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記傳道法師與美國妙緣內觀學苑的因緣

                                                  王松助(美國妙緣內觀學苑執行理事)

一、認識法師

    1996年,傳道法師初次到舊金山灣區來弘法,筆者當時雖沒機會聆聽開示,卻有幸看到了開示的錄影帶。整個開示長達四個小時,聽說原來是安排在晚上七點至九點,卻因開示太精采,欲罷不能,而一直講到晚上十一點。那晚,所有參加的佛友,個個法喜充滿,都覺得時間過得太快了。我們借到了那卷錄影帶,就在幾天內,連續看了兩次。雖然我們那時已經接觸佛法好多年了,但法師的開示,卻使我們對於整體佛法首次有了通盤了解的感覺。

  於是在1997、98、99,筆者主動參與了對法師的邀請,與在灣區弘法活動的策劃與執行。那段期間,法師將佛法的重要內容,諸如四聖諦、八正道、蘊、處、界三科,以及緣起性空等,都一一介紹給我們;對於印順導師的思想與《阿含經》,也有很詳盡的開示。只可惜自2000年迄今,法師就不曾再到美國來了。

二、成立妙緣內觀學苑(Mindful Living Alliance)*

  大約是在1998年,筆者與同修雪珠開始接觸緬甸馬哈希尊者(Mahasi Sayadaw)所弘揚的內觀禪法。2000年,開始比較認真的修習內觀之後,深覺這個禪法很適合在家居士,因為基本技巧易學,所以很快就可以體驗修習的好處。就如1989年我們初學佛的情況一樣,我們自己學得法喜充滿,也就希望有更多人來共享法味。

 起初我們是想在我們所參加與護持的居士團體──菩提學會,來推廣內觀禪修的;但是仔細考慮之後,就發覺它的場地並不適合,而且它的宗旨明文指出不分宗派,當然也就不能特別著重內觀禪了。過去,學會的理事們曾因是否邀請某法師、某居士而有意見之諍,將來也還是難免如此。為了不使禪修成為另一個引發諍論的導火線,再則,我們也衷心希望能夠追隨傳道法師所一直在弘揚的印順導師的人間佛教,於是有了另組團體的想法。

    2004年,我們多次就此構想向傳道法師請益,法師總是非常熱心的指導與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無論是團體的中文名稱、宗旨、活動項目,或人員、組織各方面,都給了我們寶貴的意見與協助。在這同時,我們也得到當地喜戒禪師(Sayadaw U Silananda,馬哈希尊者留在美國傳法的大弟子),以及臺灣香光尼眾佛學院自鼐法師(那時剛從美國得到宗教學博士回臺不久)的鼓勵與多方面的支持。

    同年12月,妙緣內觀中心(2008年12月中文名稱更名為妙緣內觀學苑,簡稱妙觀學苑)於美國加州正式成立。這是一個非營利的宗教團體,而且是以印順導師的人間佛教,與佛陀慈示的四念處內觀禪法為兩大學習與修行主軸的居士團體。特別的是,我們的文宣與大部分活動,都是以英語為主、華語為副的,因為我們希望能吸引更多在地人,來修學人間的佛法與禪法。

  妙觀學苑成立之初,道師父為使前來參加內觀禪修者,能夠建立正信正見,還特別致贈了三、四十套多年弘法的DVD作為館藏,我們也就開放給法友們借閱。2006年,道師父更運用網路遠距教學,為妙緣的法友們作每月一次的佛法開示。沒想到將這個網路開示的訊息公佈在網站上之後,一件巧妙的事情發生了:一日,筆者接到電話詢問:「傳道法師網路開示佛法,出家人可否來參加聽聞?」我說:「當然可以啊!」再繼續談下去,才曉得這位師父原來在美國出家多年,但最近幾年才有緣接觸印順導師的思想,並專程回臺灣尋訪指導老師,在選擇依止傳道法師之後,才又回美國繼續她們佛法的修學與弘揚的工作,這位出家人就是圓睿師父。那一年,她與圓明師父就每個月遠從一個小時以上車程的柏克萊,到南灣來聽聞道師父的開示。

 2007年,我們開始每月一次,聽聞傳道法師「《佛法概論》的道次第」DVD的開示,而後由圓睿、圓明兩位師父指導我們討論與回答疑義。其實,兩位師父對印順導師的著作以及《阿含經》,已有很深入透徹的研究;對佛法的解說,也總是理路明晰,而且非常謙虛、平易近人。2008年開始,我們增加了由圓睿法師指導的《成佛之道》班,睿師父旁徵博引的說明,每令學員們獲益良多、法喜充滿。對她們不辭辛勞、無私的奉獻,我們及所有學員都非常感激。

    除了上述的佛法課程,妙觀學苑每星期都安排了禪修實習,每個月都有初機內觀禪的介紹,而且還不定期邀請卓然有成的禪師蒞苑指導一日或數日的精進禪修,來參習者除了佛教徒之外,甚至包括不同國籍、不同宗教人士,如基督徒、回教徒、印度教徒、錫克教徒、天主教徒等等。這五年來,妙觀學苑的確帶動了不少灣區人修習內觀禪法,而應用於日常生活的熱忱,這一點是我們感到十分欣慰的。

三、我們所認識的傳道法師

 法師毫無保留地奉獻他的身心、生命,致力於印順導師思想的弘揚,也身體力行地推廣人間佛教。他因為對甚深佛法有過一番深徹的體會,所以在法義的開示上,總能夠做到深入而淺出;又因平日廣泛涉獵世學,所以在解說中往往加入現代的、時事的譬喻,生動風趣。上法師的課,學員們總是聚精會神地聽講,所以許多法友,包括我們的經驗是:聽法師的開示不會打瞌睡,又容易瞭解,特別是能夠幫助我們對整體佛法要義的掌握。尤其法師對於真、俗二諦頗能融通,又富含處理個案的經驗,因此總能幫助法友們解決一些世俗生活的難題。

 法師最鮮明的一個弘法特色,就是他的「擇善直言」。他毫不猶豫於批判教界或社會上諸多不公不義的現象或行為。他明知這樣一來,會得罪許多人,也會失去某些聽眾與護持者,他卻堅決地選擇真理與正義的一邊。因為他說他需要的不多,所以也就沒有業績的壓力。他興建妙心文教大樓,收集、維護、展示佛教以及臺灣本土的文物;創立、主持妙心人間佛教研修院,推廣生命關懷、環境關懷與社會關懷,時時刻刻都在落實他所一直倡導的「此時、此地、此人的關懷與淨化」。我們所認識的傳道師父,他就是這樣一個平凡中又透出些許不平凡的凡夫菩薩!

對於道師父多年的教導,有許多讓我們一直銘記在心的,在此略述一二:

(一)剛開始學佛,切忌一門「深入」,而應先宏觀、再微觀:先對佛教的教史、教理,如因果、緣起、四諦、三學、八正道等產生信解,再選擇適合自己根性、志趣的法門專修,才不致流於一門「陷入」。

(二)要瞭解、貫通佛陀本教的核心思想──如實正觀緣起,如理正思惟,如分正抉擇。建立緣起的人生觀,即知恩、感恩、報恩的人生觀;正見與正命,是佛弟子入門必修的二大課題。

(三)在家學佛不必求深禪定,而貴在能將所學應用於日常生活的待人處世上。在家學佛,也不應如出家眾般修出家行,而應過著正常的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將家庭與職場作為自利利他的實踐道場。

四、感師恩.結妙緣

    妙緣內觀學苑的成立,道師父不僅是創會顧問與指導法師,也一直是理事會的一員。2009年4月,理事會更推選道師父擔任妙緣的理事長。這一路走來,師父不但在法義上指導我們,對於妙緣制度的建立與組織的運作,也始終給予不可或缺的助力;甚至能與圓睿、圓明二位師父結下法緣,還是因於道師父而來。所以對於師父,我們深深的感恩,並且至盼他能在百忙中,再到美國為我們帶來甘露法雨。

    今(2011)年,弘誓學院將為道師父出版七十歲的祝壽文集,我和同修雪珠,謹以此文來表達對師父法乳之恩,以及啟發妙緣內觀學苑成立之恩的感念,願能繼續盡己棉薄之力,在此地為人間佛教的實踐與弘揚而努力!


    人生七十才開始,師父在個人諸多百歲、八九十歲老師友中,是年輕的。初老、小老、中老、大老、老老的進階功課,師父會應緣而登的。一群老師友,當前人生目標是活出三位數字來,雖說教界不特重長生久視,但仁者壽,老和尚更易度眾,為度眾計,三位數俱樂部請師父入列。又羨煞母親,有位結緣逾八十載的兒時好友,報告師父,為平記錄,您我尚有四十多年的努力目標,一齊加油吧!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