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持瑜伽菩薩戒,行菩薩道

吳曙帆

  幾年前,曾在《弘誓雙月刊》中讀到昭慧法師解說菩薩戒的戒規1,本以為菩薩戒有許多條規、死板、要守很多戒,心中有點恐懼,閱讀完後才明白並不是所想的那樣。一般戒會多用《梵網經菩薩戒本》,昭慧法師受戒是依「瑜伽菩薩戒」以為學處,在漢傳佛教界,可謂創新氣象,綱舉目張的架構讓人容易明白重點,而非枝條末節的細項,相較容易記憶和實行。
  因此,在去年(2023年12月中),看到佛教弘誓學院在臉書的公告「113年傳授在家五戒/菩薩戒戒會」,地點在弘誓學院,便毫不猶豫立刻報名,早早進到戒會Line群組,期間看到有人由因緣無法參加而退出,最後能夠全程參與實在非常幸運。
  本次戒會共四天三夜,由羯磨和尚見岸法師擔任第一晚的灑淨及入堂開示,曾聽過法師開示一兩次,言談中會迸出幽默的笑點,讓人覺得親切可愛。
  見岸法師主要講授「懺摩」,勸勉戒子們無論是第一次受戒或是增益戒,在心境上都當作第一次全新受戒,過去的都移除,這樣可以幫助少煩惱、提升正見戒法、納受清淨戒體。接著講解什麼是「懺」及「悔」,前者為「忍、寬恕」也就是請求對方寬恕,後者是「說罪、追悔、認錯」的意思,懺悔、懺摩的差異主要是受戒前後區分所做的文字差異 。

為何需要懺摩
  如同一潭髒水,要把髒水變清淨,就要將髒水倒出,再加入的水才會清淨,不然就如混入大染缸的混濁,譬如「衣有垢膩,不受染色」的道理。
  聖嚴法師也曾舉例,懺悔修行「就像掏千年茅坑,要把陳年茅坑裡的臭氣翻攪出來,讓你自己嗅茅坑裡的臭氣。臭氣發散得越多,就越乾淨。就怕你捨不得掀自己的陳年茅坑,狠不下心來面對自己。」
過去生慚愧心,現在斷相續心,讓不善停止衍生下去,未來起發願心,不造諸惡,也就是斷惡修善和四正勤。

如何進行懺摩
  從什麼事(What),對誰(Who)開始,接著反省:「因為○○○,我錯了,我發願不再犯」,最後祈請菩薩、佛陀護念自己的脆弱心,讓自己正念廣大,如此納受清淨戒體。最好的是身口意明明白白知道犯了什麼戒,做錯了什麼事,不然很容易在修止時遇到禪障,就是持戒不清淨。
  法師很快地把概念及做法說明清楚,下一堂是印悅法師講戒會期間的規約及 佛寺禮儀,還有請引禮師父教如何搭縵衣,縵衣的穿及卸,真的是需要專心練習才能記下,不然受戒當天容易因緊張而手忙腳亂。
  這次戒子中,男居士大約佔1/3人,然而青年男子意外相對比之前任何活動都多,且感覺有彼此認識,是這次很不同的地方。大家在學習搭縵衣中,結束第一晚的課程回寮房休息。
  第二天早上,迎請得戒和尚昭慧法師講解「瑜伽菩薩戒」,法師多年的暑期都有開《瑜伽師地論》課程,去年已是第十期,是法師專精的領域,其講法精神不輟令人佩服。
  感謝志工秀娥師姐錄製課程並上傳「佛教弘誓學院YouTube」,讓學子能從網路即可修習聆聽,可惜自己一直都沒有花時間了解這部論典。「瑜伽菩薩戒」出自《瑜伽師地論》,經由這次的戒會,明白《瑜伽師地論》的總括精神,但因為這次主要是戒會,有感相見恨晚,再找時間學習「瑜伽菩薩戒」了。
  法師接續昨天「懺摩」的意義,說明「取相懺」的意義,心中想像一尊自己歡喜的佛或菩薩像,對佛、菩薩像懺悔直到出現吉祥像,直到見好相(見光、見佛)後,罪乃除,而非自己覺得差不多就停了,切忌半信半疑。
  「懺摩」是一件需要實踐力的功課,沒做就沒效果,不是為了消業障,重點是斷煩惱,因為就央掘魔羅的例子可知,他造下許多業,但因為斷煩惱而解脫,一個人會受業報,需要煩惱助燃,不然是不會成的。
  法師再次幫大家複習懺摩過程,一是取相後想像佛的莊嚴吉祥,二是自省己過,三是發廣大願幫助眾生,四是祈請佛、菩薩護念自己脆弱的心,讓自己正念持續廣大。

為何需要戒
  當代流行心靈解脫,與守戒的自我規範幾乎是相矛盾的。法師對此舉例,自我規範如同鋪設軌道,有了軌道能有效的到達目的地,不會走錯方向;又譬如交通號誌的設定,大家按照紅燈停、綠燈行的規範,就能自在的駕駛,不會開到路口時,還需要左顧右盼小心翼翼地過馬路。
  因此,規範的作用,是起到互助互讓、打破自我管理的困局或減少危機,不但不只是束縛,心猿意馬的心被順向軌道,使得心靈更加解脫自由,是隨時提醒我們前面有牆別撞上的防護系統。戒法是非常重要不可忽略的環節,受戒擺在第一增上學,因為是對生命奔向正覺之路,很重要的地基和鋪陳。
  那無持戒可以修禪嗎?覺得自我行為管理不重要,直接走向修學禪定的方式,法師很謹慎地說「可做,但付出的代價你是承擔不起的」,三摩地是很重要力量,我們知道專心獲得的績效、學習效率都很好,用強大力道矯治自己、開發自我智慧,奔向正覺。這樣的狀態可以向好的發展,也可往惡劣方向發展,這是一種能力,但要問目標是否正當?
  如果目標不當,會成為心靈的黑洞,當遇到境界時,是佛是魔分不清,心被黑洞吸入,心魔就會產生,一旦產生心魔,後果不是你能想像的。
  法師舉例,世俗喜歡拈花惹草的人,很少聽到會去殉情或對別人情殺,因為心非專一,四處留情。若因修禪得到很好的專注力,對心所屬的對象非常專注,執取力道強,天大地大專其心,那些殉情或情殺者,都是非常專一的心,所以有專注力不全是幸運的,顯示戒律規範的重要。

戒論介紹
  三聚淨戒是大乘菩薩之戒法,不論在家、出家、聲聞、菩薩都可受。分為 1.攝律儀戒,防火牆作用,讓人活得安穩,負面表列條規;2. 攝善法戒,強調積極作為,極大化幫助眾生,正面表列條規;3. 攝眾生戒,作眾生益戒,以慈心攝受利益一切眾生,聲聞者主要修內明,菩薩求法於五明處求。
  這三階段可用撿垃圾比喻,從不丟垃圾的負面表列,到積極撿垃圾的正面行動,到把垃圾回收變黃金的利益眾生。佛教如果沒有大乘的菩薩戒,會失去佛法的活力與積極性。比如,在聲聞戒中沒什麼,在菩薩戒是天大地大不可以的事情,在聲聞戒中是很重的事情,在菩薩戒沒什麼。
  律儀戒有通懺,也有不通懺的戒規,聲聞戒重罪不能承受,是消極不可作為比較嚴謹,攝善法戒就比較積極作為,較為寬鬆。以財施舉例,限定我們不能偷盜,因為那是直接造成人損失的傷害,但並不會規定我們一定要去捐贈物資,這是可做可不做的事。
  「瑜伽菩薩戒」聚焦於不共律儀戒,而共聲聞的律儀戒,是本就該持守,因此不重複列在菩薩戒裡。特色一:不論犯戒輕重,皆可重新受戒,這不同於聲聞戒,犯重戒一般是直接趕出僧團的;特色二:給自己機會洗心革面,不同品級的戒,讓受戒者有機會走過程,而不是一犯就捨。這就是菩薩戒看起來對自己要求更嚴格了,但處罰部分相對包容,原因是如此。
  《瑜伽師地論》從解脫道消極不為惡,到菩薩道的積極為善,瑜伽行人的教科書。「瑜伽」(梵語yoga)意為協調、平衡與安寧,而yoga與禪修有密切的關係,因為修持止觀,可與正理相應,冥合一致,因此在印度,瑜伽師其實就是禪師,可參考「維基百科」「瑜伽條」的說明。「瑜伽」是身的流通,與心的安寧,身心達到調柔平順之意,與「現代瑜伽」主要把重點放在身體的體位法,筋骨更加柔軟是不同的概念。

他勝處法
  戒本開頭提到犯四重戒為:自讚毀他戒、吝嗇財法戒、瞋不受他人懺戒、譭謗壞亂正法戒,是四種他勝處法。何謂「他勝處法」?他勝處指被別人征服,這個別人是誰呢?就是指「煩惱」,被自己的煩惱征服了。
  為何把此四個列為重戒?因為菩薩行的根本精神是「護念」眾生。舉例,如遇到他人誹謗時,聲聞者,會因修四念處,透過觀察知道生氣對自己身心的巨大影響,從而不敢生氣;菩薩者則因與眾生互動,以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的方式,隨順因緣多分少分的決定如何處理,可能大聲喝斥、可能柔軟提醒、也可能不理對方。
  違犯的分類因時間關係,法師沒辦法細說,只能提綱挈領及點出精髓,自己從網路找的補充資料如下:
戒文:
1. 能犯人(身份)─如是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不捨戒,安住菩提心和正知見)
2. 約諸事相:
  (1) 有犯─於有違犯(以雜染心違越菩薩戒法,染違犯和非染違犯)
  (2) 無犯─及無違犯(以善淨心隨順菩薩戒法,開緣)
3. 約犯因緣
  (1) 犯重─是染(依染污心犯戒,即染違犯,對首突吉羅懺)
  (2) 犯輕─非染(不是依染污心犯戒,即非染違犯,責心突吉羅懺)
4. 約染差別─三品─軟、中、上品(所依止染污心的品類)
5. 憶念思惟─審罪─應當了知(深敬專念無有違犯,犯已還淨)

※菩薩已發菩提心,受菩薩戒,「如是菩薩」,是不捨戒,心不狂亂,不病壞心,「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菩薩於安住菩提心和正知見,應於所受菩薩律儀,時時憶念思惟,何者「於」菩薩戒是「有違犯,及」何者於菩薩戒名「無違犯」。以雜染心違越菩薩戒法,是名有犯。以善淨心隨順菩薩戒法,名無違犯。於有違犯中,若依染汙心起,「是染」違犯,此犯則重;若不依染汙心起,名「非染」違犯,此犯則輕。於染違犯中,又因所起煩惱有「軟中上」三「品」之不同。如是等差別,皆為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菩薩,所「應當了知」的。2 

四十三輕戒
  依十種利益考慮是否犯罪,第一是個人修道無漏、第二是僧團修道清淨無漏、第三是僧人公信力、合和安樂。
  六度四攝是成就菩提道果的必備條件,而列為輕戒是因為障六度波羅蜜與障四攝。六度是饒益有情利他行動,有專注力的培養,心態上能大他小我,「依住堪能性,能成所作事」,菩薩要能安忍,積極主動靠近髒臭亂苦,具三輪體空。四攝法指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可與人廣結善緣,是度眾生的方便法門。
  六小時的課要講完戒本是不可能的,昭慧法師快速地以提綱挈領的方式,讓大家了解重點,後續要讀起來就順利很多,推薦113年暑假上法師的《瑜伽師地論》課程,剛好今年講「瑜伽菩薩戒」。

教授阿闍黎性廣法師課程
  性廣法師開頭問大家想要怎樣的好,而想要種種好(健康、長壽、快樂、幸福),怎樣才能好?意念萌發了,但在因緣中,要製造種種好,才能有好的結果,既然是在因果中,凡怎樣給出去,一定怎樣收回來,怎樣拿過來的,一定會怎樣給出去 。
  很多人覺得受戒很拘束不敢受,這樣就是在心中已經拒絕好與善,如果能夠保持守戒,就會常在同樣屬性的界裡。

學菩薩是要學什麼
  很多人覺得自己過得不好,喜歡算命,以現代科學來講,就是古人智慧的大數據,譬如做粿,什麼時候加多少水,加多少糯米,用多少力氣揉,就會呈現怎樣的相。
  我們在宇宙間什麼時候來投胎,就有那個時代的相。從現代語言來說,就是以大數據來看,為什麼有些人會順順利利,有些人會遭遇各種困難呢?從菩薩戒角度來說,是否常幫助、護念別人,心常在仁慈、柔軟、輕鬆、歡樂中度過,還是緊繃、僵硬的,老覺得別人要害你,或是想要去掠奪。
  種種心理狀態,呈現出不同生命狀態。修菩薩戒,在大數據的結果,是多結貴人緣,從幫助別人、善待別人開始。
  每個時代的佛弟子都要做兩件事,一是透過語言翻譯,回溯佛陀本懷;二是了解經典語言後,從表象的文字到實質精髓,講白話給大家聽,要是講得大家聽不懂,是老師、是自己的問題,要再去瞭解清楚,或是學習教學方式。

心的運作
  法師舉了全真道道士的例子,有位道士辛辛苦苦攢了四大洋(當時也是很大一筆)後想回家看父母,好不容易走到老家村口,去茅坑上廁所,錢袋竟掉到茅坑裡沒辦法拿,非常難過,沒看父母就走回道觀,一病不起。師兄弟問明原因後,師父覺得錢雖不少,畢竟是身外之物,大家決定一起湊錢給他回家,道士卻不肯,心心念念茅坑裡的四大洋。
  道士師父慈悲,看狀況認為不得了,一定要處理,不然道士會死,問到他家鄉處後,趕緊過去那村子的茅坑,問了村長想買茅坑,之後顧人進去挑糞,最後找到錢袋,打開裡面一看,四大洋外面包著一層黃黃油油的像油脂,還有一條條紅色像血絲,是從哪邊來的?就是遠在千里之外道士心,捨不得一直念著產生的。
  我們聽故事可能覺得很奇怪,但身處其境的想,窮苦時代攢到錢,千里回家忽然就沒了,這錢就是他的命,即使師兄弟湊錢給他,都快死了,他心裡就只想著茅坑裡的四大洋。故事最後師兄弟把四大洋清洗,將油刮掉將紅絲洗掉拿回去給道士,他才慢慢好起來。
  心念的力量很大,錢上的血絲就是心念灌注在那裡。

安住戒體
  得戒,初萌發的心念,就是我們善德的載體,在佛法觀念是無我、無常、空,但這對有執取不能解脫的眾生很難講明,所以就說是一顆非常清淨、求戒學佛的善心。
  廚房的油垢不是一天造成的,法界運作的生態系中,像沙像灰塵一樣。種種世俗的方法準則,以自己作為觀心、修心的根本,讓我們的心乾淨起來,成為善法的載體。受戒的清淨心是本心嗎?當我們修到無常法時,會看到緣起,我們不但不會看到有「本」這個觀念,連「本」的觀念都要去除。
  但現階段我們太執著停不下來,佛陀要我們停下來。我們知道汽車要熄火、瓦斯要關火,可是我們不知道自己呼吸要不要停。因此受戒是以能夠感知、覺發的心,跟善德相應,領納在心,種下善種子。
  現在的果不重要,它是大數據,重點是要拿這些數據做什麼,要為善。心的投入是一種狀態和力量,但是要投入到哪裡?就像道士師兄弟再給道士四個大洋他覺得不是,心裡只想著茅坑裡面的四大洋。就像是往生換了個身體,卻一直要找舊的,佛陀說沒有,所以找到後來傷心,從投胎以來都在尋找,一直遑遑不可終日。
  能持,防止別人干涉,但如果別人干涉是好的,就不該防止。人與人見面,經常不能正念正知的觀察當下,都活在過去,過去三年前被罵,都沒看到現在他已改過前非慈眉善目,看到的不是他,是你心中的他,跟他一點關係都沒有。
  受戒、修行就是不再管舊的壞的,請意念好的,執持好的,保護好自己不受惡法傷害。能夠來到人間,結生識就是好的,要肯定自己心是善,也是可以改變的,修菩薩戒就是修到凡夫種性,換成菩薩種性。
  佛法慈悲沒有執著一個法門,是要眾生成善,當你看到眾生的局限、愚癡,而你有智慧,內心裡會升起很多的慈悲,要想方設法讓對方好,而不是用盡辦法消滅他,不是一直和他說無常,要放下,他就是放不下,既然放不下,我們就幫他找到四大洋,讓他慢慢健康起來,再慢慢讓他人生境界提升。
  僧是專業弘法者,大家都是凡夫僧,但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所以用白話讓大家了解佛法,站上講台會講,下講台不一定都做得到,我們就一起互相努力,專業人士不一定是出家者,是所有佛弟子都要把法傳出去。

五戒
  關於不殺生戒,人的心在恐懼中會去找源頭,是誰打的?那些瞋惱、厭惡、排斥、互相對立、報復的心是會投射的,因此戰爭的雙方沒有贏家,生生世世結不解之仇,是很令人遺憾的。
  布施是希望與眾生同享無匱乏的生活,沒辦法繳房租繳學費是真的,但有種恐懼是明明有,可是怕沒有、覺得沒有,這種恐懼是心理上的。例如老人在家裡,孤單是一件事,覺得孤單是另一件事,旁邊有人陪伴他,可是他的陪伴是要子女才算陪伴,這種孤單就是沒藥醫,也不是有人陪伴就可好。
  學佛人是只要有人陪伴,就是富足,只要有人願意護持,就是富足,不這樣想,日子是很難過的。偷盜是直接剝奪,當然是很糟糕,所以不要做。
  不正當性關係,在家是一對一忠貞,是不邪淫而不是不淫,低等動物性關係是複雜的,高等是一對一伴侶關係,最後進化到無性生活,三禪之樂是世間最樂,天人、梵天是過無性生活。
  媒體被笑稱「製造業」,製造很多假消息。不妄語戒是要大家別這樣做,講真話,不製造紛亂、惶恐、憂惱。盡力化解大小衝突,發願說誠實柔軟語,說正法清淨語。
  鴉片、海洛因、大麻等可視為酒類,明暸心神迷亂帶來痛苦,所以不使用毒品與酒類。

有情和無情的差別
  植物是無情,動物是有情,斷有情的命是殺生,很多人說樹啊、植物啊都是有生命的,這樣混淆起來很難分辨是不行的。就譬如殺人和殺父母,是不一樣的,都是殺人,但殺父母是逆罪、重罪,不是普通殺人,佛法把心看成能分別的,儒家把人和禽獸分開的標準是善心。
  斷有情是殺生,無理由的故意斷無情,像是種子、樹,是犯威儀也不可以的,但罪的輕重不同。當有戒可持、有相可分,就要有是否犯戒的判斷,才能受戒、持戒。如果把戒的輕重、大小都混合一起,就無戒可守、無戒可持,也無犯戒的判斷,這樣是不對的,所以有非常清楚的判斷準則。

何為開緣
  心沒有想要殺,譬如工地蓋房子,東西掉下來卻把人殺死了,是過失不算犯重罪,但世間產生的瑕疵、糾結、過失,不能說是清淨、沒果報。從這裡可瞭解,做事要謹慎不馬虎,因為不謹慎、馬虎所造成的傷害,也會像迴力鏢一樣打回來。
  有果必有因,做事盡量做好,不要馬虎、潦草、隨便做,不管他,中國文化中講「誠」,縱然不懂、愚笨,但心的初萌發可以誠心誠意。接著成事,認認真真的把事情做好而不求全,所以有「完美性格」會成為強迫症,因為世間過去到現在有很多殘缺,不可能求全。
  雖然如此,請誠心誠意做事但不求全,別不把他人的事當一回事,如此觀察反省,世間的果報如此。
法師舉了呂洞賓的故事,有小孩錢丟了很傷心哭,他過去安慰,手一指,東西就變黃金,最後小孩說「能不能把你的手指給我」,這是一個笑話。但修道人看這件事會想:「點石成金,但這金是從何而來?」手指比來比去後產生黃金,其實是用幻術如五鬼搬運法,從別人家、國庫搬過來,仍是別人家的不義之財,不義之財不取,不能要。
  欲的特質就是會想加重刺激、變換花樣。追求快樂是人的本能,但請大家透過鍛鍊而得到品質更好、副作用更少、無雜質、更能向上的快樂。
  妄語分大小,大妄語是沒證果說自己有,是修行者的職業道德,因為這會引起別人過多幻想、敬重或是懼怕。即使對方不知道,還是有過失,縱然是真的,在沒有因緣下都不說,因為這樣的心是很糟糕的,有所圖利。
  師父舉例如果和不懂的生物說:「小貓,我證果囉!」「小狗,我證四禪囉!」你為什麼要說?是希望牠敬重你?這樣也算有犯,要常常這樣看自己是否有過失。小妄語是說假的話,鹹的講甜,出太陽說下雨,知道自己違背而說,再來是兩舌是非,惡口罵人,這都不可以。
  戒本裡有更多詳細的內容,說明對象、方法、開緣狀況,以及持戒的好報,佛陀教導我們把這一套持守學習後,大家能健康快樂。雖然短短兩小時,聽法殊勝,清淨法喜。

禪修課程
  性廣法師說明,禪修是菩薩行人重要的培養與練習,如同自身的發電機,在幫助眾生後,藉由禪修補充能量,休息回復元氣,再次投入幫助眾生。
  因為有一半以上的戒子未聽過法師的禪修課,法師先從基本架構姿勢開始說起,把可愛的小人體骨骼拿來示範,解釋大家靜坐時,脊椎中正,力量放在坐骨,慢慢往上一節節放鬆,然後專注於呼吸。法師建議大家早中晚各靠一次牆壁,一次大概五分鐘,靠好調整後,往前一步讓自己記憶感覺,矯正身體骨架,時間久了會慢慢調整過來。
  另外可以在鏡子前垂一條線,對齊自己臉的中線後,頭向左轉看到肩,回來鏡子前時,閉眼感覺哪邊是剛剛的中間位置移回後停止,再張開眼看是否在準線,偏差多少就是要調整去記得的,向右邊轉也是如此調整。
  身體不正,就如同不知自己有邪見,一直把錯誤觀念使用,走錯誤的方向,讓自己很難受,因此身體的姿勢校正也是很重要的。

個人心得
  第一天報到時,趕緊學習如何搭縵衣,一時並不容易學會,晚上進法堂前, 知道自己是戒子代表後,立刻學習禮請三師的儀式,還好並不是太難,唯極少穿海青的經驗,不習慣而常踩到,心裡很榮幸能擔任代表與三師求法。
  第二天晚上進行懺摩,是我首次經歷,法印樓三樓大殿裡,看著莊嚴佛像,想著往昔所造的諸惡業,唱誦著經文與佛號,現場氛圍和心理狀態,讓自己難以抑止地流下淚來,想著之前對不起的人,是對自己有多重要,流的淚就越多,口罩內涕淚縱橫又不能中途擤鼻涕,眼淚也停不了,想憋住卻忍不住地流淚,體內力量交雜起伏,還好有口罩,不然哭花的臉會非常驚嚇人。

懺摩的身心體驗
  這樣的經驗讓我體會到,千萬別再犯錯,因為懺摩是來真的,眼睛、鼻子、嘴巴、呼吸,會很不舒服,不會想再體驗那樣的身心艱苦。然而,涕淚縱橫後的身心,變得比之前平靜,懺摩儀式結束進到下一堂的禪修課時,感到專注力提升,心情更平穩,開心體證佛法的真實不虛,有如此安排的意義。
  首次懺摩後,自己常不自覺的聽到某一段法師說法,或是唱誦經典時,會忽 然想流淚,這是從沒有過的狀態,深感懺摩的不可思議,甚至在受戒當天,誦經沒多久就開始想流淚,自己都莫名其妙,不斷地忍住嘗試平復,還好有口罩,在鏡頭下不至於嚇到他人。
  第四天是受戒的重要日子,氣氛莊嚴隆重,戒子代表雖曾先簡單演練,但沒有實際以當天擺設走場,直到當天發現實際認知的不同已太晚,造成一些儀軌小插曲,希望下次自己能先發現後問引禮師父,才不會誤了重要事。

個人任務
  擔任班首是個學習,剛好同班組員都比我年紀大,需更柔軟的請大家協助共事,如何安排出坡範圍、組員打掃不標準、甚至沒來出坡要如何處理,都是學習調伏己心的過程。同時,也很開心認識豪爽熱情的新加坡師姐,及中文很好的美國人組員,開心多數戒子的良好互動。
  自己的任務比起師父們,其實是小巫見大巫,看到印悅法師忙進忙出,各個環節多由她決定,指揮調度臨時應變,面對不如意處,仍能保持心境平和,臉有笑容,是學習效法的模範。
  這次的菩薩戒會,自己經驗了人生許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受菩薩戒、學穿縵衣、第一次懺摩、擔任戒子代表、擔任班首、午供代表,面對這些,以前自己可能會蠻緊張的,但現在的自己,以能幫就幫、該做就做的心態,反而沒這麼緊張,覺得是值得開心的成長。

成就菩薩戒圓滿
  感謝學院有美好的環境,感謝住持心皓師父以及帶領的團隊,和各引禮師父、志工師父們的親切協助,和大眾一起出坡,感謝大寮志工準備的美味佳餚,早起煮餐、中午忙收拾還比大眾晚下坡休息,感謝所有默默付出的各位志工菩薩、師兄師姐,共同成就這場菩薩戒圓滿!

 

 


1 〈《瑜伽菩薩戒本》導論〉、〈《瑜伽菩薩戒本》四重戒今詮〉,《弘誓雙月刊》第138期,桃園:弘誓文教基金會,2015年12月。

2 南林尼僧苑:https://www.nanlin.org/sites/default/files/public_files/02%E7%91%9C%E4%BC%BD20151213-3.pdf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