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阿含經》研習營性廣法師禪修開示摘記(下)

釋果定記‧釋耀行修潤

【接續第131期】

惑、業、苦──生死流轉的根源

  佛經中,佛陀用非常精準簡要的三個字,來總結眾生因生死流轉的過程所形成的輪迴圈,即──「惑、業、苦」。

  惑,就是迷惑,對於所知的境相不了知,不了知真實的相是什麽,所以産生種種的迷惑與愚癡;以迷惑與愚癡的心念,在應對進退之間所做、所說、所念的,就都是錯誤的,所以造下種種因無明而起的貪、瞋、癡。凡有所造做,就必招感果報。既然是依無明而有的貪、瞋、癡,所做、所說、所想就都是背離正道、不清淨、染汙、不得解脫的,所招感的結果也就是苦報。所以惑、業、苦形成一個輪轉、循環,沒有解套的一個輪迴。

  依我們現實的狀態,我們是在承受苦的果。面對苦的果,卻又不正思維,依不正思維的無明,對過去所造業、所生的果報,産生排斥、厭惡、貪染種種的煩惱,又再造業、感果,在承受的過程中又升起無明,所以惑、業、苦輪轉不息。

  今天,在大家的禪修過程中,我帶入一個基本的概念和方法,那就是面對所有的情境,都練習「做一個旁觀者、不理它」。初入堂的第一天禪修,我已經告訴各位,如果你坐在蒲團上感覺到很多的困難,疼痛、厭煩、沮喪,種種身心的不適應,請大家有一個正確觀念:這樣的苦惱、不順利,不是別人而是自己造成的。為什麼?這間禪堂坐了幾十人,為什麽有些人坐的輕鬆,有些人坐的苦惱?佛在經典說,他可以無事坐在樹下七天七夜不起一念。為什麼我們在清涼的禪堂中會坐不住呢?

  大家應該很清楚、正確的知道,今天我們所受的眼、耳、鼻、舌、身、意,其實是過去久遠劫來我們的心念、業行所招感來的果報身。經典中提到,天人的色身是淨妙色,不像我們坐久了就疼痛。我們的色身是不乾淨、汙濁的,曬一下太陽就流汗、空氣汙濁一點就渾身不舒服,天人的色是微妙色,我們所感得人道之業果報生,不是別人給我們的,是自己招感的。所以我們在禪堂中要先學習一種基本的態度與能力,就是過去因無明所造不淨業而感得的苦果報身,不要再理會它的苦;在面對苦産生的時候,不要用無明與它相應,讓它生者自生、滅者自滅,要退出現場,不再跟它糾纏不清。

  疼痛是什麼?疼痛是果報,面對疼痛又以貪瞋癡與它糾纏不清,就是在苦果的基礎上以無明再造業。造了業,這個苦果的疼痛跟形象就會越來越嚴重。所以面對疼痛,不以排斥之心與之糾纏不清;面對樂受,也不以貪染之心糾纏不清,就能從過去所招感、累積的當生呈現苦果中,得到相對的解脫與少分的清淨。所以我才在禪堂中提醒大家,專心做自己的功課。

練習做一個旁觀者

  為什麼我們會生生世世輪轉不休,因為我們緊緊抓住現有的業果報身,然後糾纏不清。所以永遠不要埋怨、不要怪罪,目前我們所遭遇的任何逆境,「禍福無門、唯人自招」,是自己招感來的。如果能認清這一點實相,對於生活中的困難就不在抱怨。所以在禪堂中,我們要具足一個正確的觀念,訓練一個基本的功夫,那就是「不理它,做自己該做的事」。

  觀察它、全心的接受它,這一個基本的訓練跟能力。在禪堂中是這樣的運用,那在日常生活中呢?我有什麼樣的父母、得到什麼樣的配偶、生到什麼樣的小孩,我長得怎麼樣、我的體質、健康情況、際遇,都是自己找來的。怎麼說?因緣太多,在得宿命智之前,很難一一瞭解,就以一個基本原理──不理它,不因此頽喪、不因此高興,好的就是過去做的好,不好的就是過去不好,過去就過去,要懺悔、不要後悔,坦然地接受,不要用貪瞋癡與它相應,一切時節因緣成熟、就接受它。

  人生必有老、病、死,老化與病痛成為我們不得不去面對的困難,這這是自己招感的,不要怨天尤人。佛陀教我們是面對它、接受它、放下它,這是「定」的功夫,是禪定的訓練給予我們的力量。至於智慧,就是選擇更好的方法、做清淨的超越。

  今天我們就學一個觀念、一個方法,一個觀念就是「禍福自招」,一個方法是「做一個旁觀者」,不理它,觀察它,接受它,不排斥也不貪著。有了好的觀念、好的方法,我們要常常練習、一直練習,直到有一天,這個好的觀念、好的能力成為生命中好的慣性,我們就能夠離苦難、超越困境。

修行的基本觀念

  (1)所有的努力都是有意義的,所有的懈怠與放逸都是危險的。

  要記得佛陀在經典中所告訴我們的:「所有一切的法、一切的狀態,都是條件跟因緣的聚合而成的」。因為我們過去長期在散亂、掉舉、昏沈、闇昧中,現在開始學習靜坐、開始修行,我們就會感覺、乃至於體會到五蓋,這是過去到現在所累積的當然的結果。

  如果過去都沒有用功、都沒有精進,冀望現在一坐下來就能夠入禪定、就能夠開發觀慧,這是違反緣起法則的,那麼會產生很危險的狀態,亦即:修行的成果是不能推求的,努力也不知道結果在哪裡。所以現在的散亂是結果,也只是證明過去沒有用功所產生的結果而已。既然過去沒有用功,得到這樣的結果,如果我們現在開始努力,就為未來淨定與淨智的聖果打下基礎。因此,我教大家,注意力從所緣跑掉了,沒有關係,一次又一次回到禪修的所緣,這是有意義、有幫助、有價值的,不要沮喪、不要灰心、也不要失望,只要警惕懈怠的升起就可以。我們一次、一次的抓回所緣,這個過程就是在累積未來福德智慧的資糧。

  (2)運用在生活中

  練習不是只有在禪堂中才用得上,日常生活中,我們選擇彼時、彼地所應當做的事。不去理會情緒的起伏、外在人事的干擾,只問自己:是不是說了該說的話、做了該做的事、想了該想的內容。如果我們能夠如此,那麼在禪堂中所鍛練出來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好用的。

  禪修的定力,讓我們無論是工作、讀書、為人處事,能夠選擇一個正確的目標,然後夠不理會、乃至於能超越所有的障礙,達到我們所想要得到的美好果實。所以一個禪修者在平常生活中,他的情緒是穩定的、心念是專注的、頭腦是清楚的,面對所有的事物,如學業、事業、家庭、情感、婚姻,會更順利、更成功,能夠得到別人的敬重跟存念。所以,不要小看了在禪堂中,不理困境、一次一次的回到禪修所緣,所產生的效用。

  (3)修行是有次第的

  很多人會疑惑,我們現在所修行的是什麼?未來會有什麼樣的成果?有關定學與慧學的理論,佛教累積了兩千多年的成果,一時說不盡,但是有一些重要的理則,可以很清楚、簡要地跟大家說明。

  雖然晚期很多學派跟宗派強調修行在智慧上的啟發,而忽略了禪定的培養與增進,但是我們永遠不要忘記在《阿含經》中,佛陀所告訴我們戒、定、慧三學要均衡增上。所以這次的研修營裡,大家要持守八關齋戒,以清淨的戒德做為基礎,來開始修學禪定。

  我們以「安般念」為所緣,訓練自己的心穩定、專注。要坐多久呢?愈久愈好,基本上以一個小時為起跳的單位。我們要常常久久的練習,最好能夠在修學中,從欲界的未到地定進入色界的初禪,乃至四禪。四空定是很好的定力,但是對於觀慧的開發比較沒有幫助,因此我們入了色界的四禪以後,再來斟酌自己的根性以及修學的需要。所以現在大家努力修學禪定的目標,就是以色界的四禪做為我們修定的目標。

  然而,禪定只是開發觀慧的有利助緣,而不是究竟結果,我們要在禪修的過程中,培養敏睿的覺知與擇法的能力。當然,對於初學者來說,擇法的經驗是有限的,所以就由我來為大家擇法,所選擇的項目、內容與進度,我都會在課程中跟大家說明它的意義,以及它的殊勝。

  至於觀慧的修學,我們要先能夠清楚的覺知「身」,從身的威儀、到身的息、身的四大、三十二分身……身的總總微細,也就是因緣所生的種種「色法」,進而到因緣所生的種種依色相應生起的「心法」,我們都能夠觀察、了知。進一步要能夠對於過去、現在乃至於未來,也就是過、未、現三世所生起的心色、惡法有清楚的覺知,到了這樣的進度,我們就能夠觀察自己過去生到底是怎麼樣子的生存狀態。不是所有的人過去都是人,有些是動物,經過很多的努力才能得到寶貴的人生。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從動物道來,有些是從天界道來人間,有時是墮落、有時是歷練。總之,能夠在禪修中見到了過去生,再觀察未來我們所可能的發展,從此就能確立三世因果的正見。

  因為清楚看到所有的身口意三業都會影響我們未來的業報,所以我們就不敢隨便說、不敢隨便做,不敢隨便想一些會讓我們墮落的身口意三業。這時清淨的戒德、清淨的言語、清淨的意念從內心升起、湧現,產生自然而然的鞭策力。當我們不再懷疑三世因果與業報的可敬畏,就可以保證俱足人身而長時間的修行。

  在見身法與心法、見三世因果的基礎上,我們要進一步依次地觀察因緣、觀察因緣的生與滅,進一步體證「滅而不生」的緣起空性智慧。然後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進一步地問自己:我們修行的歷程,是否就要在自己得利益、得解脫的成果中劃下句點,還是回觀芸芸苦難的眾生,願意迴入娑婆與所有的眾生同證解脫,這是菩薩道的歷程,雖然非常的漫長,但是非常的有意義。

  所以,修行與佛法所開導的是有次第的、循序漸進的。然而,所有的成果都建築在現在的起步跟每一時、每一刻的不放逸當中,在我們未證聖果之前,就能夠得到很多的利益,修行的成果不是要到證果的時候才能享用。如我剛才所說的,在禪堂訓練心稍許的專注、稍許的覺知,在世間就已經成為能夠被人敬重、成為有福報的人。所以學佛修行的過程,不是苦修,是樂修;墮落才苦,精進不苦。請將這些信念,作為我們修行的勉勵與鞭策。

出堂的叮嚀

  今天是阿含研習營最後一次的禪修。在《阿含經》中,佛陀所說的四念處——「觀身如身、觀受如受、觀心如心、觀法如法」,念住於身、受、心、法,對於初學者,我們從身開始修行。身是什麼?不是氣功、不是瑜珈、不是健身之術,而是透過對身的觀照與覺知,讓我們自己在身體不成為修道障礙的前提下,開發智慧。所以姿勢要正確,常常做伸展、做運動,要有乾淨的飲食、過規律的生活,這都只是修身的項目。

  其實安般念也是觀身,那就是身的息、身中的呼吸,這是聲聞與菩薩道的共學。接著我們要用所修習的慈悲心,運用到日常生活中,當我們觸境逢緣、面對眾生,都能夠升起歡喜、祝願的心,沒有惡意、嫉妒、瞋惱,沒有傷害、沒有比較,在實際的日常生活中,要培養出大乘菩薩道基本的特德——慈悲心。

  佛法中非常講究因緣,「千年修來共枕眠」,要修千年才能夠當家人、百年修來才能成為同學,所以今天我們能夠一起聞法、修行,彼此的因緣很深,乃至於過去生都做過家人,只是現在忘失了,所以好好的珍惜這份因緣。在未來的修道之路上,第一要記住:修行不苦。第二記住:修行不寂寞。所有的家人、所有的親人都在一起用功、一起修行,乃至當我們慈心能夠充滿,佛菩薩的光明也會在白天、夜裏、夢中光照我們。愈修,道友愈多,佛菩薩與護法龍天的護持也愈多,我們不會孤獨。起煩惱的人最孤獨,因為你計較,別人就跟你計較,然後分裂成一個一個互相計較的人。修行其實有很多同伴,所有的護法、菩薩、聖者都與我們同行,無論白天、晚上、乃至於在夢中,都是光明遍照。

  最後祝願大家,福慧增長,六時吉祥。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