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從越南排華風潮談「正義」與「慈悲」

臉書留言錄(之一六八)

釋昭慧

103.5.16凌晨

  越南發生排華暴動風潮,令我們急切關懷受苦受難的台商、台幹(當然也包括所有受暴動所害的華人乃至其他國人)。

  中南半島與南洋群島的排華暴動,這已不是第一次,相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我小時居住緬甸,值遇尼溫政府排華風潮,父母決定放棄所有資財,回歸「自由祖國」台灣,我也從優渥富裕的快樂童年,遽爾進入一貧如洗的「難民」社會。因此對排華暴動,個人實有切膚之痛。

  然而在越南排華風潮正熾的此時,除了憤怒與悲傷之外,我們還要冷靜反思——華人身居僑鄉,應該如何趨吉避凶?

  「歸化」有時是一種「趨吉避凶」之道!讓華人徹底與漢文化「斷根」,全面注入在地語言與文化,融入當地社會,並且調整「僑居」心態,把異鄉視作故鄉。

  有時「歸化」甚至是被強制而自己作不得主的。許多南洋國度的政府,強勢勒停華文學校,要求華人子女全面讀、講當地語言。但無論如何,讓人與母國文化全然斷根,還是會留下些許文化認同上的創傷與遺憾。因此文明國家大都已有「多元文化並存」的共識,允許移民保有語言與文化特色,甚至將此視同在地珍寶。

  另一趨吉避凶之道,就是佛家所說的「廣結善緣」。南洋華人移民史上,多少排華慘案,都是暴動住民把華人視作當地資源的掠奪者、當地工農的剝削者,在「自以為義」的心態中,撩撥起了種族仇恨,讓華人慘遭燒殺擄掠之禍。印尼有一條河名為「紅溪河」,據說在當地排華史上,馬來人大量屠殺華人,棄屍河中,河水為之染紅,因此名為「紅溪河」。

  我們不妨看看,慈濟是用什麼「廣結善緣」的方式,來力挽種族仇恨的狂瀾!

  2002年,印尼華裔慈濟人為了改善雅加達水患,發現問題出在「紅溪河」岸的貧民區,民眾在簡陋高腳屋上居住,直接將垃圾與屎尿棄入河中,這使得雅加達逢雨就淹。印尼華商慈濟人在慈濟理念的鼓舞下,為了整治水患,先後打造了數千戶美觀堅固的大愛村供貧民入住,然後再拆除這些簡陋的高腳屋,並在大愛村中,為穆斯林住民建設清真寺、學校、工廠,還請教長駐守清真寺,讓住民有宗教慰藉。

  這讓印尼民眾對「華人」印象大為改觀,從「仇華」的心態,一轉而成華人之友,有的甚至成為慈濟志工。

  越南排華事件中,我們不宜只劃清界線,努力區分「中國人」與「台灣人」的不同。華人在當地必須與民眾建立起相互疼惜的真誠友誼。財富可以挑起仇恨,也可換來珍貴的友誼。慈濟「無私奉獻」的佛教文化,在印尼力挽「排華」狂瀾,即為一例。

  許多人反慈濟,擁有較為理性的觀點,並且直指結構性問題,這些非屬濫罵的言論,值得吾人認真反思,那就是:慈善工作的推動,是否反倒會因緩解了社會問題,從而延緩了社會改革的進程?講得更直白一些:老是在社會上注射「慈悲」的嗎啡,是否會延誤「正義」的藥劑治療?

  這讓印尼民眾對「華人」印象大為改觀,從「仇華」的心態,一轉而成華人之友,有的甚至成為慈濟志工。

  我過去就是這麼認為,因此也曾公開撰文反對慈濟。

  後來靜觀多年,發現:他們所推動的工作,確乎有移風易俗及賑濟災厄的強大功效,而且這是發自內心的善德力量,以共願來轉化共業。慈濟採用鼓勵行善的方式,讓富者心甘情願地將其財富往弱勢一端流動(而非用強制方式,製造階級仇恨以掠奪其財富),其效果實不容小覷。這股推進國泰民安的「慈悲」力量,與推進社會改革的「正義」的力量,在社會上是缺一不可的,而且也很難要求一個團體兼具兩種功能(何以如此?那是另一結構性議題,為節篇幅,暫不於此岔開討論)。因此慈善團體與社運團體,實不宜互相攻訐,而應互相助成!

  慈濟不是萬能的,我們不必期待慈濟在「慈悲」濟世的同時,兼顧那些訴諸「正義」的社會運動。我們必須公允地看到:沒有任何團體是萬能的,慈善團體與社運團體都一樣。我們不宜用自己的強項,來凸顯他人的弱項,卻避談自己的弱項。最缺德的是:對他人的強項視若無睹,甚至刻意抹煞他人在發揮強項時,對人類乃至生靈的鉅大貢獻,刻意放大特寫他人的弱項,乃至捏造出他人的弱項!這是「為人畫上標靶再鼓動眾人瘋狂射鏢」的罪惡行為。

  社運人以社會結構的「公平正義」為奮鬥目標,但社運人倘若在品評其他人或其他團體時,故意略去別人的功績,而專挑其弱項來指指點點,那麼他骨子裡也只不過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法西斯」而已!這樣的人品與表現,很難讓人信賴:這些人打自內心理解並服膺「公平正義」的普世價值。

  我們不要只顧著嘲諷慈濟「顧慈悲,不顧正義」,既以「正義」為社運價值,就要凜然記取各種排華運動或文化大革命,那種「自以為義」的歷史共業。

  再舉慈濟以三星期時間力挽菲律賓「廢城」狂瀾之一例:

  去年11月間,在海燕颱風重創菲律賓之際,重災區獨魯萬的市長都已準備棄城,要災民離開家園各覓生路,沒想到慈濟志工卻排除萬難進入災區,發放物資和熱食,並協助災區復原的浩大工程。

  為了重建災區,證嚴法師啟動「以工代賑」,請志工們帶領災民走出憂傷與絕望的幽谷,一方面領工資以維持生計,另一方面共同重建自己的家園。他們冒著被海盜搶劫的危險,乘坐小艇大量運送現鈔至災區(當地連銀行都已被吹垮了)。

  最難得的是:作為佛弟子的證嚴法師,竟然要求先修復教堂!原來,她指示慈濟人,要優先修復兩項工程:1、修復教堂。2、修復街道。法師親口告訴我,修復教堂,是為了要讓信仰天主教的民眾,獲得心靈的安慰;修復街道,是為了讓物資得以運入市區,商店得以營業,好讓災民於領取工資後,可以順利購得民生物資。

  「以工代賑」十分成功,第一天僅有6百多人,災民不敢相信會有工資可領,大都抱以觀望的態度。下午領了較一般工作更高的工資,災民確知不會受到詐騙而做白工,於是奔相走告,於是每天快速增加重建尖兵,到最多一天有3萬多當地災民投入了重建。終於在短短的三週內,讓原已宣告「棄城」的獨魯萬災區,得以恢復市容,也讓受災民眾得到心靈上的重建與慰藉!

  大家不要以為我是慈濟通,其實我真的是後知後覺,直至今年初應邀至慈濟新店醫院參加歲末祈福會,在拜會證嚴法師時,方纔得知這項足令台灣社會引以為榮的重大功勳!

  因此在本文之末,容我以過往曾發表的論文〈佛教慈善事業的一個範例——慈濟整治印尼紅溪河之成效與意義〉

  (article-view.php?code=2C6E678E8B7ECA526780AB8BB6FE6FF7),作一結尾。(以下即該文結論)

  筆者曾因事兩度至菲律賓宿霧,這是菲國第二大城,氣候宜人,景觀優美,陽光海灘,宛若世外仙境,素有「度假伊甸園」之美稱。然而筆者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它的美景,而是它的貧民窟。居民衣衫襤褸,住房矮小破落,屋頂覆蓋的鐵皮早已生鏽,木片搭建的牆板也已破舊不堪。以在台灣慣常舒適的居家生活標準來看,很難想像他們是如何在此過日子的。

  每次看到這裡的貧民區,心裡都有一種強烈的不安,不安來自對比的強烈。在同一都會裡,華人的商業鉅子,築起高樓別墅,外面建造高聳的圍牆,再僱佣菲律賓人以為守衛,宛若一座座堅固的小城堡。在這個堅固的城堡裡,他們過著相對而言如同天堂般的物質生活;但只要走幾步路,在街頭一個轉角處,就可看到破破落落的貧民窟。以眾生平等與社會正義的眼光,來看那種貧富懸殊的現象,自然會深覺不安。

  但筆者的不安,不祇是來自對受苦貧民有所不忍的心情,也兼帶一份對生活優渥之華人的擔憂。筆者常忍不住想道:那些華人的生活,有可能長久安全嗎?他們用人工打造出來的城堡,能堅固到什麼程度?它是可以防衛宵小,但其力量是否已足以防衛夥眾犯罪的行為?他們若足不出城堡,則城堡形同豪華監獄,生活又有何自由之樂趣可言?但若邁出城堡之外,又豈能處處獲得銅牆鐵壁般的護衛?還有,他們又如何可能用這樣的城堡,來對抗被煽動起來的族群仇恨與階級鬥爭?終極而言,他們應如何在那塊土地上安身立命?

  ……筆者隱約感覺:……華裔在僑居地倘要獲得真正的安全,絕對不是築起高牆,擁有警衛,而必須是跨出高牆,擁抱當地的苦難人民。即使他們在布施時心無所求,都終將獲得當地社會住民打自內心的敬重與認同。

  同樣的種族與階級問題,在印尼比起在菲律賓,是更為嚴重的。血跡斑斑的印尼排華史,正說明了這項事實。三百多年前,一萬多名華人在紅溪河畔的悲慘遭遇,讓血流染紅了溪河,河流以此得名。印尼華人與馬來人之間的種族矛盾,迄未得解。然而在三百多年之後,慈濟的無私大愛,卻為種族仇恨的陰霾,射入了一道陽光。華人率先伸出友誼之手,在無私大愛的付出中,與印尼住民達成了真摯的和解。

  印尼慈濟人取之於當地,用之於當地,整合在地華人的力量,幫助貧苦住民離苦得樂,為他們建造美好家園。這個曾有排華活動的貧窮國度,由於華人以慈濟大愛,將財富良性分配,無形中化解了昔日來自種族、宗教、貧富階級等等差異所導致的藩籬隔膜與血腥衝突。

  這樣的永續經營,豈不才真正是海外華人的安身立命之道!而印尼慈濟人協助官方整治紅溪河,並為貧民建造大愛屋,已將佛家「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化為感人肺腑的具體行動,為海外華人做了良好的示範。他們的慈悲心行,必將導引出更多的慈悲心行,未來的受益者,絕不僅止於紅溪河畔或雅加達市的住民而已!

  在社會資源的分配上,「公正原則」獲得了重視,二十世紀以後,先進國家更逐漸把原屬人道、慈善的社會福利,視為國民應得的基本權利,和社會發展所應遵循的政策和措施,而非一項「德政」。

  然而公正原則倘無仁愛力量的推動,則將形成搶取「權利」而不重視「付出」的社會。依佛法而言,布施者確實應該學習著以無私、無我,不求回報的心態來對待受施者。然而面對布施者的付出,受施者倘若欠缺一份「感恩」之情,理直氣壯地當作是自己應得的「權利」,好似一切獲得都屬理所當然,那麼,他的人生也將減損了幸福與快樂的泉源。「權利」導向的思考,原是為了確保社會福利服務之提供,但少了布施者「無私」與受施者「感恩」的兩大要素,則社會福利服務熱誠的活水源頭,終將宣告枯竭。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