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正見」為首,「求法」為要——九十一學年度開學典禮致詞

性廣‧昭慧法師致詞

整理:心宇

院長致詞:
        昭慧法師、諸位授課老師以及各位同學,大家早安!

開學聚會,意見交流

        每年開學,學院照例舉行開學典禮,師生齊聚,行禮如儀。表面看來或許單調刻板;但主要的用意是讓全體師生互相認識,意見交流。因為開學以後,研究生各自選課,專修生依年級分班聽講,所以開學典禮是一學年中全院師生僅有的一次全體聚會,因此我們也就特別珍惜它。

        弘誓辦學的目的,是希望為佛教界栽培人材,不是為自己(學院)儲備人眾資源。十年前弘誓增辦僧教育之初,教界已有不少佛學院,我們在隨喜讚嘆之餘,考慮避免教育資源的重複浪費,也希望提供給有心深造,但現下佛學院學制卻未能照顧到的求學者。

在職進修,堅毅勤勉

        我們規劃的僧伽教育,提供了忙於各道場法務的僧伽一個「在職進修」的機會。時代的巨輪轉動不休,世間各種觀念和科技的變化發展也日益千里,一般的職場中人,幾年不進修就會有落伍而遭淘汰的危機。我們很難想像一個出家人,以五年、十年前讀過短短三、四年佛學院知識,就能長期勝任弘法領眾的重擔。更何況因道場忙碌而一直未能有機會讀佛學院的出家人呢!所以弘誓學院針對廣大「在職」僧眾的求學需要,設計每個月集中上課幾天的通學方式,讓大家在兼顧常住職務的同時,又能有學習進修的機會。

        學生們以這種「半工半讀」的方式讀書,既要做好常住職事,又要兼顧學院課業,求學的歷程自然辛苦。大家這種上進向學的精神,實在值得讚嘆!自來學問從艱苦中得,在學思創發過程的困頓裏,在爭取時間讀書的艱難中,我們的道心與學問,也在此中日益增長。所以,雖然過程是辛苦的,但果實將是美好的。故趁此開學之際,勉勵同學們培養堅毅勤勉、持恆不懈的求法精神。

珍惜因緣,勤學修道

        其實不但大家半工半讀辛苦,學院選擇這種辦學方式是更辛苦的。因為一般學院規定學生住校,因此日常煮飯、清潔等工作就一併由學生分攤,故寺院辦學,多少能招來人力與幫手。但是弘誓不要求學生住校,所以學院的常住眾除了擔任教務、總務等工作之外,連大眾就學期間的生活打點,也都時常需要由他們承擔。例如:在專修部授課的心住法師,也是弘誓僧團的監院,由於來幫忙典座的義工今天臨時有事,心住法師就自願放棄參加開學典禮,而親自下廚為大眾料理飲食。現在大家歡歡喜喜,舒舒服服的回學院參加開學典禮,你們使用的是學院常住眾為你們清潔整理過的環境;中午用餐時間到了,大家聽到板聲就到齋堂用餐,各位所享用到的,也是他們準備好的食物。這其中,是誰比較辛苦呢?

        我說這些話的重點,並不是向你們訴說學院常住眾的辛苦,而是以實際的事例來鼓勵大家並與同學共勉:學院體念諸位擔負各人常住的職事,已經很辛勞了,所以各位到學院上課的期間,我們希望能提供給大家較為悠閒從容的讀書與沉思的時間。我們自覺地選擇了這種辦學方式,也很清楚需要為此付出多少的辛勞,在此除了感謝這些為了響應弘誓的教育理念——「願為佛教界栽培人材,不為自己儲備人力資源」,而與我們共同發心辦僧教育的常住師生之外;也勉勵各位同學:雖然半工半讀的「在職求學」生涯辛苦了一點,但這難得的讀書機會,也是得自於你們常住師長、師兄弟,弘誓常住師生的成全與護念,大家若能常懷感恩,就更能珍惜因緣,勤學修道。

攝心專念,滅諸有苦

        對大家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善於利用時間讀書。不要以為有工作就無暇讀書,其實如果真肯上進,零碎的時間也會善加運用;但是如果懈怠放逸,那也能找出千般萬種不能讀書的理由。我曾經舉昭慧法師的例子,他前些年抽空學梵文,常看見他一天的忙碌過後,在深夜的燈光下寫梵文習題。見到自己的老師這般用功,我們這些做學生的也就不敢懈怠了。另外舉個例子:我以前一位學生的先生,是一家大公司的高級主管,老板很賞識他的能力,當他們公司開發歐洲市場時,將他列為調任的第一批人選。在出國前他開始加強德語能力,儘可能利用時間學語文,連坐車、如廁等零碎時間都利用來背單字。

        我們以真人真事與大家共勉,大家先不要覺得自己沒有時間讀書,一天二十四小時中,扣掉吃喝睡眠和做職事,其實還有許多零碎的時間被我們不經心地浪費掉了。比如早晚課誦、法會中場等上殿前的時間,與人喝茶閒磕牙的時間等等。甚至隨身攜帶經偈小卡片,小本書,在動手不動腦的勞務中——如掃地、拔草、擦窗時,也可用來默誦經教,思維法義。

        上來所說攝心專念的原則,正是七覺支法中正念、擇法的具體實踐,也符合「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的經教。

        除了以此鼓勵新生,也提醒舊生們,如果有人苦惱讀書時間不夠,不妨再進一步檢點:是否有些時間,還是被自己無意義地浪費掉了?不但如此,有時我們花在起煩惱的時間都比讀書、修行的時間多呢!

        我們不單是提醒、鼓勵同學,學院的老師也都如此身體力行:承擔教務、總務工作,教學、研究、進修齊頭並行,遇寒暑假期則入堂禪修,希望大家能互相鼓勵打氣,養成簡樸勤奮,學法利人的學風!

正見擇法,指歸修證

        最後一點提醒,勤學教理,最後仍然指歸修證,無論是聲聞道還是菩薩行,皆由聞思修,入戒定慧;以諸道品而言,七覺支中以「擇法」為要,八正道中以「正見」為首。聽經學教不是入海算沙,研修義學是培養正見的基礎,要實踐「四正斷」道品,首先要有分辨善惡的正知力,而正擇法力,則須先經「辨明法與非法」的訓練。學者若只是依止戒學中心、禪修中心或義學中心而住,則所學難免各得其偏,故學院課程首在傳授操作戒、定、慧三學的理論基礎,使學生們得正見、正思維力,至於各自的常住,就是你們現成的實踐場域。

        有云:「欲為法門龍象,先做眾生馬牛。」我們既然不留學生下來為學院所用,所以在此鼓勵大家發心,就應無冠冕堂皇以壓榨學眾勞力的嫌疑。希望大家出家不要成為懶漢,你們的師長、道場需要你們的幫忙,諸多苦難的眾生更需要你們施以正法的安慰。若能常念於此,半工半讀不也是天大的福報嗎!

        學院辦學,盡心提供優良的師資與環境,這叫「師父引進門」,但接下來,「修行」就要「看各人」了!期許同學能在學習中肯定自已,培養自己對義學的愛好,契應佛法的正見,並訓練擇法的能力。

        新的學年,希望有好的、新的開始,提出以上幾點,與大家互勉。末了,祝願大家菩提之路,福慧增長;成佛道上,法喜無量!謝謝各位!

指導法師致詞:

院長,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好!

價值位階,求法為尚

        很歡喜參加一年一度的開學典禮。誠如院長所說,一整年裡,大概只有這一天,是大家在沒有課業壓力下,可以聚集一堂,互相交換心得的時候。就連這全年唯一的共聚之日,也還是有好些同學不能來到,而且是因為常住有非常重要的事情,以至於不能來參加開學典禮。

        從這裡看到一個事實,就是:「求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但自己要有強大的願力,也要周邊因緣具足。周邊因緣如果欠缺,就算你有一顆求法的心,都可能不得不在佛法的盛筵上缺席。相對而言,如果周邊的因緣具足,那還要看你的願力夠不夠強大。如果你的願力不夠強大,很多小事都可以讓你放棄求法的目標。因為周邊的因緣,永遠不可能百分之百俱全的。有些關鍵性的因緣,可能的確讓你沒有辦法來到學院求法;可是有些非關鍵性的因緣,雖然造成了小小困擾,但不是不可排除,這時如果願力不夠深切,你可能就會藉此打退堂鼓。我們不妨認真思考一下:在人生所尋求的諸多價值裡,到底什麼才是位階最高的價值?

        許多人的修道生活,到後來也只不過是一種習慣而已。他們雖進入了佛門中,甚至剃度出家了,但從沒有認真思考「價值位階」的問題,他既不具足厭離心,也不想發菩提心,只是因由於某種因緣,而進入了佛門;慢慢地,佛教就變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無論是出家還是在家,在生活中,它就像空氣,像柴、米、油、鹽、醬、醋、茶一般熟悉。既然是那麼熟悉的環境,那麼抽離了它,也覺得不習慣,大家就湊合著過日子吧!

        重要的是,如果碰到關鍵時刻,你會怎麼取捨?只是選擇一個你很習慣的生活方式嗎?還是說,在生命之中,有更崇高的理念,讓你願意為此而全力以赴呢?古大德為了求法,千山萬水,踏破芒鞋,這時候,他尋求的是什麼?不是生活中已熟悉而有安全感的一種習慣。如果尋求的只是這種習慣,玄奘大師應該留在長安,那是他最適應,最安全也最舒服的一個地方,他何必奔波於西域、天竺之途呢?
        可是,在他生命之中有個更高的價值位階,那就是「尋求真理」。不但尋求真理,而且他還願意回國,與國人分享真理。這讓他寧願遠離已習慣的生活,不計代價地奔赴那一切尚屬未知,而且有生命危險的情境之中。大德求法的願力,是多麼的深切!反過來看,諸位實在很幸運,即使是要求法,也不須經歷「眾裡尋他千百度」的艱辛,但是,是否也因為法太好求,以至於難生珍惜之想,動不動就向生活中懶散的習慣投降,輕易打退堂鼓呢?

雲水來去,修道助緣

        對我們,無論是師長還是執事同學,從自己修道的角度而言,我們很感謝大家如雲水般的流動,為什麼?因為,我常常告訴執事僧:「鐵打叢林流水僧。學生的來與去,我們隨緣隨分,大家要以法相應,而不要以情相牽。」他們畢竟修道未久,雖然理智上也知道這些,但情意上還是有待磨練的。而你們正好就給予他們一個良好的磨練機會。執事同學在參與辦學的過程中,看到招生的時候,一堆同學興緻勃勃來報名,讀到一半,就有許多人,以各式各樣的理由,過來辦理休學,一開始,難免還是會讓執事同學若有憾焉!然而他們看慣了學生的來與去,就像潮水湧上來又退下去,於是,心也就逐漸養成了在流動的人群之中安住,不驚怖,不遺憾也不痛苦的習性。因此,對於學院的執事僧而言,你們的來與去,其實對他們心性的訓練而言,是一個觀照「諸行無常」的良好助緣。到後來,他們已經習慣了微笑著迎接同學的到來,也微笑著祝福同學平安離去。

        但是,難道我們忍心把你們當作修道時,增上正念的工具嗎?各位同學要好好思考一個問題,我們在生命中尋尋覓覓的究竟是什麼?有沒有認真想過,如果我的生命只剩下十天、一個月或半年,我會做什麼?我們雖然嘴巴唸著:「諸行無常」,可還是有很深的常見。雖然嘴巴說:「諸行無我」,可還是有很深的我見。因為有常見的緣故,總覺得「法」永遠在那裡擺著,我隨時去就可以獲得了。像佛陀或古來高僧大德這樣殷切求法的心沒有了。反正弘誓學院就在那裡,昭慧法師、性廣法師就在那裡,好像法師們會活到一百二十歲一樣,好像你也可以活到一百二十歲,隨時要求法,就有法可求一樣。我今年辦休學,明年還可以復學;這三年都沒空,三年以後再來續讀!

常見、我見,隱約牢軔

        我們總是隱約覺得:那個可以求法的日子永遠存在,那個有法可求的狀態也永遠存在,我求法的心永遠存在,那個說法的人永遠存在,也永遠會維持那麼熱切的弘法意願。這種隱約卻牢軔的「常見」,使得我們提不起「佛法難聞,難遭,難遇,難求」的渴切之想。這樣一來,就容易懈怠下來了。明明也知道「求法」重要,可是由於常見的緣故,就會把法的重要性拉下來,先處理眼前其他的事情,而且輕易放棄了對法的學習機會。

        由於「我見」的緣故,雖然意會到「我要求法」,可是,卻沒體會到「求法」正是為了學習「無我」的智慧。於是,只要周遭稍有人事因緣忤逆了你的心,你就可以怨氣沖天,為了某個或某些你看不順眼的人,而寧願遠離於法。忘了自己來學院的初衷,可是為了「法」,而不是為了某某讓你看不順眼的「人」。

        早年自己為了求法,尋尋覓覓,苦苦惱惱,以此同理心設想其他同道,對於不安住於常住的同學,總是有一份悲憫與同情,設想:可能是因該常住的人事管理不周,也可能是因「此處無法」,所以才會讓好樂於法的住眾無法安住。然而自己慢慢在教界觀察,也就漸漸體會到:問題不盡如此。煩惱,就是不增不減的那些東西,如果你的心沒有「求法」的強烈念頭,如果你的心不能安住於「法」上,那麼你會有很多很多的理由,讓你的身心漂泊不得安住。今天這個人給我擺一個臉色,也讓我起煩惱;明天那間廁所氣味太臭,也讓我起煩惱;後天大寮裡沒有人煮飯,必須繫圍裙當典座,也會起煩惱;一個老信徒住加護病房,去看他時舟車奔勞,也會起煩惱。到後來,習慣性地對周遭的一切抱怨,我們已經搞不清楚,我們到底是為何而來?不正是為了求法以降伏這顆煩惱的心嗎?

        我們會給自己很多很多的理由:因為事情太忙,因為與人相處太累,因為飲食不習慣,因為氣候不適應,因為……。「我見」是那麼隱微而牢韌,使得我們太在意「我的舒適」,「我的安全」,「我的順心」,說是說要「修道」,其實是任性,是在尋求一個自己習慣的情境而已。體會及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那麼多人求法,可是在義學方面或禪觀方面,成就者少。

        在開學的第一天,我還是要不厭其煩地鼓勵大家:要有強大的求法願力,要隨時提醒自己:我當初是為了什麼而來?是為了求法。那就對了,求法重要,其他都沒那麼重要。那種老是要環境中的一切「順著我的毛來摸」的煩惱,正好就與「法」不相應,須加對治。

生活情境,修道資糧

        更進一步,應該要提醒自己,我要怎樣才能在這個環境裡,獲取法的資糧,讓每一件我所應對的事情,都能成為我操作「八正道」的機會?

        就以我們小小學團的常住眾來說,他們都兼任學院幹部,承擔繁重的職事,加上各人的個性、想法不盡相同,難免有一些人事方面的互相碰撞,但是由於依律滅諍,也就不會醞釀成是是非非或無法化解的恩怨情仇。由於他們覺得有法可求,也還能夠珍惜於法,雖然文教事業的工作非常繁重,可是他們咬著牙也就撐過來了。到頭來,他們在不知不覺中,一天一天的成長,這種相應於法的成長,不祇是因為與我們住得較近,較有機會聽聞我們說法,他們常常是在每一件事情之中成長的。碰到一樁事情,只要心理上與法不相應,思想就會卡住,因此可能會與人產生爭執;但爭執的源頭是在哪裡?這個時候,我們會在僧團之中如法如律地斷事、滅諍,點醒當事人思想或情緒的盲點,他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在該件事情上,他們未能把佛法正見運用到生活之中,未能正思惟,所以引生這些苦惱。像這樣,其實就是「法的操作」,「法的學習」。

        大家不但要有願力求法以培固正見,而且要在生活中體會到「如理作意」的喜樂,而不祇是在課堂上猛做筆記。有一個道場,遇到剃度師長重病,而山下正好有法師在說法,於是徒弟寧離師不顧,背著包包下山聽法。表象上看,這個「求法」的願力好不好?很好!可是如果有正見、正思維,你就可以判斷:他在求什麼?他在求他自己要的東西,但那不一定就是「法」。師長有病苦,你願意選擇放棄一次自己最渴盼的聞法機會,而選擇在身邊照顧師長,這是什麼?難道就與「法」不相應嗎?不然,他是以感恩或「無我」的心境在實踐著「法」。

忙中安穩,閒中舒泰

        看起來,我講的很像有所矛盾,一會兒鼓勵大家,一定要把「求法」的價值放在最高的位階,一會兒又肯定這種放棄聞法的做法,其實這是不衝突的,這同樣是鼓勵同學們:一定要求法,這樣才會具足「正見、正思維」,才能在生活的操作之中與法相應。否則很有可能自認為已抓住「法」而不放,卻已漂離於法了。

        除了每月四至五天集中上課期間,大家來此求法之外,其他二十五、六天,你們可以在常住中分擔職事。請問:這二十五、六天,各位是怎麼過日子的?有沒有把你在這裡學到的法,拿回去用在做人處世之中呢?能不能在常住的生活中安詳自得——忙碌的時候如此,悠閒的時候也是如此呢?如果你沒有辦法與法相應,忙碌的時候你會怨嘆說:就是因為忙碌,害得你不能讀書,不能打坐;悠閒的時候,日子未必就會好過,閒極無聊,閒到發慌,有時候反而會有很多時間起煩惱,看這個不順眼,看那個也不順眼。

        有些學僧問我:法師,我出家以前,在社會上工作,沒有那麼多煩惱,出家以後,不知道為什麼,跟大家相處常常會起煩惱。我告訴她:因為你以前與人相處,還有些時空的緩衝來減緩壓力。舉例而言:八小時上完班,在辦公室對某人看得再不順眼,還剩十六小時可以不要看到他;在家裡生某人的悶氣,上班時間也不得不拋在腦後,認真工作。但是你在僧團,若是對某人看不順眼,二十四小時除了睡覺之外,都看得到他,失去了時空的緩衝,如何能不加重「怨憎會苦」?再者,世間人下班回家,又還要忙家務事,忙得筋疲力竭,剩下的時間,你大概只想睡覺了,哪有閒暇多生氣惱?可是你在常住裡沒有上班的壓力,如果不精進辦道,經常為了一點小事情,就可以氣惱兩、三個小時,兩、三天,兩、三個月,為什麼?因為你有很多很多的時間,可以鑽牛角尖、生悶氣。

        悠閒與忙碌的時間都不好度過,問題在於沒有「與法相應」;如果與法相應,可以讓你在忙碌之中,不會焦燥難安;悠閒的時候,也依然能夠維持心的清涼安穩。我們來此求法,要學的就是這個本事,而不是在課堂上讀一堆書而已。

多聞熏習,成就道器

        很多人羨慕我的佛學成就,事實上,你所羨慕的那些,也一樣是無常的;如果一個碰撞,弄得腦震盪,到時候什麼都忘光了。平時讀得再多,記得再牢,年紀大了,忘記的也就愈多。所以各位不要以為,抓牢你所讀到的佛學知識,就可以很安心。即使如此,各位還是要不斷地作「法的薰習」,不能因噎廢食,不能推搪說:「既然讀了也會忘記,那我就乾脆不要研讀佛學好了。」不對的,你慢慢讀,慢慢養成你的生活慣性以後,「佛法」(而不是「佛學知識」),就如影隨形地薰陶成為你的道德慣性,成為你受人尊敬的人格特質,生生世世,這個人格特質與道德慣性都會呈現,讓你招感來無限的福慧因緣,增長無限的福慧資糧。

        最近我因事務繁重,身心非常疲憊,昨天有一個很冗長的會議,我坐在那裡,眼睛都快睜不開了,從兩點開到五、六點才結束。在開會過程之中,我坐下來想了一下近況,覺得滿腦亂哄哄的,有很多事情要處理,我只好靜靜的把它先條列出來;條列出來以後,頭腦就比較清晰了一些。會議一直在進行,使得我處理事情的時間都勻不出來。

應對情境,三等心態

        大家想想看,如果是你,你會不會不耐煩?當然不耐煩。如何面對這種情境?最下策,最與八正道不相應的對應方式,就是焦躁不安,擺下臉色,甚至猛然站起來,二話不說,拿著提包,轉頭就走!這樣一來,不但你的情緒很壞,全部開會的人,也都跟著你把情緒搞壞了,而且以後人家是否會對你不敢領教,不願跟你共事?這是最下策的應對方法,傷己傷人;許多僧眾在做職事的過程中,經常用這種最下乘的方法來面對不順心的情境,不但不耐煩,有時還向別人甩臉色。

        第二等人,比較好一些,也許他會想到:為了顧全大局,我得忍耐。也許他會想到:我不要擺臉色,省得將來人家對我「點名做記號」,生起厭惡之心,這樣會害得我將來與他們很難共事。好啦,忍下去吧!這第二等人,最起碼不擺臉色了,而且還按耐住性子,甚至堆滿笑臉,假裝很快樂地把這個會開完。但是這種生活過久了,有些人的心裡,會積壓很多的怨恨。你如果在常住裡頭忙忙碌碌,經常祇是為了怕得罪人,而不得不按耐住性子與人共事,久而久之,不是氣得自己全身是病,就是因為怨恨積壓過多,有一天如火山爆發,大發脾氣,歇斯底裡。顯然平時是凜於人際關係的和諧,不敢爆發,卻沒有打自內心消解這些怨氣,可是到了臨界點時,猛一發作,就會不可收拾!

        在生活中,遇到諸如此類讓自己不耐煩的事,你將如何安住其心呢?昨天在會議中,我當然知道:我那不耐煩的心,已經升起來了,這不但是因為我又累又忙,實際上也有我不耐煩的理由:這個會議如果早一點結束,我回來就可以趕快把一篇文章處理完畢。但是在那個當下,我馬上就覺察到:我那顆不耐煩的心,正就是需要調伏的心。我心裡升起了一念慚愧!我在修道,我是一個修道人,我現在那顆與道不相應的心,卻是一直不斷在發酵。這不耐煩的心,不正就是我要降伏的心嗎?我當下意會到後,就靜靜的注意那煩燥的心的起伏狀態。

        很有意思,當你去注意那起伏的心波時,它竟然就不再起伏了。於是我心平氣和地把會開完。也就是說,當時我不做第二等人,我思考的,不是自己人際關係的問題;也不做第三等人,因為我是不可能在那種場合大發雷霆的,我也不喜歡擺臉色給人看;可是我要學做第一等人,儘量要求自己的心念「與法相應」。

求法學法,契應中道


        那麼,這樣的本事,你要在那裡學習呢?確實要在佛法之中多聞薰習,一次還不夠,兩次、三次不斷多聞薰習,才能夠學會這樣的能耐。這個能耐拿來,不是要在四、五天的課堂上寫考卷、得一百分的,而是要拿回到其它二十五、六天,在待人處世中使用的。

        不要說是其它二十五、六天,搞不好這四、五天你也會遇到不順心的情境。也許學院安排你出坡,你會不耐煩,會很生氣:怎麼要做那麼重的工作呢?太陽那麼大,為什麼不趕快下坡呢?上課竟然超過時間,老師為什麼不準時下課呢?與同學相處,讓你有一些不愉快的經驗,心裡很反感;對於同學的某個行為非常憤怒,可是又不敢跟他講……。凡此種種心情,都表示你在課堂上學了一套,生活中被慣性所支配的,又是另外一套;這樣,縱使是三年、五年、十年在學院裡,盯緊書本,甚或把大藏經都讀完,到頭來你依然還是你,藏經還是藏經啊!

        因此,在開學的時候,我拈出「與法相應」勉勵大家。第一,在生命的諸多價值中,把求法放在最優位。第二,要學習把「法」融入生命之中,學習著把生活中遇到的情境,當作是操作「八正道」的機會。這個時候,你就會覺察到,你頑固的常見與我見,你的貪瞋癡煩惱,時時都在伺機而動。依此兩項原則,你還必須嚴加檢別:固然「求法」最為重要,但某些你自認為是「求法」的行徑,是否已傷己傷人了?哪些你「求法」的行為,是可以利己利人的?你自己要在求法過程中,培養正見、正思維的能力,去尋求一個恰到好處的中道。如果能夠獲得這樣的智慧,那麼,你們大家來此求法一回,就不會辜負常住師長對你們的期許,也不會辜負你們對自己法身慧命的期許了。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