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教育部學術評量標準之商榷

釋昭慧

       各大學在教育部「追求卓越」與「建立進退場機制」的政策影響之下,將不得不順應教育部的要求規格,建立專任教師研究績效的評鑑項目與評量標準,否則將影響各該大學學術評鑑的成績(亦即該大學的社會聲望與招生信譽),以及教育部對各該大學獎補助款的額度。而這兩大法寶,正是大學對教育部不敢不亦步亦趨的「罩門」。 

       政大因本次教育部公布學術評鑑排名,而受到的鉅創,已讓各大學點滴心頭,引以為鑒。即使政大師生強烈反彈,並質疑該評鑑之公正性與合理性,然而形勢比人強,政大還是不得不痛下決心,大幅變更人事結構,重金禮聘論文成績卓越的國際學者任教,以提高該校教師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論文的總篇數。 

       具有穩固之學術地位的政大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教育部依SCI、SSCI、EI等之評量標準,對各大學作學術評鑑,所引起的深刻傷害與後續影響。由於教育部是大學學術研究的火車頭,其學術評鑑辦法又將主導台灣學術研究的價值取向,因此吾人對教育部的學術評鑑辦法,實不宜等閒視之。

舉例而言: 

       一、SCI、SSCI、EI等之期刊索引,除了英文學術論文之外,並未列入其他諸如德、法、日、俄、中文之學術論文,這無疑是將自己降格為變相的英語國家次殖民地,而且對採用其他語文所作出的學術貢獻,視若無睹。(例如:國際佛教學術研究貢獻最為卓越的國家,其實是日本而非英美國家,所以採用日文發表的期刊論文竟未被納入該學門之評量標準,誠可說是咄咄怪事。) 

       二、人文學科論文之本土性強,大都不可能登載於此諸索引所列之國際期刊,這種評量標準,勢必會扼殺台灣本土性的學術研究,並且重創人文學科之學術發展。長此以往,將出現學術界「去本土化」以及「文化失憶」的重大後遺症。 

       三、受到各界指責之後,教育部雖改口說,將來會將TSSCI(台灣的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索引)所刊載之論文予以採計,但教育部是否能將它的份量等同於SCI、SSCI與EI等?我們將拭目以待。如果教育部採取雙重標準,則勢必會讓各大學跟進,以雙重標準來評比教師的研究績效,也勢必會讓教師只把TSSCI所列期刊,當作是投稿的次要順位。這無異是先入為主地認定了台灣學術期刊的水準,必將永遠地次人一等,而且也果真能達成這樣「窩囊」的效應。更且這無異是變相鼓勵教師,理所當然地忽略自己澆灌本土脆弱學術園地的重大責任。 

       四、TSSCI採計的是國內優良學術期刊的目錄,而優良與否,就要看它們過往所刊論文的份量與審查的水準。教育部既然也採計TSSCI,學校勢必要跟進,以評比教師的研究績效,這將促使學者儘可能將論文投到TSSCI所列期刊,而將其他學術期刊列為第三順位。這樣一來,台灣本土的學術期刊,必將出現「大者恆大」的局面。舊有學術刊物之未列入TSSCI者,勢必將因其優良作品之稿源缺乏,而更加難以提昇水準;新出刊物則更將不知從何獲取傑出學者的優良稿源。這實在不是策勉學界就現有水準而「向上提昇」的好法子,反而有可能將當前未列入TSSCI的期刊,一棒子打成學術界永難翻身的「放牛班」。 

       五、依教育部現有之學術評比方式,教師於自所任教之大學的內部學術刊物發表論文,其篇數完全不予採計。也許這是主觀認定「人性本惡」的防弊措施,但筆者以為,要防弊,可另訂辦法來監督各高校的學術期刊,看它們是否有請校外學者精嚴審稿,而不是因噎廢食,完全不採計教師任教學報的論文篇數。否則勢必會使學者盡量將稿件外投,從而致令任教學校的學術刊物稿源萎縮。這無異是變相鼓勵教師,在享用任教學校所提供的學術資源之同時,理所當然地忽略了澆灌任教學校脆弱的學術園地之責任。教育部不能只考慮到防止其一端之弊,而卻忽略了此種措施所帶來更重大的弊端。 

       因應教育部的大學評鑑(特別是學術評鑑),筆者所任教的大學,也已於日前在校務會議中,通過了極為嚴格的專任教師年度績效評量辦法。筆者以為,這些評鑑項目,對教學、研究不認真、行政服務也不熱誠的大學教師,無疑是一大鞭策,所以有它重大的正面意義。然而既然各大學的研究績效評量辦法,一定會依教育部所制訂的規格,而亦步亦趨以跟進之,那麼,此事已攸關台灣學術研究之價值取向與長遠發展,可說是重大決策。因此,作為高教火車頭的教育部,必須聽取多方意見,周全衡量各種評量標準的利弊得失,審慎斟酌其評比標準。 

       筆者與幾位不同校的教授在閒談之間,不約而同發現到近一、兩年來國內學術環境的重大變化。教育部在學術研究方面的量化評比,由於重賞與重罰雙管其下,已使得各校不得不要求老師們上緊發條,拼命向前。評比標準既然重量而不重質(而且也確實難以建立「質」的評比標準),重英文而不重中文,長遠來說,受到影響的將不祇是學者個人的學術生命,更將是台灣社會的學術發展。 

       吾人實不忍見評比標準所透露之價值取向,帶來畸型的「去本土化」現象──亦即,不忍見一種設計不良的制度,導致學者在享用本土資源的同時,理直氣壯地「獨善其身」,疏離了本土的學術環境與任教學校的學術園地。


九二、十一、十三 善導寺三壇大戒戒會期間,撰於善導寺慈恩大樓
──刊於九十二年十一月十四日《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