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觀十一項心善解脫

釋昭慧講.耀行記

98.7.20

  今日授課,法師首先分析了佛陀面對其他宗教、禮俗的態度。佛教既是一門宗教,也可說是在宣導一種人生智慧。佛陀因為護念眾生,他透徹體悟到因緣生法的世間,許多既成的禮俗、儀軌已形成強大的社會制約力,因此佛陀不去直接衝撞它,以免讓人畏懼,斲傷親近佛法而開拓人生智慧的機會,所以佛陀說「我不與世間諍」。可是,當某些宗教的價值觀傷害到眾生時,佛陀也是不妥協的,從《雜阿含經》卷四第93經,就可以看出這樣的事實。

  經中敘述:有長生婆羅門殺生祭祀,廣邀外道舉辦邪盛大會,認為可以透過祭祀、祝拜、佈施的儀式而得神明的護佑,聽說佛陀來到此處,因此前往拜會。佛告婆羅門:有一些邪盛大會會主原本想要行施作福,卻因為造作身、口、意三業的殺業而生出罪過,得到不善的果報。接著佛陀又以婆羅門最熟悉的「供養三火」的方式,轉化為「根本火、居家火、福田火」,教導婆羅門獲取福報的方法。

  所謂「根本火」,是孝養父母;「居家火」,是指對家人、宗親乃至於僕役、客人,都要善加對待;「福田火」,是指要奉事、供養沙門、婆羅門等修道人與祭司,以培植自己的福田。如果從這三個方向來增加你的供養,才是無罪的供養,可以令現世有美好的名聲,死後得以升天。於此法師解析到:從這裏可以看出,佛陀不是一味鄙視想要升天得福的世間欲求,固然它是不究竟的,但是面對芸芸眾生,佛陀仍然非常平和的告訴世人,如何得到真正的福分及世間的好名聲。

  既從形式上轉化了婆羅門所供養的三火,佛陀接著再就根源上,內心的貪、瞋、癡三毒之火做了說明。這三毒之火不滅,能令自他生憂苦,招感當前、未來無盡的罪殃。聽了佛陀的話語,長生婆羅門幡然悔悟,令其子返舍放諸被縛生靈。爾後佛陀為其說法,示教照喜,長生婆羅門因此見四聖諦、得證初果,皈依三寶,後返其舍置辦清淨飲食供養佛陀及諸比丘。

  經文解釋完畢,法師進一步闡釋該經的現實對治意義。從經中可以看到,雖然在當時的托缽制度下,乞來什麼食物就吃什麼,無從揀擇,因此不能純然地素食。但是,佛陀可不主張比丘們為了口腹之欲,讓那些供養者因此而殺害生靈,否則豈不是口是心非嗎?擋了他人的邪盛大會,竟然讓供養者殺生供養比丘,這不是很怪異嗎?因此,後來很多人努力證明,我們要回歸原始佛教時代,就可以吃肉,說吃肉很正當。這完全是一派胡言!因為依現在的環境,完全可以不這麼做,如果要這樣做,就是懈怠、放逸、耽溺於口欲,所以大可不必講那麼多冠冕堂皇的理由來為自己開脫,本經即是明證。

  故事解析完畢,法師回到今天要講解的進度:

  卷一,第22經,劫波比丘問佛陀如何心得善解脫?佛說當觀色法的十一項(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好、醜、遠、近)悉皆無常,這樣對於色法的執著就沒有了,心得善解脫。如是觀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愛欲斷故心善解脫。那麼愛欲應當怎麼斷?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觀五蘊先觀色法,觀色法十一項先從現在色正觀,而且要先觀內色(自己的色身),因為這是我們最在意的。如何觀色法十一項的內容,在本文的「導論」中,法師有詳細解析,故而在此略過。(請參見本刊第131期)
那麼,「受、想、行、識」等名法應該如何觀照?法師繼續演繹名法的觀照方式。色有「心生色法」,心念會影響色聚,因此雖然心念暫時無法觀到,但觀到色聚時是可以對應到心念的。到後來觀心純熟,就可以真實地觀到名法是如何生起?它的途徑以及怎樣的滅去,念念都觀得清楚。與觀色法相同,同樣既可觀自己內在的名法,也可觀他人的名法,因此透過修持可以得到「他心通」。同理,能觀現在的名法,也可觀過去、未來的名法,從粗到細的起心動念,好的、不好的起心動念,他人遙遠的起心動念乃至自己的起心動念,一切都觀到它的無常,斷除對於受、想、行、識的欲愛,心善解脫。

  第23經,佛子羅睺羅問佛陀:要有怎樣的知見,才能讓自己去除對內身、外境一切相的繫著?佛陀說:就是於五蘊觀十一相「彼一切悉皆非我,不異我,不相在」,觀到它的無常生滅,就可以證得阿羅漢果。

  法師分析其原因在於:在無常迅速生滅變遷的過程中,根本找不到一個穩定的「我」或者稱為靈魂的東西,你只看到分子的變化、生滅和這個變化的法則,因此「但見於法,不見於我」,這是「非我」。所謂「不異我」,是指在觀內身時也不會異於此而去尋求個「我」,這個本能覺知的「我」就在五蘊的組合中。所謂的「不相在」是指我在五蘊之中,還是五蘊在那個「大我」之中,這樣的知見都是錯的。因為凡是不能檢驗的,無論是深深在內還是高高在上的,都是想像出的東西,是虛幻不實的。正因為「觀其非我」,所以不會「即蘊計我」(認為五蘊是我);也不會「離蘊計我」(認為五蘊之外有個我),於是不會認為有個不滅的靈魂以及大我、真我的觀念。這就是平等正觀,能離「我、我所、我慢使繫著」,斷愛欲,轉去煩惱,證無間等,究竟苦邊。

  第30經,講到了輸屢那與舍利弗的一段對話。輸屢那詢問舍利弗:有沙門、婆羅門不知為什麼,對於無常、變易、不安穩的五陰還是會計較,言我勝、我等、我劣。他們到底在執著哪些內容?舍利弗不直接回答這個問題,而反問輸屢那:五蘊是常還是無常?無常是苦耶?苦中有我嗎?輸屢那回答:是無常,無常故苦,苦故無我。舍利弗告輸屢那,能於五蘊觀十一項,就知道五蘊中沒有我,也無必要在五蘊外找一個我,也沒有互相相在的關係。這樣的觀照自然會生厭(見道)、離欲(修道)、解脫(得到解脫)、解脫知見(而且能知見自己得到解脫)。

  接著法師就經文重點提出問題:從以上的敘述,似乎看不出輸屢那的問題得到了解決,其實舍利弗已經回答了他的問題。那就是:這些沙門、婆羅門雖然理論上知道無常變化的五蘊,卻依然計較勝負,就因為沒有實際觀五蘊的十一項。因此只是概念知無常,卻沒有實證經驗的無常感,所以對於相對穩定的個體,還是難免有「我見、我慢、我愛」的無明,才會與他者較量高下。

  長者子輸屢那後來出家修道,名二十億耳,佛陀與他又有一段有關如何精進的精彩問答。因此法師跨越到卷九,第254經,繼續帶領我們閱讀有關二十億耳的故事。經中描述二十億耳在耆闍崛山精進修習,但未盡斷煩惱,因此想要返俗,認為可以繼續享受世俗之樂,還可廣為佈施作福業。佛陀於是就著彈琴調弦的譬喻來說明修道的要領:彈琴時弦太緊、太鬆都彈不出好的音聲,修道也是這樣,精進太急容易產生掉舉(精神亢奮)與疑悔(懷疑這樣是否有效),精進太緩令人懈怠,所以應該平等攝受、不急不緩。在佛陀的教導下,二十億耳常憶念此彈琴譬喻,精勤用功得證阿羅漢果。

  接續卷一,第31經與32經,都是輸屢那與舍利弗之間的問答。法師為我們分析其中的特點:我們一般熟悉苦、集、滅、道四諦法,可是這四種真理要放在哪裏來作檢視?其實就放在五蘊中。例如「苦」,我們所能感知的苦,不是對於色,就是受、想、行、識,即所謂的身苦、心苦,因此要從五蘊來觀四諦。「於色如實知」,就是於色的無常相如實知,依於前面所說的十一法,觀見了它的色聚生滅無常,就能如實知其無常、無常故苦、苦故無我了。

  那麼能讓我們感知的,苦的色集又是怎麼來的?觀照之下發現是愛集、業集,是「心生色法」、「業生色法」,能體會是因為業集、愛集,這才是如實知。這裏不講「時節生色」和「食生色」的原因是:雖然這兩者也是招來色法變異之苦的要素,但是比較不是在修道中下功夫的所在,需要透過世間的政治、經濟、法律來改善,所以不放在這裏討論。能夠操之在我的是「心生色法」與「業生色法」,這就是「色集如實知」。

  「色滅如實知」,能夠真正觀到色聚在不斷變化,如聚沫一般才生即滅、滅滅不已,這樣才是如實知。如何達到這個途徑?就是「色滅道跡如實知」。觀五蘊滅滅不已,是需要方法和途徑的,這個方法和途徑就稱為「道跡」。沙門、婆羅門不如實知五蘊的苦、集、滅、道,就不能斷五蘊之苦。

  由於《雜阿含經》在傳抄及入藏過程中編次有錯亂,所以講授的次序未必從第一卷開始講至結束。接續「蘊相應教」,法師引導我們跳到卷十閱讀,其實這才應該是卷二的內容。

  卷十,第256、257、258三經,同樣記敘了摩訶拘絺羅向舍利弗請教關於無明及明的問題。前面講到如實知見,要無間等正現觀(沒有間歇的平等覺照),那麼以何方法才能得正現觀呢?第259經就講到了三個層次的觀照,1、觀五蘊的「為病、為癰、為刺、為殺」而產生厭;2、觀其無常,無常故苦,才能真正知道其過患何在;3、達到空與非我的體證,方能證得諸法實相。歸結起來就是「生厭」、「離欲」、「滅」,能如此思維、觀照,可證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