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淺論學習「唯識學」的方法

 釋耀行 

 2010116日~7日應香港妙華佛學會邀請,筆者前往該會做兩日佛學專題講座。之所以選擇「初期唯識思想概論」這個講題是因為:來聽講的學員大都是妙華佛學進修班的學員,通過三年初階班的學習,對佛法義理已有基本的認識,加之該班本學年開設的正好是唯識課程,有這樣的學思經歷為基礎,再聽唯識思想史,不但不會感覺艱澀、枯燥,而且有助於走出自我的思考盲點,超越宗派情見,瞭解唯識學在整體佛法坐標中的定位。二來就筆者個人的學佛經歷而言,日常對於唯識學的研讀、講學也著力頗多,所幸在於得善知識之點撥、提攜,雖不能盡窺其堂奧,但也略具二三心得。以上是就著聽者與講者的因緣,令筆者選擇唯識學作為講座內容的原因。

再者,如果對於佛法義理沒有高度的好樂之心,面對邏輯縝密、體系龐大的唯識經論,多數學佛者是望而卻步的。況且佛弟子研修唯識,也大多不是出於學問的興趣,所以筆者以下回溯和探討的範圍也只限定為:佛弟子基於修持的理由學習唯識的體會。

唯識學派的產生與部派佛教的「說一切有部」有著甚深的淵源,其論學方式帶有濃厚的阿毗達磨風格,向來以思維縝密、艱澀難讀著稱。初學者如果沒有把握其思想要義,下手就在一經一論的解讀,很容易受困於龐大的名相體系,喪失學習的興趣。而有心向學者即便是熟記偈頌,也難知其學理形成的原因與背景。總而言之,要在短短的4個課時令聽者瞭解什麼是唯識學?就著時間與筆者的能力是無法做到的。因此將教學重點放在三個方面:1、簡單歸納初期唯識學產生的學理背景,瞭解其源於根本佛教,承續部派佛教,吸納中觀思想的發展脈絡;2、結合日常生活中的修行,令學員體悟唯識學不是純然的學問之學,它其實是佛弟子探索、解析流轉與還滅的生命之學。3、培養學員後續研讀唯識學的興趣。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有效率的認識、瞭解唯識學,學習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筆者當年修學唯識產生困頓的主要原因也在這裏。所以但凡時間允許都要在授課之初,對於該學門的研讀方法做一詳細介紹,從而令學員回去繼續自修時可以按圖索驥、有法可依。可是,同樣基於時間的關係,本次講座無法在方法論上做全面的分析,這是在教學上感到不圓滿的部分。好在講座結束後,《妙華會訊》的何翠萍居士向筆者邀稿,於是乘此機會補充這方面的不足,謹以此點滴學法心得來供養與會大眾。

1、理解各個「名相」在不同經論中的定義

記得當年初學唯識,遵循傳統的學習方法:先熟記偈頌,再聽師長依文解析,而後通過學友間的展轉「複講」加深記憶。「複講」也是驗證學習程度的手段,所講內容與師長所授相似度之多寡是衡量優劣的標準。這樣的好處是可以訓練強記的能力,對經論中的說法亦能一一道來,但是為什麼要提出這些問題?同一學派甚至同一論師早期所著的論典與後來的作品,為什麼有不同的說法?唯識思想產生的活水源頭在哪裡?這樣的問題意識但憑依經解意的學習方式是難以產生的。不具足問題意識研讀經論往往人云亦云,即便發現有所差異,也無法了達是因為思想的前後轉變,反而容易站在宗派的立場想辦法巧為會通。

初學唯識最大的障礙是不知典籍中各個「名相」的定義。唯識學者在學派形成發展的過程中,對佛法的思考自有其特殊的見解,表現於經典的著述與詮釋就相應創立了不同的「名言」體系。例如:根本佛教的重要思想——「緣起」,在唯識學派早期的經典《解深密經》中就命名為「依他起」。從該經中可以看到,雖然解釋「依他起」的定義實質上等同於「緣起」,可是因為採用了不同的名稱,對初學者來說還是有待熟悉和瞭解的,因此很多老師要求學生根據字典背誦「名相」。但是,即便同樣在唯識學派的經論中,這些「名相」的定義也不儘然相同。同樣稱為「依他起」,在《解深密經》中的定義還是等同於「緣起」,到了無著所著的《攝大乘論》,就發展為與阿賴耶識聯結,有了「從自熏習種子所生,依他緣起故名依他起」的新意義。所以,看似相同的「名相」在不同時期形成的經論中,其實是有著不同的意涵。

那麼應該如何儘快熟悉這些「名相」所指為何呢?依筆者的經驗,即使背熟了字典的解釋,隨著時間的流逝也會逐漸淡忘。要想牢記它的意義,除非你真正理解它的含義,就像認識一位朋友,你不只是需要記住他的名字就算熟悉了,凡是與他相關的外形、職業、性格等信息也要瞭解,久而久之才能從陌生人變成熟人。所以要理解各種「名相」在不同經論中的意涵,才是幫助認識和記憶的方便。

2、從早期經論入手

唯識典籍卷帙龐大,歷代論師的注釋也多如星辰,初學者面對這些經論的文海往往不知所措。佛學院開設的唯識課程,初級班大都從《八識規矩頌》、《百法明門論》入門,進階到高階班才開始學《解深密經》、《唯識三十論》、《唯識二十論》等經論。這樣的學習次第不容易瞭解唯識思想發展的脈絡,經論之間也無法貫通彼此的差異與聯繫,造成思考的脫節,套用禪宗一句話,就是「功夫不能打成一片」。筆者當初也是受困於此。

後來開始接觸印順導師的著作,在導師的《妙雲集》中,專論唯識的是《唯識學探源》和《攝大乘論講記》這兩本書。但是讀過的人都知道,如果沒有「部派佛教」的基礎,這兩本書是看不懂的,直到拜讀了昭慧法師著的《初期唯識思想》,才明白學習陷入迷宮的癥結點在於:以傳統的「橫面解析」方式研讀唯識典籍,雖然可以瞭解某論師整理的某部論典的細節,但是無法以整體的眼光來審視、揀別——該經論之所以出現所表顯的思想內涵,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見樹不見林」的思維慣性。

所以先有「唯識思想史」的學習背景,再選擇善巧的研讀方法,從早期的經論入手,學習的次第反而是先《解深密經》(因為該經典的出現標誌著唯識學派的正式形成),再《攝大乘論》、《唯識三十論》、《唯識二十論》。後三部論典是無著與世親兩兄弟分別撰寫的,同樣是建構唯識思想體系的重要論典,但是思想已經發生轉變。印順導師總結為:《攝大乘論》是以「阿賴耶識」為中心的「一能變」思想,到了世親的《唯識三十論》形成「此能變唯三」的「三能變」思想。因此,循著思想演變的脈絡選擇經論閱讀的順序,對我們真正讀懂經典是有幫助的。

3、不能孤立的看待「唯識學派」

前面談到讀導師的《唯識學探源》,如果沒有「部派佛教」的基礎是看不懂的。其原因在於:但凡站在宗派的立場研讀唯識學,往往忽略它也是「佛法」中的一個有機體,其學派思想的醞釀產生離不開整體「佛法」的大環境。因此,想要深入的學習「唯識」,就必須對「根本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三系」的思想有所認識和瞭解。

可是學「唯識」已經不容易了,要瞭解「部派佛教」就更是難之又難。筆者當初就因為畏於「部派佛教」繁複的論義,想要避開而直接學習「唯識」與「中觀」。可是思想的承續不能因你的不耐煩而做斷然的切割。當然,如果你僅僅是滿足於只瞭解唯識的幾個名相,還不足為慮。但是,想要進一步探詢「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思想源頭,就必須上推到部派佛教。加之許多唯識的根本論典都有破他宗、以立自宗的論述(包括中觀的論典也有這樣的特色),即所謂「摧邪顯正」。因此如果你不瞭解對方的思想,又如何能做這樣的比對。正因為無法讀下去了才回頭補課,所以深深地認識到學養不足是無法從整體瞭解唯識學的。

另外,學「唯識」必須善於使用參考資料,除了研讀該學派重要的經論外,印順導師的書是不可不讀的。導師研究唯識的書籍既有《唯識學探源》、《攝大乘論講記》等專著,也有許多對唯識的精彩見解散見於他的其他著作中。導師論「唯識」,不是只談這一系的思想,而是通過上探「根本佛教」、「部派佛教」的脈絡,下承「大乘三系」的比對研究,從而清晰的呈現出「唯識學派」的特質。閱讀這些資料可以幫助我們在入門階段就清楚地瞭解「唯識」思想的演繹路徑,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讀初、中、後不同時期的典籍章疏,「唯識」學的輪廓就會了然於心。

但是,導師論「唯識」的著作主要針對的是已有「唯識」基礎的讀者。初學者要怎樣找到一本既囊括「唯識」思想要義,又能讀得懂的「唯識思想概論」呢?其實筆者在教學「唯識」課程時,尋找教材也遇到了相同的問題。好在後來拜讀了昭慧法師所著的《初期唯識思想》這本專著,本書不僅導正了筆者研習「唯識」的方向,而且成為後來教學「唯識」的必備教材。該書從研究方法的介紹到唯識思想形成過程的嚴謹論述,勾勒出學習「唯識」的完整路徑。因為是教學講記改寫成的著作,所以讀來有現場聽聞的親切感,從而令讀者產生進一步學習「唯識」的興趣。尤其可貴的是:法師論述「唯識」要義時,不廢「解行」,時時提醒讀者該學派存在指向的修行意義,以具體實例導正因觀念錯誤產生的修行偏差。綜上所論即是筆者選擇該書做為教材的主要原因。

本文的撰寫是為了補充講座的內容,而筆者在學習的過程中,亦希望透過教學相長的方式增加個人的學養,因此謹將上述學法心得供養大眾,敬請方家不吝指教。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