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採訪報導】與會來賓迴響

採訪小組:釋果定、陳悅萱、江曉音、劉盈治、孫惠珠、林碧津、潘雅惠、蔡孟娟

       第九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論壇——人間佛教解行研習營,兩天的論壇圓滿落幕。這是初次於佛教弘誓學院舉辦印順導師思想研討會,讓志工省卻不少舟車勞頓之苦,而清幽雅緻的環境,更提供了一個溫馨自在的發表空間,打破研討會慣例的分論壇研討方式,讓近三百位與會者有更多的互動與討論,與會來賓反響相當良好。為此,採訪小組成員分頭採訪來賓,將他們的與會感言整理披載於下,以饗讀者。採訪小組預擬了訪問大綱如下:

1.本屆論壇的主題是「解行並重,自他兼利」的人間佛教,如何落實這個理想?
2.對於圓桌會議討論內容有何看法或補充?
3.對於主論壇、分論壇的安排,有何感想或建議?
4.參加本屆論壇的感想或心得。

■傳道法師(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董事長)

       如何落實「解行並重,自他兼利」於生活之中,要注意導師思想的精要——此時、此地、此人的關懷與淨化。

       首先,要有對於因緣果報、緣起無自性的「信解」,之後才能從無我到同體大悲、到無緣大慈,去做利濟眾生的事。何時去做?在哪裡做?對誰做?重點在「此時、此地、此人」。雖然佛陀講三世因果,但特重「此時」——現在;佛陀講十方世界,但特重「此地」——這個世界;佛陀講度一切眾生,但特重「此人」——以人類為本。所以,要關懷眾生的時候,要修行的時候,要教化自他的時候,都要「活在當下」。但若沒有擇法的能力,那可不行,否則殺人放火也是活在當下。所以要有正見、要抉擇法,如實正觀緣起,建立緣起無自性的因果觀。這是與空相應、與無我相應的「淨信」。

      有這樣的正見,才能改觀念、改個性,從自己周遭開始去關懷眾生,而不是寄望他方,等自己開悟以後再回來。成佛不是觀想的理想佛,而是三學圓滿的佛,所以雖然講十方世界,但特重這個世間,雖然講三世因果,但特重現在,因為過去心影響現在、現在心影響未來,今天是昨天的未來,明天是現在的延續;把握現在,就把握未來;改變現在,就是改變未來。所以,人間佛教的精神,絕非談玄說妙,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如理正思維、如實觀緣起,有了正確的信解之後,要立志去實踐,每個人在當時、當地,在個人的崗位上做出典範,充分發揮應有的慈悲喜捨,才能成為人間菩薩。

      導師的人間佛教,是真正的菩薩道,包括關懷社會、關懷弱勢,甚至關懷政治一些敏感性的問題,都是導師座下的昭慧法師和我們在推。教界許多人都是不理世間事,說這叫「超然」,其實是「規避」,看到人家去做,還說人家好出風頭。所以,要落實在如義、如實、如分,如實觀緣起,如理正思維,如分正抉擇,與三心相應,才是真正空無我的該取則取、該捨則捨,「雖千萬人,吾亦往矣!」

■江燦騰教授(北臺灣科學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論壇的討論很開放,沒有不能談的,但就是時間太短。

      人間佛教的知識性與理性,在學校裡會受文化所影響,這是屬於社會的公共性,而在寺院裡則會受信仰情感所影響,這是屬於宗教的私領域。在芝加哥大學,有牧師來唸研究所,被要求照一般的方式寫論文,也許教會可以罵教授是魔鬼,不尊重上帝,但在學校裡,討論必須理性化。因此,世間與出世間的差異是存在的。這方面沒時間進一步去討論,但基本上,昭慧法師這裡舉辦的研討會,大門是敞開的。

      過去佛教辦的學術研討會是「大拜拜式」的,後來逐漸有針對主題的會議,是從弘誓學院開始的。弘誓當時在中研院,將會議的性質底定為人間佛教與印順導師,吸引知識份子來討論。以後的會議,逐漸變成與弘誓在對話,又衍生出環保的問題。一開始是靠昭慧法師的詮釋與運動來發展,昭慧法師的倫理學有大幅度的介紹,林朝成教授的論述也出現在《當代雜誌》。也就是說,印老的思想提供了知識的基礎,但原則性的、實踐的當代性,在理論的建構方面,其實反應在昭慧法師的倫理學等詮釋。

      關於這部份,我想寫一本「比丘尼的百年史」,大家其實是不清楚的,我覺得很可惜!在理論建構之後,人間佛教實踐的問題,昭慧法師以自己的團體來實踐,但別人要怎麼來實踐?這方面沒有落實。

      還有一點大家沒注意到的是,中產階級的不滿興起,影響所及,像把日常法師的廣論班形成新的佛教社區,現在又有舉辦《成佛之道》的種子教師營。但我覺得不夠,應該還要包括性廣法師的人間佛教禪法、昭慧法師的倫理學才算完成。尊重其他團體的做法,但不妨礙自己所推動的,不用以犧牲自己的主體性當作代價。

■游祥洲教授(佛光大學宗教研究所副教授)

       這是研討會第一次回到學院來舉行,我覺得非常好,學院的新校舍功能上方便許多,志工動員非常上軌道,是非常第一流的會議。

      人間佛教的弘揚,不能只是華語世界的事情,一定要快速的和國際社會對話。我建議以後的會議,至少要邀請幾位西方非華語世界的人來參與,這樣的對話才更廣、影響力更大。

       本屆研討會在很多方面都談得很具體,例如林蓉芝秘書長提到,中小型寺院將來發展的問題,彼此怎樣做結合。我認為,中小型寺院需要的人才教育,弘誓學院可以給予最大的支持,而中華佛寺協會能提供寺院管理方面的資源。所以這場會議是非常有建設性的。

      「山頭」這個詞彙,很難用正面還是負面,以偏概全地去認定。基本上我從來不反對山頭,而且我覺得台灣四大山頭有它非常重大的貢獻。但是當一個山頭發展出「山頭主義」,以山頭為中心,缺少對整體佛教的宏觀時,那我就有意見了,這也就是我今天為什麼會提到「反壟斷倫理」。將來佛教如果被四大山頭壟斷,那佛教的多樣性、豐富性,是會有問題的。而這四大山頭如果把很多中小型道場併吞下來,在管理上也會有很大的挑戰,並產生資源再分配的問題。

      現在台灣佛教面臨一些問題。就像我今天說的比喻:在劍潭路上的野草,你應該要讓它繼續長,為什麼為了個人要登山,就把那些草給除光?所以我覺得,四大山頭的內部可能要做些節制,這些中小型的寺院需要輔導,讓它們有更大的生存空間。

■見岸法師(本院高雄弘法中心主任)

      我認為人間佛教的解行,要具足兩大條件:一是大悲心,一是法空慧。所有解行的課程,都是在圓滿大悲心與法空慧的原則下進行的。因為有大悲心,才可以常在人間行菩薩道;有法空慧,才不會在行菩薩道時墮落,或是產生染執。

      但我們要怎麼去圓滿它呢?有各種不同的法門,例如修念佛法門的人,他不見得是根性差,而是心性怯弱,就龍樹菩薩說,心性怯弱者修易行道。但是,如果念佛法門可以強化他的大悲心,那麼念佛法門就是他的增上?,不見得是因為心性怯弱。而且,在念佛三昧的修學當中,是要與法空慧相應的,也就是實相念佛,依所觀境來觀察它的緣生緣滅,觀察它的無常、苦、無我,仍然是可以契入法空慧的,而且又可以師法佛菩薩之大慈悲,修不忍眾生苦的悲心,反而很適合人間菩薩行者修行。

      另一個修行法門「禪觀」也很好,因為在面對眾生苦難之時,心性容易動搖,沒有定性則不能長久;有禪定的工夫,更可以善觀緣起。所以,在法空慧與大悲心的原則下,依個人根性的差別,選擇不同的法門。最大的原則是,所選擇的法門不能違背佛法,例如火供或某些密法,那是違背佛法,不與清淨解脫相應,是不能修的。其他如念佛、參禪、止觀、修福業,是可以的。

      這屆分論壇的安排很好,因為分論壇的人數較少,可讓人有更多機會發言或比較敢發言。但是今天是第一天,我所主持的場次,發言並不踴躍,可能大家還不太習慣這種方式。因為安排的時間不算短,冷場會變成主持人的一種壓力。論壇主題「解行並重,自他兼利」,是很具體的,但要對導師思想去深入了解,才不致於離題太遠。有些人談的人間佛教與導師談的人間佛教,事實上是不太一樣的。所以,透過分論壇的討論,也可以了解與會者是否充分了解研習的主題,是否真的了解人間佛教思想,而給自己新的期許。

■李玉珍教授(清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這次論壇的議程安排,我覺得蠻好的,因為以前好像只是單方面聆聽,這次有充分時間的討論,在最後有整體的綜合報告,大家可以交換意見,整個議程形式是完善的。我建議以後可以擴大邀請對象,不一定只是學者,我覺得有必要去培養一些人,慢慢把心得寫下來,這樣比較容易累積。因為舉辦印順導師的紀念研討會,事實上是有個責任──推展與延續導師的人間佛教思想,這是我的期許。

      我從1998年開始關注佛教女性議題,一般來講,國際學界把台灣佛教定義為「女性化」的情形,這是非常特殊的。所謂「女性化」,是指出家眾裡的女性,比例超過百分之七十以上。另一個特殊情形是,從未有一個宗教賦予女性正式神職人員的地位,只有台灣佛教是如此,而且台灣比丘尼的貢獻非常大。

      另外,台灣佛教打破一個刻板印象,因為以往的佛教會壓迫女性,跟其他宗教一樣會去合理化性別的不平等。可是也不能一概而論,在古時沒有女性主義的時代,宗教反而是女性一個很重要的資源,讓她可以跟家庭切割,可以做個人的修行,而非整個人的定位、身心皆隸屬於家庭。女性藉由佛教這個空間,可以進入社會,參與家庭以外的公共事務。

      佛教與社會有一時空對應的特性,也就是說,「在當前的社會條件之下,妳能夠實踐到什麼樣的程度?」佛教婦女透過佛教走出去,要進一步去察覺有沒有自己的主體性?有沒有自覺到或掌握到改變自己或改變社會的力量?而並非只是出來活動而以。這就是所謂的「主體意識」,它仍是以「量」來慢慢累積的。藉此,妳對自己、對社會的看法有沒有改變?這會是接下來要討論的一個問題。它牽涉到女性個人對宗教追求的目標是什麼?對修行的定義,對菩薩道的定義。這些佛教的「性別問題」,是我研究佛教的一個切入點。

      當今台灣佛教的發展,所對應的台灣社會與特色,跟中國大陸佛教的發展與社會特色,是不太一樣的。也就是說,契理、契機的人間佛教要扣緊社會發展,不僅是提供社會所需,而且要帶領社會更向上提昇。導師的人間佛教有這個力量,但是比較大的問題是:若著重在佛學、學術研究,實踐方面會比較弱。所以,是不是要有一個配合實際的修行法門?別就只停留在「智」的部份,而忽略「行」的實踐。因為佛學真的很迷人,所以我才會從這觀點來看人間佛教的影響力。

■林朝成教授(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

      整個論壇的安排相當好,主題設計也不錯。不過實際上,引言人的發言以規制較多,倫理上較薄弱。但就促成對話來講,這是一個很好的安排,因為會議最主要是促成「對話」,論文則能後續再做討論安排。

      實踐到底是「辨異」還是「求同」的問題,現階段應當是以辨異為重。而辨異的目的是為了「對話」,從對話裡頭找到互相成全與理解的模式。所謂相互成全的模式,例如,我透過歷史性或境遇性的不同,來瞭解對方是如何來表述自己的,值得成全的地方在哪裡,最精采的地方在哪裡。

      對話的目的,是讓每個人間佛教的行者,可以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或者找到自己的表述方式。而這種表述方式,如果不去做辨異,就很難作對話。如果不作對話,就會變得劃清界線。從辨異到對話,才更了解在每個不同的歷史脈絡裡,對方在詮釋上怎樣呈現對自己處境的瞭解。我覺得,這是人間佛教的落實上,必須要尊重的一個面向。

      佛教在不同地方的發展,會調和當地的文化,有不同的表現,就會變成多元的脈絡,但是不能喪失佛陀本身的精神。到底它的核心是什麼?方便又是什麼?應當分清楚。所以仍需一種規範性,是依經律論?或是戒定慧?若無一個規範性,人間佛教就似一個大傘,底下要裝什麼,就變得沒有遊戲規則,大而無當,會碰到很多的挑戰,所以多元仍需規範。

      今天大家提到「世俗化」,確實在東方的脈絡裡,是需要好好再研究。一般說來,宗教是神聖的,牽涉到世俗,與神聖是對比的。論到世俗性,要重新去了解它牽涉到的脈絡是什麼?不過,所有宗教的神聖性與世俗性之間,都會有張力,是需要好好去面對的。就佛教來說,智慧與方便之間是有張力的,有時,太多的方便反而淹沒了智慧,所以印順導師說:「正直捨方便」。神聖與世俗也類似此脈絡,世俗即方便,是為了適應大家的根性。

      另一個印順導師思想要挑戰的是「除魅」,要將宗教「除魅」之後,再賦予它意義的根源。「賦魅」並非造神,而是以佛教的正知見,找到事物內裡值得尊重的意義與價值,讓它重新有魅力,這是人間佛教要仔細去思考的。

■如戒法師(佛教弘誓學院研究部教師)

      大會分設總論壇及分論壇的方式,有助與會人士深入探討總壇相關議題,自他勉勵,共同成長。參加分論壇的學員,如果能更積極投入,討論氛圍會更熱絡。不但能深入瞭解相關議題的內容,也能將自己修學上的疑惑,藉由分論壇集思廣益的討論,尋求突破、解決的管道。

      「解行並重、自他兼利」,乍看為兩個層次、四項課題,但依導師的學思脈絡分析,解、行實互為表裡,利他即是自利,這是大乘菩薩行。菩薩行者不應該狹隘定義「利他」,侷限於誦經、助念等少數名目之中。舉凡回應他人請求,從事有益他人卻看似瑣碎、與修行似無直接關聯的行為,都可以是利他行的起始。而「利他」的過程,同時也在累積自身的資糧,這便是「自利」。因此,利他即是自利,它反映了解、行一體兩面的特性。菩薩行者一旦正確「瞭解」法的觀念,即能依瞭解程度,發為相對應的具體「行動」。清辨論師曾說:「知空不放逸」,懈怠之人應當反省對空義是否有正確、透徹的理解。

      緣起、性空,看似為二,就法的本質,卻是一致的。緣起,偏重條件分析,但正因為條件組合,沒有單一、常恆,故名空性。至於實際解行上,究竟應該從緣起或由空性入手,行者可依自身對法義的領略深度而定。好比誦經之初,概念模糊,幾經誦讀純熟之後,經典所欲投射的法義精神會逐漸彰顯,觀念逐漸凝聚、清晰。

■邱敏捷教授(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教授兼主任)

      本屆大會的主題設計,總論壇以解與行、歷史性與永續性、倫理與規制等相關問題,扣緊人間佛教的意涵,在第一場次引言大綱的構思上,我有幾點看法:

1.人間佛教解行內容及特色:在佛教史的架構之下,開宗明義釐清人間佛教的內容和特色,再進一步了解和傳統中國佛教的差別。

2.參禪與念佛:明清以後,中國傳統佛教主要修行法門即是參禪與念佛,而參禪與念佛如何和人間佛教的精神相契入,這是值得關心的議題。另外一提,導師提出人間佛教思想,並未廢棄參禪與念佛,甚至給予一定的定位。但解行所應建立的「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維、法隨法行」的學佛次第,不可偏廢,才能達到學佛得解脫的目的。

3.人間佛教與南傳佛教的異同:澄清外界面對弘誓學院引進帕奧禪師南傳禪法,可能提出「導師的思想如果足夠,何來此一作法」的質疑。事實上,導師的思想並非封閉式,得與其他宗派理念進行比較、參照。性廣法師在其著作當中,也已經作了部分的說明與研究。

4.印順導師強調「忍而不證」之人乘菩薩行的意義:回應新興團體對導師思想所強調的人乘菩薩行「忍而不證」的疑惑。傳道法師在會議中提到了,「忍」有忍耐、堅持與體認的意涵,深入緣起深義,了然涅槃如幻如化,菩薩即能悲憫眾生,不急求證入。這是導師人乘菩薩行的獨到見解。

5.人間佛教與藏傳佛教的差異:不可諱言,藏傳佛教在台灣擁有相當信眾,兩者在解行方面究竟有何差別?導師對藏傳佛教有肯定之處,例如辯經的特色等等,但對密教的修行,尤其「無上瑜伽」,是有所評論的。導師的評論自然引起密教信仰者的反對,比對兩者之異,有助於釐清這個問題。

6.人間佛教在解行聞思修與「先得法住智,後得涅槃智」的關係及意義:這是我過去跟著傳道法師修學的過程中,法師非常強調的。簡言之,正見還是要先建立,才有解脫的可能。「先得法住智」屬於信解,「後得涅槃智」則屬行證。信、解、行、證,即是教、理、行、果,這是佛法不可躐等的修持歷程。

■侯坤宏教授(國史館纂修)

      如無太虛大師,近代漢傳佛教會不會產生人間佛教思想?這是一個假設性的問題,但我認為,若無太虛大師,佛教還是會走向改革之道。從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到印老的「人間佛教」,皆有其歷史脈絡可依循。從民初到清末,佛教問題雜亂腐敗,會激起些許人反省,太虛大師適時提出人生佛教,推究其兼有歷史的必然性與偶然性,以建構適合於現代中國的佛教新體系,符合全新普世佛教的需要。依個人的體會與心得,學佛者若能對印老的著作耐心參閱理解,就會對中國佛教有一正確的總體概念,掌握高深佛法,理解其中要義,落實佛法於實踐,起心動念中,隨時要有正知正念,一旦情境現起,從如理如法觀照自己中,再去影響他人。

■耀行法師(梅州千佛塔寺佛陀教育培訓中心教務長)

      導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已為海峽兩岸廣為認同,無論何種宗派與傳承,對於人間佛教皆默認其為佛教的代名詞。人間佛教的開展多姿多采,分向上及世俗兩種面向,但多數人對人間佛教的定義不太精準,比較關注的是所開展出來的具體事業與作為。這屆論壇分總論壇與分論壇,立意甚佳,效果不錯,理論闡述豐富鮮明,氣氛輕鬆活潑,參與者勇於提問。俗話說,「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從對話中可得到心靈的淨化與提昇,在良好的互動下,可以更了解人間佛教的修行需求為何。

■黃運喜教授(玄奘大學宗教學系教授)

      本屆學術論壇的引言學者皆學有專精,與談人亦是一時之選。江燦騰教授敢言,接觸面廣闊,觀察敏銳;侯坤宏教授專長於口述歷史,曾經訪問過許多長老大德,瞭解長老們對導師思想的看法,若能舉例一二,更能加以說明。游祥洲教授在全球化議題上,提出了中國、日本、馬來西亞、泰國等地的寶貴經驗;林朝成教授從公共議題討論人間佛教,也希望社區大學成為公民論壇,不過實際上,因社區大學生活性課程較為熱門,發展公共議題有其困難,但是在學術論壇上,引入社會議題探討人間佛教,是個不錯的觀察角度。

      由於人間佛教面向多元,學者詮釋各有不同,而就一項概念下定義,並不容易面面俱到。因此在執行面上,應保持其模糊性,只要符合人間佛教的理念即可。人間佛教並非有一套放之四海皆準的作業流程,推動上應注意執行時間、地點的特殊性。

      推動人間佛教理念,重要的是回歸佛陀悲憫眾生的本懷,以及如何運用佛法智慧面對今日的問題,作法或各有千秋,但重要的是掌握人間佛教的核心精神──以人為本。即便在推動人間佛教跨國化時,也應該把握這項原則,至於使不使用人間佛教的名稱,並無傷大雅。例如馬來西亞是種族融合的社會,尤其非華人社會、信仰印度教的族群,仍然可以運用佛法解決當地所遭遇的問題。佛法在非佛教徒社會的實踐,應該給予比較大的彈性空間。

■張瓈文教授(輔仁大學英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我今天是抱著學習的心情來參加的,上午兩場論壇的提問綱要,是比較有方向性的指標,我個人是相當欣賞與受用。我覺得需要有這樣的胸襟,讓相似又有些差異的人間佛教與入世佛教,做一些對話。像林朝成教授把入世佛教定義得相當清楚,它與人間佛教在實踐上的差異,不在於比較而在於重點不同。還有藍吉富老師及昭慧法師,比較深刻地切入人間佛教的倫理觀,很有啟發性。

      學者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在於提出比較客觀的警訊與批判式的反省,可是要小心相關的論證、過程、證據、敘述、用語。譬如,「去印順化」這樣的字詞,我覺得從學者的立場是需要去作批判,但是會不會對現場聽眾造成一些煽動性的影響?研究者要有反思、批判的能力,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也需要自我反省或自我節制。這也是學術另外一個有趣的地方,讓大家從多元管道去做很多不同的觀察。

      今天的論壇是一種平等的對話,透過對話以異中求同,不是想把對方同化,而是透過對話更清楚自己論述焦點的特色。所以引言大綱中提到「當代國際社會所強調之入世佛教,有何理論或作法上的同異」,我覺的這是很好的問題,異中求同與維持差異,都是需要的。

      「彼此要融攝求同,還是要辨異以維其精純」,我覺得是可以互補的。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因為在二元的問答方式中,展示出背後的二元思維,可是除了二選一,是否還有不同的選項?我認為,那就是多元當中的包容力。包容不是一體化,而是彼此尊重了解,或是差異性彼此互補。如昭慧法師昨天說的很好,慈濟渡的人,可能法鼓、中台渡不了,各有各的因緣,這是緣起的中道觀,我很認同這樣的看法。

■照平法師(泰國比丘)

      佛教重視理性的精神,信仰與智慧的合一。在南傳佛教的佛經故事《彌蘭王問經》裡,曾有個彌蘭王,他是一位哲學家,很多阿羅漢都辯不過他。哲學家重辯論,但辯論卻非阿羅漢的強項。在眾多辯論失敗的阿羅漢中,有位阿羅漢有一天看到一個小孩子,了知在過去世他倆是師徒關係,因此就決定每天到他家去托缽,希望能度化他。但阿羅漢連續五年都托空缽,直到有一天因緣成熟,於是將小孩引入佛門,小孩長大後,成為有名的龍樹比丘,終於將彌蘭王辯倒。印順導師不但重視理性的思維,更要佛弟子將人間佛教落實於生活中。尤其現在災難很多,只有菩薩道的佛法才能救世,所以,人間佛教更顯出其重要性。

      現在泰國人好樂大乘佛教,因此想將印順導師的《成佛之道》譯成泰文,以方便泰國學佛人士學習研讀。
(按:導師的著作號稱「小藏經」,要翻譯並不容易,但照平法師仍勇敢嘗試,企圖跨越語言及文化藩籬,以利泰國人民。其發心與願力,令人讚嘆不已!)

■劉易齋教授(景文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

      很讚嘆佛教弘誓學院,具有如此高深宏觀的遠見,以印順導師解行並重的風範特色,薪火相傳。1949年後,佛教始在台灣萌芽,因政治、教育、經濟等種種因素,並未蓬勃發展,直至解行並重的菩薩行者──印順導師住世,才慢慢開展出人間佛教。導師說:「切不可偏執方便來反對究竟」,若背離佛教的中心思想,將導致佛教腐爛,本質流失,影響佛教的永久住世。弘誓以印順導師的德行風格為依歸,而非獨以學術研究或辦法會而存在,治學嚴謹,隨緣應化,待客親切,戒律如法,男女眾平等,堅持佛陀的真精神又契合時代,但不流於庸俗,失去原本的法味,實屬不易。

■勞海新居士(香港妙華佛學會)

      對昭慧法師不畏困難,堅持連續舉辦九屆學術研討會,深感佩服。透過研討會,能將導師人間佛教理念的解與行,具體呈現出來;而研討會匯聚了眾人的力量,更能凝聚共識,齊心弘揚導師人間佛教的思想。

      本屆研討會最大的不同,是首度在弘誓學院舉辦。感覺比較輕鬆,就像在家裡學習一樣,十分親切。而研討會中除了總論壇,還分設分論壇,透過討論,有助與會人士進行交流,是很好的構想。每次來台參加研討會之後,回到香港,都感覺有充電之後再出發的動能。期盼昭慧法師能持續舉辦這項學術研討會,也希望每年都有機會來台參與此一盛會。

      我曾親近導師,從導師身上及其著作,我學到了平等。導師對一切平等,透徹佛陀教法的精髓──緣起性空。佛弟子在日常生活中,對人、對事等各方面,如果能平等對待,內心超越分別,即能不斷在法喜之中往前推進。反之,人事關係若產生分別、高低,就會有煩惱、競爭。

      導師對佛教最大的貢獻,是從阿含經、般若經、中論等佛教經論中,還原佛法的本來面目及發展脈絡。很多人學佛,見樹不見林,而導師的研究,讓佛弟子得以一窺佛法全貌,不致於在浩瀚經藏中,迷失方向。有了導師的引導,歷史、思想軌則的依循,讓學佛充滿了喜悅,困難也就相對減少。

■融慎法師(高雄慈雲寺監院)

      參加過好幾次導師思想研討會,每一次參加都感覺收穫很多,就好像注入了高單位維他命。充電之後,讓我在學佛之路上始終保持高度熱忱。今年研討會,感覺很輕鬆,如同妙雲蘭若的慧理法師所說,小而美,氛圍很溫馨。下午的分論壇,與會人可針對引言人所發表的內容,自由發表個人感想,是很好的規劃。

      我非常感恩佛教弘誓學院,在這三年的修學,改變了我整個思想,確立了正確的知見。我也將所學應用到弘法度眾上,驗證人間佛教的確可以落實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剛到屏東縣高樹鄉司馬村,原來是為了調養身體,但是地方上喝酒、吸毒、賭博、打架鬧事的很多,看到這種情形,我也忘了自己是去調養,就設了臨時的共修會、讀書會。三年下來,村莊改變很大,不需要再麻煩警察,村裡村外平靜許多,我現在住處的人家原來和對門是死對頭,雙方也已經和解了。佛教徒往往有自修完成再度人的想法,但是導師有句話讓我很感動,「本著精衛啣石的精神,做到那裏,那裡就是完成,無需瞻前顧後」。現代出家眾不能再只是拿一串念珠,準備往生西方,所以我盡自己能力所及,在當下的因緣,能做就做,凡事盡力而為。

■鄧美嫻(香港妙華佛學會)

      我是第一次參加這項學術會議。表面上我學佛近廿年,但是對佛法瞭解並不多,只是參加了很多的念佛、拜佛,教義體驗不深,一直希望能深入瞭解佛陀的教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之中。去年我跟著周玉蓮居士去妙華佛學會聽講,才開始接觸導師的思想,感到導師的思想次第井然,理念清晰,油然生起景仰之意。妙華佛學會去年邀請昭慧法師、厚觀法師等多位法師,前往講經說法,都是緊扣人間佛教的理念,運用佛法在人間,行菩薩道利益他人。聽周居士介紹這項學術會議,得知有許多法師、學者專家在此,機會真的難得,帶著學習的心情前來參加這次活動。這也是我第一次來到弘誓學院,學院的環境非常清靜,是理想的修道之處。幾場論壇聆聽下來,與會專家將導師的中心思想,忠實呈現,讓我深受感動。

■林金冠、姚金淑、洪美雙、吳美滿、黃竽安(彰化華雨讀書會)

      來參加好幾屆的導師思想研討會,得到許多的法益,從來沒想要放棄參加。接觸到印順導師的著作,發現跟傳統念經拜懺的佛教不一樣,非常法喜,所以喜歡看導師的書,還有昭慧法師、性廣法師、悟殷法師、清德法師的書。要把書中的文字運用到生活中,還要有一點創意,是很不容易的事。我從學習導師的思想當中,覺得要特別珍惜每一個善惡因緣,化阻力為助力,慢慢地運用到生活中,雖然緩慢,仍可以感覺到自己明顯在前進,心裡很快樂。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