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呂姝貞著《慧沼《勸發菩提心集》研究》序

釋昭慧

  學佛者往往「發心」二字朗朗上口,久之「發心」已成漢語重要語彙,例如:志願為大眾服務,在集會場所搬桌椅、倒茶水、掃廁所,擔任各項社會工作的志工……,這些都被稱作「發心」。從用語脈絡以觀,「發心」云者,就是啟動某種善念,以促成某一對他人或公眾有利益的事。

  溯源以求「發心」的原始意義,它不祇是啟動某種善行的善念,而是啟動成佛的淨念。發心本是「發菩提心」的簡稱,全名應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anuttara-samyak-sambodhi)者,即是「無上正遍覺」,較諸聲聞、緣覺的覺證更為殊勝,是最極殊勝而無有過上的佛陀正覺。因此,發菩提心即是立定志向,將「成就無上正遍覺」作為目標——「佛道無上誓願成」。

  《大般若經》云:「菩薩摩訶薩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首,無所得為方便。」[1]印順導師依此教證,而歸納出菩提心、大悲心與空性慧作為「學佛三要」。此中「一切智智」即是佛智(佛菩提),作意即是專注;相應於佛菩提而專注其心,立志成佛,是為「一切智智相應作意」。發菩提心位列成佛三要門之首,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常言道:「願無虛發。」「有願必成。」願力何以如此神奇?原來,立定志向以邁向目標,容易讓人全心全力、百折不撓、無怨無悔以達成目的。倘若人生沒有明確的目標,或雖肯定某些目標的價值,本身卻志不在此,那麼,其人生旅途往往隨興瀏覽,為太多閒花野草而分卻心神、虛擲歲月。

  就修道而言,八正道中,「正志」位居「正見」之次,在正語、正業、正命等戒學與正念、正定等定學之前。八項道品的次第如此,原因是,必須以正見來確立人生目標,再以正志作為趨策力,發願達成此一目標,念茲在茲,方能產生強大的精進力(正精進),來實行正語、正業乃至正定等諸道品。

  須知,八正道不祇是解脫道的道品。在《阿含經》中,八正道稱作「古仙人道」。仙人是佛陀的舊譯詞,因此古仙人道即是古佛之道。顯然成佛與否,與個人是否立定成佛的志向,有著密切的關係。

  印順導師於《成佛之道》云:「重信與重慧的差別以外,凡急求速成的,才是鈍根;大器晚成的,才是利根。」(頁二三一)此語不啻是顛覆了傳統中國佛教「利根頓悟」的說法,故甚不得諒解。實則導師所言,正是南、北傳佛教之共見。考諸南、北傳佛教文獻,莫不提及成佛較諸成就二乘聖位,時劫更為長遠,至於成佛究需多少時劫,則南北傳佛教的說法不一。不但如此,證成一般阿羅漢、大阿羅漢還是佛陀的上首弟子(如舍利弗與目犍連),所需時劫也短長不同。一般而言,所證不同,與個人的發心有關。越是要成就殊勝果德,所需時劫就越是長遠——「大器晚成的,才是利根。」

  既然成佛的時劫長遠,那麼吾人隨佛修道,是否可以不選擇有著高難度的「成佛」作為唯一志願?當然可以!依《阿含經》以觀,無論是志在證成阿羅漢果而不受後有(發厭離心),還是志在求取現世、後世的人生福樂(發增上生心),佛陀都隨喜贊歎,並教導相應其志趣與程度的種種法門——三增上學或三端正法。然而正因為成佛並非修道的唯一選擇,成佛的修行歷程又時劫長遠而備極艱辛,這也就更顯出「志在成就佛道」(發菩提心)的難能可貴。

  既然別有選擇,菩薩行人卻捨除其他路徑,而單挑此一難行之途——成佛之道,試問其動力何在?難道只是因為欽羨佛果殊勝功德嗎?要知道,成果再怎麼輝煌,假使要達到該項成果,必須付出重大代價,一般人是會裹足不前的。因此,欣慕佛果功德,充其量只是發菩提心的動力之一,更大的動力,其實是緣眾生苦所萌生的大悲心。

  是徹骨徹髓的大悲心,讓菩薩行人遇境逢緣就忘我以行利他諸事,不但「不知老之將至」,甚至無法「死而後已」。菩薩的空性慧,不祇是於自身的蘊、處、界中觀照其苦而證成的,更長時劫是在緣眾生苦而忘我利他的操練之中逐步達成的。就因為菩薩能在救護眾生時,但見眾生之苦,而忘卻自身之苦,因此,菩薩不會因為諸如時劫長遠、頭出頭沒、驢胎馬腹、隔陰之迷等重大代價,而對「成佛」的目標裹足不前。在大悲心的激發之下,菩薩矢願廣學眾法,成就佛道,好能具足圓滿勝德,用以幫助更多眾生。倘無大悲心的強大趨策力,那麼為了求取「免除流轉生死苦」的安全保證,當然還是以速戰速決,證成二乘聖果為宜。

  發菩提心(選定成佛作為修學目標)固已不易,更艱難的是維持菩提心而不退轉。因此,發心之後,必須持續以相應於空性慧的大悲心,修集相應於菩提心的善淨法門(六度與四攝),這樣才能滋養菩提心,使菩提心永不退轉並增長廣大。否則難免會因眾生難度、佛道難成而半途放棄,或因自衿功德而增長驕慢與放逸,卒至淪為敗壞菩薩。

  發菩提心既然是成佛的基礎,發菩提心與不退菩提心又是這般艱難,然則勸發菩提心,並教示不退菩提心的要領,自是大乘法義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然而與菩提心相關的經教,散在大乘經論之中,倘若沒有完整彙集以成專論,對修行人自是不便。因此,慧沼的《勸發菩提心集》雖屬纂集經論之作,卻是極具重要性的一部「大乘修道指南」。惜乎一般提到慧沼,都只想到他在唯識學方面的輝煌成就,對於他的《勸發菩提心集》則較為陌生。由此以觀,呂姝貞居士的碩士論文,專事研究《勸發菩提心集》一書,自有彰明古德遺輝的弘法功用與學術價值。
姝貞長期於傳道法師座下受學佛法,受到法師菩薩心行的感動,而投入妙心團隊的佛教文化事業。她不但好學深思,而且深具宗教情操。為了將工作做到更為盡善盡美,她以堅強的意志,長期奔波於南北道途,進修佛學與教育,曾先後到佛教弘誓學院、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與師資培育中心,進修佛學、宗教學與教育。可以說,她個人就是一位發菩提心的菩薩學人。因此,她會在諸多古德著述之中,挑選《勸發菩提心集》作為研究主題,並且花費很大的功夫,仔細地比對版本,爬疏內文,抉發宗趣,這不祇是來自學術興趣,更多動力,應是源自她本身深厚的宗教情操。

  姝貞在玄奘大學宗教所修學期間,還到中文研究所,向修辭學大師沈謙教授恭敬受學,並請沈教授擔任她的碩士論文指導教授。這使得本書的研究方法,多了一項修辭學研究法。本書之中,針對《勸發菩提心集》的修辭技巧,而作分類歸納與解析,這在一般以義理見長的佛學論文中,是極為罕見的。

  記得筆者在擔任姝貞的論文口試委員之時,沈謙教授愛護後學之情溢於言表,一再鼓勵她,要將論文修訂後予以出版。其後沈公還叮嚀再三,並允為作序。孰料沈公竟在年初往生,未能於生前目睹愛徒出書,這真是姝貞出書的一大憾事!而其未竟之序文,反倒由筆者執毫充數,思之不免愴然!

  書成在即,謹與讀者分享「發菩提心」之要義,並略述成書緣起,用資緬懷沈公護念後學的恩澤,贊歎作者的堅固菩提心,是為序。

  
九五、三、二四 于尊悔樓

◎呂姝貞著《慧沼《勸發菩提心集》研究》乙書,妙心出版社已於七月出版。
定價300元,郵撥帳號:31550209 妙心出版社。詳洽電話:(06)3136709。

[1]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四一二(大正七,六七上)。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