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阿含之邀》自序

界定編著  

編按:

《阿含經》作為南北傳佛教共宗經典,在佛教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但因其經典繁多,體系龐大,很難全面把握要領。界定法師,任教於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研習阿含十餘載,因教學需要編撰了《阿含選讀》作為教材。該書最後正式定名為《阿含之邀》(An Āgama Sutras Primer)。

昭慧法師評價此書:「架構嚴謹,概論內容業已照顧全域,連『與菩薩法的思想對照』也都納入。對阿含文獻的基礎知識要言不煩,且關注學界研究結論,這不但是真正的『阿含導讀』,其中『與菩薩法的思想對照』,本身就是一篇甚有學術成就的論文。」

經作者授權,本刊將陸續轉載其中部分章節以饗讀者。

 

作為早期佛教經典的代表,《阿含經》為南傳、北傳及藏傳佛教所共宗。北傳稱為阿含經,南傳稱作尼柯耶,雖然在經目排列及對應經典方面有所差異,主體部分卻基本一致。《阿含經》有四部,唐玄奘譯本《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參照南方上座部所傳《五尼柯耶》的分法,也說有第五《雜類阿含》,不過通常以此類經典為雜藏,列在經律論三藏之外。據各種廣律的記載,釋迦佛涅槃之後,其弟子們就根據當時的情況,逐步結集了《阿含經》。

《四阿含》的分別編纂,主要依據於所收經典篇幅的長短以及形式上和法數的關係,同時也照應到各經所說的義理及其適用的範圍。《長阿含》篇幅最長,《中阿含》篇幅適中,《雜阿含》各經的篇幅短小,《增一阿含》各經大都和法數有關,從一到十或十一順序編次。

《四阿含》的中國譯本是從東晉末年到南北朝初期短短的五十年中間陸續譯出。《中阿含》(384)和《增一阿含》(385)譯出最早,《長阿含經》其次譯出(413),《雜阿含經》最後譯出(435453)。至於《四阿含》中各經單本,從後漢到北宋,歷代都有翻譯,現存的有130餘種之多。

從中國譯本所見《四阿含》的結構,沒有一種和相當的南方上座部傳本《尼柯耶》完全相同。其中最為接近的是《長阿含》和《長尼柯耶》,其次是《雜阿含》和《相應尼柯耶》,再次是《中阿含》和《中尼柯耶》。差別最大的是《增一阿含》和《增支尼柯耶》:《增支尼柯耶》凡十一法,1111品,約2300經;《增一阿含》雖然也同是十一法,但區分五十二品,則極簡略,又所收472經中和《增支尼柯耶》相同的135經,不足三分之一。

印度舊有的《四阿含》注書,都已無存。現只從中國譯本中見到注釋《增一阿含》的一種,即後漢末(147220)失譯的《分別功德論》五卷。它只注解了經文從〈序品〉到〈弟子品〉的過半,並非完本。另有鈔集四《阿含》中法相而以「三分法」編纂便於記誦的《四阿含暮鈔解》一種,二卷。此書係賢胄部世賢所抄,眾軍所解,苻秦時鳩摩羅佛提等譯。其異譯本有《三法度論》三卷,東晉時僧伽提婆譯。此外,唐代玄奘法師譯《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五至卷九十八〈攝事分〉引用的《雜阿含經本母》以及同《論》卷十七、卷十八〈思所成地〉引用的《雜阿含經》伽陀舊解,都可看成比較完備的《雜阿含》注書。還有同《論》卷八十三、卷八十四〈攝異門分〉,則為解釋《雜阿含經》中異門法相之作。

印順法師在《佛法概論•自序》中說:「關於佛法,我從聖龍樹的中觀論,得一深確的信解:佛法的如實相,無所謂大小,大乘與小乘,只能從行願中去分別。緣起中道,是佛法究竟的唯一正見,所以阿含經是三乘共依的聖典。」

有關四阿含導讀性類書籍這些年出版了不少,例如由談錫永主編、黃家樹導讀的《雜阿含經導讀》早在2007年業已出版。我國台灣地區佛教界和學術界在阿含研究方面頗有建樹,首屈一指的當推印順導師,老法師對阿含涉獵之廣、研習之深可謂空前,其中《雜阿含經論彙編》、《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等諸多宏作,令人歎為觀止!印老在筆耕之餘,培養後學亦不遺餘力,其座下大師輩出。除印公外,楊郁文居士的《阿含要略》、林崇安先生的《雜阿含經要義》、莊春江居士的《阿含經故事選》、《雜阿含二十講》、《中阿含十二講》、《阿含經隨身剪輯》等系列著作,都是研究阿含的重要參考資料。此外,台灣南華大學的黃國清教授、玄奘大學的昭慧法師,皆是研究阿含的方家;而「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有阿含藏專案系列表,對四部阿含的每一部經典均有著詳細的注釋和闡解,可謂學習阿含經的良師益友。

迄今為止,中國內地已有佛教院校達五十餘所,各地的佛學研修班更是數不勝數。有不少佛學院、佛學研究所、以及居士修學社團都相繼開設或正準備開設與《阿含經》有關的課程。由於四阿含經典繁多,體系龐大,很難全面把握要領。因此,授課法師(老師)們大多採用自編講義的形式開設此門課程。這些講義中有的已初步形成體系(例如閩院編的《阿含經選讀講義》、戒幢佛研所梁躊繼老師編的《阿含選讀》等),然大多數皆是隨講隨編,並沒有形成體系和標準化,因此在次第性、系統性和難易度把握方面似有待提高。

說來慚愧,本人雖然研習阿含十餘載,然對阿含仍是一知半解。但即便如此,本人還是很想編一本類似於教材性質的阿含選讀。20196月,我開始嘗試編寫,到8月初,初稿基本成形,並先行印刷了200冊交由佛學院的學生們試用,在此基礎上廣泛徵求修改意見。2020年春節前後,我將文稿再次進行一番校改,計畫交由宗教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本書原名打算叫《阿含經選讀》,然總覺得「選讀」總不免落入俗套。後徵求了相關專業人士意見,將本書正式定名為《阿含之邀》(An Āgama Sutras Primer)。“Primer”一詞,本身就有「入門書」、「初級讀本」之義,這樣定名,既突出了教內僧俗研讀,也兼顧了教外讀者的概覽。

這本《阿含之邀》共有十章,計六十二個小節。第一章〈導論〉,六節;第二章〈根本教義——緣起法〉,七節;第三章〈三法印〉,六節;第四章〈教學總綱——四諦〉,四節;第五章〈世間苦集〉,六節;第六章〈入道方便〉,七節;第七章〈法門實踐〉,三節;第八章〈功德受用與證果〉,七節;第九章〈與菩薩法的思想對照〉,七節;第十章為〈居士教育概論〉,九節。在各章節的結構安排上,每章前有「本章導讀」,每節中分別安排了「本節提要」、「課程要求」、「經典選讀」、「對應經典」、「經典解析」及「複習思考」等六個方面內容,力爭做到選典精準、注釋到位、分析扼要、難易適中。在「複習思考」的設計上,兼顧義理與實踐的統一,並側重引導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下略:作者致謝部分內容)

印順法師說:「佛法,是理智的德行的宗教,是以身心的篤行為主,而達到深奧與究竟的。(中略)佛法流行在人間,可能作為有條理,有系統的說明,使他學術化;但佛法的本質,決非抽象的概念而已,決不以說明為目的。佛法的『正解』,也決非離開『信』『戒』而可以成就的。『法』為佛法的根本問題,信解行證,不外乎學佛者傾向於法,體現於法的實踐。」(《佛法概論•自序》)因此,我也表達出與印順老法師相同的願望——

「我願意讀者,本著這樣的見地去讀他!」

                                                         界定

                                                   20203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