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善待問者如撞鐘——一段精彩的的宗教對談

釋淨慧記錄

       99年4月29日下午,昭慧法師應台灣神學院莊信德教授之邀,到台灣神學院進行佛學專題演講,共三節課。前兩個小時講述「佛教的解與行」,法師就解脫道與菩薩道各講一節課,分析其系統理論,說明它們都根源於「緣起」思想,前者由緣起推演出三法印,論述整個解脫道的解行理論;後者透過緣起開展出「護生」與「中道」,講述菩薩道的解行理論。

       台灣神學院學術副院長鄭仰恩以及徐萬麟教授也到場旁聽。到第三節課,鄭仰恩、莊信德兩位教授上台,針對前兩節課的內容,交叉詢問昭慧法師,他們提出了許多具有深度的問題。

       筆者雖未能隨師前往台灣神學院聆聽當天的演講與座談,但事後在筆錄「師生動態」時,聽到法師敘述當日座談會中的精彩對話,不禁想到《禮記》所述:「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因此將這段精彩的宗教交談,依法師之憶述而加以筆錄,以饗讀者。

       鄭仰恩教授回應道:「聽了昭慧法師的演講,有一種清新的感覺。基督教也有出世與入世的傳統,也面臨出世與入世之間的相互質疑。就緣起論與創造論來對比,西方有人認為創造論講的是being(存有),緣起論講的是non being(非存有);前者是講『有』的哲學,後者是論『無』的哲學。」

       法師回應道:「佛家並不講being與non being,佛家強調的是『離於有無二邊』的中道。《雜阿含》262經中,闡陀向阿難說到他畏懼「無我」與「空」的教說,阿難引〈佛為迦旃延所說經〉:『如是正觀世間集者,不生世間無見;如是正觀世間滅者,不生世間有見』,所以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

       「佛家的『空』不等於『無』,因為『無』見將陷於一邊,這就是闡陀原先之所以會畏懼『空』的原因——他把『空』視作『無』而生起了斷滅的恐慌。而佛陀的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正好破除了『無』之邊見。」

       接著莊信德教授提問:「從剛剛法師的論述中,『愛』在佛家幾乎是負向的意義,但在基督宗教中,『愛』有很正向的意義。請問在佛家中,『愛』有沒有正向意義?」

       法師回答:「確實『愛』在佛家經常用在『我愛』和我愛擴大的『我所愛』──我所屬之愛或我所有之愛,負向的意涵比較深刻,所以要表達正向的情感,佛家就不用『愛』這個詞彙,而改用『慈悲』。即使是慈悲這樣的感情,也不是無緣無故生起的。佛家如何看待『愛』?它其實是兩面刀刃——負向的一面,個人對自我的愛執、自我擴充的欲望,往往損惱他人,甚至傷害自己。

       「但是正因為有自我之愛,所以往正面導引時,就會形成『自通之法』,把這份愛依同情共感而轉向他人,這種『轉向』跟我愛的『擴大』(我所愛)不一樣,轉向的愛是因為,知道自己怕死、怕苦、怕痛,也會愍念眾生跟我一樣怕死、怕苦、怕痛,故而產生與樂拔苦的慈悲心。此時心中繫念的是對方。『擴大』的我所愛則是將愛自己的意念擴及愛自己所屬或所有的人事物,此時心中繫念的是『擴張後的自我』。如果生命像木頭、石頭般沒有感覺,固然不會因感覺而生起愛憎,但也就根本無從體會別人的痛,無從呈現慈悲的道德感情與行為。所以,從『愛』的底裡,依然可以導引出正向的內容,也就是『慈悲』。慈悲不是無緣無故生起的,它還是在對自己深刻疼惜的基礎下,才有能力知道別人同樣在疼惜他們自己,因此才有能力將心比心地疼惜別人。佛家不用『愛』字,是避免負向的暗示太強,但正向的慈悲,依然是『愛』的轉向。」

       鄭仰恩教授提問:「法師剛剛講到解脫道與菩薩道,那麼,這兩者到底是either or(二選一)還是both and(二者皆俱)?」

       法師回答:「您這個問題很精彩!解脫道與菩薩道之間,有時前者可以作為後者的基礎,像印順導師的《成佛之道》,就把前者叫做『三乘共法』,後者叫做『大乘不共法』。從三乘共法的基礎邁向大乘不共法,因此從大乘的角度來講,可以說是both and——要具足解脫道的修學基礎,再進一步開展菩薩道。從解脫道的發心轉向大乘,這條路線叫做『迴入大乘』。

       「另外一條路線,是一開始就直接修學大乘,沒有經過解脫道的訓練,一下手就是愍念眾生悲苦,開發覺性智慧,仰讚佛陀功德,以此慈悲、智慧或信願來行菩薩道,這是沒有經過解脫道的『直入大乘』。從這個角度來講,也可以說是either or——於解脫道與菩薩道中二選一,要麼直接下手行解脫道,要麼直接下手行菩薩道。

       「因此either or還是both and,都可以說得通。」

       鄭教授又問:「在一般分類中,佛家是屬於自力宗教。但這並不是一個很理想的分類法,因為基督宗教也並非完全不講自力,但是基督教的宗教經驗,一定會講到與『祂者』相遇的經驗,而且這個祂者是個『全然的祂者』(holy other),從這裡來認識自己。請問:佛教有沒有對於holy other這樣的宗教經驗?」

       法師回答:「佛家無論解脫道還是菩薩道,都是要透過自己的力量。當然,也透過明師與善知識的教導,信眾的護持、社會的支持,這是因緣和合的因緣生法,因此成就也不純粹是來自『自力』,但還是以自力為主軸。

       「至於與『祂者』相遇的經驗,在解脫道與菩薩道的正常道,是比較沒有,但是菩薩道中的方便道──念佛法門,把心念全然地繫緣在佛陀,而不是在自己。這種心念的運作機制,與基督教與holy other相遇的經驗不完全相同。原因是,即使念佛念到於定中見到佛陀的影像現前,甚至聽到佛陀說話,都依然知道這是『唯心所現』、是『因緣生法』,並非真實的holy other現在面前。這就是所謂的『念佛三昧』,它基本上還是自力的。但為何要把佛陀當做念茲在茲的對象?其功用在於無形中的潛移默化,在專注地向佛認同的過程中,逐漸地提升自己;在敬仰佛陀,以佛陀為典範,向佛陀看齊的虔敬心中,以精進力趨向佛道。」

       莊信德教授再問:「看起來,菩薩道比較有社會道德與社會性。但從剛才所講的解脫道角度來看,好像社會道德在佛教也沒有必然性。目前,台灣佛教確實也有面向社會的,比如慈濟,但它不碰政治,不願意觸及社會的結構面。那麼,到底解脫道有沒有社會面的必然性,您的看法如何?」

       法師回答:「解脫道看似只觀自己的五蘊,以洞達自己身與心的無常、無我為目標。但人活在社會上,不可能與他人毫無關涉,在佛陀時代,他要求僧侶一起修道、一同生活,雖然也容許有些禪者遠處山林與曠野,但更鼓勵僧人共住。共住就會有彼此互動的社會面向,因此佛陀制定和樂清淨的共住制度,乃至會議決策的共議制度。

       「此外,在與社會人士的互動方面,佛陀規定僧人以乞食的方式,謀取基本的生活資糧。在每日的托缽過程中,就不斷地與社會乃至基層民眾有所互動。所以,看起來像是遠塵離世,但實際上卻是每日接觸市井村落,並依此展開教化與勸導的事工,它並不是完全沒有社會面向的。

       「至於南傳佛教,看起來它是以解脫道為主,但是深入到其中,就會發現到,依然有許多僧侶,是積極從事社會參與的。譬如,泰國僧侶曾經為了酒品上市,於是與民眾上街示威抗議,認為酒會迷亂心性,不應該讓它的股票上市。泰國也有比丘關心愛滋患者,還有許多僧院做社會服務、婦幼防護的工作。泰國也有比較基進性的社會改革團體,如善地阿索或組成國際佛教入世協會的阿姜蘇拉克。還有緬甸在前幾年發生慘烈的『袈裟革命』。所以,如果說他們只有面向自己而沒有面向社會,實際去了解,會發現也並非如此。

       「至於慈濟不碰政治,早年我也曾經有所批判,認為應該要重視上游的結構問題,而不是等到政策錯誤,發生問題以後,才在下游進行慈善救濟。但近些年來,我也轉換了心境。畢竟台灣政治如此複雜,藍綠壁壘分明,這麼龐大的團體,如果要有更好的整合力量,為苦難的社會做一點事情,基本上,遠離政治可能是他們必要的手段。

       「例如,大家都知道緬甸軍政府的貪腐、殘暴,我們曾為了呼籲釋放翁山蘇姬,支持緬甸民主,而上街頭抗議緬甸政府迫害示威僧侶與民眾,但是當緬甸的風暴災害來到之時,世界各國的NGO或NPO根本不能進入緬甸災區,在外頭呼喊根本無濟於事。只有慈濟是例外的,因為緬甸政府確實看到他們對政治全然不作干預。因此,慈濟人進入到緬甸,並無助於緬甸的民主運動,但對於緬甸的難民來講,他們急需生活物資及有效救援,慈濟可就使得上力了。

       「因此我認為,每一個人、每個團體,在這緣起的世間都是有局限性的,彼此互相成全、支援,互補不足,這樣就夠了。否則,希望慈濟做到全面性功能,慈善救濟又兼社會運動,可能太強人所難了!」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