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海峽兩岸佛教倫理研究的回顧與前瞻*

董群(東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兼副院長)

  近十年來,海峽兩岸佛教教學兩界對佛教倫理不斷加以關注,發表了一定數量的學術論著,這對於佛學研究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深化和拓展。就目前的研究成就看,已經有條件對此項研究做一個述評,本文的主旨就是初步進行這一工作,在回顧以往研究的基礎上,加以個人性的簡要評論,並對佛教倫理在中國未來的發展作一粗略的預測。需要說明的是,本文依據的是部分研究成果,所作出的概括分析難免有不當之處。

一、大陸方面的佛教倫理研究

  近幾年來,國家社會科學規劃部門和學術界對於宗教倫理或佛教倫理的研究都很重視,就國家課題規劃而言,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曾設立重點課題「宗教與倫理」,由南京大學哲學系李書有教授主持。教育部也設立「宗教倫理研究」課題,由筆者主持,第一期從佛教倫理方面展開研究。學術界的研究也形成一定規模,這種研究大致體現出三方面的內容,一是對於佛教倫理的宏觀和整體性研究,二是對中國佛教倫理的研究,三是對佛教應用倫理的研究。

就第一個方面的內容而言,有如下三大類,一是通論,二是佛教倫理與社會,三是佛教倫理的個性特色。通論方面,以湖南師範大學張懷承教授所著的《無我與涅槃——佛家倫理道德精粹》[1]為代表,此書對於佛教倫理的基本思想作了有益的探討。其核心的觀點,以生死雙遣的人生態度、物我兩泯的道德理性、眾生平等的價值觀念、超凡入聖的理想人格作為佛教倫理思想的主要觀點。還對佛教倫理的其他問題作了一些研究。佛教倫理與社會的關係方面,研究者都強調佛教倫理對於社會發展的積極意義。比如,楊曾文研究員撰有《大乘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2]一文。姚衛群教授撰有《佛教的倫理思想與現代社會》[3],總結了佛教倫理的平等、克己、慈悲利他觀念,認為佛教倫理在現代社會中具有抑制現代社會中的利己主義和享樂主義、鼓勵人們扶危濟困,造福社會、鼓勵人們追求理想中的至善境界,維持社會安寧等作用,對現代社會的精神文明也有積極意義。濟群法師撰有《建立合理的世界性道德規範——佛教道德與當今社會》[4]一文,提出佛教倫理以人本思想為基礎,以因緣因果為依據,五戒十善為準則。也有論文回應全球倫理觀,討論佛教倫理對於全球倫理的意義[5]。這一方面還有一個應該提及的內容,就是討論佛教倫理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相適應,這是討論佛教倫理的積極意義的核心內容。筆者曾撰有《略談佛教道德和社會主義道德要求的相適應》[6]、《簡論中國佛教倫理對國民倫理精神的積極影響》[7],具體討論這一問題。佛教倫理的個性特色,有學者注意到了佛教倫理的層次性的問題,魏德東博士的《論佛教道德的層次性特徵》[8]一文,從規範倫理學的功利論、義務論和德性論角度分別佛教道德相應的三大層次。筆者也撰有《論佛教倫理的基本特點》一文[9],概括為世俗性和超越性的統一、自利和利他的統一、自力和他力的統一、自律和他律的統一、修行與智慧的統一、理論教化和典型示範的統一、層次性和超越層次的統一、三業規範的統一以及禁止、鼓勵和承諾的統一等等。

  第二方面的內容,從專文來看,以方立天教授的研究為代表,主要體現為《中國佛教倫理思想論綱》[10]和《佛教倫理中國化的方式與特色》[11]、《中國佛教倫理及其哲學基礎》、《中國佛教和倫理建設》[12]等文。著作方面,至少有二種重要作品出版:一是南京大學王月清的《中國佛教倫理研究》[13],此為其博士論文,二是業露華的《中國佛教倫理思想》[14],這是其長期研究佛教倫理的一個成果。筆者的《禪宗倫理》[15],則是具體宗派倫理的初步研究。三種作品基本上都分析了中國佛教倫理中的善惡觀、心性論、道德境界論、孝論等問題,在有些具體問題上,則有些各自的獨特闡述。
第三個方面的內容,包括對於佛教的生態倫理等問題的討論。佛教的生態倫理觀,以魏德東的《佛教的生態觀》[16]為代表,該文從整體論、無我論兩方面討論佛教生態倫理的特徵,從自然觀、生命觀、理想觀等方面談佛教生態倫理的具體內容,並談到了佛教的生態實踐。同時也有一些文章集中討論了佛教的生命倫理觀。
在對佛教倫理研究的關注中,宏觀的宗教學研究也非常重視研究宗教倫理,這構成近幾年來大陸佛教倫理研究的大背景。這方面的成果,略舉如下:
對於宗教和道德關係的研究,在陳麟書和陳霞主編的《宗教學原理》[17]中,從「神與人的神本性倫理」、「人與人的人本性倫理」、「人與自然的生態性倫理」及「宗教道德的基本特徵」諸方面展開,其中對於宗教道德的基本特徵,提出了神聖性、抽象性等。
何光滬所譯的《全球倫理——世界宗教議會宣言》[18],在大陸學術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其中的許多話語成為流行的學術話語,全球倫理也成為研究的一個熱點,現在仍是如此。
張志剛和斯圖爾德主編的《東西方宗教倫理及其他》[19]是第三屆中美哲學與宗教研討會論文集,20篇論文論題廣泛,體現了中美學者的不同視野和學術觀點。
通過對以上不完全資料的綜合可以看出,大陸方面對於佛教倫理的研究高度重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特點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一是宏觀把握能力較強,二是對一些具體問題闡述比較深入,其中對於中國佛教倫理的研究成果較為明顯。三是重視「佛教和社會的相適應」研究,實際上也是尋求佛教的合理性基礎。四是在實踐方面體現佛教對於社會人生的倫理道德關懷。

  但問題也存在,一是缺乏「佛教倫理學」學科意識,沒有形成關於佛教倫理學的代表性成果,佛教倫理學研究方法論的探討更少。關於學科意識,倒是倫理學界的部分學者比宗教學界的學者更關注。但無論是全國倫理學會還是宗教學會,好像都還未成立宗教倫理學專業委員會。二是研究者中,對於倫理學原理、倫理思想史,特別是西方倫理思想史加以自覺關注的極少,絕大多數研究者是佛學領域的學者,許多學者對於倫理、道德、倫理學、法律等重要概念的瞭解還是非常感性,而極少的倫理學者研究佛教倫理,對於佛學又沒有較系統的學習研究。三是缺乏比較宗教倫理學的研究,不同具體宗教倫理研究者之間的對話較少,這就不大容易尋求佛教倫理本身的獨特性。四是佛教應用倫理學的研究範圍相當狹窄,已有的研究也很難說非常深入。五是缺乏科際整合視野,研究方法比較單一。六是教界的關注度總體上稍弱於學界。七是以佛教倫理學乃至宗教倫理學為學術發展方向並準備長期研究的學者極少,有些在此領域較有心得和成就的學者也難以做專一的繼續研究。許多學者是在研究其他問題時附帶研究這一重要課題,作一些宏觀性的討論,有一些是因為個人的興趣而稍有涉及,有些是偶爾寫一兩篇相關的文章。

二、臺灣方面的佛教倫理研究

  近幾年來臺灣方面對於佛教倫理的研究,就筆者掌握的不完整資料看,基本上有三大熱點,一是重視建構佛教倫理學的體系,二是重視佛教的應用倫理學的研究,三是關注對佛教倫理的一些具體問題的研究。
就佛教倫理學體系的建構而言,以昭慧法師的研究成果為有代表性,其《佛教倫理學》[20]提出了佛教倫理學的體系結構,主體是佛教倫理的基本原理與精神、佛教倫理的行為主體——人、佛教倫理要求的三種層次。其特色在於提出了對於佛教倫理學體系的理解,基本的方法是從佛學角度的研究,而不是倫理學角度的研究。突出佛教的緣起論具有的元倫理(即港臺譯後設倫理)的意義。稍後出版的《律學今詮》[21]討論的是佛教戒律學,從此角度探究佛教的倫理規範。在此兩著的基礎上,又撰寫了《佛教規範倫理學》一書[22],此著實際上是《佛教倫理學》延續,其中對因果律和中道等佛教元倫理學的問題有具體的討論,在進一步分析佛教倫理規範的制定原理的同時,還以相當的篇幅討論了一些熱點性的佛教應用倫理論題,包括器官移植、幹細胞研究等。建議今後將此三著整合為一本《佛教倫理學》的修訂本。對佛教倫理學體系的建構,可以說比大陸先行了一步。
佛教的應用倫理研究方面,一些論文重點討論了生態倫理、生命倫理等問題,同時重視建構佛教應用倫理學本身的思想體系。聖嚴法師提出的「心靈環保」(四環之一)理念被廣為接受,是具有原創性的觀點。對西方的深層生態思想,釋恒清的《草木有性與深層生態》[23]作出回應和佛學立場的闡發,指出草木有性論可以為建立現代生態哲學提供啟發,希望西方的生態哲學能夠含攝佛教的思想,並對中國人環保和尊重生命的觀念未必優於西方而提出反省的建議。楊惠南教授撰有《信仰與土地——建立緣起性空的佛教深層生態學》[24],從緣起性空的理論出發,試圖提出佛教生態倫理學的元倫理學基礎。又撰《從境解脫到心解脫——建立心境平等的佛教生態學》[25],反對重心輕境的生態實踐傾向,強調外在世界的清淨是內心解脫的不可或缺的先決條件。楊惠南、釋恒清和釋昭慧等人具有建立佛教生態學體系的自覺意識。

  對於「心淨則國土淨」這一命題對於佛教生態倫理觀的意義,學者們提出了一些觀點,釋惠敏的《心淨則佛土淨之考察》[26]對於正確理解這一意義很有啟發性,林朝成教授的《心淨則國土淨——關於佛教生態觀的思考與挑戰》[27]一文,則對「心淨則國土淨」這一佛教生態觀的理論基礎作出反省。釋傳法的《臺灣佛教社會運動中的環保與動保問題》[28],對臺灣的佛教環境保護和動物保護運動做出回顧和反省。對佛教生命倫理的討論,涉及的問題也非常廣泛,包括複製人、器官捐贈、器官移植、墮胎等等。對於這引起前沿性的生命倫理問題,提出依于佛學原理的意見。
對於佛教倫理的具體問題的研究,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佛教發展的不同階段的倫理道德思想的分別研究。比如李明芳的《大乘佛教倫理研究》[29]就屬此類。二是對於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的研究,這一類成果集中體現在《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一書中,其中討論的議題比較廣泛和具體。研究方法、視角各有特色。
從此簡要的回顧,可以看出臺灣方面對佛教倫理的研究,至少有如下特點,一是注重學科體系的完善,建立起比較完整的佛教倫理學,並探索更為具體的佛教生態倫理學體系。二是對於倫理學原理的一定程度的自覺關注,部分佛教倫理研究者自覺研究倫理學理論,使其研究成果更體現學科整合的特色。三是注重原創性,比如釋聖嚴的「心靈環保」等。四是教界的關注較多,研究比較活躍。中華佛學研究所召開的第一屆國際佛學會議,就是「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就發表或出版的研究成果看,出家僧眾的研究佔有相當的比重,其學術觀點可以說起到具有主流的地位。五是十分關注並注重回應西方的相關理論並提出佛教的觀點。六是具體問題研究比較深入,並形成學術爭論,促進研究的深入。七是注重佛教倫理關懷的具體實踐。當然也存在著有待進一步發展之處,比如,從事佛教倫理學研究的人員似乎嫌少,其中有建立佛教倫理學體系意識的研究者更少,使得對於佛教倫理學體系的討論就較難展開;在研究者中,具有較完整的倫理學知識背景者相對較少;宗教倫理之間的比較研究和對話剛剛有所起步。

三、兩岸佛教倫理研究前瞻

  兩岸佛教倫理的研究,就現有的成果看,雖然已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與國外的研究,特別是西方的研究相比,存在著一定的距離,至少成果的數量上是如此[30]。在本世紀,佛教倫理的研究仍將得到兩岸的極大關注,並在學科上進一步系統,實踐上更加深+入。將體現出至少如下幾個方面的趨勢:
其一,兩岸教學兩界的互動更加深入,更強調兩岸交流研究方法和成果。
其二,從以回應西方觀點為重要方面的研究轉向重視原創性思想的研究。
其三,對於佛教倫理學的體系結構探討更加深入,並提出來自倫理學角度的結構和佛學角度的結構,以及超越佛學和倫理學方法框架的結構。因此,佛教的元倫理學(後設倫理學)、美德倫理學、規範倫理學、應用倫理學等依倫理學方法展開的研究將進一步完善,同時,從佛學自身角度提出的體系也將會有多種提法。方法論上的科際整合將逐步成為自覺。
其四,更加重視佛教應用倫理學的研究,除了近幾年比較熱點的生態倫理、環境倫理、動物權利、生命倫理等領域,佛學所體現的對管理倫理、國際關係倫理、經濟倫理或商業倫理等領域的啟發也將受到關注。
其五,研究者的數量將會稍有增加,但兼有倫理學、佛學知識雙重背景的學者仍然較少,很多人仍然是單一佛學背景者,對倫理學沒有更深入的瞭解,倫理學學者研究佛教倫理者仍將較少。
其六,和國際學術界的交流將更加頻繁和深入。
其七,形成以佛教倫理學為主體的宗教倫理學體系,從而與西方世界以基督教倫理學為核心的宗教倫理學體系並存。
其八,宗教對話的內容將更多地包括宗教倫理的對話,同時,比較宗教倫理的研究更受重視。
其九,更注重佛教倫理的社會關懷和佛教道德的實際示範作用。
其十,有識之士或團體將設立佛教倫理學的專項研究基金,以資助這一課題的長期、持續的研究。



* 本文原為2003年10月法鼓山「兩岸佛教學術研究現況與教育發展研討會」交流論文。
[1] 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3月版。
[2] 載現代禪網站等。
[3] 《北京大學學報》1999年3期。
[4] 《禪學研究》第5期,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5] 李書有:《全球倫理與佛教倫理的趨同性》,《探索與爭鳴》2000年第4期。
[6] 《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研討會》(論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7] 「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2002,蘇州)論文,載于《南京工業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
[8] 《道德與文明》,2002年第6期。
[9] 「吳越佛教文化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2003,杭州)。
[10] 《中國社會科學》1996年第2期。
[11] 《哲學研究》1996年第6期。
[12] 《中華佛學學報》第12期。
[13] 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14]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15]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6] 《中國社會科學》,1999第5期。
[17] 新版教材,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8月版。
[18]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版。
[19] 中央編譯出版社1997年10月版。
[20] 法界出版社1995年11月版。
[21] 法界出版社1999年9月版。
[22] 法界出版社2003年3月版。
[23] 見《佛教與社會關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1996年1月版。
[24] 載現代禪網站等。
[25] 見《佛教與社會關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1996年1月版。
[26] 見《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2月版。
[27] 見《佛教與社會關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1996年1月版。
[28] 載現代禪網站等。
[29] 佛光出版社1989年10月版。
[30] 在amazon圖書網站,佛教倫理類的書籍搜索顯示有55項,其中包括An Introduction to Buddhist Ethics : Foundations, Values and Issues ( Peter Harvey ), Contemporary Buddhist Ethics ( Damien Keown), The Nature of Buddhist Ethics (Damien Keown), The Heart of Being: Moral and Ethical Teachings of Zen Buddhism (John Daido Loori), Ethics in Early Buddhism (David J. Kalupahana), Fundamentals of Buddhist Ethics (by Gunapala Dharmasiri)等。北京圖書館收有21種。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