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以無門入一切門」——專訪性廣法師佛教養生學

鄺志康(佛門網高級記者)
 

  養生是中國文化中的重要部分。這裏的「生」,有生生不息的意思,同是蘊含長養、培育的概念。佛法是以整體來看待生命的,有生必有死。那最究竟的死亡是甚麼呢?是涅槃。從生到死,我們的確要經歷的是一段漫長的人生。「佛教養生學」這個概念最初在法師腦海萌芽,是因為禪修初學者在打坐時經常碰到的問題,例如腿疼坐不住。另一種是有些人因為生病而主動接觸禪修。

  「我們談生病,可以大致分為三種:身體、心靈及對生死的畏懼。於是我想,佛法能否去除疾病,使身心都回復到健康的狀態呢?」這驅使她思考現代西方醫學及中國傳統醫術的異同──西方多從生物性、解剖的角度來看,而中國則著眼於陰陽五行及經絡。「那佛弟子又該如何看待生命?經中說得很清楚了,五蘊──色、受、想、行、識,包括了肉體及精神層面。於是我便慢慢從這方面來建立理論基礎。」

四大不調則病生,四大調和則病癒

  事實上,在這之前,法師早已經歷無數次病苦,也許是這一連串的狀況,令她更認真思考佛法和健康的關係。在法師不足周歲時,她開始發燒,醫生來打針。據她母親憶述,針一打下去,痛到法師連哭也哭不出來,臉發黑,彷彿死掉一般。後來醫生拍打她,又活過來了。到了三、四歲,法師其中一條腿都是酸軟無力,白天走路是跛著,晚上睡覺時會痛到醒過來。「現在明白是當年打針,針傷到腿肌肉的筋膜及神經。」到年歲漸長,腿的毛病好多了,可人又開始腹瀉,經常拉、經常吐,一直都吸收不到好營養。法師笑言那時年輕,復原力強,她是靠意志力撐過來的,但到了三、四十歲,身體忽然走下坡,到處都疼痛,情況直到七、八年前,她覺得身體真的快要垮掉。「可我轉念想,我是佛弟子呢!《心經》有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那按佛陀說,生死大苦能度,老病的苦也應該能度。然後我去看經典,想在當中找到佛陀所宣說關於對治疾病的法。就是這樣我接觸到地、水、火、風的原理。」

  套用現代科學語言來說,四大分別是物質的密度(地)、黏度(水)、溫度(火)及速度(風)。既然是「度」,那代表可以多可以少,一共產生八個向量。「讓我們又拿肌肉為例,密度高的肌肉會怎樣?會僵硬。僵硬好不好?對肌肉不好但對骨骼好;那溫度高又如何呢?細胞會燒壞掉;太低的話,身體功能會停止。如何讓火大平衡呢⋯⋯慢慢按著步驟調和四大,我發現睡眠好了,身體更健康了,腸胃開始好轉。」

  佛經中說,四大不調則病生,四大調和則病癒。據法師分析,疾病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活動障礙,這是筋骨的問題;二、代謝障礙,如糖尿病及高血壓;三、心智障礙,如憂鬱症。無論是哪種病症,都離不開四大不調。法師創立的佛教養生學,是以操作「養生功法」為主。她奉行多年,現在學生跟著修習,得益不少。有學生深受胃病之苦,胃酸過多,引致逆流,現在胃部放鬆了,症狀也越見減少;有另一位患有梅尼爾氏症(Meniere's disease),身體站不正,常歪在一邊,眼球又不能左右轉動,否則會暈眩,但做功法後症狀大為改善;還有心臟動脈剝離,不靠開刀,努力學習功法,度過了醫生所預估的半年存活期。這些看似不藥而癒的奇蹟,其實無一不切合佛法。「佛經說法能治一切病,所以我們應該給自己一個機會,看看自己在修練上那強大的心念力量能不能夠提升身體的力量。但這絕不代表佛法神秘,神秘是在甚麼原理都不知道的情況下操作。法的奧妙,背後有學理來支撐。」
養生功法很簡單!

  性廣法師認為,她這樣並非要以佛教養生學取代西方醫學,畢竟就現今科技的水平而言,治療急症、外傷、甚至難產,西方以外科介入的成效是毋庸置疑。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很多慢性疾病是西方醫學都束手無策的。「《雜阿含經》有云:『心種種故色種種』──無形的精神運作,會以有形物質的狀態呈現。舉例說緊張,若根據心理學理論,我們會產生戰鬥或逃跑的反應(Fight-or-flight response)。再細心分析下去,你當時的肌肉都要非常有力量、具有彈性,筋骨要夠強韌支撐上半身,才能配合你做出這一連串的動作,來戰勝對方或逃走成功──這不正是心念(緊張)導致色身的顯現和變化(戰鬥或逃跑的反應)嗎?」

  既然談到了背後的學理,性廣法師開示,她是以四念住──身、受、心、法為根源。佛陀教我們要先懂得用意念觀察自己的身體:假設我們坐著,雙腳踩在地板上。這時我們可以先從左腳開始,感受哪些部分是結實接觸地板,哪些部分是懸空的;接受到右腳,依同樣的方法觀察;之後可以比較兩者間是否平均著力,再來沿著腳掌慢慢往上觀察,小腿、大腿,也是先左後右,然後比較兩者間,如此類推。「所以正確的姿勢是養生功法的第一步!現代人坐姿錯誤,力量長期壓在腰部上,影響整個身體的支撐力及推動力,導致你被逼要用肩膀及頸部來支撐,這樣一來肩頸壓力便會跑出來。」這只是第一步,法師再次強調,觀想並不是神秘的事情,古來大德確實可以觀想自己的筋骨、脈絡,甚至細胞,最後到達「但見於法,不見於我」的境界。

  所謂「養生功法」,性廣法師舉起兩個手指頭,說:「只有兩招。」一招是「柔胯」,另一招是「鬆肩」。人體共有近五百條肌肉,三分之二集中在下半身,因此鍛鍊雙腿肌肉是預防體力衰退的最佳方法。「柔胯」重在養生、省力,初學者應該先練柔胯,務使下盤臀腿鬆活柔軟。法師言,這個功法,就好像在兩肩及兩胯裝了四個馬達。平常血液從心臟送到末稍,流速變慢,但透過反覆拉伸的動作,能增強其回流的力量,這樣身體便不需要只靠心臟吃力地跳動。至於「鬆肩」,法師有感現代人多習慣於前面胸腹出力,臟腑被壓迫成為支撐力量,導致功能失調,又無法正確分散力量,因此特別設計鬆肩法,加強鍛鍊背部肌力,使胸腹放鬆,身體各部分得以各司其職,發揮功用。

  佛教養生學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它建基於「人生五論」之上──養生論、善生論、利生論、往生論及無生論,它涵蓋有情由生命本能而層層推進、步步提升並圓滿正覺的全部內容。養生就是集中在到底如何按照生理及物質的運作,來增進身體健康;善生是增進生命福樂的方式,集中的是在內心的層面:「藥是醫病不醫命,一個人心有毒,物理性的藥是無法救治的。」當這兩點都做足時,身心都會隨順因緣,知因畏果,行善利生,分享福報。在努力完善這三「生」的過程中,卻還沒有到達涅槃(無生)前,中間還有往生──十方佛土,你要到哪裏去、你會到哪裏去?「沒有把好養生這關,後面的根本都不需要談了。念佛,彎腰駝背是念,正襟而坐也是念,但我們一定要取後者!從這個角度來說,最高境界的法門是沒有法門。我到念佛堂,不會跟大家說,參禪不好,念佛最好。我會說,你好好念佛,但你頸椎歪了,要正一點;我去漢傳的禪堂,不會說你要參到四禪,我會說,你靜坐的時候駝背了,要坐直;我到了南傳的禪堂,不會說禪宗比較好,但我會說,你肩膀太緊繃,要放鬆。」跟隨法師這種「以無門入一切門」,走到最後,會發現,養生原來是所有法門的基礎。

佛教養生學,只渡有緣人

  性廣法師相信,健康是所有人的共同意願,修習「養生功法」並不是要大家成為佛教徒。「你可以不談生死寂滅,但我不認為有人會願意不追求長壽。」某種程度上,法師是隨順求助者的不同狀況及根器,應機而教。不過她還是覺得這要看緣分:「做人也好,學佛也好,你的接觸面永遠不會超過你所屬的因緣。在我看來,我是會把我的緣分都渡到盡──朋友、親人、學生……見到誰都對他講。但是超出這個緣分之外的,我不會想太多。還有,他學了之後,回去能做多少,我都不能生氣,更不能強求他超越自己的因緣來達到我的目的。我把方法告訴你,可是生命,還是要自己來養的。」

  「一個病人來求醫,現在的醫生通常只給他五分鐘,看看、問問,然後叫他去配藥。其實細心想,醫生和病者都是這個制度下的受害者。」她認識一位醫生,無法接受治病都是速食文化,堅持詳細診症,到後來連在診所的護士都接受不了。法師於是勸說這位醫生:「有一個區塊,一定是要病人自己做的,西方叫預防醫學,我們叫日常保養。」

  她以揉麵團為例,手擀麵大家都公認比機器造的麵好吃。那麼手擀麵要揉多少下?慢慢揉到麵團筋道柔軟為止,可能要幾十下、幾百下;同樣地,我們肌肉裏有蛋白質,要它柔軟,不是你彈三兩下便成的,而是持續地進行。性廣法師的養生功法,講求的是慢慢地去揉、去動。「肌肉有血管、神經、淋巴,肌肉如果僵硬,壓著神經,自然會覺得疼痛,但那其實是肌肉不夠柔軟的問題。早年我過度熱心,看見人家辛苦,總想把他們調理到不疼痛的自然狀態。然而人有依賴性,他一痛,便來找我,久而久之,連運動都不用再做了,更加不用談保養了。」法師相信,痛不是一、兩天養成的,而到了最後,再好的醫生都會給最懶惰的病人拖垮。

  回到最初,佛教談生,也談死。法師說,一旦眾生對這個世界存有欲望,心念的貪、瞋、癡便會驅策我們趁還有力氣的時候,緊緊抓住。「抓住的時候,你看到的是它的『生』,到你抓不住了,你看到它的『死』。生命在沒有智慧的觀照跟覺知的基礎上,永遠只是一遍又一遍的輪迴。」按她這樣說,佛教養生學其實只談了人生的一半,由於生之後有死,還有究竟寂滅。可是她想到,在這個不平衡、不對稱的世界,如果佛弟子老是談寂滅,老是談求往生,那我們反而又會忽略掉在現實人生的這副身體,以致於種種疾病、痛苦纏身。佛教養生學存在的目的,正是彌補世間出世間法之間的空隙。

——轉載自香港佛門網2018-02-27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