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八十年遊心法海,千百秋光照人間
悼念印順大師

楊曾文(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

        2005年6月4日上午,一代高僧、佛學大師印順法師在臺灣花蓮慈濟醫院圓寂了,離開了他生活了一百年的人間。消息傳來,筆者十分悲痛,周圍的朋友知此消息也感到悲痛。近年來隨著海峽兩岸人間佛教思想的盛行,知道大師的人越來越多,提到人間佛教必然想到大師,想起大師也必然想到人間佛教,而且在兩岸的佛教院校,大師的《印度佛教思想史》、《佛法概論》、《成佛之道》、《中國禪宗史》等等著作,似乎已經成為年輕學子的必讀之書,大師的名字在佛教界乃至佛學界幾乎無人不知,受到普遍的尊敬。

1986年大師寫了《遊心法海六十年》的文章,回顧了自己從接觸佛法以來60年走過的曲折而不平凡的人生道路,讀來令人感動。他說自己十三歲高等小學畢業後因家庭經濟困難失學,從此進入自修的道路,二十歲開始閱讀佛書,二十五歲出家,「出家以來,在『修行』、『學問』、『修福』??三類出家人中,我是著重在『學問』,也就是重在『聞思』,從經律論中去探究佛法。」從大師一生走過的道路來看,雖然也從事弘法、教育等活動,然而為之付出心血最多的是佛學研究,所取得的成就也最大。

印順大師從開始發表佛教著述到1994年基本封筆為止的60多年期間,出版的著述有41部,並且編輯《太虛大師全書》、《雜阿含經論會編》等4部。這些成果,無論對中國佛教界還是學術界都?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據筆者的考察,大師的佛教研究成果可歸納如下幾點[1]:

一、通過對浩繁的漢譯佛典進行深入細緻的研究,對印度佛教從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然後發展到大乘佛教的歷史過程做出清晰的論述,所撰《印度佛教聖典之集成》、《印度佛教思想史》、《印度之佛教》、《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等著作是這方面的代表著作。

大師根據自己長年的研究,相繼提出印度佛教史的分期說並加以比較說明。最初在《印度之佛教》(1942年)中提出五期說:(一)聲聞為本之解脫同歸;(二)菩薩傾向之聲聞分流;(三)菩薩為本之大小兼暢;(四)傾向如來之菩薩分流;(五)如來為本之梵佛一體。在《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序》(1964年)中提出三期說:佛法,大乘佛法,秘密大乘佛法;而在最早的《法海探珍》(1941年)中,曾將大乘佛法分為三系:性空唯名、虛妄唯識、真常唯心三系,也稱三論。

大師在1989年撰寫的《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論文中將上述各種分期的說法加以綜合,指出三期說中的「佛法」相當於五期說中的前二期;「大乘佛法」相當於五期說中的第三、四期;「秘密大乘佛法」即五期說中第五期。他又將大乘佛法分為前期與後期;前期是「性空唯名論」,後期分為「虛妄唯識論」和「真常唯心論」,並用表作了說明。

大師最讚賞和提倡的「佛法」是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中富有淳樸的現實人間性的佛法,認為大乘佛法前期的「性空唯名論」,乃至「虛妄唯識論」,在思想上是承繼「佛法」的緣起法而來,仍保持了「佛法」的特色,對它們在理論上的發展表示肯定,而在對「真常唯心論」中的「菩薩行」、佛性論等表示肯定的同時,而反對其中的「天(神)化」傾向;對「秘密大乘佛法」??「如來為本之梵(或天)佛一體」的佛法中存在更多的「鬼神化」的因素進行分析,要人們慎重對待,不宜提倡。(《印度之佛教·自序》)

大師的《印度之佛教》,1942年寫于四川合江法王學院,當時正是中國抗日處在最困難的時候。他在〈自序〉中曾嚴肅地指出:

  中國佛教為「圓融」、「方便」、「真常」、「唯心」、「他力」、「頓證」之所困,已奄奄無生氣;「神秘」、「欲樂」之說,自西而東,又日有泛濫之勢。乃綜合所知,編《印度之佛教》為諸生講之。

只要是對中國佛教有基本常識的人,都可以從中看出他這段話的深刻含義。大師傾心研究印度佛教,再三對印度佛教作歷史分期並詳細對比各個時期佛法的特色,注重考察它們是否有失佛法之「真」,對現實人間態度,是為他繼承並發展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提出系統的「人間佛教」理論在思想上進行準備的。

二、印順大師對中國佛教界的最大貢獻是提出系統的人間佛教的理論,並且在不同場合加以提倡。他在1984年寫的《遊心法海六十年》的書中,對此有帶有總結性的說明:

大乘佛法,我以性空為主,兼攝唯識與真常。在精神上、行為上,倡導青年佛教與人間佛教。……

虛大師說「人生佛教」,是針對重鬼重死的中國佛教。我以印度佛教的天(神)化,情勢非常嚴重,也嚴重影響到中國佛教,所以我不說「人生」而說「人間」。希望中國佛教,能脫落神化,回到現實人間。我講人間佛教……

大師介紹自己有關著作有:《青年的佛教與佛教的青年》、《人間佛教緒言》、《從依機設教來說明人間佛教》、《人性》、《人間佛教要略》。在1989年又寫了《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針對後期大乘中的將菩薩天神化的弊端,特別提倡「修學人間佛教——人菩薩行,以三心(按:大乘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見)為根本」,在現實人間弘揚佛法,利樂眾生,造福社會。

三、重視對被中國佛教諸宗判為「小乘」的長期受到冷落的《阿含經》的研究和闡揚。特別看重《雜阿含經》,比之為「四悉檀」中的「第一義悉檀」,另三部相當於其他三悉檀。在所著《佛法概論·自序》中說,《阿含經》所闡明的「緣起中道,是佛法究竟的唯一正見,所以《阿含經》是三乘共依的聖典」。為此他特別撰文對《雜阿含經》作了詳細介紹,並將全經與《瑜伽師地論·攝事分》的解釋《阿含經》的部分作了分類彙編,編為《雜阿含經會編》三冊。他在〈自序〉中說:「佛法是簡要的,平實中正的,以修行為主,依世間而覺悟世間,實現出世的理想──涅槃。在流傳世間的佛教聖典中,這是教法的根源,後來的部派分化,甚至大乘「中觀」與「瑜伽」的深義,都可以從本經而發見其淵源。這應該是每一位修學佛法者所應該閱讀探究的聖典。」由此引發和推動了佛教界、學術界對早期佛教以及南傳佛教研究的興趣。

四、大師注重「從現實世間的一定時空中,去理解佛法的根源與流變」,因此重視對佛教史地的考察和研究。除寫《印度之佛教》之外,還與妙欽編寫《中國佛教史略》及《漢明帝與四十二章經》、《玄奘大師年代之推定》等論文。他參照大量文獻,編出《太虛大師年譜》。1971年將自己研究早期禪宗史的成果整理成書《中國禪宗史》,特別注重考察禪的中國化問題,認為老莊思想與重三論空論的牛頭宗的彙入南宗,在禪實現中國化中具有重要意義。日本大正大學以此書授予他文學博士的學位。

五、大師認為中觀理論是「大小共貫」,「真俗無礙」的,很重視對中觀學說的研究,在介紹中觀著作和詮釋中觀思想方面做出很大貢獻,所著《中觀論頌講記》、《中觀今論》為人們瞭解中觀思想提供極大的方便。此外他在多年的講經說法過程中,撰述了很多適應一般信眾閱讀的佛教著作,例如《藥師經講記》、《往生淨土論講記》、《寶積經講記》、《學佛三要》等。還寫了《成佛之道》,以其準確透徹解釋和獨特的論述,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

六、大師重視培養佛教人才,經常給身邊弟子講授佛學。建立福嚴精舍後,便辦起佛學進修班,後成立福嚴佛學院,招生培育後進佛教人才。他對教育有一系列的見解,在《佛教與教育》(在《妙雲集》下編之一《佛在人間》)和《論僧才之培養》、《福嚴閒話》(在《妙雲集》下編之八《教制教典與教學》)等論文中都論述了自己對佛教教育的看法。

現在,印順大師地離我們而去了,然而他的豐碩的佛學著作、他結合時代和佛教發展趨勢闡釋的人間佛教思想,將永遠留在人間,將為推進佛教適應時代進步和發展,為培養一代又一代的佛教人才,不斷發揮積極的作用。

印順大師遊心法海八十年,在中國佛教文化發展史上留下光輝的篇章,他的道德風範、人格的魅力和卓越的智慧,必將光照千秋。

2005年6月9日於北京


[1] 筆者2002年上半年在臺灣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講學,期間應慈光寺惠空法師之約寫《時代召喚:培養多方面優秀的佛教人才--兼論印順法師人生道路的啟示》,然而據說因為約稿未齊尚未發表。筆者在寫悼念印順大師文章之際,決定摘引其中部分結論以與朋友們一起回顧和展示大師的業績,緬懷大師的為人。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