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印順學之薪火相傳──昭慧法師訪談錄


邱敏捷(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教授)
 

一、前言 

        筆者為探討「印順學派的成立、分流與發展」(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NSC98–2410–H–024–015),乃於2010年4月2日(星期日)上午10點左右,到達桃園縣觀音鄉「弘誓學院」,訪問釋昭慧(1957–)。這是本研究案的第十五次訪談活動。

        昭慧法師,祖籍廣東梅縣,生長於臺灣。1978年出家,翌年自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曾任中國佛教會護教組組長、新竹福嚴佛學院講師(由印順導師推薦)、中華民國關懷生命協會理事長。現任弘誓學院指導老師、玄奘大學宗教系教授兼系主任並兼文理學院院長。其著作等身,包括:《如是我思》(臺北:大乘精舍印經會,1986年6月出版)、《願同弱少抗強權》(臺北:法界出版社,1992年11月初版)、《人間佛教播種者》(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7月初版)、《佛教倫理學》(臺北:法界出版社,1995年10月初版)、《鳥入青雲倦亦飛》(臺北:法界出版社,1996年10初版)、《律學今詮》(臺北:法界出版社,1999年10月初版)、《初期唯識思想──瑜伽行派形成之脈絡》(臺北:法界出版社,2001年3月初版)、《千載沉吟──新世紀的佛教女性思維》(臺北:法界出版社,2002年4月新版)、《活水源頭——印順導師思想論集》(臺北:法界出版社,2003年3月初版)、《佛教規範倫理學》(臺北:法界出版社,2003年3月初版)、《人菩薩行的歷史足履》(臺北:法界出版社,2006年5月初版)、《佛教後設倫理學》(臺北:法界出版社,2008年5月初版)等。    

        一般認為,昭慧法師與證嚴法師(1937–)是印順導師(以下簡稱導師)傳人中最為傑出的二位比丘尼。證嚴法師領導的慈濟功德會(現已正式自我定位為「慈濟宗」),其社會慈濟事業,有目共睹,影響及於全球。昭慧法師則不僅孜孜於著述講學,同時矻矻於社會改革運動,在佛教界、學術界及文化界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及影響力。本次訪談內容,仍以印順學派的形成、學派中各人物與分流僧團之發展取向為範圍。此外,因受訪者領導佛教弘誓學院十多年來,以研習印順導師思想、推廣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為辦學宗旨,成績斐然,故這方面亦將作為訪談重點之一。


二、筆者問:請法師談談弘誓學院如何弘揚導師思想?貴院在僧才教育之方向及其成果為何? 

        法師答:

        弘誓學院的宗旨就明文指出,主要弘揚導師思想。因為導師思想涉及廣泛,我們在設計課程上,依循法義到教史的順序來編排。若單從課表看來,許多課程的名稱似與導師著作無關,但實際上都使用導師著作為教科書,例如《基礎佛法》、《大乘法義》,這是以《成佛之道》及《佛法概論》為教材的。印、中佛教史課程使用的是導師的《印度之佛教》、《印度佛教思想史》、《中國佛教史略》等。

        為了要更了解導師思想,弘誓學院在「專修部」開授《妙雲集》(一),「研究部」開授《妙雲集》(二)。整體課程之設計,皆以弘揚導師思想為導向,而《妙雲集》扮演的是串聯的角色。大體而言,只有「佛教倫理學」為新規劃之課程,但在教材內容方面,亦深受導師思想影響。弘誓學院研究部與專修部辦學13年下來,深獲教界的肯定。每年每班考生約20至30人,學生總人數約一百餘人。可見大家的學習興趣非常昂揚,在各佛學院因大學普遍設置而招生困難的今天,弘誓學院招生情況尚未受到太大衝擊。

        截至2006年為止,弘誓學院已有25位師生先後考上各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博士班(以玄奘大學人數最多),其中有6位榮登榜首。足見學院長期誠懇辦學,業已獲得宗教界與教育界師生之信賴。

         筆者案:弘誓學院係一提供四眾弟子研修佛法之園地,重視印順導師思想之研習,「學則」明訂以「提倡智慧增上,入世關懷,激發積極勇健之菩薩精神,推展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為辦學宗旨。故依大乘菩薩行門之四大弘願,在僧眾教育與社會教育的領域中作育僧才,推廣佛法(參見弘誓學院網站資料)。
 

三、筆者問:
       整體佛教學院重點仍放在僧才教育上,目前可以觀察到,很多佛教教育已漸被納入正規體系,當中有許多優點、缺失,那麼弘誓學院的情況與未來的方向如何呢? 

       法師答:

        弘誓學院面對的衝擊,相較於其他佛學院是較晚的,歷年的招生狀況穩定。在學制上採每月集中上課,對其他道場而言還是需要的。就近兩年而言,出家眾相對減少,因此反思其因應之道。首先要避免轉型成研修學院,目前學院營運成本較低,對信眾也不會造成負擔。一旦納入體制,由於教育部要求太多,我們勢必會耗費太多心力在資源的取得;更棘手的是面對評鑑,為了符合評鑑委員的要求,而不斷強迫改變自我,會造成捨本逐末的狀況;就如同為了喝杯牛奶,得建座牧場一般,最後是面目全非。

        我自己有在玄奘大學面對評鑑的經驗,特別能體會進入體制所需付出的代價。但也知道其他佛學院有其不得不想方設法被納入體制內的苦處。但若要轉型成為研修學院,得避免人事與設備所需的過大資金壓力;更要小心應付評鑑,倘若評鑑時不符委員期待而被列為「待觀察」或「不通過」名單,反倒讓多年招牌毀於一旦。 

        再者,我們應該回歸到佛教教育的本質,讓學佛者「三學增上、六度齊修」。學分制有其量化評比的好處,但也有學習上的侷限。如《瑜伽師地論》、《大智度論》等大經大論,採取學分制往往讀不了幾卷即止,未能深刻訓練經論人才。總之,學分制的好處是多學各種科目,讓視野打開,但缺點是使學員淺嚐輒止,無法深入研習經論。目前大學繁多,研究所也不少,這些都已實施學分制,弘誓學院又何必轉型跟進呢?  

        弘誓學院不打算轉型為教育部體制內的大學,除了以上考慮外,我們也傾向「書院式」教育。例如,大學課程「禪修」安排兩學分,短短一學期即結束,實在無法深入禪觀。佛法研習或禪觀修學,較適當的教學型態是:在不計世俗名利、超越器用的學校文化氛圍中,學生與老師互相切磋,逐漸體會經論義涵或種種禪境。這種方式類似古代「書院」教育,不宜急功近利。 

        先前弘誓學院曾與玄奘大學進修部合作,使玄奘大學承認學院學分,在考入該校後辦理學分抵免。研究部也做出調整,原本研究部有提交論文的要求,然而這項規定使得許多學生退卻,失去了進一步學習經論的機會,未見其利先見其弊,因此後來撤除提交論文之規定。學生在專修部有基礎後,可繼續往研究部發展。有能力寫論文的同學,我們可鼓勵他考入宗教研究所來獲取學位。 

        現在本身公務繁重,無法花太多時間於教學上。早期我的教學熱忱高昂,一對一教學也毫不厭倦;但目前因為體力有限,需處理的事又多,所以現在課程已設定修課人數下限,人數不到就不開班。此舉除了節省資源之外,也提高了學員對法的珍惜。畢竟勇猛心易發,長遠心難得。學員若覺得任何時候都可求法,反倒失去了即時聞法的珍惜感。
        筆者案:為方便上班族有緣接受系統性的佛法教育,弘誓學院將於週休二日開設「假日佛學班」。 

四、筆者問:
       1999年藍吉富教授(1943–)編輯《臺灣佛教辭典》時,即提出「印順學派」,並分為「傳道(1941–)一系」、「宏印(1949–)一系」、「昭慧一系」、「臺灣地區的其他弘揚者」與「海外的弘傳者」等。又於2008年〈印順學的形成與發展〉,判定「印順學派」比「印順宗派」一詞較為「印公的崇仰者」所接受。「成立學派的主要用意,當然是在弘揚或詮釋印順學的內涵,以供後世之佛子或佛學研究者取資。」對藍老師所提「印順學派」,法師有何看法? 

       法師答:

        印順學是可以成立的,研究印順學之學者難免會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或可因此而稱為學派。但沒有開宗立派之意,純粹在學問過程中互相切磋。同道相互切磋,會形成學術生命的動力。乃至道場的風格,都會來自某種思想的激發與影響,但這與開宗立派還有所距離。 

五、筆者問:
       藍吉富教授2003年發表之〈臺灣佛教思想史上的後印順時代〉,將弘揚導師思想的人物和道場劃分為四:一是釋昭慧主導的弘誓弘法團體;二是釋傳道住持的妙心寺;三是釋宏印主導的學佛團體;四是福嚴精舍及慧日講堂等。未將釋證嚴及其「慈濟功德會」列入討論,法師看法如何? 

       法師答:

        情感上,證嚴法師與導師間師徒情誼很深,無庸置疑。思想上,證嚴法師並非刻意與導師劃清界線,但證嚴法師一向以《無量義經》與《法華經》、《觀普賢經》等法華三部經為主,其弟子也說明其思想偏重真常唯心系。
 
        證嚴法師是一位行動者,難免也看到學術之弊。認為徒託空言不如奮起而行,發展義學原本就不是慈濟的重點,在每年的歲末祈福活動中,皆有「行入慈濟大藏經」的紀錄片,有關於慈善、文化、教育、環保與醫療等等年度志業回顧。他們在行動中獲得了深切的自信,彷若「六經皆我註腳」的氣魄,使得他們認為,自己的一步一腳印,已可印證大藏經義。

        對於證嚴法師領導的慈濟信眾而言,似乎沒有「空缺」(理論)還需填入。因此目前而言,證嚴法師與導師的法緣深厚殆無疑義,但要確切判定證嚴法師是印順學派一員,則是有困難的。 

        江燦騰(1946–)教授準備在人間佛教論壇發表文章,當中提到慈濟立宗,是在「去印順化」,其實慈濟人原來就沒有「印順化」,更不用提到「去印順化」,因為本身就是「慈濟宗」而非「印順宗」。但慈濟人稱導師為師公,認為法脈源出導師,這是沒有爭議的。慈濟立宗,我認為不是為了「去印順化」,證嚴法師認為自己來日無多,不希望那些因她威德感召而聚集的信眾,就此離散,所以要開宗立派,成立「慈濟宗」。宗派會讓人有歸屬感,信眾跟隨的是宗派,就有義務將其發揚光大。從「緣起」觀點來看,這當然不脫「大我」思維;但就功能論來看,開宗立派確實可以發揮很大的力量。我本身並無宗派之見,但是樂見其成。 

        筆者案:江燦騰〈當代「慈濟宗」的建立與臺灣佛教界「去印順化」新趨勢的辨證發展〉一文,發表於「第九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論壇──人間佛教解行研習營」,2010年4月17、18日。 

六、筆者問:
       導師的主要道場應屬「福嚴精舍」及「慧日講堂」,這兩個道場之重要性何在?就法師所知,這兩個道場在導師晚年及圓寂後之取向為何? 

      法師答:

        我於1984–1988年間,曾住在福嚴佛學院並擔任教職,之後才離開,但仍持續到那裡講課,一直到1991年停辦女眾道場,改為男眾道場為止。福嚴精舍轉換成女眾佛學院,已有一些成果,導師有務實的態度,不會有急進的做法,學院主要為戒學與慧學增上,以課誦、唱唸提升宗教情操,以出坡服勞務來培養堅毅性格。在福嚴精舍安住的三年當中,我向導師學習佛法與律,這段為期三年的靜修歲月,對我影響很大。 

        我對慧日講堂較為隔閡,但每年「般若法會」時,講堂主事者都會帶著信眾一同返回福嚴參加法會。由於福嚴精舍、慧日講堂皆為比丘道場,因此轉換為女眾道場,只是完成階段性任務而已。那時福嚴精舍住持兼院長,實質上的學院行政,則聘請女眾法師為副院長而作統理。印順導師是學院的精神導師,不干預他們的運作。 導師介紹我到福嚴佛學院教書。他非常照顧後輩,並且對後學深有期許。他交代慧潤法師(1942–),讓我專心研習佛法,不必廁入紛擾的人事,這讓我著實受惠良多。福嚴爾後改為男眾佛學院,我就較少接觸這個學院了。我是佛教女性主義者,從事社會運動,總不免與保守的比丘有些距離。 

七、筆者問:
       導師思想,曾有來自佛教界之若干挑戰與批判,法師曾專文回應過相關批判。對於這些批判與回應,法師有無特別感想?

       法師答:

        與其他法師或居士交鋒過幾次後,他們就漸漸不吭聲了。文筆要流暢,思考邏輯也要站得住腳。因此,各自轉而保持自己的見地,不再交鋒。當中最劇烈的爭議,例如「出世與入世之爭」,如石法師(1952–)等發出對人間佛教的質疑,我與性廣法師(1963–)都有強烈的回應,回應之後依然保持各自的看法。觀淨法師方面也有類似的情形。這還算是正正派派的君子之諍。其他宗教狂熱份子不入流的叫囂,我完全無暇瀏覽,而且也不值一哂,遑論回應! 

筆者案:呂凱文〈試論觀淨比丘《復歸佛陀的教導(一)》:略述與初步評論該書試擬與試用的「佛教聖典的解釋之學」〉(《法光月刊》第181期,第2、3版,2004年10月)。觀淨比丘《後歸佛陀的教導(一)》一書,主要在於批評印順導師有關《須深經》部分內容的詮釋之問題。 

八、筆者問:
       筆者目前已訪談過藍吉富教授、傳道法師、寬謙法師、宏印法師、楊惠南教授、體方法師、致中法師、慧理法師、慧潤法師等人。除了以上所提訪談人物之外,對於弘揚導師思想的人物或僧團,法師還有何其他建議? 

       法師答:

        高雄「法印講堂」住持見岸法師;花蓮「慈善寺」住持達瑩法師的高足真聞法師、真啟法師等,都是後起之秀。 

九、結語 

        綜上可知,昭慧法師領導弘誓學院的目標很清楚,即在發揚印順導師思想。不僅她個人的著述,或是她所開授的課程,甚至是弘誓學院的課程規劃等,莫不以闡發印順思想為中心。其繼承、光大印順人間佛教思想的主張相當鮮明,其努力之成果,也令人刮目相看。即使是她近幾年投下心血開創出來的佛教倫理學,她亦自述還是根源於印順導師思想。 

        在弘誓學院的經營上,縱然在近二年來學之僧人逐漸減少,在家眾增多,但她表示仍會堅持教育理想而辦理下去。依其觀點,書院式學風、回歸佛教教育本質、專修佛法、不被教育行政部門條框拘限的辦學模式,仍然值得珍惜。本次訪談,我們依稀看到弘誓學院純粹辦理佛教學院,在當前時空的一些挑戰和他們的因應之道。

        在印順學派的形成與發展方面,昭慧法師強調:認同印老,並願繼承、發揚其人間佛教思想的人,彼此相濡以沫,大家切磋琢磨,自然而然會形塑一股動力、一股道場風格。她特別提到像傳道法師便與她們極為相契,共同形塑某些論述。 

        而對於證嚴法師別立一宗,昭慧法師表示予以支持,但她認為這並不影響證嚴法師對印順導師那份深厚的師徒情誼。在她看來,證嚴法師走真常唯心路線,是一個行動家;慈濟本身首尾一貫,自成體系,不缺什麼理論。她樂見慈濟立宗,但不認同論者所提的慈濟正在「去印順化」的說法。

(本文原刊登於邱敏捷:《「印順學派的成立、分流與發展」訪談錄》,台南:妙心出版社,2011年)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