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入世佛教,在東京的共鳴

  釋昭慧

東京學術之旅緣起

  九十七年十一月十三日上午,與張黎?文教授啟程前往日本東京,參加世界佛教徒友誼會(The World Fellow of Buddhists,簡稱WFB)第二十四屆年會,這是Jonathan Watts先生費心安排的學術之旅。

  Jonathan Watts先生是美國佛弟子,在日本淨土宗道場服事,並擔任INEB(國際入世佛教協會)執委。他在去年八月間來台,至本院參加INEB年會時,與筆者熟識,非常贊同筆者所提出的「佛門性別平等」主張。本次WFB年會在日本召開,他的頂頭上司戶松義晴法師(Rev. Yoshihara Tomatsu)——全日本佛教會(Japan Buddhist Federation)國際委員會委員,也是世界佛教徒友誼會執行委員——與他本人,居間促成了「佛教性別平等論壇」。

  Jonathan於元月間來函,邀請筆者出席發表專題論文。筆者向他回函婉辭,表示:用英語來發表英文論文,或許還可以勉強勝任,但以自己淺薄的英語會話能力,實在無法參與英語討論。不料Jonathan竟回函告知:請筆者找人擔任口譯,主辦單位將願意為口譯者支付機票與膳宿費。一人發表論文,大會卻支付兩人的高額費用,可見籌備單位的主事者高瞻遠矚,對「佛門性別正義」的討論,有著十分殷重的期許。

  四月間,筆者邀輔大英文系進修部主任張黎?文教授與筆者同行並擔任口譯;感謝她在十分忙碌之中,竟然慷慨允諾。五月間,戶松義晴法師由Jonathan陪同來台,考察台灣佛教志業體。五月八日蒞院參訪時,戶松義晴法師再度當面邀請筆者參加。

  在那次交談中,戶松法師對日本佛教的教運充滿著關切之情。Jonathan告知:戶松法師是慶應大學(日本排行榜第三的知名大學)畢業的高材生,對日本入世佛教運動甚為積極投入。戶松法師對台灣佛教比丘尼有極高的社會地位甚感好奇,在筆者略作解釋之後,他告知:日本寺院是家族世襲制,住持的夫人雖無崇高的社會地位,卻往往掌握寺院行政的實權。他幽默地舉自己為例:「倘若我與我母親有不同意見時,她會提醒我:『你是我的兒子,得聽我的!』他講此話時,神情怡然而不以為忤,我們聽得也樂不可支!因此筆者對斯文有禮而耿直有節的戶松法師,留下了非常良好的印象。

  十三日上午自桃園機場出發,遇到中佛會理事長上淨下良長老、佛青會理事長惟靜法師,在東京又遇到明光法師,他們各自率領一些法師、居士,前來參加WFB大會。與法師們交談方知:凡是參加WFB大會者,無論是會員還是觀察員,不但是機票自理,還要繳交一大筆註冊費。這才知道,只有論壇發表人(與筆者的口譯伙伴),才獲得機票、膳宿的特殊招待。

  到達大會報到處,領取大會手冊時,看到大會手冊中列出論壇發表人的照片、簡介與論文摘要;在大會開幕式中,發表人又被安排到會場的中排就坐。凡此種種,讓筆者深深感受到:大會對論壇有著高度的重視,對論壇發表人也有著高度的禮遇。老實說,筆者雖然應允前來發表論文,但對自己在WFB年會中的角色定位,實在是搞不清狀況。這時才終於明白:我們不是WFB的會員或觀察員,而是被大會邀請來,為與會者作專題論述的來賓。思及於此,內心不禁對Jonathan與戶松法師,生起了深切的感恩之情!
入世佛教的共鳴

  十四日上午,Jonathan帶領美國Alan Senauke法師(前佛教和平聯誼會執行長)、張黎?文教授與筆者,四人一行搭計程車,至萬年山青松寺參觀,並參加一場由「Bozu」所舉辦的研討會。Bozu英譯為「Be Ambitious」,其漢字應是「坊主」,在此指有活力的青年僧侶,這是一個新興的入世佛教團體。當日上午討論的主題,是日本佛教喪葬儀式改革的可能性。該研討會的主持人,是積極投入日本佛教復興運動的上田紀行(Ueda Noriyuki)先生(東京工業技術大學教授),日本獨園寺青年僧侶藤尾?允法師,則擔任研討會的英譯。

  日本雖執世界佛學研究之牛耳,卻無法因此在佛教教運方面,產生加乘效果。近年來日本佛教更是在民眾心目中,留下了「與死亡為伍」的刻板印象,與太虛大師於民初所述的中國「死鬼佛教」若合符節。因為日本人民接觸佛教,大都是在喪葬時期,婚嫁喜事則大都在教會、教堂舉行。不但如此,近來更有日本民眾質疑:為何佛教喪葬只是一味由僧侶誦經,而不能像基督宗教,在追思彌撒或禮拜中,讓觀禮者有共同參與唱詩、讚歌的親切感?為何佛教喪儀的費用那麼高?這使得日本年輕一代,更是與佛教疏離。
 

  佛教界的有識之士,痛感佛教之衰微,因此紛紛提倡入世佛教(Engaged Buddhism)。上田紀行即是其中一位傑出學者,他所主持的本次研討會系列內容,都圍繞在日本佛教改革運動的主題上。筆者目測當日會場,出席人士約有百人左右,而且非常專注聆聽演講內容,可見得基於「不忍聖教衰」的信念,入世佛教在日本僧侶之間,已引起了廣泛的共鳴。

  上田紀行當日致贈其新書《目覺???教:??????????話(覺醒吧!佛教:與達賴喇嘛對話)》給筆者。從他與達賴喇嘛對話的內容以觀,上田教授的入世關懷,面向相當深廣。兩天後(16日)在WFB閉幕晚宴,筆者見他也來參加,遂將拙著《佛教後設倫理學》回贈給他。上田教授對書名極有興趣,看到其中一篇寫「幹細胞研究倫理」的議題,眼睛更是為之一亮。

  在喪葬禮儀研討會旁聽了大約半小時,先行離席以趕赴下午的開幕式。臨行前參觀青松寺的建築。青松寺的大殿、禪堂、庭園,無不透露出古雅、寧靜、幽遠的禪宗特質。一位斯文美麗的女孩為我們導覽,原來她是青松寺住持之女,名為喜善侯敦文子。可惜她不能使用英文,因此詢問她時,不免比手劃腳。

  從青松寺出來之後,我們步行至淨土宗總本山的增上寺,從寺後方進來,見陽光灑在廣場的楓紅之間,帶著濃濃的秋意。增上寺創建於西元一三九三年,位於東京著名的地標「東京鐵塔」附近,離東京地鐵「芝公園?」步行約三分鐘的距離。古老寺院襯托著現代高塔,形成一幅有趣的畫面。這裡就是全日本佛教會的會址所在,寺院建築十分古樸,刻正在整修之中,所以寺前搭滿鷹架與藍色布篷。

  寺前有一棵大樹,是美國第十八任總統尤利塞斯‧辛普森‧格蘭特(Ulysses Simpson Grant,1822-1885)於西元1879年所種植的。Jonathan告訴筆者,這個寺院原本是非常廣大的,如今周邊土地都已蓋起了高樓大廈,成為熱鬧衢道。衢道兩旁的大樓,部分樓層還是屬於一些小型寺院的產權。衢道盡頭還保留著山門,讓人依稀可以想像,當年從山門邁入寺地,有著何等廣闊、寧謐的庭園風光!

論壇會前會的豐富討論

  十四日下午三時,舉行WFB開幕典禮,精確而言,這是三大國際組織年會的聯合開幕式——世界佛教聯盟(WFB,又譯世界佛教徒友誼會)第二十四屆、世界佛教青年會(WFBY)第十五屆、世界佛教大學會議(WBU)第七屆。數百位來自各國的佛教徒濟濟一堂,好不熱鬧。三會會長與全日本佛教會會長致詞之外,內閣總理大臣麻生太郎亦蒞致賀詞。此外,大會亦頒發獎章給佛教有功人士,受獎人之一,是台灣慈濟的證嚴法師,由慈濟日本分會張秀民居士代表受贈。

  接著舉行論壇的會前會,由各論壇的主持人與發表人之間,協商明日舉行論壇的議程與討論內容。本次大會的主辦單位是全日本佛教會,本次大會的特色是:在大會期間舉行七個論壇:一、和平與共生論壇。二、社會發展的佛教參與。三、臨終關懷與遺族關懷的佛教智慧。四、佛教性別平等之探討。五、自殺作為一個社會問題,佛教徒能做什麼?六、佛教的(青年)人才培養。七、環境危機中佛教因應的具體策略。

  據悉,起先在WFB籌備會議中,還是有保守人士非常反對召開佛教性別平等議題的論壇,唯恐有礙於佛教社會之和諧,幸有開明派極力爭取,因此該一論壇才獲得保留。
在會議室裡,七組論壇人馬分七桌圍坐,各自在主持人主導之下,討論明日中午以後即將舉行的論壇,及其相關進行細節。我們是第四組,主持人枝木美香女士是日本非政府組織AYUS的傑出工作者,非常溫婉和善,思路也很周密。發表人有四位,除了筆者之外,其餘三人分別是川橋範子(Noriko Kawahashi)、來自印度拉達克的Tsering Palmo(比丘尼、藏醫)與來自泰國的Ouyporn(女權運動家)。

  川橋範子是日本寺院住持夫人(等同於基督教的「牧師娘」角色),也是東京名古屋工業大學副教授。她美麗、纖瘦而性格明快,英語非常流利,在筆者到來之前,即已來函表示:知道筆者在台灣發起佛門女權運動,非常期待能與筆者作深入討論。此時見面,她更是取出一份資料遞給筆者,原來這是今(二○○八年)剛剛出版的一部日本專書《台灣女性史入門》,在陳麗貴著,內田純子譯的第七章(第一八九頁)中,提到了筆者於二○○一年間批判「男性中心主義」,並發起廢除八敬法運動的一段歷史。

  台灣女性(乃至台灣佛教女性)的歷史與動態,竟已受到日本的關注,這不免令筆者十分好奇。日本對台灣在各方面的瞭解,建基於團隊分工而嚴謹進行的學術研究與調查訪問,不但戰前如此,戰後亦然。相形之下,台灣雖然「哈日」者多,但深度的「知日」者,卻屬鳳毛麟角。

  由於論文發表完畢之後,將有一個小時,由主持人提問而發表人回答,因此我們這一組大多時間都是在整合意見之後,提出明天在論壇中的「提問綱領」。七組人馬討論的聲音太大,於是接受了Ouyporn的建議,移駕到她的房間,接續進行討論。一討論就欲罷不能,大家都十分投緣,也十分健談,直到將近六點的晚宴時間,方才結束了這場「會前會」(也是在會議室外的房間內,自行召開的「會外會」)。

一場又一場冗長的晚宴

  十四日當天的開幕晚宴,各方致詞者多,過程十分冗長。由於宴會採取西式自助餐宴,在致詞完畢以前,大家都一直站著,實在有點無奈。好在Asakusa View Hotel非常貼心,無限制提供茶水、飲料,大家於是三、五好友圍立一處,喝茶聊天,形成台上、台下「你講你的,我講我的」之有趣畫面。這令筆者不禁思念起中式宴席。在中式宴席場合,一邊安排上菜,一邊安排致詞。過往筆者本來認為,這樣實在不太禮貌,如今看來,這反倒可使賓客來個「你講你的,我吃我的」,大家各取所需,相安無事。

  原本以為只有開幕晚宴如此,未料十五、十六日的晚宴,莫不如此,總有許許多多的大人物被安排上來致詞。大抵這些人都是大會領袖、各國佛教領袖或政商領袖,主辦單位大概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吧!只是日本的宴客文化加上了西方自助式的站立用餐形式,可真是讓來賓吃足「長時罰站」的苦頭。

佛教性別平等論壇

  十五日中午提前用餐,十二點整,論壇開始舉行。共有四個中型會場,因此除了「佛教性別平等論壇」的第四組單獨使用一個會議室之外,其他六組則分別依上、下場次,兩組共用一個會場。

  筆者的論文題目是:〈無可遁逃的「性別秩序」——台灣佛教性別平等運動的最大罩門〉( SEQ CHAPTER \h \r 1THE INESCAPABLE “GENDER ORDER”: Fundamental Blocks in the Gender Equality Movement in Taiwan),這篇文章由?代為英譯。論文重點有三:

  一、在佛門中,男尊女卑的「性別秩序」,無遠弗屆而且無可遁逃。而性別秩序的出現,是將性別歧視予以法制化的嚴重後果;性別秩序的成文法或不成文法,又將導致更為嚴重的性別歧視後果,而形成一種惡性循環的共業網絡。
二、漢傳佛教較諸其他系統的佛教,「性別秩序」並非唯一的排序指標,它還兼顧「階級順序」的正當性。因此在某些漢傳佛教的正式場合,傑出比丘尼領導人與女性達官貴人,還能被「破格」安排在比丘身旁,一同享有優位順序。她們若能秉持「正義」理念,而不耽嗜於這種令人飄飄然的「特權」,應可形成一股「解構性別秩序」的潛在力量。
三、維持這種性別秩序的絕非比丘而已,許多比丘尼與女信徒更是不遑多讓,她們在公開場合賣力地維持著性別秩序,將女性的位置壓縮在男性後方;對那些不想遵循這種性別秩序的女性,則視若「異類」與「叛徒」。她們在向男性展現「謙卑」與「溫柔」的同時,對女性的壓制則展現了非常「強勢」乃至「凶悍」的一面。

  前一晚與當天上午,在張教授的協助下,筆者將論文仔細唸了一遍。由於可隨時向?文詢問生字的發音與字義,省去了翻查字典的不少時間,因此事前的準備時間雖然不多,但卻非常有效率。

  主持人枝木美香原本對其是使用日語還是英語,頗感遲疑,因為她雖能使用英語,但英語畢竟不是她的母語,用來較為吃力。後來川橋範子鼓勵她,就用母語主持好了,反正會場已有安排日、英口譯,聽眾自可借助口譯,得知台上講述的內容。這是一項極好的建議,在討論時段,枝木美香用日語快而完整地將她的問題一一詢問發表人,並作了完整的結論。整個過程絲毫不受限於語言的障礙,但也因此,她臨場約略調整了一下問題的內容與順序。

  主持人針對筆者的論文,詢問了三項問題。筆者受惠於瓈文流利的即時口譯,因此得以一邊聆聽主持人的問題,一邊向?文用華語快速陳述自己的觀點,再由?文快速而流暢地用英語傳達出來。兩人合作無間,讓筆者得以運用有限的時間,講述許多重要的觀念。

  會後瓈文立即將討論時段的筆者發言,打字摘記給筆者,其中內容大抵如下:

  一、請釐清八敬法存在之來龍去脈,及僧團性別不平等的原因。

  筆者簡答:
(一)八敬法不會一開始就存在,因為佛陀制戒,是隨犯而制的,不可能無端制訂八條規制來管理尼眾。
(二)三項原因造就了八敬法:

1. 古印度社會存在之性別歧視現象,造成佛教男性僧團的優越意識;他們不願分享權利,不欲開大門給尼眾,因此儘管佛陀讓女眾成立僧團,但比丘們卻非常不安,認為應予嚴格控管。
2. 修道男性對於性誘惑,有很強的恐懼與厭惡,因此對女性經常不甚友善——這是普世宗教的共同現象。
3. 剛開始成立僧團時,佛陀容或曾經要求尼眾尊重男眾,但這是基於單純的師生關係,施行的是「師生禮儀」,處理的是「校園倫理」。當比丘尼僧團不需要跟隨比丘僧團來作學習時,師生關係的角色自是消失,校園倫理也就成了假命題。但比丘們一開始就把它定位在「性別倫理」,偏偏性別差異是生理事實,性別角色無法轉換,這時,尊師重道的「師生禮儀」,變質而成男尊女卑的「性別秩序」,形成了持久傷害的性別倫理問題。

(三)必須先確立比丘、比丘尼的平等關係,才能確保四眾之間的平等關係,否則連在家眾之間,都會出現性別不平等的骨牌效應。

二、如何處理佛教性別不平等問題?面對阻力、抗拒、批評時,應當如何處理?

  筆者簡答:有四個可行的要點:

(一)糾正:遇到性別歧視的語言,或是明顯帶有性別歧視的次序安排,應予立即制止,不宜縱容或是默然。遇到性別不平等的言論、行為、行動,都應立即抗議、制止,因為縱容或是默然,會繼續強化性別歧視的惡性循環現象。可以理直氣壯地要求對方修正性別歧視的言行,甚至要求改變性別秩序思維下的座次、隊伍、行列安排。
(二)教育︰目前佛教的教育資源,大都掌握在資深比丘與位高權重之佛教女性手中,後者往往甘於擔任男性宰制女性的白手套。他們不會輕易釋出教育資源,來處理性別秩序問題。因此需要靠具有性別意識的人,成立教育機構,從教育的根源導正觀念,教導四眾打破佛教性別秩序的迷思。
(三)傳媒:要充分掌握大眾傳播媒體,並打破「家醜不可外揚」的心態,讓社會同情理解佛教女性的處境,這樣才不會讓佛門性別問題,成為「茶壺裡的風暴」。佛門男性沙文主義者凜於輿論的壓力,會稍事收斂其性別歧視的惡言惡行。
(四)論述:行動要有論述做為後盾,才不會被譏為「胡鬧」。因此要善用公眾媒體作有力而完整的論述,公開討論爭議性問題。如此將可達到以下效果︰

1. 大多數的人會被合理論述之所說服。
2. 即使是反對者,為了打倒我們,也會悄悄閱讀我們的論述文章,這時他們多少會被說服而不敢再理直氣壯。即使拉不下面子改變立場,最起碼也會因此而多些節制,稍事收斂其傲慢行為。
3. 依社會運動的原理來看,對抗正是對話的開始,因此不必理睬那些「擔心破壞和諧」之類的涼言,論述配合行動所產生的適度壓力,可以加速佛門性別正義之實現。
筆者並鼓勵大家:提倡佛門性別正義,絕對不是在浪費修行時間,因為這正是在實踐「無我」與「慈悲」的理想——源自「公平正義以護念眾生」的堅持,義無反顧而不計毀譽地投入佛門性別平等運動,本身就是修行。面對無理批評與各種阻力之時,妳/你可以清楚地察覺自己的心念。由於此舉不是為了個人,而是為了公義,因此對自己所受到的毀辱與傷害,可以一笑置之。

三、對佛門女性運動未來之展望,可以後續進行的活動與規劃?

  筆者簡答:

(一)制止、教育、傳媒與公開論述,可以持續進行。
(二)有三大串連網絡:

1. 與其他宗教(如基督宗教、伊斯蘭教、道教等)的女性串連:所有宗教傳統都面對著性別歧視的普遍現象,彼此結合發聲,力量會更為強大。例如:二○○七年十一月間,我們在台灣,即舉辦過一場「宗教文化與性別倫理」國際會議,與會人士含國內、外各宗教學者。該項會議的迴響甚佳。
2. 與其他婦女運動團體串連:我們可與婦女團體共同推動法律之修訂,由外部的國家法律,來形成宗教內部必須面對改革的壓力。例如:台灣已經通過各級學校的「性別教育平等法」,學校必須設置性別平等委員會。這種法律上性別平等的強制要求,會對佛教造成壓力,加快佛教內部的改革速度;另一方面,下一代有了更好的性別平等意識,也會將這種觀念帶到佛教僧團,讓佛教面對必須改革的壓力。在此還是注意:必須打破「家醜不可外揚」的觀念。
3. 各佛教傳統(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與西方佛教)間的女性互作串連工作,例如Sakyadhita(國際佛教婦女協會),就結合了各個佛教傳統的女性,為改善女性、佛教與世界的處境而共同奮鬥。

  第四組的聽眾來了不少,幾乎為之滿座。有兩位日本女性——京都學園大學黑木雅子教授、多摩大學小松加代子副教授,都是川橋範子教授的友人,特別前來聆聽本場論壇。另有兩位穿著漢傳佛教僧服的美國比丘,在結束後趨前告知:他們是特別前來聆聽我發表論文的。原來他們來自美國加州的Shasta Abbey(明慧寺),這是比丘、比丘尼二眾共治的僧團。其中一位法師(筆者忘了詢問他的大名)說:在戒律方面,他有許多問題,希望未來能有機會相互討論。還有一位西方女性,是WFB工作人員,特別跑來聆聽,認真作著筆記。會後她過來告訴我:非常喜歡並認同筆者所發表的觀點。

  其他三位發表人的論文,內容非常豐富,惜因筆者事緣忙碌,無法逐一譯介,只能暫時住筆,以俟來日。

與「喬喬大師」會遇

  此行,國際佛教婦女協會副會長,政大張玉玲教授受佛青會法師們之邀,陪同法師們前來參加WFB大會,擔任翻譯工作。在機場碰頭時,看到玉玲的先生田運富博士,他也一同到來東京,原來大會之後,他們將一道前往美國佛羅里達州,因此田博士索性陪她一道前來東京,就近住在其他星級較少的旅館。

  田博士被游祥洲教授夫人枚槐居士稱為「喬喬大師」,說他很會「喬」事情(即協調並搞定事情)。與他接觸,感覺果真如此。十四日下午,他來到Asakusa View Hotel,知道我的左腳鞋墊鬆開了,行走不便,於是陪同?文帶著這隻僧鞋,在附近逛了一大圈,用比手劃腳連帶書寫漢字的方式,竟有辦法找到修鞋匠,把我的僧鞋修好,讓我感激不已!

  十五日下午,田博士又來到Asakusa View Hotel。由於玉玲正忙著陪法師們開會,因此筆者邀他與我們一道兒前至晚宴會場用餐。這天下午,論壇已舉行完畢,我們終於感到是在「度假」,因此心情較為悠閒。用餐後,看玉玲依然忙著開會,田博士孤零零在旅館等候,心裡頗為不忍,於是邀他到我們房間談話。話匣子一打開,談兩岸,談佛教,談佛教女性運動。喬喬大師對佛門女性運動,有期許也有建言,感覺他真是個憩心世間的明眼人。田博士曾留學美國,又在大陸的中國社科院獲得博士學位,在法政方面的專業素養深厚,閱歷豐富而觀點深刻,在談話中我們深感獲益不少。

淺草寺之行

  瓈文與筆者在台灣臨行前一日(十一月十二日),都是忙到半夜才整理行囊的。筆者比?文處境稍好一些的是,行前一晚,筆者的助理傳聞師,已大致將旅行衣物備妥,因此筆者打包行李較為容易。十三日上午,我們還各自背著手提電腦出國。到了東京之後,立即奔向下榻的Asakusa View Hotel,除了十四日上午的青松寺與增上寺之行外,兩人都成天待在會場與房間。一進房間,就各自開機作業,案牘勞形。就像七月間的蒙古之行,筆者一味待在房間趕論文一般。這次也是忙著公務,以及一篇上海王雷泉教授的邀稿,稿件終於在十四日晚間完成。而?文也忙著處理系務與批改英文作業,十四日晚間方纔告一段落。十五日下午,論壇結束之後,我們兩人都鬆了一口氣,終於有點度假的感覺了。

  十六日上午,大會安排全體來賓至Asakusa View Hotel對面的淺草寺(自旅館步行約十分鐘行程),除了拍全體紀念照之外,還於淺草寺本堂舉行半小時的世界和平祈願法會。瓈文與我由於連日忙碌,簡直是累癱了,因此決定「睡到自然醒」,修復體力,好應付返台後的大量工作。

  一頓飽覺果然不差!午後覺得精神不錯,於是與?文漫步到淺草寺參觀。淺草寺,創建於公元六二八年,是東京都內最古老的寺廟。江戶時代德川家康將淺草寺指定為德川幕府的朝拜場所,淺草寺一帶因此逐漸繁榮。寺裡供奉的本尊是聖觀音。本寺原屬天台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獨立,成為「聖觀音宗」的總本山。觀音菩薩本尊則通稱為「淺草觀音」。除淺草寺本堂外,院內的六角亭、傳法院、五重塔等史蹟,以及綿延於寺前及週遭的街坊、店鋪,都是極好的觀光景點。每年元旦前後,前來朝拜的香客,人山人海。
 

  今年適逢淺草寺本堂重建五十週年,香客絡繹於途,杯筊、錢幣落地之聲不絕於耳,銅爐裡香煙繚繞。看來哪裡的佛教都難免沾染上強烈的民俗色彩。佛教以此而於民間,地位崇高而屹立不搖,但也難免因此而變質,成為「神化」的佛教!

  逛完了廟就逛街。本欲順便買些食品回來供眾。看到「人形燒」,向店員詢問是否有蛋,不免「雞跟鴨講」,還是?文聰明,趕緊寫個「卵」字,再劃上○與X的選項,讓店員勾選,這才確認「人形燒」是含蛋的,只好作罷。但始終不解:這種食品為何命名如此恐怖?

  台灣人老嫌自己英文不好,不夠「國際化」,他們若來到東京,當可獲得釋懷。原來,日本人對他們的文化與語言極度自豪,而這也從不影響他們的「國際化」。我們在淺草觀光區所接觸到的販夫走卒,極少通曉英語,都得透過比手劃腳。好在幾個漢字還勉強可行,像「鞋」字、「卵」字,都在關鍵時刻,讓日本人搞懂了我們要表達「啥米碗糕」。

  筆者一向對購物絲毫不感興趣,難得見?文有此雅興,進入其中一家禮品店鋪精挑細選,買些伴手禮回去送親人同事,筆者於是在店外「站崗」等候。不料接連兩番被台灣觀光客認出並直呼筆者法號,這讓筆者不免略感尷尬。

  禮品店對面是個米?店,想到米?必然無蛋,因此待到?文從禮品店出來,筆者建議到米?店購買些米?回去當「等路」。?文詢問店員:「這是你們自己製作的嗎?」他應「是」的表情,頗為自豪。我們各自買了些米?,見店員稀里呼嚕包成兩大袋,原以為他只是將兩人的購物一併往袋子裡塞,不料回到旅館開拆分裝之時,才發現兩大袋分別裝入各自購買的米?,毫無差錯,不由得佩服日本店員的敬業精神。

  說實在話,買米?作為「等路」,只是聊表心意罷了。在筆者看來,它還沒有咱們台灣的「旺旺」好吃呢!

歲月流變中,人間佛教的綸音

  WFB第二十四屆大會,在十六日晚上的閉幕晚宴中,畫下了圓滿的句號。
 

  十七日早餐時,見到戶松義晴法師,看他不像前幾天那樣忙進忙出,難得輕鬆,因此邀他一同餐敘。談起十四日走訪的青松寺,他表示:為了建築這座美崙美奐的寺院,強制拆除了許多小民房,建起兩棟大樓,以大樓租售收入來支付寺院建築費用。言下流露對弱勢民眾的不捨之情,讓筆者深深感受到戶松法師耿直、真誠而悲天憫人的情懷。

  談起當日的增上寺之行與增上寺旁的東京鐵塔,他立刻告訴筆者:他所住持的寺院,就在東京鐵塔的正下方。他依然講起那則冷笑話——母親說:「你是我的兒子,必須聽我的!」以此為例,他幽默地告訴我:在他所住持的寺院裡,女權是不用提倡的,需要保護的是男權。令人聞之不禁莞爾!

  游祥洲教授與夫人枚槐稍後到來。游教授說:

  「法師,妳還記得嗎?在妳當年提倡廢除八敬法運動時,我就告訴過妳:『一定要將這個議題國際化!』如今,妳真的做到了!恭喜妳!」

  枚槐說:

  「法師,妳知道嗎?祥洲昨晚告訴我:這是在日本舉行的第二次世界佛教徒友誼會。三十年前首度在日本舉行,印順導師到東京來參加這項會議;三十年後,您竟也到東京來參加同樣的會議。經他這一提撥,整個歷史感立即湧上心頭,我聽了十分感動!」

  倘若沒有枚槐這番話,筆者竟不會想到:在三十年的世代跨距之間,可以作這種巧妙的連結。

  記得來到東京的第二天(十四日),開幕晚宴已竟,返回房間時,筆者曾告訴瓈文:

  「三十年前,印順導師自香港啟程到台灣,與代表中華民國的佛教界領袖會合,一同搭機前來東京,參加WFB大會,這是李子寬居士居間促成的。怎料到他這一離開,就再也無法回到香港。原來李子寬居士存心讓他留在台灣,因此只幫他辦了入境證,卻沒幫他辦出境證。此事載明於他的自傳《平凡的一生》。我們回顧這段歷史,不禁深為台灣佛教慶幸!就是因為這樣,讓導師決定『根留台灣』,而讓台灣佛教擁有了無可取代的智慧資產——令『民至於今受其賜』!」

  三十年前,日本佛教是台灣佛教僧侶所嚮往的學術重鎮。即連印順導師,雖未到此留學,卻也在治學過程中,深受日本佛教學術研究方法的影響,並善用日本佛教學術研究成果,甚至因其著作《中國禪宗史》的學術成就,而獲得了日本大正大學博士學位。三十年後,筆者來到東京,感受到日本佛教界,彌漫著一股深切的危機感。有心人士亟欲振衰起弊,紛紛奏起了「入世佛教」的共鳴曲。

  筆者不禁沉思:入世佛教(Engaged Buddhism),豈不就是「大乘佛教」的另一名詞嗎?避用「大乘」名詞,容或與南傳上座部佛教,易於產生共識,但是為何要積極展開「入世佛教」?如何面對保守派的種種攻訐?如何與「戀世」心態的相似行徑作一區隔?如何兼顧禪觀修行與利生事業?這一切都少不得基礎理論與實踐要領的完整論述。而大乘經論的菩薩道學說,本來可以為「入世佛教」提供豐富寶貴的學理基礎。然則迴避「大乘」一詞,乃至避開「大乘」經論,在積極投入「入世佛教」的南傳佛教行者而言,是否有所損失?這點頗耐人尋味。

  但是,倘若不改弦易轍而另起爐灶,光講「大乘」經論,就能讓佛教界改變一向著重內修乃至儀典的道風,而積極利生事行,投入社會運動嗎?這恐怕是不容樂觀的。倘若這樣,日本有識之士就不用特別高呼「入世佛教」,而繼續保持大乘諸宗分庭亢禮的日本佛教現狀即可。

  理解及此,吾人就可體會:同樣是在提倡大乘佛教,為什麼太虛大師與印順導師,都要在大乘佛教的固有名詞之外,另立「人生佛教」或「人間佛教」之名義?這不是為了區別大乘佛教,而是為了對治「言大乘教,行小乘行」的佛教現況。如今的日本佛教,不正是處於類似的困境中嗎?因此特別提倡入世佛教(Engaged Buddhism),自有其勇敢邁入社會,關心公民議題之當代社會意義。

  三十年的歲月流變,早已使得物換星移。印公導師已於四年前圓寂,然而他所提倡的,懲前毖後的人間佛教,積極勇健的大乘佛教(入世佛教),卻依然是助益苦難世間、振興衰微教運的不二法門!

  十七日中午以後,我們離開飯店前往機場。飛上雲端的那一刻,心裡浮湧著盈滿的感恩與感動之情——對所有的死生師友,以及在日本會遇或共事的入世佛教同行者,佛門女性運動的伙伴們!?

  九七、十二、七 于尊悔樓

後記:有關WFB年代問題

  悟殷法師來函提示:前(96)期弘誓雙月刊〈入世佛教,在東京的共鳴〉頁16,年代方面似有問題:

  「民國四十一年九月二十五日至三十日,日本舉行世界佛教友誼會第二屆大會,印公導師應邀參加,當年九月三日(農曆七月十五日)前後,導師到了台灣,去日本參加會議後,十月二十四日回到台灣,之後被聘請為善導寺護法會導師。四十一年至九十七年,已有五十六年之久了。(平凡的一生,重訂本,頁56—57;印順法師年譜,頁96--98)」
根據WFB網站之記錄,WFB成立於1950年,首屆大會在斯里蘭卡首都可倫坡召開。因此民國四十一(1952)年在東京召開的,應是WFB第二屆年會。由於日本方面的主辦單位在本(第24)屆年會時曾經提到:三十年前曾在日本召開WFB,這次是第二次在日本召開WFB年會,因此作者疏於對照年代。全文涉及當事人的對話,不宜逕將對話內容予以修正,因此謹保留全文原貌,而在文末附記年代記憶落差如上。


昭慧 謹啟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