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讀《大毘婆沙論》劄記論師的中有觀(中)

釋悟殷

 參、中有的諍議

二、思想的癥結

   (一)、時間觀與業果安立處之關係

  學派中,大眾分別說系是過未無體論者,有部是三世實有論者。過未無體論者,把業力業果建立在心心所法上,說「唯心心所,有異熟因及異熟果」(大正27.96上)。剎那生滅的心,如何安立有情的業果相續?他們說:「意界是常」(55中),「一心相續」(110上),「心是一」(大正32.278下)。在心識差別的生滅中,有內在相續的心性;由此常一相續的心性,安立有情的生命緣起及業果相續。又主張二世無者,他的一剎那有前後二時,如說「入胎為初,命終為後,色根大種皆有轉變,心心所法亦有轉變」(大正49.17上)。這種說法,與分別論者說「有情從死有至生有時,要得生有方捨死有」相同,故不須假藉中有去轉世投生。這樣,也就回應本節初筆者所設問的:主張「無色界有色」的大眾分別說系,何以說「三界受生皆無中有」的問題了。

  而主張三世實有的有部論師,說「異熟因果,俱通五蘊」(大正27.96上)。又說「有情但依現有執受相續假立。定無少法能從前世轉至後世,但有世俗補特伽羅,說有移轉」(大正49.16下)。它依蘊立我,在有情自體的五蘊和合相續上,建立「世俗補特伽羅」(假名我);依此世俗補特伽羅,有從前生到後世的可能——有移轉。所以,他認為有情生命終了,捨前五蘊身,必須要有中有作為後五蘊身生起的橋樑。

  由於業果相續有這種「建立在心法上」或「建立在色法上」的歧異,因此分別論者說的「有情從死有至生有時,要得生有方捨死有」,會遭到有部論師的質疑,認為這有「趣壞、所依身壞、一身二心俱生」的大過失。

   (二)、二心俱起、不俱起

  這裡,還有一個問題必須解決:「一身二心俱生」的問題。這也是學派間的諍議問題。

  據《異部宗輪論》說:大眾部末宗主張「有於一時二心俱起,道與煩惱容俱現前」(大正27.16上)。而《大毘婆沙論》也記載:大眾部主張一時二心俱生。如論說:

  有執:一補特伽羅有二心俱生,如大眾部。為止彼宗,明一補特伽羅無二心俱生。(大正27.47中)

何以一補特伽羅無有二心一時俱生呢?有部論主說:

  無第二等無間緣故。謂心、心所法生,必依止等無間緣,既無第二等無間緣,故必無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俱生。……一一有情,由法爾力,但有一心相續而轉。……猶如多人經於狹路,一一而過,尚無二並,何況有多!……如是有情未來心聚,依現和合,一一而生,設現在世有多和合為開次者,則應一時有多心起;但無此事,故一一生。又由和合有先後故,假使先有修道和合,後見道者,則應修道先見道生;但無此事,故先起見道。由此,無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俱生。(大正27.49中--下)

  論主認為有情無有「一時二心俱生」的可能,最主要的原因是「無第二等無間緣」,所以有情無法一時生起兩個心識。這無一時二心俱生,其實也符合有部「自性不與自性相應,心不與心相應」(大正49.16中)的思想。同理,大眾部主張有情一時二心俱生,也符合自宗「心心所法能了自性」——「心能自知」(大正27.42下)的思想。而《大毘婆沙論》論主為證成己宗,論中又列舉多位論師的意見,如說:

  何故無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俱生?尊者世友說曰:於一剎那身,唯有一心依彼轉,故無有二。復次,於一剎那命根,唯一心依彼轉,故無有二。復次,於一剎那,唯有一類眾同分心依彼轉,故無有二。大德說曰:法生時和合,唯一無二,不可一和合有二果生,故一剎那心唯有一。復有說者:若有二心俱生,則應不可調伏。如今一心剛強儱悷猶難調伏,況二心耶?若心不可調伏,則無得解脫義,故一相續無二心俱。或有說者:若一相續二心俱生,則有雜染、清淨一時起過。謂一心雜染,一心清淨,如是則無得解脫理。又應一時生善、惡趣。復次,若一相續二心俱生,何妨有三,若有三者,應一時受三界異熟,是則界壞亦無解脫。……〔四心、五心、六心、百千心〕乃至何妨無數俱起。若爾,諸法從未來世,應一時生,於現在世一時而滅,是則應無未來、現在。以觀未來、現在,故說有過去;未來、現在無,故過去亦無。若無三世,則無有為;若無有為,則無無為;如是則一切法皆無,是為大過!是故無有二心俱生。有餘師說:若一相續二心俱生,則應受等諸心所法亦二俱生,……沙門果等一切皆壞。勿有此過,故一相續無二心俱。(大正27.49中--50上)

  以上諸師的解說,最值得注意的有二點:一、「一相續二心俱生,則有雜染、清淨一時起過」。二、「以觀未來、現在,故說有過去;未來、現在無,故過去亦無。若無三世,……如是則一切法皆無」。這二個質難,都牽涉到學派思想的諍議。

  如第一點,「一相續二心俱生,則有雜染、清淨一時起過」方面:據《異部宗輪論》的記載,大眾部末派即是主張「有於一時二心俱起,道與煩惱容俱現前」(大正49.16上)的學派。從思想上來說,大眾部是「心性本淨,客塵隨煩惱之所雜染,說為不淨」(大正49.15下)的主張者,因為隨眠煩惱恆時俱有,雖然心性本淨,但不得解脫。行者在修行時,聖道現起,然隨眠(煩惱)種子尚未全然不起,故有「道與煩惱容俱現前」——一心中,煩惱與聖道同時並存的現象。

  而有部則認為「心心所法體各實有,心及心所定有所緣」、「有無記法」(大正49.16中)。它從「心心所別體」的觀點,認為心識的作用只有了知。這了知的作用,若與善、惡心所相應,就成善、惡心,若未摻雜善、惡心所,即是無記心,他否定「心性本淨」說,而主張「心通三性」。所以有部論師批評分別論者說:「一相續二心俱生,則有雜染、清淨一時起過」,實含藏著兩派根本學說的歧異。這思想的歧異,也和第二點息息相關。

  第二點,說「以觀未來、現在,故說有過去;未來、現在無,故過去亦無。若無三世,……如是則一切法皆無。」這個說法,同樣涉及有部的根本思想。有部是「三世實有」論者,而三世實有的學理依據,就是諸法恆住自性,法體恆有,不增不減,三世一如,由法體現起之作用生滅,安立三世差別。作用從屬於自體,從自體上顯現,故一切法是三世實有。又有部是以世友的「依作用安立三世差別」為宗義,然在世友說中,即有「以觀待來建立三世」的意涵存在。如說「諸有為法,觀過去現在故施設未來,不觀未來故施設未來,無第四世故。觀未來現在故施設過去,不觀過去故施設過去,無第四世故。觀過去未來故施設現在,不觀現在故施設現在,無第四世故。如是名為三世差別」(大正27.394中)。所以,論師質疑主張一時二心俱生者:「以觀未來、現在,故說有過去,……若無三世,……如是則一切法皆無」,其實背後隱藏「三世實有」思想對「二世(過未)無」論者的質疑。

  這裡還有個問題:何以三世實有論者會反對有情一時二心俱生呢?這還是學派思想的歧異使然,筆者將於〈論師的輪迴觀〉做較詳細的介紹,茲略。

  「有情一時二心俱生」,是三世實有論者責難二世無論者學理上的過失之一。如《識身足論》論主問道:如觀不善根,是觀過去、未來,還是現在?若言觀過去,則有過去;若言觀未來,則有未來;若言觀現在,則能觀所觀,有情一時有二心俱生了(大正26.531中)。然二世無論者認為:有情是可以一時二心俱生的(如前文所說)。他們的歧異,簡單來說:主張二世無的大眾部,在六識外,建立一個恆常相續的細心,作為六識生起的所依。而有部則認為:由前念六識滅去,能引生後念六識——這就是「無間滅意」:剎那過去的前念,能引生剎那後念,這剎那剎那生滅中,它沒有在六識外建立細心,故不許二心俱起。

   (三)、化地部之難題

  以上一系列探討的問題,是源於:分別論者否認中有,說「有情從死有至生有時,要得生有方捨死有」,遭受有部論師質疑其有「趣壞、所依身壞、一身二心俱生」的大過失而來。筆者從《婆沙論》文透露出的學派思想,切入問題點,說明兩學派由於「時間觀」的不同,以及有情業果相續安立處的不同,遂有一主張有中有,一主張無中有的歧見。若以此原理來看:化地部本宗主張「定無中有」,末宗說「亦有中有」(大正49.17上),由此可以想見化地部本、末之間思想的變遷。

  化地部是從分別說系分流出來的學派,據印公導師的研究:「《大毘婆沙論》的分別論者,是泛稱分別說部的大陸學派,在罽賓區流行的化地、法藏、飲光部,尤以化地部為主流。」(《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p.412)。如此,分別論者說「無有中有」的學理,可以拿來解釋化地部本宗的「定無中有」說。而末宗說「亦有中有」,乃是因為化地部到了後期,建立了三蘊——一念頃蘊、一期生蘊、窮生死蘊。其中,窮生死蘊是「恆在不盡,後時色心,因此還生。於無餘涅槃前,此陰不盡」(大正31.160下)。這能生一切有漏色心的功能,乃至到無餘涅槃前,都恆在不盡的「窮生死蘊」,可說是有情業果相續的依存體了。化地部本宗,業果安立於一心相續上,所以說「定無中有」,末宗說「實有過去未來」(大正49.17上),又建立「窮生死蘊」,或許因此改變成「有中有」論吧!

  不過,化地部末宗也有一個難題。過未無論者,依心立我,業力安放於心法上,故說「定無中有」;三世有論者,依蘊立我,業力是隨心轉的色法(無表色),說定有中有。它們的區隔非常分明。但化地部一方面說「實有過去未來」(三世有),建立「窮生死蘊」,承認「中有」的存在,一方面又說「業實是思,無身語業」(大正49.17上),這豈不是矛盾嗎?考「業實是思,無身語業」,與大眾部「唯心心所有異熟因及異熟果」,譬喻者「離思無異熟因,離受無異熟果」(大正27.96上,263下)、「身語意業,皆是一思」(587上),是同樣的意義——肯定業力是心法而非色法。依心立我卻肯定中有,這顯然是化地部末宗難解的矛盾了!

三、學理上的困境

  關於中有有無的問題,學派間的異見紛紜,以上單就大眾分別說系和有部論師的不同意見,追朔其思想源頭,因而引申出一連串的問題。筆者以為:因為兩個學派背後的學理思想不同,所以形成南轅北轍的解說,兩學派是各彈各的調,所以也就無所交集了。然而兩派論者都能掌握自宗理論而加以發揮,不管橫說豎說,都不離自宗學理依據。不過,以學理論學理,兩派也都有他們學理上的困境。

就以有無「中有」這個問題來說:無中有論者,繼承佛教的本義,說業力不可思議,有情的轉世投生,是由前生的業力,感生後五陰身。前身五陰與後身五陰,藉由業力作為連繫的橋樑。但由業力作為前身與後身的連繫,這種說法,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如分別論者說「有情從死有至生有時,要得生有方捨死有」。那麼,假使某人身在台灣,現有的五陰身損壞,由業力的牽引,將轉生至印度,若後有五陰身數天後才生,這中間當如何連繫呢?若說「要得生有方捨死有」,台灣和印度隔得這麼遠,如何跨越這距離的鴻溝?會是業力不可思議,一念間轉至印度出生嗎!

有中有論者,也有相同的問題。如說前身五陰到後身五陰,中間的往來者是中有身。那麼,是前身五陰轉為後身五陰?還是前五陰身滅,再生後五陰身?若前身五陰轉為後身五陰,如何老舊損壞的五陰身,轉為新而完好的五陰身?又,若是前五陰身滅,再生後五陰身,前滅、後生,怎麼往來連繫?這即如《中論》所破:「若從身至身,往來即無身,若其無有身,則無有往來」(大正30.20下,5)了!【未完待續】 

註5:《中論》,大正30.20下;《中觀論頌講記》,pp.268--269。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