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不一樣的菩薩行——記國際入世佛教協會創辦人Ajarn Sulak

釋昭慧開示‧何湘兒筆錄
 

佛教有很多典範人物,值得我們學習,Ajarn Sulak就是其中之一。
我們的生命裡其實需要有典範人物,因為典範人物走在前面,會給我們一股力量,
讓我們感到:「他這樣能走得下去,我也應該走得下去!

時間:2018年12月1日
地點:香港佛教中觀學舍

  我前幾天去尼泊爾加德滿都,出席國際入世佛教協會(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Engaged Buddhists,簡稱INEB)舉行的諮委及執委會議。這個國際性佛教網絡,值得大家關注。佛教在佛陀時代,就沒有意圖像梵蒂岡教廷一樣,成立從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結構組織,而是維持各個僧團的民主機制與獨立運作,傳到哪裏就在哪裏落地生根,生根後也隨當地文化長出不一樣的風貌。如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南傳佛教,各有各的風格。過往佛教界並沒有大型的統合性運動型組織,只有國際性聯誼會,大家從各國到來開幾天會,吃吃喝喝,走動走動,交個朋友。我很不喜歡出席這類會議,因為在國內都已沒時間應酬,哪還有心情跑到國際應酬?因此我以前不參加這類活動。

  這次國際入世佛教協會的諮委及執委會議,我之所以參加,是因為十一年前(2007年),INEB要在台灣舉行會議,當時因緣際會,選擇在弘誓這個小地方舉辦,可能是因我們的風格很相契。INEB創辦人Ajarn Sulak,是泰國的民主英雄。泰國的政治相當動盪,有一條非常嚴苛的法令,假如你對王室有批評,就會被控訴「藐視王室罪」(lese majeste law),可能被判刑入獄。Ajarn Sulak本來跟王室的關係很好,而他也算是中上階級的人,實際上他不用管這件事,但他非常勇敢地要求廢除這一法令。

  與INEB的互動,讓我充分看到在不同的社會中,佛教多元樣貌的展現。還有INEB所主導的國際性跨宗教和平運動。例如,Ajarn Sulak長期支持緬甸的草根民主運動,並積極促成佛教徒與穆斯林間的對話。在羅興亞軍事鎮壓與種族迫害事件發生之後,INEB秘書長Somboon Chungprampree還親自到緬甸去探訪羅興亞族人,又與一些言論偏激的緬甸僧人對話,化解他們與穆斯林之間的強大對立。INEB對世界和平的貢獻,不僅在於它的宣言,還包括它的行動。

  我向大家分享這個故事,是要與大家談「怎樣看待社會問題」。因為對於內修,我們很清楚自己的方向,佛陀有很多法門教我們獲得解脫,開發覺性;但我們如何用不斷開發的覺性,去面對紛紛擾擾的世間?這對佛弟子是一大考驗。

  有些佛弟子會用一些言詞來安慰自己,比如他其實很怕麻煩,不想得罪人,就會說:「我很不執著,我要超越。」這就構成了自我欺騙。我們必須很深層地看到自己內心有些恐懼,有些不耐煩,有些不想付出的放逸心理。我們寧願真誠地說:「我就是這樣。」這個「真誠」的本身也是修行。做不到的,就很真誠地說:「我做不到。」千萬不要用一些美麗的言詞來掩蓋自己,那叫虛偽。虛偽在經典中譬喻為「刺」,它扎刺著我們,令法身慧命無法開展,因為它讓我們習慣性地不在乎「諸法實相」,所以我們要拔除虛偽之刺。

  我非常敬佩Ajarn Sulak,這位老人家現年(指2018年)八十五歲。他是一位性格正直、堅毅的英雄,曾在英國留學研讀法律,泰王普美蓬(Bhumibol Adulyadej)非常賞識他,算是前途無量;但他希望自己做王室的諍友,要讓王室聽真話,可他並不是要推翻王室,直到現在,他仍是「保皇黨」。他認為:王室不應該無限地擴大權力,應該接受社會民眾的批評,不應因此而入人於罪。他為此而奔走呼籲,加上泰國民主運動的過程動蕩,他不但開罪王室,還批評軍政府。1984年,他被司法機關逮捕,因「藐視王室」而入獄,後因國際社會聲援而獲釋。1991年,他再度因一場大學演講被緝捕,被迫流亡海外。2008年又因「藐視王室」再遭起訴。新任國王瓦吉拉隆功(Maha Vajiralongkorn,即「拉瑪10世」)上任後,2018年1月17日,泰國軍事法院撤銷了這項起訴。可以說,他不只是佛教領袖,還是泰國民主運動過程中的代表性人物,曾兩度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泰國有少年出家的習俗,Ajarn Sulak小時候也出過家,所以他對佛教、對僧團很有感情;但他也同樣希望對僧團講真話。他認為泰國佛教傾向財大氣粗,在修行與面對社會方面,都有很多不足之處,因而提出善意的忠告。

 有鑒於世界的擾攘、分歧,宗教之間的緊張和對立,他覺得應該做一些積極性的參與式(engaged)佛教活動。參與式的佛教,比起慈善事業又更加基進一些。制度不圓滿,法律不周全,或思想觀念有所偏執,這是參與式佛教應予關切的問題,而不僅是在以上問題構成傷害之後,進行慈善補救。Ajarn Sulak依此理念成立INEB,這也是INEB精神與其他國際佛教組織最大的差異。

  泰語Ajarn,即梵語阿闍黎(ācārya),意思是老師。Ajarn Sulak在泰國很受尊敬,他在泰國成立了一些佛教和社會組織,很多青年都在他的座下學習。Ajarn Sulak非常重視善知識(Kalyāṇa-mitta),認為每個人都應接受善知識的勸告,自己也要做別人的善知識。

 他在流亡期間到過美國、加拿大與歐洲,到處展開他的行動網絡,跟當地從事社會改革和宗教改革的良心人士、宗教領袖互動。其後,他以其威德與聲望,串連世界各國從事社會關懷的佛教領袖,成立了INEB,其運作方式是平等的合作網絡,而不是上對下金字塔型的結構。雙年會則在各地輪流舉辦。

 我跟老人家的緣份很特殊,他在泰國參與社會運動,我在台灣也參與社會運動。但他是我的長輩,已八十五歲,我今年才六十一歲。2007年在台灣辦雙年會時,我說:「我的英文很差,沒法跟您作很好地溝通。」他回答道:「沒問題,妳知道我,就如同我知道妳!」

 Ajarn Sulak雖然於流亡期間受到美國的庇護,但他也照樣批評美國,認為美國的消費主義與資本主義甚為傷害泰國的農村與農民,西方資本家大量收購土地,打破關稅保護,賤賣農產品,往往導致農村凋敝,農民破產。

 他就是這樣一個人,雖然兼顧人情義理,但是絕不鄉愿。佛教中有很多典範人物,值得我們學習,Ajarn Sulak就是其中一位。他不受威脅,不為利誘,對國內、國外的任何政權或是權貴,莫不如此。這正是「威武不能屈」的勇者典範,活出了佛法的「大雄」精神。

 台灣有很多很大的道場,但2007年INEB在台灣開會,就是不選用大道場,而選用精簡型、運動型的佛教道場,所以他選了佛教弘誓學院來舉行一百多人的國際會議。因為INEB是草根性團體,住的也不需要豪華旅館,而我們只是隨喜功德,願意共襄盛舉。沒想到會議結束那天,他竟然向大家宣布:說請我當Patron(Patron的意思有多種,其中一種大約是精神導師),真嚇了我一跳,因為與前三個Patron(達賴喇嘛、佛使尊者、一行禪師)相較,我是很年輕的晚輩,而且我是唯一的比丘尼,是一位女性。

 由此可見這位尊長內心澎湃的革命情操,他對世間許多不正義的思想和制度,有很大的改革意願與改革能量。也因為這樣,十年之後,去年(2017年)他們再度回到弘誓舉辦雙年會。而執行委員會和諮詢委員會,則每一年都開會,他們會邀請Patron參加。正巧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部邀請我在12月3~5日出席2018年通識學苑暨師生學術會議,12月4日晚上在中文大學有場公眾演講,我也答應了於12月2日晚上在香港妙華佛學會的演講,於是在行程安排上,我恰好可出席INEB於11月28~30日的執委會議,然後轉至香港演講。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因緣生法很有趣,我們人生有很多偶然跟人與事的撞擊,我常想,面對這些撞擊,只要常常心存善念,撞擊出來的,經常是一些很正面的結果。今天非常開心,跟大家有這個因緣碰面,把大家覺得很遙遠又很陌生的一位泰國佛教改革與民主運動前輩,向大家略作介紹。我們的生命裡需要有典範人物,因為典範人物走在前面,會給我們一股信心與力量,讓我們感到:「他這樣能走得下去,我也應該走得下去!」

 Ajarn Sulak激盪起了泰國社會很大的心靈力量,普美蓬國王在世時,他因為幾番批評普美蓬,讓普美蓬對他又愛又恨,一方面很賞識他,一方面又因被他批評而覺得很受委屈。普美蓬過世以後,新國王上任不久,就特別會見Ajarn Sulak,也親自為他頒贈榮譽博士學位。Ajarn Sulak並不會因為王室對他禮遇有加,而就改變說法與做法,他依然向國王建議取消藐視王室罪,畢竟容忍異議,才能讓民主社會獲得健康發展。

 我跟大家分享這些,是希望大家思考一下,作為一個立足社會的佛弟子,除了安身立命之外,面對社會紛紛擾擾的人、事、物,我們要用什麼心情來看待它?這對我們的修行來說就是個考驗。有些人會說:「這妨礙了我的修行。」可是在我生命成長的過程中,關懷社會本就是修行的一部分。有一次來港,我在妙華佛學會講「不思議解脫」,關懷社會的言行,恰恰是「不思議解脫」的一種呈現。有些人一講到解脫,就以為一定要在禪堂眼觀鼻,鼻觀心以修奢摩他與毗婆舍那,其他都是打閒岔。

 其實《華嚴經》開展出來的「不思議解脫」法門,就是在每一個面對人與事的當下,映現出菩薩行的溫暖與光芒。自己這樣一路行來,加上在佛門中旁觀各種修行人,最後得到一個結論:一個人的心態若太在意自己,即便修解脫道,也會平添很多障礙。

 我跟很多修解脫道的人有會遇因緣,發覺其中有許多人是很難相處的,因為他們只在意他們自己,無視別人的存在與感受。在禪堂,某人如果覺得冷,就要把冷氣關掉,不管別人會不會太熱;只要覺得熱,就要把窗戶全開,不管別人會不會太冷。他們雖然有很多煩惱,但他們的可貴在於紮實修行,長期蹲點在禪堂裡,希望獲得一些止觀進展。不過因為太在意自己,身與心在修行過程中還沒有得到很好的平衡,有時甚至過度鑽牛角尖,讓人感到面目可憎。

 成就阿羅漢的聖者當然很偉大,但是在因地上,他想的是「我要解脫」,希望「少事少業少希望住」,所以他跟眾生互動的時間不多,沒有在互動中磨過脾氣,習性難免就重一點。

 而菩薩行的可貴則在於,菩薩想的都是其他眾生的苦樂,為了別人好,為這個人好,為那個人好,只要別人離苦得樂,菩薩就高興了。在修菩薩行的過程中,他比較不為自己著想,能對別人的痛苦感同身受,心會變得柔軟,不知覺間散發著慈悲能量,想方設法減少眾生的痛苦。在這樣的修行過程中,他的煩惱將越來越稀薄……。

 一開始修菩薩道,也會經過跟他人相處的碰撞階段,各方面都要適應,不過,他的發心既然是要幫助他人,而不是想要壓制、掌控、傷害他人,自能慢慢調整互動方式。菩薩行人就是要這樣一步一腳印,在眾生中把習氣逐漸消磨殆盡。佛家講因緣生法,因中沒有種下那樣的種子,將來希望結成那樣的果子,這是不可能的。

  有些人,對於菩薩道感到害怕,沒有把握,把利益眾生的事緣當作「打閒岔」,認為這會害得自己沒時間修行。其實倘若真正進入菩薩行中,你會自得其樂的。也許進禪堂的時間相對減少,但對菩薩行人來說,其心因利他成習,反倒有較大的自在感,因為他的心理比較容易維持純淨的狀態,相對而言煩惱也較少。原來,行菩薩道的人,常常忘卻自己,大都將注意力放在「讓別人離苦得樂」,沒有太多自憐、自戀的時間,煩惱反倒相對較少。

 在論典裏說,有各種類型的修行人,欲貪比較重的,叫貪行人;瞋惱不耐煩的心比較重的,叫瞋行人;不明事理的,叫癡行人;容易看不起別人的,叫慢行人;頭腦很複雜、很散亂,一天到晚東想西想的,叫尋思行人;還有一種薄塵行人,「塵」就是煩惱,「薄塵」表示他的煩惱比較微薄。

 煩惱為何會微薄?它不可能會天生微薄,而是長遠形成的道德慣性,令煩惱越來越稀薄。修菩薩行容易成為「薄塵行人」。大家不要以為,行菩薩道要三大阿僧祇劫幫助眾生,時間太過漫長,其實對煩惱稀薄的菩薩來說,要讓自己達到涅槃,反倒沒有像煩惱深重的人那麼困難。他畢竟在跟眾生互動的磨練過程中,自我中心的慣性越來越少,他看到眾生在三界火宅之中受無量眾苦,便會心生不忍,再思及這些火宅眾生,大都有過往的父母眷屬之緣,就更是十分不捨。於是他會以不捨之情,一生又一生地協助有緣眾生遠離火宅,獲得安穩與饒益。菩薩道對菩薩行人而言,絕對沒有某些隱遁僧想的那麼可怕,說是:「這條路非常危險,非常艱難,跟眾生瞎攪和,煩惱叢生,死後都不知會到驢胎還是馬腹受生。」其實沒有那麼嚴重,因為菩薩在幫助眾生的慣性之中,其心已習慣處在純淨與光明的狀態,純淨與光明,感得的必將是人間、天界乃至淨土勝境,它與幽暗的三惡道是不相應的。只有自我中心強烈的人,不顧他人死活,其心不夠純淨,不夠光明,那樣與眾生互動,才會引來跟眾生糾纏不清且瞎攪和,乃至落入三惡道中的苦果。

 那些跟眾生糾纏不清而沒把握行菩薩道的人,沒有體會到,那其實是來自錯誤的觀念與慣性。我們必須真心地為對方著想,而不是想:「這人的人脈很廣,資源豐富,我跟他若有往來,我若對他示好,將來他必有所回報,這樣一來,就可以拓展我的事業,增益我的財富、名聲或是權力。」這樣有所企圖,有所期待,心理就不夠純淨,怎會不跟眾生糾纏攪和呢?

 真心行菩薩道的人,不會產生這樣的局面。所有的緣份,即便在過去結的是不怎樣好的緣份,在他的手裏也能運用智慧與慈悲心,轉成相對較好的緣份。我們不能保證,過往跟每一個眾生都結過善緣,但菩薩行能令我們跟眾生在互動中轉向善緣。在這過程中,菩薩有時候也會嚴厲地責備對方,但無論如何,責備也不是為了發洩瞋惱,而是為了對方的饒益。基本上,他在跟眾生的互動中,會讓彼此都轉向善緣,開發覺性,趨向於《華嚴經》所說的「不思議解脫」。

在世間有許多善人,對名譽或物質的需求很低,各種重大的困難也讓他們舉重若輕,其慈悲、智慧與勤勇,所散發出來的溫暖與光明,會讓人在五濁惡世的茫茫人海中,感受到生命歸趨的信心與希望。這樣的一些人,即便還不是聖者菩薩,但他們以凡夫身修菩薩行,正是逐漸趨向「不思議解脫」。

 這些典範,若僅在經典中查訪,那是不夠的,因為信心不足者難免會懷疑:「真的可以這樣走下去嗎?」甚至會有旁人告訴我們:「那是大菩薩,我們是凡夫,這樣是行不通的。」很多人因此裹足不前,退失菩提心。

 我很慶幸的是,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親近過印順導師,親近過上慧下瑩長老尼,親近過Ajarn Sulak這樣的善知識,當然還有其他大德,我在他們身上,確實看到了相當程度「忘己利他」的菩薩的典範,因此,我深信這條路是可以走得下去的。在座各位有些是在中觀學舍學法,有些是在妙華佛學會聽經,這兩處大致都還是強調大乘菩薩行。當然,現在修上座部南傳禪法的人很多,香港有,台灣也有,我們無須彼此對立。修菩薩行的不應看不起人家行解脫道。倘若哪種禪法很好,很對機,我們當然可以修學,但修學的發心就不祇是為了自己,同時也是為了眾生。即便是禪法這種非常「個人」的修行,當你發心為眾生而修時,結出的果實還是不一樣的。

 像我的學生性廣法師,她來過香港為大家演講,她也學習並教授南傳禪法,但她的內心時常關切禪修學員色身的病痛,而不僅是心靈的超越。哪怕是一個學員色身疼痛,她也會盡可能找出讓對方減除疼痛的方法。所以,雖然她大多時間處在深山裏修行,我卻覺得,她是菩薩根性的修行人。

 今天是我第三次來中觀學舍,每次來都 有不同的因緣,這次的因緣令我提早到來跟 大家見面,因此在舉行皈依典禮之前,我還有些空檔,與大家分享一點近期體會。從遙 遠國度的Ajarn Sulak講起。事實上,只要留 心,我們在各處都可以看到菩薩行人,甚至 在許多基督徒身上,也可看到「忘己利他」 的菩薩光輝,有時反而在某些名為「佛教徒」 或「法師」的人身上,看不到這樣的質地。

 我在台灣參與社會運動的過程中,覺 得有許多心靈美好的基督徒,他們的純淨心 靈,待人平等,有強烈的利他情操,面對人 與事的見解,是相當接近佛法的;相對而 言,有許多佛弟子在我心裏感覺陌生,他們自我中心非常強烈,懷有對性別、階級、身份地位的驕矜與歧視,有時候我只能幽默地笑笑說:「你信仰的跟我認識的,不是同一尊佛陀。」

  正因為還有那麼多人間典範在為我們 見證活生生的菩薩行,因此,我們絕對走得 下去!菩薩道的前景是美好的,讓我們大家 以「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為目標以相互期勉!

 謝謝大家!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