進入正廳,佛龕正中一定是供奉觀音菩薩,兩側有善財、龍女;左邊才供奉祖先牌位。祖先牌位代表源遠流長的血脈親情,與慎終追遠的無限孝思,這中國古老的祖先崇拜,早已形成民間的宗教慣例。但為何又都供奉觀音菩薩?聖像又為何大都以「白衣」穿著出現?可能因為「白衣」代表著純潔與自在吧!善財與龍女為童男童女,童男童女給我們的印象,是純潔、天真、喜悅、圓滿。成人世界鉤心鬥角,太過複雜而令人覺得疲累,往往「返樸歸真」的欲求油然生起;看到孩子的單純,特別會覺得可貴,所以善財龍女在觀音菩薩的身邊出現,絕非偶然,那應是人心深處嚮往「純潔」的一種外射作用吧!

  後來出現了媽祖信仰,從福建湄州傳到台灣,成為台灣的海上守護神。但在台灣的媽祖信徒,家裡依然供奉觀音;你若問他是什麼教徒,他一定會說:他是佛教徒。而且他們認為:媽祖是觀音菩薩的化身。媽祖廟一定兼奉觀音,民間甚至區分出大媽、二媽,「大媽」是觀音菩薩,「二媽」才是媽祖。從這裡可以看出:觀音信仰連結佛教與民間宗教,成為台灣人民最為普遍的信仰。

  觀音信仰不但是華人的信仰,也可說是東亞乃至南亞多數人民的共同信仰。過去日人佔據台灣,比起歐洲帝國主義佔據東南亞,有更好的統治資源,這就是來自大和民族與漢民族共同的信仰語言。但亞洲人民與歐洲人民在過去並沒有共同的信仰語言,所以歐洲帝國主義政府殖民於南亞與東南亞時,要有教士或文化工作者探路,考察當地的文化與宗教,目的是「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以便於統治;或為移植歐洲的信仰,以替代原來的亞洲信仰。但日人在佔據台灣的過程中,在這部分就沒有那麼辛苦,因為他們與台灣人民,有共同的佛教信仰,作為溝通的橋樑。所以日人佔據台灣之後,日本的各宗本山,紛紛在台灣建立了富有宗派特色的分院。如台北善導寺,即是日本淨土真宗鎮西派的道場;東和禪寺是曹洞宗的道場,臨濟禪寺是臨濟宗的道場;鐵真院,即現在的北投普濟寺,是真言宗的道場。宗教方面的共同語言,也種下了北投「湯守觀音」的勝緣。

  物換星移,人事皆非。日人早已在戰後離開台灣,但在台灣北投人民的心中,卻留下令人回味無窮的「湯守觀音」的故事,也留下跨民族的宗教美好回憶,直到長遠的未來!

  八、十一、十三,講於北投溫泉博物館,十一、廿九,改寫於佛教弘誓學院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