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海會妙雲集,燄續佛燈明

──第十三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會議紀實

釋果定記‧釋傳法修潤

 

  第十三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會議,於104年5月30日至31日假佛教弘誓學院盛大舉行。此次研討會以「契理契機的人間佛教──從傳統到現代,從理論到應用」為主題,在兩日的議程中,安排了十二場論文發表會,共發表31篇精彩論文,交流討論相當熱烈。與會者除了發表人、主持人等海內外專家學者之外,與會嘉賓尚包括:台南妙心寺住持傳燈法師、新竹法源講寺退位住持仁慧長老尼、新竹市佛教會理事長真理法師、華雨精舍慧璨法師、台南東山竹林寺住持慧心法師、台灣漢譯西藏大藏經協會理事長智懿法師等,以及國際入世佛教協會INEB秘書長Mr. Moo、教育顧問Dr. Theodore Mayer、香港妙華佛學會勞海新、麥紹彬、劉潔芬居士等,聽眾及志工近三百人共襄盛會。

開幕典禮

  30日上午九時,於無諍講堂舉行開幕典禮,大會主席昭慧法師表示:

  印順導師思想研討會至今已邁入十三屆,在華人世界,導師的思想甚至所延伸的社會議題,都有很大的延展性,加上導師的智慧高超,他的很多觀點都帶給我們很大的啟發。因此,即使導師已離開我們有十年之久,我們依然懷念他,因而每年聚集一堂,研究他的思想。我們都領受導師的法乳深恩,因此承辦這場研討會,是我們應盡的責任。

  感謝長期護持的妙心寺、妙雲蘭若、法源講寺,還有多年來的與會學者,大家平時都各自忙碌,藉著研討會的因緣相聚、深入交談,不知不覺中更增情誼。並感謝諸多協助籌辦的法師、志工,感恩成就以法相會的善因緣。今日我們還特別懷念業已辭世、所敬愛的傳道法師,在弘傳人間佛教的道路上,他可說是我們的大師兄,在此祈願,他能再來人間,繼續弘傳人間佛教的正覺之音。

  以往每屆學術會議上,皆可看到傳道法師侃侃而談的身影,長老甫於去年12月30日圓寂,妙心寺現任住持傳燈法師致詞時,表達了無限的追思之情。藍吉富教授也表示:

  得知今日有傳道法師生平紀錄片及《年譜》的新書發表,對於弘揚導師思想的弟子們彼此間的情誼,感到相當感動。而本次大會主題之一「從玄奘學到印順學」是相當有意義的,因為玄奘大師與印順導師,兩者間最大的一貫脈絡,在於對本土佛法的反省,進一步回歸印度尋求純正佛法及弘揚菩薩精神,值得後人再深入發掘。

  法源講寺住持真理法師是福嚴佛學院女眾部第一屆的學生,她表示當時深受印順導師思想的啟發,在修行的正知見上獲益甚大,對導師有無限的感恩與緬懷。江南大學鄧子美教授則表示,弘誓學院歷經十五個年頭,連續舉辦十三場印順導師思想研討會,相當不容易,在印順學或相關社會議題的延伸上,已累積豐碩的研究成果,對日後的研究甚有裨益。

傳道法師生平剪影、《年譜》發表

  開幕式結束之後,團體合照、茶點交誼,接著正式議程開始,先播放台南妙心寺製作的傳道長老追思影片「傳正覺音,道般若門:傳道法師生平剪影」,與會大眾共同緬懷這位「永遠的人間佛教大師兄」。隨後進行《傳道法師年譜》新書發表,由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邱敏捷教授發表,中華佛學研究所藍吉富教授主持並回應。該書詳記傳道長老的一生,從出生起到圓寂後,各界紀念傳道法師之文作與活動,無論是重要相片、日記、文章、書信等第一手資料,皆詳盡列入。邱敏捷教授也向會眾說明,長老在世最後兩天到圓寂的過程,所呈現對生死的灑脫風範。

論文發表:「人間佛教」專題

  此次研討會以「契理契機的人間佛教──從傳統到現代,從理論到應用」為主題,涵蓋三大子題,分別是:1、學統傳承與典範轉移:從玄奘學到印順學,2、跨領域對話:宗教哲學、文化與環境倫理、性別倫理,3、人間佛教專題。在兩日的議程中,安排了十二場論文發表會,共發表31篇精彩論文,包括海外學者12篇、本地學者19篇,交流討論相當熱烈。

  由於年初法國發生舉世震驚的「查理事件」,中央大學哲研所李瑞全教授發表〈論宗教容忍與言論自由〉,對言論自由與宗教自由之間的無窮爭端與對抗,作一義理之分疏,冀能建立一真正的宗教容忍的原則,為兩者設立一合理而能和平共存的空間。前國史館修纂處處長侯坤宏教授發表〈臺灣佛教正義問題論析〉,回顧檢討台灣佛教界的(不)正義問題,包括環境保護與生態正義、動物平權與反賭、宗教建築與組織過度發展、佛門性別歧視等,文中引述昭慧法師早年對慈濟的看法。為此,昭慧法師特別起來說明,近年來她對慈濟看法轉變乃至近期挺身而出維護慈濟的心路歷程:

  早年在檯面上批判慈濟的,佛教界中我算是第一位,但是後來我心境轉了,為什麼呢?我發現,「正義與慈悲」這兩方面,無論在佛教或基督宗教都非常重視,基督宗教相當重視正義,用愛來代表佛教說的慈悲。佛教比較重慈悲,至於正義這部份,在佛教中國化的宗族體制下,僧伽內部比較沒有發展。但是後來我發現,在佛教面對社會或面對內部,正義這部份是不可或缺的一塊。

  早年,我會認為慈濟團體並未在正義這一方面發聲,這也是社運團體對慈濟的質疑。後來我發現,唯有慈濟能夠跨國界,立即給國際災民予災難救助,這是社運人包括我自己所不及的。因為,追求正義者往往口硃筆伐,須要面對強烈的張力,但多數人都是喜歡溫暖的,因此強調正義的團體,往往僅會是小團體,就做不到如慈濟所做的救災大動員。因此,為什麼我們要用自己的強項去批評對方的弱項呢?從此之後,我就開始注意這些問題。

  最近慈濟內湖園區的爭議,我認為,社會輿論對於慈濟是非常不正義的、完全抹煞慈濟的功德,不惜用造謠生事的方式抹黑慈濟。此時如果我不發聲,我就是不正義的;因此我選擇發聲,選擇面對昔日社運夥伴的抨擊論辯。所以,將正義拉高一點層次來看,當一個慈善團體被窮追猛打,我們怎麼可以保持緘默?這是我在一路走來的過程中,對「正義」所做的的再詮釋。

  在慈濟大學任教的何日生教授也起身回應道:

  我是學新聞的,事實上,言論自由除了「講的自由」,還包括「不講的自由,你不能強迫我講不想講的話。但是台灣媒體有一陣子卻是,如果有人不跟著罵,那個人就會被罵。正義應該是搭建一個平台,讓各種聲音可以表現出來,對於不同的聲音給予尊重。再者,宗教所代表的象徵物應該被尊重,這是言論自由充分發展的國家應該要有的呈現。

  另外,正義有三個原則:1.機會均等,2.承認差異,3.優勢者必須創造利益給弱勢者。因此,回到內湖園區來說,第一機會均等,我們應該有資格去申請內湖園區變更案。再者,慈濟屬於公益企業,跟一般企業經營有些不同,但是就有人不承認公益企業與一般企業有什麼不一樣,不承認有差異性。最後,慈濟做任何事情都回饋社會、造福社會。所以慈濟當然是符合正義原則的。

  主持人游祥洲教授則回應,英國宗教學家約翰‧希克(John Hick)認為宗教對話是「教義為多、密契為一」,性廣法師多年來一直在提倡禪修,他認為這在宗教對話上,提供了一個很重要的路徑。對此性廣法師回應:

  我覺得「自由」最好的真義,就是容忍別人跟你不同的意見,而不可以隨便濫罵。尤其最近的慈濟事情,隨便上網都可以寫、隨便寫,不用負責,實在是太過份。

  剛剛游老師提到「密契」,為了避免不同宗教、不同宗派的歧異,我體會到上帝,你體會到聖母,他體會到阿彌陀佛,因此我所教的禪法以「觀呼吸」為主,因為每個人都有呼吸,不分宗教、不分教派、不分性別。佛陀所教的「四念處」,就是回到每個人生理最基本的共通結構上。這的確可作為未來宗教交談共同普遍性的基礎。

  性廣法師在當日下午,另發表論文〈從「四大」原理談佛教養生法〉,以佛法剖析物質特性與「四大調和則病癒」的原理,並提綱挈領舉出養生的關鍵要領:

  佛法的養生,是把注意力著重在心念的調理上,從禪定與智慧的修學中,得到色身的超越與淨化。智者大師《小止觀》中的「六字訣」,陶弘景的《養生延命錄》,都有提到呼吸與養生的關係,但回歸最根源的結構——身念處中的「四大」,就是物質的「密度」、「溫度」、「黏度」、「速度」,「四大平衡」就不會生病,因此「平衡」是個關鍵。運用到生活中,基本就是正確的身姿,讓骨骼、肌肉的力學平衡,進而呼吸、血液輸送、溫度得到平衡,因此正確的身姿是養生的第一步驟。最後總歸於:好運動不如好姿勢,好姿勢不如好心情,好心情不如好解脫,好解脫不如眾圓滿。

  與會學者紛表讚歎,當場請廣法師示範「鬆肩抬胯」,大眾立即跟著演練。

  對於何日生教授發表〈佛智觀世間──從空性闡述佛教認識體系〉一文,試著融會「般若」、「唯識」於證嚴法師「真藏唯心」思想中,建構出慈濟學人間佛教的系統理論。昭慧法師回應:

  建議還不如直接從真常唯心思想,開展出慈濟的系統理論,畢竟,人間佛教一定要從中觀的思想建立嗎?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可不可以從「真常唯心」思想中開展出人間佛教呢?事實上,在實地的經驗法則中,慈濟就是運用《無量義經》「真常心」的原理,建構出龐大的菩薩道路,其背後的思想理路是不可被否認的。

  此外,法國南錫第二大學林碧津博士(本刊專題主編)發表〈法國「世俗性」(laïcité)原則下的言論自由〉,陳述法國「查理事件」所衍伸的爭議,從歷史脈絡、法律觀點探討「自由」與「信仰」之爭。香港劉潔芬居士〈再踏菩提路〉,略述玄奘大師與印順導師的相同之處,在不違反佛法本質的前提下,從適應現實中去振興純正的佛法。美國愛荷華大學碩士陳悅萱發表〈淺談美國非營利組織的監理、運作理念及以美國紅十字會為例的財務分析〉,略述當今非營利組織為了因應外在的環境變化,在營運思維上的革新,以及美國稅務機關IRS 對非營利組織的規範,並對歷史悠久且規模龐大的紅十字會,作一簡要的財務分析。從而凸顯出「消慈風波」中的諸多攻擊,是多麼的膚淺。

  此外,江西省社會科學院歐陽鎮教授〈印順菩薩道思想與人間佛教構建〉,北京理工大學陳潔教授〈論明代比丘尼的角色定位和社會接受〉,中央大學博士生德涵法師〈論大乘佛教對淨土動詞化之表現〉,澳洲國立大學博士生黃瓊儀〈試論以佛法研究佛教音樂之可能〉,呈現「人間佛教」議題的延伸性與多元性。

論文發表:宗教哲學與環境倫理

  昭慧法師發表論文〈「深層生態學」的自我實現與自我解構──環境倫理學「整體論」與佛法觀點的回應(之二)〉,分析西方環境「整體論」(holism)面對著兩種嚴厲的指責——「自然主義的謬誤」與「環境法西斯主義」,探討「深層生態學」的中心思想,以上述兩項質疑,拿來檢視「深層生態學」,獲致它「可以面對這兩種質疑並予以有效化解」的結論。進一步分析,從佛法看待「生命」與「生態」的寬廣角度,佛教環境倫理學既是「整體論」,也是「個體論」,它可以不拘泥於「整體」與「個體」之「一合相」,而超拔「整體」或「個體」之「自性見」,以建構一套「離於(「整體」與「個體」)二邊,說於(緣起)中道」的系統理論。

  玄奘大學根瑟.馬庫斯教授則是以盧曼的系統理論,來探討宗教系統語意的變化。例如「生態學」相關觀念與語彙,「人間佛教」、「永續經營」詞彙概念,宗教系統內部有哪些結構與過程,導致新語意形式的選擇與重複使用,以及整體情境中,直接引起或有助於這種形式的因素。

  林金木教授以中國哲學「天」、「人」觀念,來論述儒、道二家的生態倫理觀。儒家中心思想「仁」,以人為主導,透過身體力行提升人性價值與增長德性,進而「仁民愛物」,其生態倫理觀定位於「倫理秩序的人化態」。道家認為「生命通達萬物,萬物通達大道」,人與環境的關係是「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所以道家的生態觀是「具有美學向度的共生態」。

  黃運喜教授〈影響寺院結構安全之危險因子分析〉,談到佛寺興建地點常以「看風水」的方式決定,以致有可能位於地質脆弱或天然災害的敏感地帶上,因此本文以政府「地質資料庫」的資訊,檢視幾所中古寺院所在區位之地質結構,探討哪些因子將影響到寺院結構安全。張蘭石教授〈國家公園內既有宗教設施合法化問題之中道觀〉,則接續黃運喜教授的研究成果,嚐試以中觀宗師龍樹所用的四句辯證,來研討陽明山國家公園內宗教設施的土地使用問題。這兩篇論文,皆是針對寺廟建築與法規的實際課題,甚具實用性。

  對於張蘭石教授在論文中提到「生態法西斯」一詞,昭慧法師也提出看法:

  這個詞彙的提出,是Tom Regan在當時面對環境整體論的質疑,對於有可能發生的極端偏執所做的哲學論述。如同一棵樹要保護它,但若河中正好有人溺水,你要不要砍樹去救人?這是在生態倫理議題上要面對的問題,但未必適合放在陽明山國家公園內的個別案例。剛剛現場也有國家公園解說員起來回應,是因為台灣山林濫墾太嚴重,環保人士心急才會對宗教團體講重話。但在我來看,兩者都有問題。

  我真正想問的是:台灣社會真的對宗教友善嗎?真的有如尊重原住民主體般地去尊重宗教主體嗎?如果兩者不能兼顧時,有沒有經過溝通而不是直接扣帽子?我相信原住民很難離開小林村的原村,但你們會立刻說他們是生態破壞者嗎?為什麼對於住山的寺院有那麼嚴峻的控訴,而且往往不顧歷史脈絡直接扣上帽子說寺院違規,這本質上就是一種仇視的心態,公道何在?符合正義嗎?

  另外,南京大學楊維中教授發表〈以「唯識無境」為例論佛教教義與生態倫理的關聯〉,分析「唯識無境」說的生態倫理意義,來論述佛教在解釋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上的善巧和殊勝之處。

  多位學者各從不同的面向,展開對宗教的「生態智慧」或「動物倫理」的相關論述,作出思想或實務上的研究貢獻。

論文發表:印順學專題

  除了本地的專家學者之外,另有十位大陸學者發表論文(其中兩位臨時因故無法前來,由其他教授代為發表),主要圍繞在印順學與玄奘學作義理探討,如江南大學鄧子美教授〈印順導師思想的理性化特色〉,比較導師與太虛、星雲等的思路,彰顯導師思想的理性化特色,分析導師著作中重估佛教文獻中神話傳說以及被神化的佛陀觀的價值,以體現傳統價值與現代理性之關係。

  廣州中山大學龔雋教授〈近代中國佛教經學研究:以內學院與武昌佛學院為例〉,以晚清以來近代中國佛教經學研究為脈絡,透過思想史的方式闡明了近代中國佛教經學的流變及其不同類型的思想特徵,比較支那內學院與武昌佛學院在佛教經學方面的研究特色與成就。

  此外,法鼓山文理學院佛教學系果暉法師〈印順導師思想與肇論〉,台大哲研所杜保端教授〈對印順導師詮釋《大乘起信論》的反思〉,李萬進教授〈印順法師詮釋「一心開二門」〉,法光佛研所劉嘉誠教授〈《中論》對運動的觀察──兼論印順的詮釋觀點〉,弘光科技大學劉見成教授〈不二智慧與慈悲方便──印順導師關於文殊法門之闡析及其反思〉,西南民族大學尹邦志教授〈《勝鬘經》述要──以吉藏法師《勝鬘寶窟》和印順法師《勝鬘經講記》為參照〉,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所博士生余淑芳〈論漢、藏佛教「道次第」之建構及發展〉,都對印順導師思想的內涵與價值,作進一步的審查與探討。

  而近年藏傳佛教盛行所引起「男女雙修」法門的爭議,林建德教授也為文探討印順導師對此議題的理解與評判。因雙修法門和離欲法門有很大的矛盾與衝突,而引起現場聽眾的提問與討論,有聽眾提問「以欲離欲」這個詞彙,是導師的解釋,還是在密教經典中提到的?並問導師對雙修法是「不需要」或是「不可有」?經典中「方便」一詞是否容易引起曖昧不明的詮釋?提問暨深刻也尖銳,激盪起熱烈討論的氣氛。林建德教授逐一回應,並提到藏傳雙修法門的有效性只能訴諸信仰與神祕,或上師的權威性,這與佛陀或導師的理性精神是互相違背的。而楊維中教授也提出寶貴意見,在鄧子美教授提綱挈領的結語中,圓滿結束此場引起熱絡討論的發表會。

論文發表:玄奘學專題

  在昭慧法師的主持之下,玄奘大學宗教學系成立了「玄奘學研究中心」,並舉辦「玄奘學專題講座」,因此本屆學術會議亦將「玄奘學」作為主題之一,而有多位傑出學者發表研究成果。

  部派佛教研究的專家悟殷法師以〈唐代普光思想探微〉為題,介紹普光法師的生平與貢獻,其所著《俱舍論記》為印度聲聞部派留下珍貴史料。

  趙東明教授發表〈「轉依」與「所知障」──以《成唯識論》及窺基《成唯識論述記》為中心的探討〉。上海復旦大學劉宇光教授(趙東明教授代讀)發表〈玄奘唯識學「所知障」概念的大乘意義〉,探討玄奘唯識學「所知障」的多層含義當中,與大乘義理關係最深的環節,認為可以「未臻一切智」或「未臻完整知識」一類詞彙來概括「所知障」之內涵,不僅僅是關於知識實踐的概念,更是關於價值實踐的概念。

  趙東明教授對其文中「所知障」的「未臻全知」提出疑惑,悟殷法師曾經與劉宇光教授討論過這個問題,因此代為回答:

  就菩薩十地進階來說,每一地都有所要斷的煩惱。回到思想的源頭來看,聲聞部派到大乘佛法中間存在的一個問題:阿羅漢已經不受後有,但跟佛陀相比之下,阿羅漢仍有些微習氣,這在聲聞部派來看,是屬於無覆無記,不障解脫;但在大乘的階位來看,阿羅漢相當於大乘的八地菩薩,那麼菩薩會再投胎、行菩薩道,是靠什麼樣的推動力量呢?大乘佛教認為這就是習氣,就是所知障,是屬於有覆無記的,也就是劉宇光教授提到的「未臻全知」──在慈悲踐行上未臻解脫──倫理的完整性。

  昭慧法師則進一步說明:

  菩薩雖應於五明中求,是指在利生度眾方面可以多一些力道,若不足,也不構成染污。所謂一切智、十八不共法,到底佛陀跟聲聞之間有什麼差異?《法華經》中說:唯佛與佛能知諸法實相。這是說,佛的「一切智相應」是指佛陀對於一件事從內到外認識的透徹程度而言,這是聲聞所不及的。

  武漢大學姚彬彬講師發表〈玄奘學中「無種姓」說的內在理路〉,認為玄奘所傳唯識學所立「無種姓」之說,與其核心的種子論具有嚴密的邏輯關係,而成為與佛性說不相妥協的深層原因。

綜合座談會

  最後壓軸的是「學統傳承與典範轉移:從玄奘學到印順學」綜合座談會,由龔雋教授主持,引言人惠敏法師、蔡伯郎教授、黃運喜教授分別說明玄奘大師身處時代背景、思想脈絡,其經典傳譯及對後世的影響、玄奘大師與印順導師兩者異同之處。黃運喜教授也從歷代大德的譯經著作統計,肯定藍吉富教授對導師的歷史定位「玄奘以來,一人而已」。而主持人龔雋教授也做了精闢的回應。

  昭慧法師則先界定玄奘學、印順學的範圍,接著說明學統傳承的二種型態:「照著講」、「接著講」,她本身就是「接著講」,太虛大師與印順導師既有學統傳承,也有典範轉移。玄奘大師從師承護法戒賢來看是「接著講」,就中國唯識學來說是「典範轉移」。玄奘大師與印順導師之間,若從方法論上看是接近「典範轉移」。

  昭慧法師談到,針對一位大師的研討會連續舉辦十三屆,這是前所未有的,主要原因在於導師著作等身,從阿含、部派、中國佛教、大乘三系等,涉略之廣,深具學術創見,受到國內外學術圈之所欽敬,其卓絕思想和研究成果嘉惠眾多研究者,尤其他以豐富的學理基礎提倡積極勇健、捨己利他的人間佛教,更深刻影響當代台灣佛教。

閉幕典禮

  最後閉幕典禮,大會召集人昭慧法師及惠敏法師、性廣法師三位致詞並發表感言。為導師舉辦研討會至今十三屆,無論是理論與實踐的開展上,導師的思想有其高度與廣度,而研討會進行的本身,就是一項人間佛教的實踐。昭慧法師向所有來自海內外的與會學者、來賓的共襄盛會,以及志工們的辛勤付出,表達了誠摯的感謝。

  「眾緣合和,方能成事;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一如每一屆的學術會議,在昭慧、性廣法師帶領下,本院學眾及志工通力合作,無論膳宿交通、環境打理、乃至議程進行、會後參訪之安排等等,都為大會來賓提供了最貼心周到的服務,種種始終如一的服務品質,對學眾與志工們來說,不啻為一場「人間佛教」菩薩精神的實踐體驗!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